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的特征与鉴定

  古玉沁色鉴定: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沁名“鸡骨白”。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各代玉器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纹饰,有不同的工艺技术,有能工巧匠的多寡,有兴,有衰,这些条件形成了古玉的时代特色和风格,现代人用现代方法仿古玉,在工艺特点上必然要留下现代人理解古玉和制作古玉的现代特色,往往只能近似,不能酷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假冒伪劣者多,精仿就寥寥了。即使精心仿做,也能从微观上品略到它们的差异。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包浆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已存在,应指古玉表面的皮壳特点,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为沁色和盘色,沁色指古玉埋在地下,或传世过程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埋藏环境、保存条件等)在古玉表面形成的一层颜色变化,多见白色、铁锈色、暗黄 色、黑色、绿色,白色多称水沁,铁锈色有人称铁锈沁,有人称血沁,暗黄 色称土沁,沁色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大体沿古玉染色与风化过程形成,又因古玉埋藏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看,汉代以前古玉沁色较重,南方出土古玉称为湿土出土古玉,水沁较重。红山古玉被一些人称为北方燥土出土古玉,或无沁,或白色沁,或铁锈沁,或暗黄 色沁,沁色一般都较少,少量古玉为较重的白色或褐色沁。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黄 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易区别,因而带有用玉皮色充当沁色玉的,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古玉鉴定五大要点是玉料质地、造型气韵、制作工艺、包浆和沁色。古玉收藏爱好者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综合鉴定古玉真假,在古玉鉴定的具体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问题要不同分析,不能照搬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更不能怀着捡漏的急切心态,武断下结论,要不然漏没有捡到,反被漏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巧辨出土古玉的沁色(图)
古玉
一定要知道:古玉鉴定的五种玉色
古玉鉴定切记五种玉色
历代玉蝉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收藏收藏,土沁在古玉埋藏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与鉴定要点(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