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行业里的顶级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有很多销售人员之所以销售业绩做得不理想,其实是因为刚刚进入公司时,公司的培训就培训错了。

换句话说师父教的都是错的,徒弟怎么可能会做对呢?所以销售人员越做越难,业绩忽高忽低,收入也极不稳定。

很多企业的销售人员的销售还停留在“改变观念”的阶段上,但现在的市场大环境已经到了“选择产品”的阶段了。

什么叫“改变观念”的阶段 ?什么叫“选择产品”的阶段 ?比如:

“不能等有了病再去医院治疗,要提前保健,预防疾病。”这叫改变观念。

“选择一款保健产品首先要看这个产品是不是有各类优势。”这叫选择产品。

“买一份保险,就多一份保障。”这叫改变观念。

“选择保险要注意投保的交费金额是在什么价位。”这叫选择产品。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叫改变观念。

“选择理财产品要看它的投资方向是不是在合理的定位内。”这叫选择产品。

简单理解就是,很多销售人员只和客户说“要多吃西瓜”没和客户说“怎么挑西瓜”。

所以客户只是知道吃西瓜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吃你的西瓜,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西瓜才是好西瓜。

客户认为西瓜都一样,并且还会和你说,你的西瓜太贵了。于是谁家的西瓜便宜就买谁家的西瓜。

因为客户不会挑西瓜,然后买的西瓜不好,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西瓜不好,是骗人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很多销售人员只和客户说自己的西瓜好吃,不和客户说什么样的西瓜才会好吃。

客户听到所有销售人员都在讲自己的西瓜好吃,所以想既然都好吃,干吗不买便宜的?

最可怕的是很多销售人员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西瓜好吃。常常把西瓜好吃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想过,有说自己的西瓜不好吃的吗?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或许你在销售中遇到了困惑,或许你非常热爱销售工作。

或许你想在销售业绩上有更大突破,或许你不知道该怎样提高销售团队的销售能力,或许“或许”会有很多。

首先,请你先思考五个问题:

1.销售额增长50%的时候,是接受的客户多,还是拒绝的客户多?

2. 如果目标客户选错了,销售难度是不是增加了?

3. 销售是一项技能,还是一个岗位?

4. 销售技能提升,看书能学会吗?

5. 应该教客户如何“选产品”还是如何“卖产品”?

1

销售额增长50%的时候,

是接受的客户多,还是拒绝的客户多?

我们在销售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比例,叫作“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的客户;还有人说80%的业绩来自于20%的员工。

还有人说80%的人会拒绝,20%的人会接受。是这样吧?

好了,假设说通过产品知识的学习,销售技能的提升,我们把20%的人接受,变成30%的人接受,把80%的人会拒绝,变成70%的人会拒绝。

换句话说,把“二八”变成“三七”,你觉得是不是件好事呢?

你知道如果把“二八”变成“三七”,那意味着什么呢?

比如说原来你的销售额可以做到200万,那么现在就变成300万了,那意味着你的销售额增长了百分之多少?增长50%。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也好,或者一个企业也好,他的销售额可以增加50%,是不是件好事呢?

肯定是。但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即便是由“二八”变成了“三七”,是接受的客户多还是拒绝的客户多呢?

仍然还是拒绝的客户多。对吗?

2

如果目标客户选错了,

销售难度是不是增加了?

在销售行业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叫作“把梳子卖给和尚”,你应该不陌生,那么你觉得对吗?

如果把梳子卖给和尚,本身是不是在目标客户群体选择上出现了问题?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是把梳子卖给和尚容易,还是把梳子卖给女人容易呢?

一定是卖给女人容易。

当然这个故事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让销售人员明白一个道理:信心很重要。

而却忽略了一点,很多销售人员是被“拒绝”吓倒的,又会有多少销售人员能经受得住客户本不需要的拒绝呢?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的最后一期,马云在现场做点评,当时马云就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自己曾经聘了一位老师,为阿里巴巴来讲营销的课程,那位老师将“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讲得不亦乐乎。

讲完之后,马云就把他辞退了。马云说这不叫“营销”,这叫“骗”。

目标客户群选对了,客户有需求,产品才会有市场,拒绝才会减少,销售才会带来价值。

所以不要纠结于客户说“我就是不要,我就是不买”,或许目标客户真的选错了。

3

销售是一项技能,

还是一个岗位?

我们共同思考一下,销售是一项技能,还是一个岗位?

有人说销售是一项技能,有人说销售是技能也是岗位。

确切地说:销售技能是销售岗位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是胜任销售岗位需要具备销售技能。

那么,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单纯得只具备销售技能,能胜任销售岗位吗?能把产品销售出去吗?好像是有些困难。

因为只具备销售技能还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你所销售的产品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得到客户认同,才能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胜任销售岗位。

4

销售技能提升,

看书能学会吗?

销售是一项技能,那么,销售通过看书,或者听课,能学会吗?

其实技能的提升,是看书、听课所学不会的。

比如说:开车,你看书或者听课学得会吗?

比如说:游泳,你看书或者听课学得会吗?

比如说:骑自行车,你看书或者听课学得会吗?

技能的提升必须要不断练习。

不知道你是不是会游泳,我是在2012年的时候学会游泳的,原来曾经鼓起很多次勇气要去学游泳,但是老是不好意思然后就放弃了。

为什么没有去?你可以试想一下在游泳池里,是不是很多孩子游得很好?很多女人也游得很好?

试想,你一个大男人,不会游泳,你要是再带个漂,能理解这种感觉吧?所以说就一直不好意思去。

2012年,因为我女儿学会了,她特别想让我陪她到游泳池里玩。实在没办法就去了,因为不会游泳,我就在浅水区。

有一个小男孩游过来,和我说了一句话:“你不会游泳啊,你个大男人。”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站在水里,自己是说了不算的,有时候你想站稳都比较困难。

后来我请个教练教我学游泳,第一堂课蛙泳的腿部动作四个字:收、翻、蹬、夹。

意思就是:收腿、翻脚、蹬腿、夹腿。然后他那堂课就上完了。剩下的时间我就要到水里练习。

然后教练发现我动作做对了,就继续,如果做错了给我纠正一下。后来我发现,动作做对了我就漂上来,动作做错了,我就沉下去。

通过反复的练习,很快我就学会了游泳。

所以说技能单凭个人努力是学不会的,听取一些方法论之后,并加以练习,收获就会更大。

5

应该教客户如何“选产品”,

还是如何“卖产品”?

我问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做营销,你觉得,在你的领域所属的那个行业上,你是应该懂的知识多还是应该比客户懂的知识少?

答案肯定是多。

那你觉得你是应该教客户如何选产品还是如何卖产品?

是不是应该教客户如何选产品?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销售过程中要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应该教客户如何选产品。

假设你现在和旁边的人模拟一下销售过程,或者回忆一下以往和客户交流的时候。

你是不是会发现在你的话语中会有这样的三个字:我们的。

卖产品的标签是什么?就是这三个字 “我们的”。

只要是卖产品的,说话都是这样子的——我们的这个饲料……我们的这个美容卡……我们的技术……一听就是在卖产品,对吗?

有可能你讲的内容都对,讲得也很正确,但是你的身份是卖产品的,在客户那里的可信度就会下降。

举个例子:小张和老公吵架了,这个时候,婆婆过来说她“这个事情是你不对”。

小张什么感觉?你向着你儿子,是这样吧!好了,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小张的母亲,她亲妈过来说:“这个事情是你不对。”

同样的话,同样的内容,小张就容易接受。

所以说,不是我们的话没有说对,而是我们身份发生了变化。

客户认为你卖我东西,你能说这个东西不好吗?有人喜欢说“咱们的……”。

但是我想强调一下,这是不是很明显是在和客户拉关系,套近乎?

客户是不是也能感觉出来?如果客户感觉出来你就是在套近乎,是不是也会认为你是为了卖产品而套近乎?

我们要减少让客户认为你是在向他卖产品的感觉。

要怎么办?别再说“我们的……”也不说“咱们的……”,应该说“他们的……”

比如说,我和你讲他,是不是自然感觉咱俩的关系就近?

举个例子:我说,“实战家他们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和“我们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是不是就有些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我们的”,不要讲“我们的”。

因为你一讲“我们的”,你就是在卖产品。

总结一个方法,说你企业的名称,说这个产品的品牌,然后说“他们”。

当然这个需要练习,因为毕竟你曾经说了那么多年的“我们”或者“咱们”。 

我有一个学员,这样子,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不能再说“我们的”。

然后,他就弄了个录音笔,把到客户那交流的全过程录下来。

回来以后听,听出来一个“我们的”就扇自己一下,听一个扇一下,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当然不一定非要“扇自己”。

我们再来看一下“选产品”和“卖产品”有什么区别。

“选产品”讲的是知识,比如:孕妇能使用的产品要比孕妇不能使用的产品安全。

“卖产品”讲的是产品,比如:我们的产品孕妇都可以使用。

“选产品”讲的是标准,比如:看一个产品是不是安全,要看孕妇能不能用。

“卖产品”讲的是好处,比如:我们的产品安全无副作用。

“选产品”因为讲的内容是知识,是选择产品的标准,身份自然就如同老师一样。

“卖产品”因为讲的内容是产品,是购买产品的好处,身份自然也就是业务员,推销员。

“选产品”因为不是一味地夸奖自己的产品,而是有逻辑性地分析知识,自然也就容易被相信。

“卖产品”即便你讲的是对的,是真的,但你毕竟是卖产品的身份,客户自然也会有戒备心理。

客户的戒备心理和你产品的好处,经常会有偏差,这起源于一个假设性前提。

比如说,张总你请我培训,你看你培训完之后,你的销售人员销售技能提升了。

提升之后销售额就会提高,销售额提高30%的话,就比培训费多好多。

这是我的假设性前提。那站在客户的角度,客户的假设性前提是什么?

客户想:你给我培训完之后万一员工跑了呢?你给我培训完之后万一效果不好呢?你说提高30%,要是实现不了呢?……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拼命给客户讲好处有用吗?很显然是没有用的。

作者介绍

蔡怀东

《销售与管理》特邀专栏作者

《销售就是要会提问》作者

“提问式销售模式”与“个人成长思维模式”的研发人,知名电商韩都衣舍特聘专家,影响中国企业数十万销售人员的顶级培训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销售:顶尖业务高手,半小时帮大爷卖掉一车西瓜!
创业谈:年销售额不足8000000元的品牌茶企,您应该向龑王牌学习了
袁毅明:想要赚钱,先需要学什么:做销售赚钱的3个原则(LED灯珠销售案例2)
第6节:像商品一样,展示自己(3)
区域经理岗位职责、任职资格
演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