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医当守的礼仪——兼以《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一个好的中医人,一定是守礼的,因为守礼代表着其真正的医德修养。德为本,德高者,其术必高。

作为一个中医人,当遵守相关的礼仪。中医人守礼,这不但代表着其人的精神风貌,也展示着其人的人文素养,而且,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临床疗效都有帮助。

何谓“礼”?儒家的“礼”既包括“礼仪、礼节”,也包括“礼义”。我的理解是,中医人要守礼,守的不但是礼仪和礼节,还有礼义,甚至可以说,礼义更能深刻地体现一个中医人的德性修养。守礼,其实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流露。一个守礼的中医人,肯定是有道德的,其本质是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历代百姓对医家的最高褒举和期望,可以一言以蔽之:“精诚习业、妙手仁心。”这也是诸多业医者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古往今来,所谓大医者均能在习医从业中笃行仁爱、以德为先。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书中有着数十处关于医疗的描写。医疗不但有病人,还有医生,医生给病人诊治疾病,就有了相关的礼仪。《红楼梦》一书中对于医生礼仪的描写非常多。以下从书中抄录数段,以见其时诸位医者的礼仪。

一、王太医诊治贾母的行为礼仪

《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医者形象中,礼数最为周全的当是六品御医王济仁。相应来说,王太医的行为举止几乎也可以代表着其时医生的标准礼仪了。虽然说御医的主服务对象是以皇帝为首的天潢贵胄,但若能得皇帝准许,也可奉旨给沐泽皇恩的其他贵族大臣看病。书中描写,王太医为贾府众人诊病时,并未在态度上有所轻慢,而是一直毕恭毕敬。

第四十二回中,贾母欠安,王太医被请至贾府,“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进入贾母房间,尽管女眷皆隐于碧纱橱之后,王太医依然“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不敢抬头”正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所要求的“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为贾母诊病时,“老嬷嬷端着一张小杌:连忙放在小桌前,略偏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

只就这寥寥数语便将王太医的行医礼仪渲染得淋漓尽致。贾府属于大富大贵之家,诸人在其家中的坐姿与坐具皆有讲究。大体说来,根据身份地位自上而下的不同,按照“炕——椅——小杌——脚踏——站立”的等差序列就列。在坐姿上,晚辈面对长辈时“只能侧着身子,坐在椅边或椅角上,脚腿要承受身体的一部分重量,以表示对长辈的谦恭”。书中描摹王太医为贾母诊病时的情态,既表现了这位六品御医深谙贵族之家的诊疗之礼,亦展现出贾母作为国公夫人、贵妃祖母的贵族气派。

二、王太医交待贾母病情的说话礼仪

王太医深谙为医之礼,除在仪态上的谦恭有礼外,还时时注意与病家的沟通方式,体现了王太医极强的专业知识与伦理素养。

比如,王太医在与贾珍、贾琏等探讨贾母病情时,话术可谓滴水不漏。他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贾母只是偶感点风凉(还不是风寒),症状极轻,轻到不用药也可以迅速康复。面对贾母这类轻症患者,王太医首先在精神上予以安抚,明确告知“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凉”。在治疗方案上,又提出两种建议给病人留有选择空间,话语之间极有分寸。

这里也体现了王太医治疗轻症小病时,主张病人调节饮食和起居来康复,而不是滥用药物的从医观点。显然,这也是医者仁心。不需要药物时,并不勉强建议服药,从这里可见,王太医的医德还是非常高的。

三、儒医张友士诊治秦可卿的说话礼仪

在《红楼梦》一书中,不但王太医有着极高的中医礼仪素养,即如儒医张友士,亦是擅长说话礼仪。特别是在面对重症患者,张儒医的言语对答极为谨慎。

第十回中,秦可卿重病之下请来儒医张友士,张儒医在凝神细诊之后,详细讲述了脉象、症状以及病因,显得十分高明。面对病家最为关心的能否治愈的问题,其回答则较为审慎:“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得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

张儒医这样说话其实非常圆滑,且无懈可击。从他的话来分析,既安慰了病家的心,又委婉地表达了病极难治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吃了药后肯定睡不好,但听了张儒医的话,让人很舒服,甚至有些许的放心。

当贾蓉问及是否于性命有碍时,张儒医在言语之间则颇为隐晦:“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

这番回答可谓委婉而周到,既给病家以希望,又为自己留有余地。所谓“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实则是要表达未必能熬过春分之意。这样的解释病情及预后的说法非常高明,值得我学习。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教导医者如何“答病家怕不怕”这一问题时说:“凡诊,病之家多有以怕不怕问医家者,答之不易,非可以径情答之也。……必医者有识见,有担当,答以有可救之理,但不可乱,而后可成功。”所谓“怕不怕”,即是否可救,是病家惯用问法。医者在与病家沟通之时,根据不同程度的病症需要调整自己的话术,既不能夸大事实、恐吓病家,亦不可语焉不详、有所隐瞒。在准确辨症、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又要做到温存有礼,以维护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有效沟通。

我的理解是,医生如果医德足够高,当病情甚重,可能预后不良时,对于患者家属当有理解、宽容之心,将心比心,耐心抚慰,详细告知患者病情。而且,在语言上当反复推敲,用词要委婉,不能过于刺激患者家属。总之,医生的态度非常重要,虽然态度没有决定预后的作用,但却能安慰病家的内心,让医患双方都维持着和谐的关系。

四、历代大医的礼仪风采

历代都有苍生大医,他们深守行医礼仪,是我辈的楷模。比如,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以及后来的李时珍等无不是不慕名利、作风正派、精通医术、热爱医药事业的实践者。

明代大医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一书提出“五戒十要”,要求医者学习医理,精进医术,对于患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尊卑妍媸、同等医治;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也谈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诚以济人为急”、“诊治之际,不论贫富贵贱,咸细心处治,审证必详,用药必当。眼光所到,四面流通,无非实地济人之心”;清代医家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对医家规范作了详细的论述,著名的论述有“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天欺人,甘与下鬼同趣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如何做一个守礼的中医人?

在医疗过程中,医者一定要注重礼仪,这不但体现了医生的医德修养,更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紧张关系。要想做一个守礼的明医,我的理解是,需要在三方面做好礼仪:一则,对于患者要常怀恻隐之心,有温和之容,并耐心诊治。正如孙思邈所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二则,医生自己热爱中医,愿意一生为中医奉献,平时学医则发奋刻苦、精益求精;三则,医生悬壶济世时,心中存有“浩然之气”,坚持正义,对患者不卑不亢,谨言慎行,仪态谦和有礼,言语平实有度。

作为一个中医人,如何才能做到时时守礼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敬”之一字入手。朱子讲“'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敬,便能“主一”,敬起到了收敛身心的作用,使心定于一处,不放逸,以诚敬使“有主于内”达到“收其放心,养其德性”的作用。显然,时时保持着心“敬”,有助于中医人谦卑低调,行事守礼。

朱熹的“敬”字大体可与“畏”字相当。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中医人,若能常怀敬畏之心,便能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提撕精神,谨慎行事,不致产生大纰漏。

医疗行为是关乎生命的,因此,我们中医人在行医过程中当常怀敬畏生命之心,尽心学道、尽力医治。正如很多名医所说的,在治病时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这样的心态去诊治患者,自然可以时时守礼,且有助于提高疗效。

小结

中医人的言行举止礼仪其实也是其医德的外在呈现。进一步说,只要有良好的人格,也就必然有良好的言行;只要有高尚的医德,也就必然有适度的礼仪。显然,守礼的中医人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比如张仲景、孙思邈、张杲、朱震亨、李时珍等等明医,无一不是温良敦厚、慈爱众生的大儒大医。

天地之大德曰生,医者帮助病人挽回生机,延续生命,这与天地之道是高度契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医者真正实现了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伟大使命。我相信,如果每个中医人都有这样的使命感,那么,他在生活工作中就一定能克制自己过度的私欲,建立自身德性操守,知行合一地践行仁心仁术。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选择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医话:医生众相
什么是医?什么是中医?
中药健康知识讲座(5、9)
《红楼梦》中的餐桌礼仪
秦可卿生病期间为何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张友士号脉时透露出答案
明代小说的医学叙事与多元解读——李瓶儿已消陨,《金瓶梅》医史价值长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