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旅游:苏州最有故事的47条巷子(上)

本篇介绍苏州47条巷子中的:大石头巷、金狮巷、仓米巷、富郎中巷、马医科、大儒巷、九如巷、钮家巷、定慧寺巷、阊门内下塘、悬桥巷、曹胡徐巷、阔家头巷、醋库巷、滚绣坊、 带城桥下塘、 吴衙场、盛家带、望星桥北堍、吴趋坊。

百巷苏州第一篇章

—— 大石头巷:市井之间 大院深深 浮生若梦 ——

由人民路转入大石头巷,喧嚣之声愈减,烟火之气渐浓,一眼望去,午后的巷子里零星几人,踏入此处,便不自觉地放低了交谈声。

古人尚风雅,但于这巷子取名上倒是极为随意,传说大石头巷因旧时有陨石而得名。张紫琳《红兰逸乘》卷一曾有记载:“乐桥之南大石头巷,不知大石所在。一日值其巷口人家葺屋,始见石在屋中,正方如八仙桌,其石质砂石耳,俗传孙吴时空中堕下者也。”

如今陨石早已无存,仅留明代石刻一方,竖刻隶书“古坠星石”,上款:“大石之二里名因之”,下款:“大明崇祯壬午地主骠骑将军施英记”。

大石头巷前端便是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区分局,相传石刻就在此处,我们为寻陨石而来,石头未见着,石刻也遍寻不着,以为要无功而返,但深入巷子,没想到却有意外收获。

苏州多玉器,许多玉器、石刻工作室大多隐藏在街末巷尾不起眼处,受武侠小说影响,我每每见到这些招牌,便要忍不住空想,或许在这巷子深处隐居着避世大家、武林高手等,故而对这些工作室总抱着不知名的敬意,轻易不敢上前。

古宅古韵

再往前走,便是24号的“秦宅”了,秦宅即为五百梅花草堂,本属清代建筑,曾被列为控制保护古建筑,于1994年在干将路工程中被拆除,我们如今看到的,已是修缮过一番的了。

我们去时不巧,秦宅门窗紧闭,想一窥其貌不得,只好在外围打转,白墙黑瓦,典型的江南风貌。

苏州才子多,状元多,真真是人杰地灵,指不定哪条巷子又踱出个文人骚客,走苏州的巷子,总是惊喜不断。若读过《浮生六记》,就一定要来大石头巷走一走,据传清代苏州文人沈三白与他的妻子芸娘就曾生活于此。后1940年由沈延令售与沪商吴南浦,从此被称为吴宅,苏州保存最完好最精致的一处砖雕门楼“四时读书乐”也在其中。

虽然改了姓,但却不妨去感受一番它的诗意留存。如今的吴宅由于年岁久远,略显破败,但还能依稀见得旧时模样,在门外徘徊,偶然能听见里面轻语。我们站在门前,一时出神,想着沈复与芸娘或许在此曾赌书泼茶,笑语呢喃,也曾忧患悲切,飘零他乡。吴宅在旖旎的故事中也变得更加动人。

浮生对话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吴宅不远处,还有一休憩地,名曰“浮生四季”,与吴宅遥遥呼应。

“浮生四季”酒店被评为“最美苏式酒店”,从门口拐进去,别有洞天,绿荫点缀,一砖一瓦都是苏式风情,大厅内字画悬挂,沾染了一丝文墨气息。在提倡慢生活的现在,不必把这当做酒店,喝着茶,回顾平生,恍然若梦,零距离融入苏州人的市井生活之中。

市井四井

老苏州的生活起居离不开一口水井,走过苏州小巷的人都知道在苏州的小巷子里隐藏着不少年代久远的古井。

苏州电汽厂第三公井在东美巷与大石头巷交界处,民国廿五年(1936年),由苏州电汽厂捐助,原为四眼公井,后遗失了一个井圈,如今去看时,已经修复完成,恢复了四眼。

若是你慕苏州的风物而来,不如静下心来,来苏州的小巷走一走,小巷风情用文字不能一一描述,需得亲自踩一踩青石板,听一听吴侬软语,摸一摸木门温度才可知晓。

大石头巷地址:



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区分局处(人民路辅路)

百巷苏州第二篇章

—— 金狮巷:游状元进士巷 细数古人风采 ——

苏州小巷看着不起眼,但确确实实是住过许多才子佳人的,长度仅二百七十一米的金狮巷人杰地灵,是巷中翘楚,不去研究不知道,金狮巷里原来还住过一位状元和多位进士呢!

从金狮桥往南走,因为路不熟沿着金狮河沿走了一圈才发现走错了路,折返过来,才发现隐在其中的金狮巷。

金狮巷位于饮马桥南堍两侧,东起人民路,西至金狮桥南堍金狮河沿,是典型的前巷后河。唐代时巷口有坊,称“同仁坊”。南宋时即名“金狮巷”,明代时称“金狮子巷”,清代时别名“经史巷”。

关于金狮巷的名字,我曾暗暗琢磨过,莫不是巷子里曾出过一只金狮子,查了资料,也没有结论,大抵是谐音过来的也说不定。

午后的小巷静谧又和谐,暖阳晒得人懒懒的,绿植装点的窗台,透露着生机,不难猜出,屋子的主人定是懂得享受生活的。

苏州的小巷比起其他景点,好在多了一份人情味,处处可见生活的痕迹,寻巷子中古迹,大可不必带着十分敬仰而去,只需带着三分仰慕,将自己融进这生活圈中去,才可感受到苏州小巷的温度与遗留的情怀。

宋代进士边知白

巷内住的第一位进士,是宋代的边知白,字公式,宣和六年甲辰科进士。边知白考中进士以后,一直在京城里做官,曾任过户部郎中、吏部侍郎、直学士院等。为官期间,循规蹈矩,清心寡欲,号为“吉人”。绍兴年间辞官回乡,居住于金狮巷。

控保建筑汪宅,依稀能见旧时模样

康熙进士何焯

巷内住进的第二位进士,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何焯,字屺瞻,号茶仙、润千,学者称“义门先生”。他学识渊博,长于考订、评校,名重一时。他喜欢藏书,曾在翻掘地基时,获得一块明代画家文侍诏所用的圆砚,砚底下刻有:“赍尔敬游,翰墨之用,华阳居士”十二字。相传,这是陶贞的十砚中之第九。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因此,将自己书房取名为“赍研斋”。

乾隆状元石韫玉

金狮巷内还住过一位状元——乾隆年间状元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乾隆五十五年考中状元。他的居室,就是何焯的赍研斋,归他所有后,更名为“花韵庵”。

石韫玉不仅官声显赫,学术上也颇有声誉,曾写有一篇《城南老屋记》,描述了当时金狮巷老屋的情景。老屋有后花园,因着池塘北面有五棵柳树,故亦名“五柳园”。

控保建筑李宅

金狮巷内许多古迹已不可考,但风韵犹在,巷子依河而建,安静温馨,十分适合读书,苏州素来又极重文化,巷内住着这么多才子学士倒也是不难理解了。 

金狮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金狮桥南侧

百巷苏州第三篇章

—— 仓米巷:“闻一闻”稻米香 ——

悠久的过往或许会被渐渐遗忘,但过往的余味却越积越香,时值稻米丰收,来仓米巷“闻一闻”稻米香吧。

仓米巷这名字一听便知是与粮食有关了,按《吴郡志》记载,巷南宋代为府仓(平江府粮仓),故当时道前街东段称“仓前街”,本巷称“仓后街”,后来才更名为仓米巷。


《少时记》


在未被高楼大厦封印前,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从巷陌街角开始的。

会和小伙伴们偷偷从存钱罐里拿个五毛、一块的,屁颠颠地跑到对门的小店里,买块糖,买支棒冰,然后笑的见牙不见眼。

会跑去杂货店里买盒粉笔,玩起老师学生的过家家,在还未上学的年纪,只觉得手握粉笔是件十分神气的事。

会捉个虫,踢个石子,走街串巷,嘻嘻哈哈就能过一天。


《绿植记》


老苏州的生活态度从巷子里的绿植就能看出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上一两盆花草,不是打理得精巧细致的那种,而是经常放任它们野蛮生长。

无论是私宅还是学校基地,总是要有绿色装点一番,枝枝蔓蔓,即使大门紧闭,也要从墙内、窗户内伸出枝丫,不甘寂寞,向外张看。

在走巷时,发现了一户精致人家,仓米巷倒是真的应了靖节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这家主人以此句作为门头,想必定是个诗书在手,心境恬淡的人。


《半园记》


万事求全固然很好,但知足常乐,有时稍有缺憾未尝不是另一种美。去过白塔东路陆氏半园的人一定知道,陆氏半园又被称为“北半园”,而与之相对的“南半园”就藏在这条小巷中,如今虽胜景不再,但也不妨了解一下它的一半与美。

巷内景致

“南半园”即史氏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位于仓米巷2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

巷内景致

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入门处,原有王文治一联:“事若求全何所乐,人非有品不能闲”,点出了造园的立意。

巷内景致

园中主厅名“半园草堂”,吴云书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俞樾《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巷内景致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


《仁医记》


仓米巷还曾住过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当时被誉为“苏州三把刀”之一的萧伯宣就曾定居在此。

原博习医院院长萧伯宣博士,外科手术技术高超,于民国三十三年,在其寓所创办博爱医院。博爱医院曾有医师3人、护士5人襄助,床位八张。1951年,萧伯宣受聘筹建苏州工人医院,博爱医院乃告结束。现存两层青砖小楼及附属配房。

墙面有十字符号

我们在游览拍照时,正巧碰上对门出来晒太阳的一位爷爷,据他介绍,这栋小楼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如今是一半私宅一半公家。小楼的墙面工艺极好,仔细看,会发现每块砖上都刻有英文字母,只是年岁太长,看不真切。

仓米巷包裹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在这里发生的所有的留存与变迁都变得越发生动。“身有余闲,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史式半园立意深刻,仓米巷的余味也是如此。



仓米巷地址:


●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南侧

百巷苏州第四篇章

—— 郎中巷:听说这里住了很多郎中? ——

在游览苏州小巷时,会发现,在小巷住户一代代更迭中,总是有一些巧合让人觉得有趣的很。

富郎中巷位于养育巷西侧,东出养育巷对花街巷,西出剪金桥巷。咋一听这名字,相信大部分人会这样断句,“富—郎中—巷”,或许是这巷子里曾经住过许多医生?但其实应该这样读,“富郎中—巷”,熟悉古代官衔的人一定知道,“郎中”原是官名。

富郎中不是“郎中”

富郎中巷因北宋苏州知府富严居住在此而得名。富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进士,仁宗庆历元年(1041),以刑部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知苏州。嘉祐中,又以秘书监再任苏州知府。

富严为官清正,一生廉洁,好诗词,有《游虎丘》诗词流传于世:“缭绕禅关锁翠微,游人到此便忘归。古今不尽春风恨,一剑清泉浸落晖。”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致仕未曾造一官府,以耆德称。所居坊,人以德寿目之。”百姓为褒扬他的功德,奏准在他所居之地的东面巷口建立牌坊,名“德寿坊”,南宋重立时改名“好礼坊”。

游览时发现,巷中如今仍有“德寿坊”,却是民国14年,由学者沈瓞民所修缮,坊门上还饰有当年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叶天底设计的红色五角星,在阳光下显得尤其夺目。

旧宅新用延学风

国学大师沈瓞民的故居就位于富郎中巷的东端,从养育巷拐入即是。沈瓞民名祖绵,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学,考入浙江大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习。于民国21年,购买了德寿坊寓所定居苏州,此后潜心著述,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地理学、经学方面都颇有研究。

朱红色的大门,时隔百年仍是气派的很。故居朝南,主厅在西侧,东有两幢中西式楼房,楼房北存传统建筑厅堂一座,北向由富郎中巷出入。如今这里已是苏州市周易研究会。

在沈瓞民故居对面,正有一处住宅修缮,还未成型,从周围残存的砖瓦来看,不知是否是哪座古宅在做保护修缮。

巷中行人来来往往,比别处更热闹些。中午时分,有菜农推着满载蔬菜的小车在小巷里吆喝,偶尔有居民停下翻看,询价,这悠悠闲闲的态度不自觉让人产生一种恍然隔世的味道。

郎中巷里住郎中

开头所说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富郎中巷命名时的“郎中”虽然并不是指医生,但因缘巧合,民国时,竟搬来许多的医生,譬如顾允若、顾乃大、宋爱人、陆子安等。如此,富郎中巷真的算得上实至名归了。

富郎中巷:


●苏州市姑苏区养育巷辅路

百巷苏州第五篇章

—— 马医科:巷长三百米,故事一箩筐 ——

如果不是老苏州,不小心误入了苏州的小巷,那是要迷路的,一条路连着一条巷,一条巷又拐入一条弄,小巷深深,迂回曲折,要是你有时间也有那个闲心,不如信步而至,会有巧遇也不一定。

小i是误打误撞从庆元坊正好拐进了马医科中部,一眼望过去,白墙黑瓦的房屋,保留了苏州的平实风貌。

斑驳的墙在阳光下投下一片阴影,交织的电线,路过的行人,偶尔传来的阵阵桂花香,还有驶入巷子的小汽车,呈现出一派古今交汇、稀松平常的生活气息,但看着再普通不过的巷子却来过许多不普通的人物。

这里有名医


马医科东起人民路,西至永定寺弄,原名流化坊,巷口原有牌坊叫流化坊,听说这里曾住过一个姓褚的大家族,所以也称褚家巷。如今之所以叫马医科,一说是因为南宋马杨祖曾在此设立药局而得名,还有一说是清代名医马培之曾在此悬壶济世,开设医馆。

马培之,名文植,师从名医费伯雄,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曾经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名声大震。 

这里有大师


绣园,听名字便知与刺绣有关。原是苏绣大师沈寿与余觉曾借用此处,还创办了刺绣学校。1996年,市房管局修缮后,便将其取名“绣园”。

听说这个园子虽小,五脏俱全。内里十分精致,一池三山,亭台堂廊,布局的起伏得体,相得益彰。只是如今收为私宅,不能一探究竟。

这里有进士



这里住着苏州潘家的第一个入仕者潘奕隽。潘奕隽,字守愚,人如其字,淡泊名利,抱愚守拙,是乾隆年间贡士,曾在户部主事任上,辞官回家。

潘奕隽精书法,擅绘画,辞官后,便与同道之人诗文唱和,自得其乐。可能是在潘奕隽影响下,他之后潘家频出人才,潘奕隽儿子潘世璜中探花,侄子潘世恩更是状元加身。

从小门进去,故居还留有残貌,一桌四椅,红色的大门大敞着,角落几盆散落的盆栽,或许潘奕隽曾在此与友人谈诗论道,饮酒玩笑。

回身一看,冷不丁发现雕花门楼上的“庄敬日强”四字,庄严持重,自立自强,想必是潘家一直以来所持的风骨。

这里有学者



要说马医科里最为人熟知的,要数位于巷尾的经学大师俞樾的故居——曲园。

查了资料才知“曲园”二字有它特殊的意思,取自《老子》里的一句话 “曲则全、枉则直”,园名即表达了园主的处世哲学。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的学者。在苏州潜心学术40多年。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著书五百多卷,称《春在堂全书》。

若是不熟悉他,但俞平伯、章太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俞樾是俞平伯的曾祖父,而章太炎则是他的学生。

曲园从外观上来看保护得很好,斑驳的大门很显气派,只是如今曲园正在修缮,不得其内,等到修缮完毕,一定是要去看一看的。

江镇公所(为剃头业公所)

在这全长300米的小巷,曾来来往往这许多名人学者,怪不得说苏州小巷是苏州的文化标记,这里的每块砖瓦都记载着岁月变迁中小巷的故事。

马医科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附近,美罗商城对面

百巷苏州第六篇章

—— 大儒巷:来get《风味人间》同款蟹壳黄 ——

苏州的小巷

有的在时间变幻中驻守原地

带着旧日安好

有的在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

带着现世安稳

树叶搭建起的天然隧道

大儒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东起平江路,西至临顿路。 东西两端连着苏州两个最繁荣之地——观前街和平江路。观前街繁华喧嚣,平江路文艺小资,两处来来往往许多游客,但连接这两处的大儒巷却甚少有人注意。

苏州的巷子取名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颇有讲究,有以人名直接命名的,有以官职命名的,还有许多以桥梁、传说等命名的。大儒巷这名字一听,便知道有渊源。

大儒巷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树巷'。清康熙《苏州府志》云:“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王敬臣,字以道,号少卿。万历中,受荐国子监博士,辞而不就。王敬臣的学说以“慎独”为先,在家开馆讲学,先后收有门生四百余人,桃李满天下,是个极具风采的人物。

大儒巷的地面早已是水泥铺路,开阔又干净,两边的房屋整齐而各具特色。午后漫步其中,遮天蔽日的树叶像是搭起的天然隧道,阳光透过缝隙投下斑驳阴影,路上,有住户交谈,有游人拍照,显得幽静而热闹。

烟火气息与小资情调

巷如其名,大儒巷的气质大气包容。从临顿路的巷口拐入,会发现巷子里民居与商店结合的很好,没有过分喧嚣的繁华,有的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的从容情调。

巷口处是姑苏区少年宫,下课时间,孩子们陆陆续续从门口出来,叽叽喳喳,给巷子带来别样的生机。

大儒巷8号原为德邻堂吴宅,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厅后有徐葆光题“松苞竹茂”砖雕门楼及贴砖影壁。如今这里是修锁小店,主人许是在午睡,大门敞开着,梁架古朴,一串串钥匙和生活杂物就这样大喇喇地摆在厅前。钥匙架上还有用油漆写上的“专修各种锁”几个大字,新奇又古朴。

再往前走,就是巷内有名的古昭庆寺了。民国《吴县志》载:“宋端平元年,万户姚八郎舍宅建寺。明嘉靖时申时行建观音殿,崇祯间里人郑氏修葺。清康熙五十二年,里人金廷集资重建”。清末起用作小学校舍。

如今这里是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每天都有评弹博物馆的专业书场。前厅书“鸿儒昭庆”四字,从前厅进去,有鸿儒书房,红漆黑瓦,端正气派。右手边还有儿童阅览室,搬一张小板凳,拿一本书,安静宜人。

随着导视牌从右手边转入回廊,已经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红布帘虽然挡住了视线,但仔细听,能听到里面说书人似乎正说到精彩处,声量忽高忽低。门口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四个热水瓶,应该是为里面的听众添茶用。

想赶场的小伙伴们看这里↓

大儒巷里面藏着许多名人古宅,近代黄河治理专家潘镒芬故居就坐落于此。潘镒芬,苏州人,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被尊称为“潘圣人”。故居又名端善堂,是他的出生和终老之所。

大儒巷除了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宅痕迹,与别的灰扑扑的巷子不同的是那一溜新入驻的小店。巷口处的这家“十三不靠”,光听名字,云里雾里,经同行的介绍,原来是一家颇有名气的打边炉店,店面虽然不大,但价格实惠,锅底清爽,大冬天的大家围在一起,吃上一次热腾腾的火锅应该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小巷内也不乏咖啡店、小茶馆、小酒吧等,每个都带着文艺小清新范儿,门头按着主人的想法设计得各不相同,一看就是花了一番小心思的,来这里,约上三五好友,喝喝咖啡,聊聊天,讲讲最近的心情际遇,再好不过了。

画风突变分界线

划重点!你想吃蟹壳黄吗

最近大家

有没有被一部美食纪录片圈粉

只能在吃饭的时候观看

否则一看就饿饿饿

对,小i说的就是那部豆瓣评分9.3

每帧画面都诱人无比的《风味人间》

上周播出的一集里提到的蟹壳黄

就藏在大儒巷里


张爱玲的《小团圆》中有一段蟹壳黄的描述:“这天晚上在月下去买蟹壳黄,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卷的长发。”在文学作品的笔下,给蟹壳黄增添一份浪漫色彩。

小i到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前面的客人拎着一大袋刚走,后面的就只能等下一炉的蟹壳黄新鲜出炉。说起这家店也是小有名气,不少老苏州都知道,这个小小的小吃,上了电视,吸引了一批慕名而来的顾客。

蟹壳黄与螃蟹可没有关系,它原本是种包馅的小酥饼,因为油酥做成的酥皮在炉中一烤,便整个隆起,像是一个倒扣的蟹壳,所以便叫它蟹壳黄。

蟹壳黄和大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饼皮,面团里包入油酥,反复擀卷,层层起酥,一口咬上去,香浓酥脆,据老板娘介绍,蟹壳黄的饼皮至少得有20层。

好不容易买到了,小i迫不及待的先尝尝鲜。蟹壳黄如今有8种口味,葱油、红豆、椒盐梅干菜等,各有各的特色,每个口味都十分受欢迎。

葱油味的是用自己制的猪油做的,葱香和芝麻香融合,叫人欲罢不能。芝麻糖是最常见的口味,刚出炉的蟹壳黄热乎乎的,还有些烫手,酥脆的外皮裹着芝麻味的白糖,白糖晶莹剔透,甜味刚好,能甜到你的心里,又不会显得腻味。

还有红豆沙馅和肉松馅料的,要想吃到口味这么丰富的蟹壳黄,大儒巷的这家小店是独一份了。

要是你逛累了观前街,不妨转个弯,来这里歇歇脚,饮饮茶,吃个蟹壳黄,真真是美事一桩!

大儒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南显子巷与南石子街交叉口南150米

百巷苏州第七篇章

—— 九如巷:一首20世纪的绝唱 ——

苏州街巷众多,随便一条隐秘的小街小巷都极富历史渊源;苏州名人众多,随便一处都有名人故居。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条161米路上的故居。在十梓街与五卅路交界处,向北走,遇第一个小弄走进去,就是九如巷。

《沧浪区志》记载:“东出五卅路,向西折南通十梓街,向北穿越住宅楼可抵体育场路。清代称钩玉巷,又做钩玉弄,俗讹狗肉巷。民国时改今名。原巷名历来有三说:一说为元末吴王张士诚宫女葬地;二说为张士诚宫女埋玉处;另一说为巷形弯若玉钩。巷长161米,宽4米,弹石路面。”后钩玉巷改名九如巷,取自《诗经·小雅·天保》。

//
3号:张家四姐妹,最后的大家闺秀
//

和苏州其他小巷没有任何区别,九如巷也是一贯的弹石路面、白墙黑瓦。但是这条普普通通的路却因为民国的一户人家而被世人记住,并惯之以才情、学识。这户人家就是九如巷3号——张冀牖故居。

张冀牖,何许人也?他是民国著名教育家,他是苏州乐益女中的创办人。1921年,张冀牖在自家房屋北面创办了这所女子学校,并自购了大量教学器具、图书、运动器械。“乐益”一词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张冀牖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开明的人。

除了教育,张冀牖还酷爱买书、读书和昆曲。据传,张家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当时的苏州都是有名的。苏州观前街两大书店的老板、伙计和张家都很熟稔。张冀牖爱昆曲,经常请当时的昆曲名伶来家里演出和教学。他的女儿们受其影响,也衷爱读书和昆曲,而且这些爱好也影响了她们的事业和婚姻。

张冀牖还有一项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他的四个才情卓越的女儿。叶圣陶曾经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就是张家的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四姐妹。

四姐妹素有才名,其婚嫁也常为后人言说。张家的民主、自由之风也在四个女儿的婚嫁中体现了出来。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先生,后旅居美国;二姐嫁给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嫁给了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张兆和和她的夫君沈从文。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情诗中的一首。诗句中缱绻的情思、诗意的柔情,依然荡漾在几十年后九如巷的白墙黑瓦中。不知如今再走九如巷时,还能不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当年踏上这条小路时的紧张和激动呢?

家世、高官、厚禄,这些都不在张家父母和女儿们的考虑之列,才华、学识才是他们看中的选女婿的条件。张家四姐妹的才情、令人称羡的爱情让这条九如巷历百年而依旧浪漫。

我去九如巷的时候,正值傍晚时分,各家各户都在做晚饭,一中年男性开门取物。我问他能否进去参观一下,答曰:“可以”。后聊天中知道,他是张家后人,张充和的侄子张以迪先生。如今住在这里的就只有张充和的弟媳周孝华以及她的侄子、张寰和的儿子张以迪夫妇,总共三人。2015年102岁高龄的张充和先生去世前回苏州,都是居住在此。

门内虽早已不是当年光景,但是一口古井在将近百年的时光里,一直矗立着、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住客。

九如巷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子,但它又是不普通的。在这里,孕育过苏州女中的创始人、著名的教育家,也孕育过民国最后的才女、“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张家女儿。

九如巷的才气和福报或许正应了它的名字吧。“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愿你也能来这里走一走,沾一沾九如巷的福寿。

九如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五卅路附近

百巷苏州第八篇章

—— 钮家巷:这条巷子,转一天都不会腻! ——

串联平江路和临顿路的巷子众多

在这两条路的名声掩盖下

钮家巷虽然不算显眼,但自有一番特色

从平江路某一岔路拐进,过一座小桥

说不定就进到了钮家巷

钮家巷虽小,五脏俱全,宜动宜静

这里吃的喝的看的样样不缺

可以美食配美酒,开开心心玩一天

也可以咖啡配好书,安安静静待一天

历史打卡地

钮家巷是个好地方,古时候本地人也称它为凤池乡,曾有许多大宅名园遗址就在这里。《宋平江城坊考》称,钮家巷古名“蓝家巷”,据说,宋代蓝师稷曾住过这。到了清康熙年间又叫做“銮驾巷”。

苏州很多巷子都是以姓氏命名,至于为什么如今又变成了钮家巷,据说是巷子里曾住过一个状元,叫钮志恒,所以钮家巷也叫志恒里。不过在苏州话里,钮家巷的发音和“銮驾巷”相似,说不定是叫着叫着谐音过来的也不一定。


苏州状元博物馆

钮家巷里可不止住过一个状元,除了钮志恒,现在广为人知的就是状元宰相潘世恩,现在的博物馆就是他以前的住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古凤池园的一部分。

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篡工作。潘世恩一脉,民间习惯称为“贵潘”,以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是当时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

苏州状元博物馆免费开放,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来参观一下,沾一沾这书香世家的灵气。

文青聚集地

可能是因为钮家巷住了个状元的原因,苏州的古籍书店倒像都开在了这里,真的是书香一条巷了。


文学山房旧书店

文学山房旧书店,别看门面窄小,装修也一般,乍一看与一般的小书店没什么不同,但这书店和书店的主人是大有来头的。

店主江澄波老先生,现已九十多岁。老先生出生于苏州的古书店世家,从小跟着爷爷学习收书、补书和古籍知识,与古籍有着不解之缘。

江澄波老先生是苏州旧书业的专家,曾经在苏州古旧书店工作,退休后开了这家书店,一生与书为伴,在抢救古籍珍本、提供资料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小i到的时候,老先生正弯着腰低头整理小书桌上的书,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有看着新一些的,也有看着就年岁久远的线装书,每一套书中间还夹着写着书名的纸条。

书架上的一套《红楼梦》十分显眼,问下来,这一套书要几千元的价格,吓得一时不敢伸手触摸,老先生便指了指另一册书,说:“只是想看书的话,买这本就行,那些啊,都是作收藏用的”。

除了文学山房,还有两家书店也让人惊喜。十方书店和葑溪书店,都是不大的店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书籍。除了文字,泛黄的书页本身就诉说了它这一生的丰富经历。

在这个电子阅读越来越普遍的年代,能捧起一本纸质书,细细阅读,动手写感想,做笔记的,已经很是难得了。手不释卷,纸质书较之电子书的魅力是拿起书阅读,总是舍不得放下,读过便能记忆深刻。

钮家巷里还有许多古玩字画、茶室、手工艺店面,懂行的人可以来这里转一转,感受一下历史遗留的痕迹。

吃货种草地

不逛不知道,钮家巷里还藏着这么多美食,咖啡小馆、火锅店、小吃店、酒吧,应有尽有,一天都泡在这里也绝对没问题。


情调苏州

情调苏州咖啡店开在苏州状元博物馆内,门头古朴,招牌也很是简约,从大门进去,正面是一个吧台,吧台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块写满商品的黑板,除了咖啡,还有各色饮品和甜品。

大厅在第三进,窗边是精心摆放的花草,书架上是书籍和一些小摆件,纯白色的桌椅不多,不会觉得拥挤。灯光偏柔和,与深红色的门窗相得益彰,显得安静舒适,无论是和好友谈心还是和恋人相约,都是极有情调的。

下面这款网红饮品独角兽星冰乐,粉色搭配天蓝,牛奶搭配奶油,少女心爆棚有没有!


西大园炭炉火锅

钮家巷的西大园招牌,隐藏在一片枝蔓下,要是不仔细看,说不定就要错过啦!

钮家巷的西大园店面不大,生意却十分火爆,粗略看了一下,最多就只能摆放十桌左右,所以去之前一定要预约预约预约!

火锅是用炭火煮的,小i强烈推荐番茄浓汤锅底,酸酸甜甜,越煮越浓郁,涮菜时忍不住吃一口菜喝一口汤,要不是胃口不大,都想把锅底喝光光了。

西大园最大的特色是,不仅可以吃火锅,还可以在火锅上加个烤盘,一边涮菜一边烤肉,免去选择的烦恼,简直是吃货的一大福音。要是想吃它家的特色菜,一定要点秘制玫瑰酒腊肠,自带玫瑰酒香,其他菜品也被它染上一种淡淡的玫瑰香。

摄影师:Olivia ️Lailai


馋老沛

如果你错过了西大园,错过了情调苏州,一定不能错过馋老沛,这家开了五年多的排骨店,在钮家巷众多美食中一定是数一数二的。

别看它连个门头都没有,生意好的时候,排队都要排一个小时。每天新鲜腌制的大排,裹上面粉,金黄的表皮加上诱人的香味,一口下去又香又脆,面皮不会干扁累赘,肉质又十分鲜嫩,叫人忍不住咽口水。

如果你逛完了平江路

还有闲暇时间,可以来钮家巷走一走

这里有不容错过的美食和独特文化

钮家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路口

百巷苏州第九篇章

—— 定慧寺巷:我与这条千年古巷的故事 ——

到过苏州的人一般都知道苏州有虎丘,有著名的苏式园林拙政园,还有平江路等等。能知道定慧寺和双塔的游人少之又少,这是苏州名胜古迹太多的缘故。今天来说说这条千年古巷和它的前世今生,因为曾经幼儿园、小学母校坐落于此的缘故,总是对它怀有深深的眷恋……

定慧寺巷是一条不到300米长的千年老街,有唐代的寺,五代的桥,北宋的塔。

古老的定慧寺现在是披上新装,重续着上千年的香火。寺庙中的两棵银杏树也是上百年的“宝贝”,一棵有340年以上,一棵200年以上,百年的风霜,让这两棵树变成了相依相守的“好兄弟”。

百年银杏树每到深秋季节,满树金黄,满庭黄叶,是苏州一个拍银杏照的圣地。定慧寺解放后曾是苏州雨伞社,后来为苏州塑料研究所,现在重披黄装,恢复回了寺院。

现在双塔园的门票只要8元。园内罗汉堂遗址上的石柱和双塔可都是千年的真迹。虽然双塔的外表曾经修缮,可是它的骨架还是千年的身板……

双塔寺本名寿宁万岁院,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五代吴越时改名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王文罕三兄弟在院内创建砖塔两座,一名舍利塔,一叫功德塔,建筑形式一模一样,因此有人叫它做“兄弟塔”,苏州人也称之为“姑嫂塔”。

罗汉院介绍

两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两塔间相距不到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在全国是唯一的,在这么近距离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

双塔介绍

在我小时候,双塔就已经改建成了一座小学。那时候罗汉堂早已废弃,双塔被圈在我说的塔院里,残存的石柱散落在塔院的周边墙角,中间的空地被辟为农田,在院子里种着蚕豆、山芋等,参加劳动的学生(也就是3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象征性地付点钱,能分得5斤左右收获的农作物。

定慧寺巷的南面,也就是在农田的地方,曾是一条小河,名叫王长河,它东起胭脂桥,西至定慧寺,主要是为了水路进香及考生赶考所挖,原先民治路的东头叫王长河头,应该是河的另外一侧。

下图是我凭回忆画的我小时候双塔小学校园的布置图: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从一本70年代的笔记本中撕下的插画,记得笔记本中的插画基本都是园林照,其它的都扔了,就保留了一张母校的回忆。这张照中的女生有一半是我们班的,还有的是上一届的,那时应该是1970年,还是我们三年级的时候。今年恰逢小学入学50年纪念,女生们在双塔下重新围成一圈,重温了当年青涩、无忧、活泼的美好时光。

现在的双塔景点里,当年学校的痕迹已经一点都没有了,塔院被扩大了点,罗汉堂的遗址被重点展示了。当年的教室全被拆除,有的甚至变成了民舍,唯有高耸的双塔,经过修缮后显得越发的年轻、挺拔。沧桑改变不了它的容貌,历史记忆在塔中,永远述说着定慧寺巷内发生的每一代人的故事。

定慧寺巷内还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苏州府贡院,创建于宋景祐年间,位置就在定慧寺与罗汉院的中间。在我的记忆里就是曾经的双塔幼儿园的那块地方。后来贡院搬去学士街金星锁厂址,由范仲淹奏建,规模比在定慧寺巷的大,再后来由于在苏州设巡抚衙门,就把贡院和昆山的贡院合并了。另外一说是昆山的贡院在清咸丰十年毁于战火,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奏建。

据传当年由于贡院的原因,赶考的考生较多,定慧寺巷内的居民会临时出租房屋给考生来住,赚点小外快。

现在在定慧寺和双塔之间,有个吴作人艺术馆,也算是对曾经贡院的文香墨淳的一种延续吧。

现在的吴作人艺术馆

定慧寺与双塔之间有一条小弄堂,叫苏公弄。苏公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当年苏轼和定慧寺主持僧守钦是好友,每到苏州必住在寺中,寺中保留的碑刻“苏文忠工宋本真像”据说是国内保留下来最像苏轼的画像。

定慧寺巷东侧的吴王桥,建于五代,也有千年的历史,起吴王名是由于始建时,吴王两族居住于此。此桥1980年改建过,是一座不拱起的石板桥,平常你在其中过往却不知道脚踩的是千年古桥。

双塔新貌


定慧寺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凤凰街258号

百巷苏州第十篇章

—— 阊门内下塘:来阊门内的这条巷子里 ——

逛过阊门外的山塘街,熙熙攘攘的游客,各类商家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然而真正想找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体验一下什么叫烟火气,那就要走进阊门,去东西中市走一走。今天,我要讲的,是阊门内下塘。

趁着天晴,沿着北寺塔往东中市走,路上都是一排排黄叶将落未落的银杏树。

想趁着假期寻找生活中的烟火气,看着东中市街上来往的电动车,果断地拐向一条小巷,那么今天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水乡记忆


在巷口买上两个萝卜丝饼,走在青石板铺满的小巷中,阳光洒在身上,惬意。

我想,临水的巷子是不多的。

特别喜欢这种临河而建的房子,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水乡房屋临河而建,船家穿梭在河中,每当有乌饭的船划过窗沿前,心照不宣的,就会用船篙敲击窗沿,哒哒哒的声音就意味着开饭了。只要用小篓子将铜板吊放到船上,船家就会把包裹着油条的乌饭,沾满白糖,用芦苇叶包起来放进篓子里,趁热咬下去,真香。生在北方的我,每每读到这里,就好羡慕南方的孩子,可以足不出户地买到如此美味的食物。然而真的来到这边的时候,却没有找到乌饭的身影,也许这只能存在于记忆中吧。

巷中美食


继而向前走,不同于黑瓦白墙,坐落于眼前的却是一家独特的咖啡馆。门口的柴犬微笑着望着我,抬头望去看到写的是青创馆,安静的巷子里藏着这么一家咖啡馆,粉黄的门头、大大的落地窗,一切都是那么相得益彰,仿佛就应该在那里一样。

吃过了两个萝卜丝饼,瞧见了巷子里有一家弄堂里的小食店。本不想走过去的,但吸引我的是老板的那一身装扮,脏辫、套袖、牛仔裤、花围裙。门面不大,几乎没有容脚的地方。走过去看看菜单,买份赤豆小圆子吃吧,在南方潮湿的寒冬里增添一丝香甜的气息。

一路上我都在感叹,安静的地方,真好。在门口织毛衣的老奶奶,微微闭眼晒太阳的猫,在巷口下棋的老爷爷们,还有放学了往家走的孩子,仿佛就是告诉你,苏州的生活,就是这样。

一直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串串火红的腊肠。

老板娘在拌着灌肠用的料,门口排起了长队。第一次在苏州看到如此阔气的晾晒方法,走过去,空气中都是肉香。

水墨书香


路过声声曼的时候,本想进去看看书的,但可惜里面在进行整改,那就只能下次再约了。希望在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可以选上一两本书,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惬意地度过一下午的时光。

其实,阊门内下塘中的书香气息是有史可循的。沿河曾有一户陆姓人家,出过两个状元,如今他们的故宅就在巷子里,门口的标牌上写着“陆肯堂、陆润庠故居”。陆家是真正的书香世家,代代相传。康熙二十四年,陆肯堂会元、状元连捷,一百多年后,他的七世孙陆润庠也状元及第。他们两人就是苏州人口中说的“老状元”和“新状元”了。

烟火人家


随后来到了仓桥浜,也就快到这段路的终点了,烟火气是越来越浓重,房屋错落有致。随着日落,老爷爷在收被子,沿街的住户家里也慢慢传出了饭菜香,这家做的可能是冬笋炒肉、那家炖的可能是排骨汤。这种生活在现在的公寓楼里是见不到的,只有来到这里,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来到了里水关桥,这段行程也就结束了,如果你来苏州,想体会原汁原味的苏州生活,可以来这里走一走。

阊门内下塘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门内下塘街

百巷苏州第十一篇章

—— 悬桥巷这条巷子还藏着多少秘密? ——

说起苏州状元洪钧和赛金花,苏州人肯定都多多少少,或者在电视上、书上见过艺术刻画,或者口头上听说过他们的野史轶事,但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名人的故居就在平江历史街区的悬桥巷。

悬桥河上两座桥,

悬桥河边一条巷。

悬桥巷古名迎春巷,后改名为县桥巷、员峤里。明万历年间,权宦魏忠贤在巷内造真观,为安全考虑,建造悬桥控制人员进出,后来巷名便改作了悬桥巷。 

连结平江路和悬桥巷的那座桥像是分隔符一般,过了桥就是另一番天地。悬桥巷内略显安静,偶尔有三两个从平江路拐入的游客在巷口徘徊。若是好奇心重点的,往里再走走,那就是意外收获了。

悬桥巷是真正地倚着河水存在,绿水、白墙、黑瓦,在这里,能真切地感受到江南水乡沿河而居的浪漫,早上推开窗,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心情还会不好吗?

有了河自然有桥,悬桥巷内还有两座小桥,找了一圈,也没见到标注的桥名。虽然不知名,但这两座桥却是点睛之笔,将悬桥巷与别的巷子串联,不至于使得它孤零零地一条路通到底。

才子配美人的故事,

自古以来就为人津津乐道。

洪钧与赛金花的故居就在巷子27号,原名桂荫堂,被一棵大树笼罩着,黑色的大门锁着,门前两处花坛簇拥,即便时过百年,也还是很有气势。

洪钧,出生于经商世家,到他时,家道中落。洪钧不顾父亲阻拦坚持读书,30岁时考中了状元,此后仕途上官运亨通,一路顺风。光绪十三年,洪钧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是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

而当时与他一同出使国外的就是他的妾室赛金花。赛金花初名为赵彩云,又名傅彩云。洪钧初见彩云,便对她一见倾心,纳为妾室。

洪钧出使四国时,年轻的赛金花随行,以其美貌和多才多艺,出入于欧洲宫廷,交际于王公贵族之间,深得欧洲外交界的好感,德国皇后甚至称其为“东方第一美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就是以他们两个人为原型。

悬桥巷多古宅,

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苏州人杰地灵,盛产才子佳人,这其中悬桥巷就占一份。别看悬桥巷小小窄窄,不少名人才子在这里安家。


钱宅

悬桥巷23、25号是著名中医钱伯煊的故居。钱伯煊从小受吴中名医钱益荪的影响,酷爱医学。十六岁拜阊门内御医曹沧洲之子、江南名医曹融甫为师,学习中医内科。二十岁回到家中,随嗣父学习中医外科。二十二岁即在悬桥巷内设立诊所、药局,独自开业行医。

钱伯煊一生行医,直到86岁高龄才离岗退休,在医疗岗位上辛勤耕耘整整七十年之久。离岗退休后,就是回到悬桥巷老屋颐养天年的。


丁氏义庄

丁氏义庄位于悬桥巷41号。道光十八年,丁锦心和他的父、侄用一万五千多两银子购买了一千亩土地,建成丁氏义庄,知县丁士良又设义塾。如今是私宅,从门外可以看到门头上刻有“丁氏义庄”四字。


方宅

方宅位于悬桥巷45号,坐北朝南,后存第二进为面阔三开间大厅。

方宅住的是清末民初苏州有名的西医专家方嘉谟,和钱伯煊是同一学校的校友。方嘉谟学习西医,在悬桥巷择地建屋,开办了一个比较小的西洋医院,专门接待病人。

方宅的门头不同于巷里的其他古宅,建筑风格倒更偏西式,如今大门紧闭,门头被枯枝层层缠绕,虽然看不清花纹,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潘氏松麟义庄

悬桥巷46号是潘氏松麟义庄。在它西侧的一间小屋里,诞生了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而正对潘氏松麟义庄的则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故居,顾颉刚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黄丕烈藏书楼

黄丕烈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爱书成迷,特别是宋版书,只要见到,就一定要得到。他曾经收藏过南宋刻本《陶渊明集》和《陶靖节先生诗》,都是国宝级的古籍。

从悬桥巷走出了许多名人,文学家、地理学家、状元、中医……除了小i列举的这几处古宅,悬桥内还有诸如查宅、潘宅等,只是如今大多为私宅,不便参观,但若是感兴趣,不妨来走走,吸一吸灵气。

小桥流水人家,

小葱一把,腊肉两串。

苏州小巷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生活气息和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古迹融为了一体,这些在游客看来是景点的地方,于巷子里的居民来说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里,有创意满满的文艺小铺,有摆满了货架的烟酒小店,有种在泡沫盒子里的小葱,有挂在窗户上的红辣椒,还有几串冬日里最下饭可口的腊肉。

一路走过来,看到一辆卖冰糖烤梨的小推车。天气寒冷,小摊摊主戴着帽子,围着围巾,略略缩起身子,看到有人走过,便吆喝两声。走近了,就能闻到炉子里传来的香香甜甜的味道。

天热的时候,巷子里、库门中常会走出几个提着篮子、端着木盆前来洗衣服的女子,蹲在河边的踏渡上,边洗衣边家长里短一番。

生活的琐碎不但没有抹灭岁月痕迹,反而细节化了每一处景致,来这里走一遭,定不会让人失望。

悬桥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132号

百巷苏州第十二篇章

——曹胡徐巷:小众巷子大揭秘! ——

如果说观前、平江路是精心装点过的苏州模样,让人一见便为之吸引,那么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巷子大概就是苏州的“素颜”模样了。

曹胡徐巷就是其中一条,这条连旅游攻略上都没有的巷子,和大多数小巷一样,虽然看着不打眼,但每一条都有故事可以挖掘。

一开始走进曹胡徐巷,也是被名字吸引,这名字取得简单直接,想必是里面住了曹、胡、徐三家大户人家,所以趁着天还没黑,拐了进去。

曹胡徐巷位于菉葭巷北面,东花桥巷南面,东至平江路,西出临顿路。它叫这个名,如今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在《苏州府志》中作曹胡徐桥巷,以桥得名。另一说就是猜想的那样,旧时巷子内曾住有曹、胡、徐三姓大户。

曹胡徐巷因为首尾连着平江路和临顿路,所以短短一条巷子,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热闹的巷口

临顿路上车水马龙,路边一排美食店,热气腾腾地散发着香味,路过的行人或是行色匆匆,或是驻足停留,苏州城的繁荣一览无余,而临顿路的热闹也延伸到了曹胡徐巷。

巷口一边是开锁、配锁的小摊,这种小摊在市里不大常见,也只有在这种巷陌街尾才能看到。奇怪的是工具摆在路边,小摊的主人却不见人影,原来是一个人待着无趣,跑去对面闲聊了。

对面摆摊的是一对夫妻,妻子裹着厚厚的棉袄坐在丈夫身后,丈夫低头做着缝补的活计,缝补的工具就是一台老旧的手动缝纫机。大概是这种手工活计罕见,在这对夫妻周围站着几个人,一边闲唠嗑,一边看着他做活。

走过巷口这一段路,能听到路边两人下棋时棋子敲击棋盘的声音,站在店门口和对面的人隔空聊天的声音,喊着宠物狗名字的声音,各式各样的声音描绘出了一幅苏州市井的生活画卷。

安静的巷子深处

走进巷子深处,路开始变窄,人也慢慢变少,枯藤爬上旧瓦,新绿点缀家宅。冬日的小巷格外安静清冷,偶尔有一两个住户从旧宅门里出来,一步不停地走去倒了个垃圾,便又立马缩回了屋里。

如今巷子里虽然不见了曹、胡、徐三家,但还保留有周、郑两户古宅,现都是苏州市控保建筑。

周宅位于曹胡徐巷17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前后有五进。轿厅前还保有砖雕门楼。第三进为大厅,第四、第五进为楼厅。

郑宅位于35、37号,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原为四路七进大宅,现存二路,东路第三进大厅较完整,厅前砖雕门楼十分精细复杂,下有须弥座,字牌上有王世琛写的“令德贻芳”四字。

王世琛来头不小,是明代王鏊的第八世孙,于康熙五十一年获得殿试第一名,是康熙钦点的状元。他为人朴实无华,书画艺术深受其父王铨影响,但他深居翰林,从不轻易为人写字作画,所以他的书法绘画技能并不为时人所尽知。有人曾对王世琛罕见的几幅作品评析说:“文人之笔,无雕饰痕”。所以能在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里见到王世琛题写的字牌,实在是难得的。

如今,这些古宅都是私宅,有平常百姓住在其中,宅子里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所以不至于使这些旧宅荒废冷落。

文艺小资的巷尾

平江路上游客多,所以越接近平江路,巷子的风格就越活泼起来。

有ins风的文艺奶茶店,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还有具有苏州特色的旗袍店、苏帮菜。尤其到了晚上,招牌的灯亮起来,和对面平江路的灯火相互呼应,好不热闹。

曹胡徐巷的这三段路,首尾商业化的开发并不打扰巷中居民的生活,但却让这条普通的巷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曹胡徐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沿线

百巷苏州第十三篇章

—— 阔家头巷大隐隐于市! ——

十全街南有一条小巷,如今叫作阔家头巷。

巷西有沈德潜故居,如今用作昆剧传习所;巷东有玄通寺,过去住着书法家萧退庵,清朝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改称元通寺或圆通寺;中间有以精致小巧闻名的网师园。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费孝通一家也曾居住于此。

天子故人,沈德潜居于此

由西边进入巷口,一眼就可以看见沈德潜的故居。

沈德潜是著名的清代诗人和学者,曾做过光禄大夫和太子太傅,生前曾是乾隆的御用文人。

现存的沈德潜故居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26号,坐北朝南,临接古典园林网师园,大厅为“教忠堂”。2010年昆曲传习所机构设在这里,里面的灵魂人物顾笃璜先生,当时人称他为江南最后一位名仕、过云楼第五代后人。现在每周二,六上午9:00-11:30顾笃璜先生还能和热爱昆曲的老先生们交流、学习。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可以说沈德潜故居在如今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故居内部的门厅正中放着一块奇石,旁边有两节柜台,柜内放着昆曲艺术的书籍资料。梁上悬挂一块匾额,上书“沈德潜故居”,下面是一幅线刻《松鹤扶杖图》款署“沈公德潜先生像”。


古宅已经斑驳,但古韵不减。一想到曾有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诗人、文人曾于百年之前在这里生活过,小i内心就不由自主地被时空错位地相遇而震撼。

美食诱惑

从历史感厚重的古宅出来,免不了有几分沧桑之感,这时候就要吃口甜的舒缓身心。

阔家头巷很短,但难得巷子口就有一家甜品店,虽然店面其貌不扬,但店里色泽透亮的蛋黄酥以及手工制作的木糠杯和雪媚娘想必不会让你失望。

沿途玩古

雨后的阔家头巷有些沉静,时间尚早,临街的店铺大多还未开张,过往的行人也十分稀少。

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卖仿古文玩的店早早地开了铺,红红绿绿的小商品,在室内灯光的照射下显出几分暖意。

阔家头巷子以篆刻和玉器为招牌,一路走下来有好些卖小玉器和篆刻印章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在欣赏的时候注意轻拿轻放哦。

路转深巷,有园名网师

阔家头巷虽然只有191米,文化积淀却是相当厚重,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外,还有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再往里走,行至中段,网师园就映入了眼帘。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始称“渔隐”,到公元1765年,定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前厅低调古朴,乍一看不像几经易主的风雅园林。园子正门对着两株槐树,冬日雨后,泛着一丝沧桑意味。

园子内部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

其中“月到风来亭”一景颇为精巧,亭子的形状是六角型亭子攒尖型,三面环水,戗角高翘,黛瓦覆盖。亭子的名字来源于古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闲来无事绕进这巷里的小巧园林中,听风弄月,涤荡身心,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有画有玉,人才艺术精

出了网师园,再往东走些,就到了圆通美术馆。

籍载圆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6-1189),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1936)张善孖(子)、张大千、叶恭绰、萧退庵等曾寄居寺中礼佛参禅。2007年有社会人士出自重修圆通寺。于原址创办私人美术馆,并成立了“苏州市史前玉器研究会”、“苏州市史前玉器博物馆”。

可惜圆通美术馆雨天闭馆,小i无缘得见,有兴趣的你们可以找个好天气去看看。

古语有云:“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玉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气质,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阔家头巷在悠悠岁月的洗礼之下散发出了温润通透的迷人魅力。

特色民宿

行至巷尾,小i惊奇地发现,短短一百九十余米的小巷里竟还隐藏着一家装修精美的民宿:仙居林。

仙居林可让游人随意参观。这一方天地里不仅有假山树石,还有几尾鲤鱼在小池中游曳。

院子里有一个高台,站上高台可俯瞰周围的民居。若是遇上晴天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想来也是十分惬意的。

步出小巷

买几块老姜,剁几块排骨,提着购物袋转进巷子深处的住宅区,一天柴米油盐的生活便也就开始了。

在这里居住的老人仿佛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玉石,温润又坚硬,平日里从容不焦躁,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在门前种种蔬菜、闲话家常。

冬季的雨后来这里走一走,吃罢甜食赏罢古迹,看着生活其间的人来来去去,内心也能收获安宁。

阔家头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网师巷4号4幢附近

百巷苏州第十四篇章

—— 醋库巷65号门里的那个姑娘 ——

如果说,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有乡愁,那即便同在一城,当搬离了儿时的小巷,每每想起,每每走过,也会生出愁绪,是为“巷愁”。

醋库巷,据官方介绍,“位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出平桥直街,长500米,宽2.7-5.2米。北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因以名巷,明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醋库巷”,据说巷子里还有很多名人旧居。

但对我而言,这里没有那么厚重的历史包袱,这就是一条童年的小巷,载满了二十年前的年少时光。今天,重走醋库巷,重诉往日时光,且从东头开始,慢慢拾起回忆。

巷东头南边有个水仙弄,年幼时我对醋库巷的历史故事大都懵懂无知,因而不懂得“水仙弄”这三个字的由来。而后大了些,读了《浮生六记》,才发现里头有这样一段描写:“离我家中差不多一里地的醋库巷,有个洞庭君祠,俗称水仙庙。这祠回廊曲折,有多处园林亭台。每逢神诞节日……旁边列上花瓶几案,插花陈设,按布置华丽程度来分胜负”,这段之后就是芸娘女扮男装跟着三白去水仙庙游玩,被误认为是“狂生”行“不法勾当”的趣事。

我翻阅资料,才知悉水仙庙早已无存,如今只剩这名为“水仙弄”的小区。“水仙”二字,倒也还能从名字去遥想芸娘这位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俏皮和烂漫。

往巷子里走,路过门户紧闭的38号,门上有块控保建筑的牌子,定睛一看,这里竟然是“太原王氏家祠”

太原王氏,早在战国末期就已崛起,子孙绵延,世代辉煌。到了北朝及隋唐,更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并称“五姓七族高门”。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均出自这个家族,如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国时灭董卓的司徒王允、唐朝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中国文学史上的完美男人之一诗佛王维、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王昌龄,还有王安石、王阳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

而历朝历代的皇族为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也多次与太原王氏联姻。比如最著名的武则天丈夫唐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即出生太原王氏。王皇后是唐太宗亲自指婚给皇九子李治的,太宗皇帝曾称李治和王氏为“佳儿佳妇”。

38号隔壁的40号,对童年的我而言,这里只是同学的奶奶家,因为关系好,所以经常跑她家玩。而今才发现这里也是一处名人旧居——顾麟士故居。

顾麟士(1865-1930),字鹤逸,自号西津渔父,清末著名画家、鉴赏家、收藏家,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之孙。苏州顾氏自古便是吴郡望族,顾麟士自幼承袭祖父父亲家训,本就是绘画名家,据说当时“吴中弟子,莫不随顾氏步趋而成其一派”,可见其画坛地位之高。他25岁从祖父顾文彬手中继承家业,成为过云楼第三代主人,在其苦心经营下,过云楼的藏书规模和价值都达到了鼎盛,甚至有了“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

顾麟士在世时,在醋库巷建起了西津别墅,去世后,有一部分过云楼藏品也转移到了这里。

醋库巷42号是一个朱门绣户,砖雕门楼上刻着“刘园”二字,只是大门紧闭,不能进入,只能瞧见外面门廊上垂下的几条藤葛。

隔壁的44号,在我儿时是苏州市聋哑学校。当时学校大门开在旁边的支路上,在醋库巷里只有一扇印象里永远紧闭的小门,当年刚刚开始认字的我只能念出门上的两个字——“柴园”。待后来上学读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柴园”。

如今再过柴园,已是焕然一新,聋哑学校搬走了,变成了“苏州教育博物馆”。博物馆的正门就开在了醋库巷里原来那扇小门的位置。看了介绍才知道,清朝道光年间,这里曾是苏州城“贵潘”家族第三代潘曾琦的宅园,后卖给一户柴姓人家,方得此名,跟我自己当初的联想没半点关系。

进教育博物馆仅需安检即可,整个馆区由序言馆、名人馆、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名师馆、院士馆、荣誉馆等展厅组成,分千年薪传、百年启道、时代华章和杏坛英华四个主要部分。从公元前五世纪,孔门七十二贤的言子传学、澹台灭明结庐讲学,到唐宋以降,府学、州学、县学相继诞生,书院、设学、义塾蔚然成风,苏州城里城外,官学私学相生相荣,苏州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清末民初,随着国门渐开,苏州一批有识之士勇开时代之先,筚路蓝缕,矢志启道,创办了一批门类齐全,中西兼容,倡导修身养德和求实致用并重的近代学校,打开了中国近代教育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苏州各项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最后一个篇章,从历朝历代的苏州名师、到院士、再到如今做“四有”教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正是苏州历代师表的写照吧!

走了一圈下来,恰好博物馆的背景音乐在放《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坐在课堂里书声琅琅的时光。回看自己,曾是飞速发展的苏州教育的受益者,而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希望自己也能为苏州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没有想到,在自己儿时的小巷竟然有了这么一座博物馆,抚今追昔,不胜鼓舞。

出博物馆继续往前走是柴园高耸的白墙,其实二十年前这是一堵外壁涂了柏油、爬满爬山虎的黑墙。每每走过,藤葛垂垂,小巷深深。

往前走就是寻常人家了,也许和苏州城里很多小巷深处没什么差别,窄窄的,不过是有一股人间烟火的味道。但是对我,就是家了。65号,巷子后半段目前古建筑结构保存最完好的房子,就是昔日的奶奶家。

如今的65号,门外的路基垫高了很多,紧闭的铜质大门散发着威严的光,比起二十年前的黑漆木门,真是气派万千。从旁边已荒废的苍龙巷铁门望里边房子的侧面,两进院落结构都在,奶奶家昔日小厨房的窗户也依然在老地方。记得小时候,黑漆的大门白天总是大开,我坐在门口背过唐诗,等过卖酒酿的大叔和运煤球的大爷,当然还有收马桶的车,我还喜欢蹲在路边看奶奶生煤炉……只是岁月无常,匆匆时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有斜对门的两片小空地,曾记昔年,在那里拍过好几次全家福,躺在大人怀里数过星星,听过故事,乘过风凉,听过爆米花爷爷那“嘭”的一声响……而今两片空地上也盖起了房子,也不知进进出出的叔叔阿姨还是不是当年的左邻右舍。

过了65号再往前走不远就是巷子西头了,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曾有座“状元坊”,宋朝时住在巷内的黄由高中状元,成为宋朝苏州府出的第一位状元,知府特地在巷口建牌坊表彰他。然而这座牌坊早已完全没有了痕迹。

曾经疑惑过,为什么我住的巷子的名字就如此通俗,一点都不像苏州城里其他巷子那样文艺。长大后才逐渐明白,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开门七件事”中的醋为名,也是一地富足的体现,也许巷子中段接连的高门大户就是此地安逸闲适的明证吧。

二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当年65号门里的那个小姑娘已经长大,而彼时觉得悠长悠长走也走不完的长巷,原来也就这么长。儿时在这里留下的欢声笑语,只有偶尔走过,才会一点点去捡拾、去拼接那年少时光——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醋库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醋库巷

百巷苏州第十五篇章

——滚绣坊:花式文艺了解一下 ——

凤凰街好利来蛋糕店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巷子口,乍一看平平无奇,定睛一看,标志牌上赫然写着“滚绣坊”三个字。

“滚绣坊”原名“衮绣坊”,“衮秀”其实是指古代三公(最高级官员)的礼服。相传宋代天圣五年进士元绛,官至参知政事,辞官归老后就住在巷内。知州章祐为他在巷西口立“衮绣坊”,后来“衮秀”二字被误传,“滚绣坊”这一巷名也就沿用至今了。

滚绣坊是一条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巷,因曾为显宦大族所居,整体比较庄重宁静,又因为临河临街,平静中点缀着几许活泼。

在巷内行走,你会感受到滚绣坊仿佛一个不谙世事的水乡船娘,在历史的河道里懵懂地穿越了古今、人文和自然。

古迹遗存

滚绣坊6号原为梁王府,共六进,有后花园。1997年拆迁重建,现已成为民居。

滚绣坊26号原为顾宅,建于清中代,坐北朝南三路六进。民国10年为画家顾仲华(1890~1975)所得。

滚绣坊内旧有“亦园”,为清初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尤侗的故居。尤侗是明末诸生,极有才情。可惜“亦园”早已湮没,不能复见旧日的风采。

静思书苑

静思书院位于滚绣坊41号,原为吴氏继志义庄,现被列为控制保护古建筑。

静思书院的大门颇有讲究:正门门匾下有四根顶住门匾的木椽,又称门当;两边各有两个八角窗棂和八角灯,象征着力行八大脚印,即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和小区志工。

书院门前有一座船舫桥。古代大户人家除了拥有自己的船只之外,也像现代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停船场。这座船舫桥过去是停泊船只与上下船的岸口,如今对于静思书院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心灵停泊处,以静默的姿态欢迎大家来到心灵的故乡。

院内有广玉兰、桂花、紫薇、梅、桃、荷花池等景观,不仅景色清幽,而且寓意美好。比如荷花池,既代表静心,又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梅花象征不畏严寒;广玉兰代表冰清玉洁。真可谓一步一景,匠心独具。

书院内部佛法书籍众多,不仅可以参悟经典,还可以品茗沉思,可以说是一个抚慰灵魂的绝佳场所了。

慢食慢语

滚绣坊内小资情调颇浓,小酒馆、手作店应有尽有。这里的小酒馆或许没有观前街里的热闹、没有南门路上的气派,但沿途清静,兀自独酌也颇有意趣。

滚绣坊17号有一家与巷子同名的茶铺,值得好评的是这家茶铺终于写对了“衮”字。茶铺外观使用了ins格子元素和原木元素,看起来颇为清爽,很适合逛累了的旅人来这里小坐片刻,点杯坚果拿铁,消除疲惫。

沿途还有一些装修古朴的小吃店,小i路过这些古色古香的小店时,总感觉下一秒就会出现一个店小二高声吆喝:“客官,吃饭还是住店?”

巷子里还有一间名为“木梨谷原”的生态体验馆,小i情不自禁地就被吸引了进去。

院子里植被很多,整体选取的是铁艺和原木等接近自然的元素,打眼一看就会让人心情舒畅,感兴趣的你们可以来参观一下哟!

滚绣坊全长460米,算得上是一条悠长小巷。它隐藏在繁华的十全街内里,连接了两条热闹的道路,自己却安安静静、不吵不闹。

漫步过滚绣坊,你可以体会到右手边高门大户、左手边珍珠奶茶的梦幻。

或许这就是滚绣坊独具魅力的地方:穿越古与今、现代与古老、人文与自然,仍旧能够平和从容地包容每一个路过这里的游人、住客。

滚绣坊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滚绣坊

百巷苏州第十六篇章

—— 带城桥下塘:这里有杨绛的青葱求学时光 ——

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本旷世名作是以苏州开篇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小说由住在阊门葫芦庙旁的甄士隐引出全篇,除了阊门,书中对苏州的虎丘、百花洲等名胜都有提及。

《红楼梦》与苏州的渊源自然要从作者曹雪芹讲起,而曹雪芹和苏州的缘分则是从苏州的这里开始的……

带城桥下塘,遇见曹雪芹的童年,探寻杨绛的求学时光。

带城桥位于凤凰街南端,河如玉带,绕于东城,故而得名。苏州城内水网发达,东西向河流南侧街巷称为上塘,北侧的则称为下塘,“带城桥下塘”一名也由此得来。

曹雪芹之所以对苏州城如此熟悉,是因为他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过苏州织造一职,幼时的曹雪芹常常往返于苏州、南京两地。而当时的苏州织造署就位于苏州带城桥下塘这条巷子里,由明末崇祯周皇后之父周奎的宅院改建而来。

苏州织造署的西花园,是皇帝行宫后花园,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在苏州时都是住在这里的,要说这里是皇家花园也不为过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振华女学就是以这里为基础建造起来的。

振华女学由明代大学士王鏊十三世孙王颂蔚妻子王谢长达女士创办,校名有“振兴中华”之意。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 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这所女校不仅有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桢等作为校董鼎力支持。学校也英才辈出。文学大家杨绛先生12岁入学,在这里度过了多年的青葱时光,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被女校破格录取,还有物理学家何泽慧、翻译家严维民等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曾在女校就读。

解放后,振华女学历经几次更名,如今更名为苏州市第十中学。学校内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妍巧甲于江南”之誉的北宋花石岗瑞云峰,还有如伟绩碑、己巳亭、凝怀亭等各届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是典型的“园林式”学校。

可惜,小i去时,正是寒假期间,大门紧闭,白色的围墙略显斑驳,枯色的爬墙虎布满了墙头,校内的竹林在这冬日里倒还是生机盎然,想着从这里曾走出许多名人大家,不由肃然起敬。

巷子里的桥与树,有岁月的痕迹。

学校对面,是重修过的织造桥,连接巷子与十全街。织造桥原名红板桥,康熙六巡江南时,出入必经此桥。后来因城建需要拆除,重修后更名为织造桥。

全桥用汉白玉做贴面,仔细看,会发现栏板上雕刻有桃花图案,而柱顶上有李子图案,与对面苏州十中的文化氛围十分契合,想必有暗喻“桃李满天下”的意思。

去时,正巧有一姑娘,戴着耳机,在桥上一边徘徊,一边哼着小调,声音清澈婉约,悠悠扬扬地飘荡在小巷上空,怪不得都说江南女子若水,这清唱小调就如桥下这一丛碧水,听着、看着就叫人身心舒畅。

一曲完毕,这姑娘微微躬身,像是对着小巷里的花鸟虫鱼谢幕。

从织造桥东侧踏步下来,往前走,还有一座小桥,不知名姓,从桥上往两侧望去,白墙绿水黑瓦,江南水乡气质让人流连。

河面上有一小船慢慢驶来,原来是巷内的环卫工人大清早便驾着船在清理河道了。

带城桥下塘与吴衙场相接处的那座无名拱桥十分有特色,桥顶拱起,弧度优美,桥中央和两侧围栏都刻有图案,看着像是龙凤模样。

据说巷子内还有古树留存,虽然不知具体位置,但巷内确实绿树遮盖,即使冬季,也是一巷生机。小巷依水而建,沿河设有花坛,花草种类众多。它们不如闹市里的修剪齐整,倒有点野蛮生长的味道。

巷内的树大多高大,有的树干有两人合抱那般粗壮,光秃秃的枝丫四处伸展,从一侧伸到了另一侧。

这几枝白梅像是不甘寂寞,从墙内冒出头来,遮盖在小巷上方,漫步在其中,一伸手就能摸到花瓣,枝干上蹦蹦跳跳的小雀像是在你头顶舞蹈,感觉十分奇妙。

时光正好,清晨问个早。

新年的清晨,显得格外温暖,带着孩子赶集回来的老人,路遇大早上就在工作的环卫工人,热情地问好,显得很是熟稔,两人在路边聊起了新年里的趣事。

小姐妹们相约在路边的凉亭,一边吃着热乎乎的早食,一边互相取笑。

河对岸的人家,听见响动,从后门走出来,站在河边的踏步上,向北张望。

大门上贴着“福”字和春联,期待着来年继续红红火火。

巷子的清晨温暖而美好,这条有着特殊历史的小巷,有着自己的节奏和情调,在岁月里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带城桥下塘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百巷苏州第十七篇章

—— 吴衙场最后的红豆树 ——

雨后走在十全街上,临河四望,一座小桥映入眼帘......

走过这座桥,随即便看见了吴衙场的路牌。

吴衙场位于苏州老城区十全街商圈,在十全街北面,东起百步街,西至星造桥堍与带城桥下塘相接。和十全街隔河相望。巷长384米,宽3~4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

吴衙场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吴之佳有关。吴之佳,字公美,苏州人。吴姓为苏州望族,号称“天下第一世家”。据《苏州名门望族》记载:居齐门蠡溪数十代的一支“竹墩吴氏”,至明代吴之佳贵显,迁今吴衙场。

初见这条小巷,小i并没有体会到高门大户的森严端庄,只觉得一切都平平无奇,低矮的民房、杂乱的蓬草、古旧的店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但逐渐深入,才发现这条小巷内有乾坤。这里不仅和苏大教育息息相关,还生长着一株300年树龄的红豆树,许多工艺设计店、咖啡店、设计店以及潮流衣铺和私人会所也进驻到了这里,如此有意趣的历史景点确实值得一逛,接下来就跟随小i一起去看看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吴衙场27号旧为盐公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改建为苏州地区招待所、市政府葑门招待所、东吴饭店,现为苏州大学招待所。

吴衙场饱经历史风霜,见证了苏州教育事业的变大、变强、做优,这样的历史教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说起红豆,吴衙场内有一株颇有年头的红豆树,据传是古城区内唯一一株红豆树,现位于37号院内。

37号清代旧宅现为控制保护古建筑,西路七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六檩10米。厅后有楼两进。旧日容貌已不可睹,只剩下残垣断壁。

走进长长的小弄,墙边有桃树,和一些古色古香的亭台。绿树繁茂,池中还有些金鱼,墙外红豆依稀,也算是一处宁静住所。参天的“红豆树”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仍静立在此处。

曾经的大户人家已为寻常百姓所居,空气中都是油盐的味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十全河平滑如白练,沿着十全街和吴衙场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平房。

“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如此诗句也不能尽数描绘出枕河人家的古朴和美丽,想来只有每日临窗望河的人才能有此福气感知了。

这样的午后我在吴衙场的咖啡店

吴衙场里的小资风味同样令人难忘。

苏式的粉墙黛瓦配上日系的店名,最后抬头一看竟是一家意大利餐厅,实是让人有点惊喜。这家名叫“青酱意大利厨房”的西餐厅内部陈设考究,老板性格和蔼,忙前忙后之余还会与顾客搭话。在如此氛围里来一份意大利面和咖啡,实在是幸福。

再往前走一段,一家名叫“啡舍”的咖啡店就出现在了小i的右手边。

啡舍的门头不大,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小店面,但推开这半掩的“柴扉”进到店里,才领略到临河小资的别样风味。

首先让人不得不注意的,就是这临河的露台。露台上有几方桌子,藤架错落,植物繁多,还有老城区的河景可观,想来在苏州大大小小的咖啡店中,这种配置也是头一份儿的。

啡舍一楼主营甜点和饮品,二楼是设计师工作室,店面陈设颇有些美式风格。

小i挑选了店内的黄金临河位置,并尝试了一下店里经典的松饼和拿铁,负责任地说,美景配美食,内心很满足。

更难能可贵的是,店主的猫咪“牛奶”是一只勤于服务客人的黏人小精灵,亲人又娇憨,如果你是一位猫奴的话,可千万不要错过。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要说吴衙场什么最多,估计非玉器店莫属了。

与相王弄大气魄、大门面的玉器古玩店不同,吴衙场里的玉器店都是一些精巧的工作室。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几架工具和书籍,还有一桌怪石,吴衙场里的玉器店便如此低调示人了。

仿佛是春天的泥地里落了种子一般,玉器店的门面一个接着一个,多得数不过来。

遍览过历史的繁华与落寞,十全河水兀自流淌,生活在吴衙场的人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就是吴衙场作为一个短暂的历史停靠站所独有的魅力吧。

吴衙场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百巷苏州第十八篇章

—— 盛家带满巷尽待古建筑 ——

巷子千万条,历史第一条。知巷不知史,游玩泪两行。为了保证您的游玩体验,小i倾情为您准备了盛家带小巷历史游玩攻略,还等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百步街上百步桥,百步行到盛家带。百步街北接盛家带,在地图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弯折。

盛家带位于百步街社区,全长四百五十余米,名字的来历很简单——明代时这里曾住着一户盛姓的大族,门前的路依着小河流势蜿蜒如带,故而得名。

盛家带巷形斜弯,如衣带飘拂,颇具美感。范广宪曾以此巷赋诗:“陌草纤纤似剪齐,断尘残梦事休提。昔人游衍盛家带,鸿迹犹怜印雪泥。”

这里旧时大户人家多,因而祠堂大宅鳞次栉比,古韵深深,森严端庄。

廊深阁回此徘徊


--1--

盐公堂

盛家带9号原系盐公堂,与吴衙场相通。从吴衙场东吴饭店入口进,转东北直走至最深处,可以看见一座小巧的园林。这里不是别处,正是盐公堂的旧址。过去盛家带为盐运码头,临河占地约10亩,如今却不复见。

我国的盐务历朝历代均由政府接管,严禁私盐。清乾隆中叶,苏州设立长、元、吴盐公栈,光绪年间改名盐公堂。盐由盐公堂核发给官盐店,然后由官盐店盖上“官”字。“官盐”是唯一的合法盐。

--2--

祠 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用于祭祀祖先外,祠堂还可以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开会。

盛家带13号原为袁家祠堂,27号原为徐家祠堂。因时过境迁,旧时的祠堂已改作民居,一砖一瓦也不再是当年模样了。

--3--

砖刻门楼

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人们在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图案。通常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楼、照墙、尾脊、榫头等。

苏州的砖雕是南方地区典型代表之一,简洁、朴素、精细、典雅,“南方之秀”由此而誉。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可以说,雅俗共赏是苏州砖雕的一大特色。

盛家巷内砖刻门楼颇多,29号内有甲寅年题款的三座门楼,31号内有两座,33号内有清乾隆题款的三座门楼,短短的盛家带巷尾,竟有八座有年头的古门楼!

在这些砖刻门楼里,想来应该算“春晖朗照”最为著名。这块字碑由乾隆时期的状元石韫玉题写,字迹潇洒温雅。

--4--

控制保护古建筑

盛家带31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现已经过人工修复。历史上这一片曾为“葑湄草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说,此宅院最早为清朝一官宦人家苏氏所有。光绪九年,苏家破落,这座老宅便被一个姓顾的大户购得。到了民国三十年,又转卖给了另一个富贾陆氏。当地的原住民习惯性称这座宅院为“苏家老宅子”。 

葑湄草堂与苏州大部分的古典园林相似,建有小花园。宅院不大,但前前后后,竟然有三个大小不同的花园。三个花园名为:紫薇园、竹园和石园。紫薇园最大,园中植有一株百年紫薇树,内有池塘和船廊,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玲珑而雅致。竹园种植了茂密的竹子,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廊贯穿其中。最小的石园,只有几个平方,但太湖石堆砌的错落有致、精致玲珑,令人感到十分淡雅内敛。 

盛家带33号与31号一样,也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前身为清代顾宅,现为民居,仍旧发挥着遮风避雨的住宅效用。据住户称,古宅内除砖雕门楼无法移走保留原样外,其余部分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小桥流水人家


--1--

官太尉河

与盛家带并行的河流名叫官太尉河,此河因曾有一为官姓太尉居住于此而得名。

官太尉河属于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水系中第四直河的东南段。这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河,历经了岁月的洗练,见证了时代的沧桑。

尽管如此,官太尉河水依旧静缓、不止息地流淌,两岸的苍翠似乎在视觉上无止尽地延伸。

--2--

忠信桥和仁义亭

官太尉河上小桥繁多,而与盛家带相接的这一座桥名为“忠信桥”,既“忠心”且“讲信用”,光听名字就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桥旁有一座亭子,名为“仁义亭”。亭子近水而造,亭边垂柳轻扬。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依亭而矗,布局简洁合理。“仁义”二字,与“忠信”在字义上相辅相成。亭子与石桥互相映照,小桥流水、亭台轩榭,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享受。 

抱着怀古之心走过盛家带,只感觉出入之间有一种今昔不辨的恍惚感,这个时候最应该走进一家现代咖啡店,喝杯热饮缓缓神,重返现代人间。

云上的日子


盛家带1号SOLO咖啡馆已经是苏州咖啡馆评测榜单里的常客,它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位置和小资人文的设计受到了许多文艺小青年的青睐。

这里有好喝的奶茶和甜品;

这里有调皮的猫猫和充满爱心的“铲屎官”;

这里更有书和温暖。SOLO咖啡店仿佛是为了寻古之人度身定做的静谧小馆,容你在回味之时休憩片刻。当你端起一杯店内招牌奶茶“云上的日子”,远望官太尉河时,会蓦然觉得盛家带就像一条微缩的历史走廊,琳琅满目而又古朴雅致。

盛家带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百巷苏州第十九篇章

—— 星桥北堍:寻觅东方柯南道尔 ——

从苏州大学小西门出发,沿着悠长的十梓街一直走到望星桥,就可以看见蜿蜒在小河旁的望星桥北堍巷。

望星桥,原名“望信桥”。该桥横跨苏州第四直河,历史上这里是苏州城东的水路中心,古时候客船云集处,旅人常在此盼望家书,故名“望信”。后因音调相近,讹传为“望星”。

苏州城水多,自然桥多,苏州人往往都会把“某某桥南堍”“某某桥北堍”来定某一地的方位,而望星桥北堍在望星桥以北,因此得名。据方志记载,巷内原有仓圣庙、黄孝子祠、王潘祠、孝子坊等。这条小巷23号是现代著名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的故居。


东方柯南道尔故居

望星桥北堍深处,有一条长满青苔的狭长小弄,清幽沉寂,人迹罕至。

走到弄底暗红色的大门前,就可以隐约瞥见一个断墙绝垣的小院。这样一个十分普通的庭院,想不到就是程小青先生的故居——茧庐。

“茧庐”的主人程小青,原名程青心,又名程辉斋,祖籍安徽安庆。18岁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先是与周瘦鹃合作翻译柯南道尔作品,后来创作《霍桑探案》,一举成名。

程小青曾倾其毕生精力翻译、创作了大量的侦探小说,特别是他塑造的私人侦探霍桑,一身正气、勇敢无畏、富于正义感与同情心,同时又充满智慧和逻辑,犹如东方“福尔摩斯”,因此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

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程小青故居门前即是热闹的街巷和一座人来人往的小桥,但他的书斋却又在窄窄的巷子里,居于繁华市井,又甘守静谧之地。

那条长长的小弄仿佛是孤坐书斋的他所倚仗的观察人间的望远镜,他透过理性斟酌去体味市井生活,又将提炼出的感悟泼洒于文学创作。

他一生活了八十三岁,恰好留下八十三首诗,他在《七十自述》中说:“沧桑世间曾经历,冷暖人情欲画难。”足可见其心境。

古董古迹古建筑

望星桥北堍3号宅前有一座古牌坊。

这座牌坊名叫“黄孝子节妇坊”,相传是一名黄姓孝子,竭尽自己所能孝了母又孝了父,自己年仅三十多岁就走完了人生,其夫人金氏在黄孝子离世后守节、孝贤、托孤。他们的事迹被地方官绅上报朝廷,黄孝子因孝得名而载入《清史稿》列传,并获准建祠立坊。

现如今祠堂已经不复存在,仅遗存此石牌坊,牌坊上方正中刻有“雍正二年”的题记,表明牌坊的建造时间。古旧的石柱上刻有对联,依稀可见:“孝全赤子性,节并太姑贞”。

巷子6号北原有清咸丰七年(1857)所立仓圣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拆除。18号旧为殡仪馆仁济堂。

沿着望星桥北堍继续向前然后左拐进入定慧寺巷,可以走到双塔院内。

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是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古塔建筑。一般人看来,二塔如同孪生兄弟,“外貌”几乎完全一样,两塔间相距仅20米左右。实际上,在距离如此之近的情况下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双塔的耸立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欣赏完双塔还可在定慧寺祈福,去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看古石刻,一趟转悠下来门票只要8块钱,是不是很划算呢?

FOOD RECOMMEND



巨巨巨巨好吃😋



你以为望星桥北堍是个“老古板”,只有故居、古迹和古建筑?错了哦!望星桥北堍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美食!

比如,双塔菜场旁边糕团店的糕团卖相也太好看了吧!

这个王氏林记烧饼怎么这么实惠大个?

你说什么?还有生煎、煎饼和锅贴!还是地道苏州老味道!

在巷尾撑到不行的小i现在只想唱:“我叹服你的味道,将味蕾玩转的如此巧妙~在你的'馅’里早已设计好,什么时候将我俘获,逃不掉~”,好吃推荐指数,五颗星哦!

望星桥北堍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百巷苏州第二十篇章

—— 吴趋坊:不止是一碗泡泡馄饨 ——

吴趋坊位于景德路黄鹂坊桥西堍北侧,长673米。“吴趋”两字源于古代吴人歌唱吴地风情的《吴趋曲》。晋代陆机有《吴趋行》:“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吴趋指吴地,后来吴趋成了苏州的代名词。明代唐寅出身在吴趋坊北边,皋桥边上。他所画的画有不少落款为“吴趋唐寅”。

有趣的是,苏州人将“吴”读成ng,发音和苏州话里的“鱼”相同,因此“吴趋坊”也就读成:“鱼ng趋坊”。

古代六十坊

吴趋坊为为苏州古代60坊之一。唐代陆广微《吴地记》里就有记载:“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白居易也有诗:“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后来的苏州一直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吴趋坊就是其中之一坊。

从吴趋坊南向北,右边是苏州古城“三横四直”中的第一直河。 河上从南往北是黄鹂坊桥、敦化桥、太平桥、皋桥。

黄鹂坊也是唐代六十坊之一,皋桥因汉朝富家皋伯通居住而得名。

沿街巷弄多

从南往北,吴趋坊左边是刘家浜巷、周五郎巷、五爱巷、宝林寺前、赛儿巷、天库前、天灯弄等。有的巷子直通西边的专诸巷,有的则是“死胡同”,还有几条是原来的河浜改建成的巷子。

赛儿巷的名字很有意思,尽管笔者多方打探也不知道它名字的由来,但可以推测:旧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大部分都有儿子,人们暗自比拼着孩子的教育,看谁家的孩子能够刻苦学习,胜人一筹,光耀门第。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苏州状元多、人才也多。

刘家浜39、41、43号为清代富商尢先甲的故居,尢先甲以经商为业,曾参与过苏纶纱厂、苏经丝厂的筹建。

天库前也是一条东起吴趋坊的小巷,古时苏州的天库、地库均为道士建坛禳灾处,因为苏州天库就在此巷,所以该巷得名“天库前”。天库前内有盛宣怀故居、雷允上创始人的“雷氏故居”。他们中间一条和吴趋坊平行的文衙弄内,则有着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之一的艺圃。

艺圃是一座十分接地气的园林。它隐于深巷、低调小巧,毗邻着苏州人的生活,陪着他们一起生活、变老。

艺圃的景色美,茶更有名。园内茶室延光阁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水榭。临窗品茶,美景无边,惠风和畅。在美好的春天,看着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散落在茶杯中,饮茶之人想必也是惬意非常的。

吴趋坊内有一处现代园林与艺圃相邻,名叫“揖秀园”,2018年被列入《苏州园林名录》。揖秀园占地面积2330平方米,因园子西北邻近艺圃,东南靠近环秀山庄,故取谐音“揖秀”,借此表达主人谦让、恭俭的处世作风——以古人作揖姿态迎接到访的客人。

一碗泡泡小馄饨

吴趋坊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长巷,沿街虽然没有高档奢华的酒店餐馆,但亲民的美味却是多的数不过来。

苏州老字号糕团店也在这条路上,小小的店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小巧玲珑、五颜六色的糕团。

在春意盎然的午后,等待一笼刚蒸好出锅的青团,尝一口,皮馅儿软糯,豆沙细腻,还散发着阵阵青草香,一口就是整个春光,令人心满意足。

而在众多小吃、糕团中脱颖而出的,正是连刘嘉玲吃了都说好的泡泡小馄饨。馄饨汤选用苏州人爱吃的猪油葱花骨头汤。碗底一勺猪油,葱花细盐一道铺陈,馄饨煮好前一勺骨头汤下去,半透明的汤底带着热热的温度,再迎来一大勺刚煮好的晶莹剔透的泡泡小馄饨,一碗物美价廉的苏式美食冒着热气端到了吃客面前。

不得不说,泡泡小馄饨确实是馄饨界里最娇憨、最可爱、最会撒娇的。将泡泡小馄饨从煮熟的铁锅里捞上来,盛到备好的白瓷碗里,就像大雨点落在池塘里,一时间,盛开了一朵朵泡泡。

泡泡小馄饨是巷子里的美食,钢筋混凝土里养不出小馄饨的清灵,越是穷街陋巷、柴火担子、烟火袅袅之处,煮出来的小馄饨越好吃。很多人爱吃小馄饨,爱的就是它一身的烟火气。有空一定要来尝尝哦!

吴趋坊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苏州的小巷是隐藏于闹市的旁观者,巷外是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巷内是静悄悄、慢悠悠的闲情意趣,进退得当、悠然自得。为挖掘苏州巷子文化,带市民玩转苏州巷子,本微信号推出《百巷苏州》。如果你也爱那一条条窄巷,可投稿分享你的走巷经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走入苏州小巷,便走入了一段江南情调!
苏州百巷(13)阔家头巷
苏州城里不能错过的小巷子,藏着多少传奇人家
品味苏州--悬桥巷
苏州老街巷之(22)----马医科
小巷里的皇家气派——苏州街巷之带城桥下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