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后期能原镈一路飙升

  春秋后期能原镈

  能原镈,通高40.8厘米,宽31.8厘米,重18.84kg。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来,我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 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

  “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越:春秋时期南方古国,曾称霸江南,并北上图谋中原。本铭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图中原的行动之一。)

  中国青铜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2000年前,从晋侯苏赤中(西周)奴隶社会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从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个时期都有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体系。

  青铜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典雅的铭文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高超的铸造技术。但青铜器一直是一个尴尬的话题。谁都知道它“很珍贵”,也知道它“不可玩”。文物保护法规定“只有1949年以前出土并有明确描述的文物,方可流通”,这使得许多精美青铜器无法合法流通。

  很多人认为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刻”的,但其实大部分铭文都是“铸”的。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发现硬度更大的铁,所以很难刻上铭文。

  青铜器是由青铜(紫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皿,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因为青铜器呈现世界各地,它也是一个国际文明的象征。大约在 5000 到 6000 年前,早期的青铜器出现在西亚的两个河流域。在苏美尔文明时期,雕刻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青铜剑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2000多年前,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所取代。我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青铜器代表着我国先秦时期的辉煌技艺和文明。

  青铜没有紫铜、黄铜那样耀眼的色泽和外观。整体颜色为灰绿色。它不张扬,不做作,也不前卫。

  当人们掌握了新的材料和工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就会逐渐诞生,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就是如此。大约5000年前,人们在生产工作中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塑料材料——青铜。配合一定的模具,可以制作出不同形状的器皿,坚固耐用。被接受和喜爱,作为主流材料统治中国3000多年,青铜所延伸的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王夫差有无其人?
春秋时期江淮地区吴文化的珍贵历史见证
醉美青铜——国博[河东之光]观展
霸国——沉睡了3000年的西周封国横空出世
失落王国——山西霸国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三)西周天亡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