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守常”即是最正确的养生

养生的方法千千万万,如何才算是正确的养生呢?我提出一个观点:守常即可。本文细加分析。

养生,并非是高大上的某种东西,也不是需要花多少金钱才能得到的,养生其实很简单。我的观点是,守住常道即是最好的养生。

一、“常”的含义

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提到:“常,恒也。”即是说“常”,有恒久、经常的含义。

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来看,“常”又有指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律则的含义。比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管子》:“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孙子兵法》:“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二、“常”的引申意义

就文字本身而言,“常”的文字内涵有恒常、不变的意思。

老子对“常”字做了界说,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把万物运动规律由动态转为静态、由复杂回归简单的本性作为“恒常”法则。

我的观点是,老子的这个观点即与《内经》是相通相贯的。《内经》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显然,由动转静,让内心安和,这即是老子所谓的“常”,而这种“常”的状态可以让人真气流行而百病不生。

进一步来说,所谓“守常”,即是守住本心。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静干净的状态,尽量少受或不受外境干扰,即是“守常”。心为本,身为标,在这种状态下,心神和畅,于是能让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皆归于和谐。

三、要“守常”而不是守变

常与变是相对的,常指不变,变则指变化。那么,对于养生而言,不变好还是变化好呢?

变是普遍的,正如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所言:“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但变中亦有静。试看老子对于“变”的观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显然,在老子看来,变化是暂时的,而守常才是永恒的。

我们都知道,变化是必然的,一切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世上并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正如《易经》所特别强调的,事物是“变易”和“无常”的。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变化地太多,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持久,同时也就容易患病。而如果我们能于变化之中尽量保持着静止,即能获得更多的健康与寿命。这或许可理解为,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为了健康长寿,也只能努力于变中求常,于动中求静,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四、守常则能变

常与变是相互对应的,常是变的基础,变是常的发展。常为静,变为动,有静则能有动;常为恒久,变为当下,有恒久才会有当下;常为恬淡,变为喧嚣,有恬淡才能有喧嚣。

南宋朱熹主张:“能常而后能变,能常而不已,所以能变,及其变也,常亦只在其中”。我的理解是,以养生来看,若能守常,则真气从之,正气内守,就能让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变化归于平衡。不管生理上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正气,而正气从守常中来。

生命有生就有死,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人都会死。我们追求活得更久一些,那就要守常。就是要把握“变而不失其常”的原则,“参其变而知其常”,最终努力“反变以尽常”,“以常治变”、“执常以迎变”。

五、跟着天地变化的节奏,这也是守常。

“常”不但指静,指不变,亦可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常则。比如,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此所以为常也。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显然,常道即是变化之道。我们要养生,不是让人永远不死,而是于从生向死的变化过程之中,顺应天地变化的节奏。

所以,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在天地变化之中守常,简单来说,就是变而后能常,正如二程所言:“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这即是《内经》所谓的“法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死”之意。

我的理解是,这是《内经》最为看重的观点,也是我们养生最要重视的观点。就是努力让自己的阳气跟上天地阴阳变化的节奏。简单来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若细而论之,则还是跟上每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每天之中昼夜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守常”。

可以说,整本《内经》都在讲如何“守常”,能悟得此理,则养生之道自然明晰贯通。

六、奉常处变

天地阴阳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常”与“变”是天地之道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儒家辩证法认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以“常”、“经”为体,以“变”、“权”为用。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常为体、变为用的环境之中,应该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健康呢?我的观点是,当然是学习圣人的教诲,因为圣人是通达天地的,或者说,圣人即是天地,圣人的观点即是最适合于我们的。

圣人的观点是: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好、恶都要“视天而行”,意思是说,天地如何,我们也要如何。天地有如此的变化规律,我们做人做事也要有如此的原则。

王夫之提出“奉常以处变”的做人做事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既具备变化性又具备恒常性,此二者同阴阳之性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

我也接受这个观点,我们要养生,就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规律。天地不管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守住这个变化的规律。即使天地偶尔变化失常,比如,出现极端天气,或者暴雨、闪电、狂风等,亦能因正气存内而不生病。

进一步说,平时养生要时时遵循天地规律,把握身体正常的生理适应度,从而得以应对一定幅度的阴阳变化,诸如空间、时间、温度、湿度、重量、运动状态等变化。当然,还要考虑到具体限度因人而异,人各有其常,故能应对变化的能力则有强弱之别。

七、守常是一种健康态,也是一种稳态。

当天地阴阳变化剧烈时,人之所以能够不病,源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是“守常”的结果,也是一种稳态。《内经》把处于这样状态的人称为“平人”。

比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均平,指的是阴阳双方在某时间内处于一定范围的均衡均势、相持平衡的状态,阴阳均平的变化状态即是机体应有的“常态”,此种“常态”在阴阳消长变化中能够保持“阴平阳秘”的相对平衡,即中医学的稳态观念。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长久地健康,不希望患病,当然就是要守住这种健康态。这样说来,“守常”,亦有保持阴阳平衡的意思,即时时让人体处于气血形骸协调、九候脉象一致,且健康无病的状态。

综上所述,“守常”有不同的意思,但都与健康相关。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处于“守常”的状态,即是善养生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 传上》译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第七章
《阴符经》思维,绝利一源功十倍,至静之道心不累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黄帝阴符经》原译文,天道人事、富国安民、兵法战术尽收其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