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聂诗语词的故土化情愫研究
选择这个话题,是在读完《故乡·故乡的语言·儿歌之类》(见《聂绀弩全集》第4卷第472页,以下只注某卷某页)之后做出的。这篇文章是聂公1981年2月应友人要求写的回忆录。当时聂公已是八旬高龄,而且卧病在床,阔别京山故乡六十多年,居然能回忆起诸如“浴罢弹琹”、“把持其事”、“无状打爷”这些土话,记得“沙牛”、“刺舅子”、“曲蟮”这些方言,还说“关于故乡方言,在狱中空脑搜索,得一千余条,准备出狱后参考一些方言,写出一本书来,不意被看守没收了,而且不只一次”。文章说他还记得“三颗桃花飞过山”这句儿歌,并且得出了“隔山讨火自焚身”的对句。这些话很让作为家乡人的笔者感动,并且有太多的启发。聂诗的研究者们往往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作出了诙谐幽默、打油调侃的判断,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以为,从语词所体现的故土化特色上做些探讨,也不失为一种途径,说不定这样的探索更能反映聂诗的创作实际,更符合聂公一生多舛的心境。
 
一、嵌入故旧名称  拓宽题材范围
      
在诗句中嵌入人名地名,历来是写手们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弄不好就显得别别扭扭,破坏语境。而聂诗则不然,不但嵌入了大量人名地名,而且就地取材,制成联句,风趣诙谐,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先看下面两首诗:

惠亭水库水如烟,家佑先生一钓悬。
人若遍临天下水,鱼都潜有水中天。
手提半篓千斤重,口糊全家块把钱。
君去八旬今尚远,怎知西伯不尊贤。

——《垂钓赠张家佑》(第5卷第177页)

忆水南门十字街,儿时相逐跃台阶。
胡然初白玉堂叟,下顾三红金水斋。
四境鸡鸣无狗盗,两生鸽异对狐谐。
龙蛇走壁风雷吼,知是尊诗抑鄙怀。

——《步酬查九寒斋题壁》(第5卷第32页)
     
这两首诗中,所嵌入的地名人名有:“惠亭水库”、“家佑先生”、“南门”、“十字街”、“金水斋”,十分和谐自然,不留痕迹,而且“惠亭水库”与“家佑先生”形成对仗。张家佑(1923—?)是聂绀弩故友,解放后任教,每月生活费仅15元,以钓鱼辅助生计,每日可得约1元。“手提半篓千斤重,口糊全家块把钱”形象地刻画出农村小知识份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窘况,寄托诗人无法表达的心声。查九(1901—1976)又名查慧九,湖北京山人,聂少时同学,后曾任广东省干部学校教员,穷愁潦倒之状与聂况近。聂绀弩说:“诗以穷工,它的本义当是人穷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一些所谓人情,更能接触到人们所不留心的人、生活、阶层,得到许多诗的本质。”(第9卷第318页《致舒芜》)又说:“忧患之类,不一定直接成诗,诗不一定直接写忧患,而是有了忧患,才更深刻地感动激情,才想到作诗,才读人诗较易感受,才容易发抒一点哪怕与忧患本身远隔遥遥的东西。”(第9卷第228页《致高旅》) 这些话当是我们理解上述诗作的注脚。
      
以上一类嵌入人名地名的诗句还有:“黄鹤楼高云梦泽,黑龙江远雪霜天”(第5卷第45页《以诗一卷赠曙南志别》);“武昌鱼好全家瘦,文化士多一力支”(第5卷第62页《赠伍禾》);“汉皋烟雨天门远,秋水蒹葭怀者劳”(第5卷第209页《送诗人邹获帆回天门》);“我欲乘风回武汉,人当相忘在江湖”(第5卷第44页《秋夜北海怀冰奚禾曙》)等,这些都适时地嵌入了湖北地名,表达出悠悠乡情外,还有一些或苦涩,或哀痛,或怀念,或冷峻的咏叹,很能激发读者共鸣。
     
聂公在诗中以“楚工”、“楚囚”、“九头鸟”自称,留下“小园枯树悲风劲,下里巴人楚客工”(第5卷第129页《八十》)、“噩耗惊雷难掩耳,楚囚偷写吊诗来”(第5卷第129页《八十》)、“请看天上九头鸟,化作田间三脚猫”(第5卷第12页《周婆来探后回京》)等名句,赤子之情油然而生。
                             
二、化用俚俗民谚  增添辞章情趣
      
聂公说他写诗“喜舍眼前事物而采现成词句或视句中需要何物,随而行之。”(第9卷第213页《致高旅》)又说“据写作过程说,八句诗,我往往只会作六句,有时只会作四句(起联也勉强),末两句多数是凑上去的。”(第9卷第227页《致高旅》)还有“我写诗,就是凑句凑对了,看可以表示什么意见,然后找题目。” (第9卷第235页《致高旅》)这些都是经验之谈。笔者拜读聂公诗作,对于他从故乡民谚俚俗中信手拈来的那些句子留有深刻的印象,且不只一次叹服他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里随便撷取几例略加赏析。
     
 “此地无银三百两,前身相马九方皋”(第5卷第106页《林冲娘子》),这是以民谚作出句再制作对句。“人逢寻壑常孤往,船到穿桥自直行”(第5卷第235页《雪峰以诗见勖依韵奉答(二首)之一》)、“在山凭定三分鼎,出水才看两脚泥”(第5卷第62页《雪峰以诗见勖依韵奉答(二首)之二》)、“中国救亡须一战,秀才造反已千年”(第5卷第228页《题<青春之歌>》),这是以民谚作对句再制作出句。还有出句与对句都是根据民谚改造而成的,如“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第5卷第4页《锄草》)。家乡有“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农谚,本联即出于此。与农谚比,聂公诗句显得更为生动具体,不但有工整的对仗,还有夸张对比,极写草长苗荒之状,锄草劳作之艰,实在难得。总之,在引用民谚俚俗时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诗人都能左右逢源,天衣无缝。
                                
三、吸收方言土语  打磨常见词汇
    
  “市近盘飧兼味有,葫芦上了又冬瓜”(第5卷第255页《查九枉顾步见赠韵》),诗人的所谓“兼味”不过“葫芦”“冬瓜”而已,令我们读来心酸。“无人道是南归好,只道外婆惦外孙”(第5卷第22页《嘲王子夫妇怕冷》),“外婆”“外孙”的入诗显得人情味十足,调侃味更浓。“红烧肉带三分瘦,黄豆芽烹半碗油” (第5卷第33页《中秋寄高旅》),这一联句中,红白相杂的颜色、清淡寡鲜的菜蔬、麻辣俱全的味道合盘托出,与其说是品味菜肴,不如说是品味人生。还有诸如“羊头狗脸”(“千诗举火羊头硬,六月飞霜狗脸皴”,见第5卷第56页《答迩冬托向人乞兰》)、“水蛇腰”(“百戏绳行绳太粗,水蛇腰上人趑趄”,见第5卷163页《独木桥》)这些特定词组的巧妙运用,更是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
       
对于那些土得出奇的词语,聂公也大胆入诗,如“小姐香江百分百,先生婚事拖复拖”(见第5卷第192页《请祖光为慎之写一字幅 不意竟写拙作(搓草绳调王子夫妇)一首以赠慎之恰合其时复成此诗并寄》);“虽邻柳巷岂花街,不为借书死不来。枯对半天无鸟事,凑齐四角且桥牌”(见第5卷第74页《即事用雷父韵》);“凉水泉边同饮马,完山顶上赛吹牛”(见第5卷第129页《挽同劳动者王君》)。特别是后例,人们读到这里,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仿佛听到了聂公对那个是非颠倒、理性缺失的社会的质问!
                                  
四、采用乡声乡韵  庄重诙谐相宜
       
聂诗用韵是比较严格的,很少有出韵、险韵等情况出现。但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山区的京山,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一部分方音(即接近古声韵)是比较自然的,如入声韵等。因此,聂诗中有些篇章如果用方音来读会更加富有情趣,如:

人不言愁我自愁,风风雨雨又经秋。
曲歌实甫西厢记,诗颂湖南烟雨楼。
吨吨钢铁伤小取,粒粒稻禾盼丰收。
为孺子牛谁敢指,只觉今冬肿更浮。

——第5卷第254页《记思庚》
      
浮,普通话读为fú,京山地区读若fóu,显然按方音读更合韵律一些。再如:

豆上无坑不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
两三点血红谁见,六十岁人白自夸。
欲把相思栽北国,难凭赤手建中华。
狂言在口终羞说,以此微红献国家。

——第5卷第5页《削土豆伤手》

      
白,普通话读为bái,京山地区读若bó,同样按方音读更有韵味。
      
另,聂诗有数处用到了“么”(me)字,但并不是作为后缀使用的,而是作为疑问代词使用的,读若mō,这正是京山话特有的,如:

《第一书记上马记》,绝世文章惹大波。
开会百回批掉了,发言一句可听么。
英雄巨像千尊少,皇帝新衣半件多。
北大荒人谁最健,张惟豪气壮山河。

——第5卷第24页《怀张惟 》
       
聂公曾说:“土话里头的单音特别多,四声应该特别重要,可是以我知道的土话说,我被念成讹或谔,刀和别的音在一起就念成道,猫和别的音在一起念冒,糨糊念成酱户,脑壳念成脑课,衣裳念成衣赏,四声也没有被严格地遵守。”还说,“六朝以前的诗,是不大讲究四声的,唐朝的律诗和绝句才有严格的四声的规则”,但是,“无论字典和韵书怎样规定着四声,活的语言总在不断地摆脱这束缚”。(第8卷187页《四声论及其他》)聂公在诗词创作中大量吸收方言声韵,正是顺应了语言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将乡土语词元素引进旧体诗词是聂公的一贯主张。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聂绀弩就“主张提倡用土话写文章”,“对土话的态度,应该跟对文学遗产的态度一样:批判地接受,合理地扬弃”。还说,“必须采用土语,必须提倡土话文学,大众语才能得到本质的胜利。”(第8卷第54—63页《大众语跟土话》)他把土话作为大众语言来看待。他曾寄希望于俗语新语,并企图以此革新旧体诗词。“我诗圆熟,自亦有觉,此为危境……现尚不知何以矫之,俗语新语似尚不足以办此也。”在创作中,采用新题材、新语言,表现新思想、新感情,则是聂公的毕生追求,并且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见第9卷248页《致高旅二七》)
      
总之,聂诗在运用故土语词方面是全方位的,从语音到词汇到句式,字里行间展示出故乡的风土人情,流露出浓浓的离愁别恨,这些就构成了聂诗语词的故土化情愫。而这一情愫表现在旧体诗中,又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法,给它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研究聂公在运用方言土语中的论述,重温聂公诗卷,对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诗词创作,应该说是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的。
      
当然,语词的故土化只是聂诗语言特色的一个侧面,其实聂诗在语词的运用上也不失庄重典雅,聂公自己也说:“旧诗太通俗不成其为旧诗,新诗太通俗也不成其为新诗。”(第9卷328页《致高旅一一0》)他并不反对用典,承认自己“某些诗用了典故”(第9卷87页《〈散宜生诗〉后记》),我们可以随手举出许多例证,但这些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任何诗人使用表现手法与遣词技巧都是多种多样的,色彩斑斓的,况且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当代文坛巨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红艺柳琴独奏《故土情愫》绝了
李文全随拍:让跫音离开故土,让情愫高于生活
《思的经验》读书笔记
四声分立诗
精选小诗 | 剪不断的情愫
[诗词创作基础课][01]写诗词,要学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