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河秦家老爹(上)

秦家老爹

文/周霞

此老爹非彼老爹。此刻我笔下的老爹,不是对一个父亲的称呼,也不是对一个祖父的称呼,而是对一辈子信奉天主教、终生未嫁、无儿无女、在宋河的秦家却活成了老祖宗模样、90岁高龄才离世的一个老修女的尊称。

她是秦琴的老爹,我从13岁开始认识秦琴至今,秦琴一直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如同亲姐妹。因此,在她老爹2003年去世之前,有长达15年的时间,我是多次见过那位与众不同的老人家的。当然,我们也都是跟着喊她老爹。

老人家名叫秦守兰,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京山县罗店镇秦家寨村。那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中山先生发动第二次革命讨袁,各地声援,但最终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所以,1913年名为中华民国的统一状态,实际上还是一种军阀混战的局面。

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婴和身为农民的秦家父母,对外面的世界应该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乡村从来都是闭塞与相对安宁的,尽管她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小财主。据说,家产达到了雇佣长工的实力,但为了节省开支,仍然是一家人自己在辛苦耕种。我想,这样一个小地方的土财主,无非是盼着风调雨顺收成好,一家人平安健康,不太可能去关心国家大事。连长工都不舍雇佣的老爷,充其量就是靠几代人慢慢积攒又积攒,省吃俭用熬出来的大户,不过比别人多一些田地罢了,望族肯定不是。可时代的浪潮,不管你愿不愿意,总会溅一些浪花到个人及家庭身上,让你遁无可遁,逃无可逃。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天主教也随着再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们纷纷涌入,天主教在中国发展迅速,他们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教义。

面对刚刚出生的女儿,26岁的母亲喜不自胜,初为人母及看到自己生命被延续的心情,世间任何一个母亲都可以感同身受。只是这位母亲万万想不到,日后的秦家、秦家的走势和改变一部分秦家后人的命运,都将沉重又悲壮的落在这个小守兰的身上。最遗憾的是,小守兰却没能接着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是后话。彼时的秦家,随着小守兰的降临,就是一个六口之家了,因小守兰的母亲是她父亲纳的妾,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老婆。她为二房所生的独女,她的上面还有一个大她十多岁同父异母的哥哥,她哥哥的母亲她应该叫大妈,还有一个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祖母。

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小守兰三岁时,父亲病逝,成了一个五口之家,两代共三个寡妇带着一个欢快的少年和一个垂髫的女孩相伴度日。好在家境殷实,哥哥能够念书,她也入过私塾,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幸运,起码学会了识文断字,也为她日后的走南闯北,经营生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一点,她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大户人家的小老婆的地位是不高的,尤其在失了男人之后,何况还有一个严厉的祖母健在,她能够上学,她母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父亲早逝的阴影,母亲早寡的辛酸,都一一落在了小守兰的眼中,刻在了她幼小的心灵里,实打实的左右了她的一生。在老人家82岁那年,给重孙女秦琴写的一封信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出。

秦家有女初长成

眨眼又九年。1925年,秦守兰12岁了,虽然不是大美女的坯子,却也出落得周正大方,浑身透着一股机灵劲。除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祖母不待见她之外,很逗旁人喜爱。

那时正是中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代,开始接受外来新思想,新技术。以日本纱厂推行的“养成工”制度为例,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家庭将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各个工厂当了童工,以期填饱肚子和贴补家用,直到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童工现象才逐渐被消亡。在那种大环境下,秦守兰也被招到了汉口一绣花厂做了童工,学习绣花。

前面说过,天主教在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已遍地开花。有着“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汉口,天主教会自是更具规模。在汉口做童工期间,机缘巧合,秦守兰被发展成了天主教徒,当了一名修女。听说因为她的机灵聪明,教会的教职人员和修女们都很喜欢她,人缘极好。旧时的中国,教会有着西方列强的后台背景,故而算是一方净土,修女们的生活稳定又平静。

时光荏苒,秦守兰在汉口修道院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少女及青年时代。直到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内的解放战争加紧推进,修道院发生了变故,她才被迫离开汉口,于解放前回到了她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秦家寨。此时的秦守兰,已经35岁了。

成为修女时,教会是有规定的,要求修女们发“三绝大愿”,即绝财、绝色、绝意。意思就是不能置私产,远离金钱贪欲;不能嫁人,远离性色之欲;不能违背修会命令,断掉个人主张。

如果时局未变,如果教会一直存在,秦守兰的结局,可能就会是老死在修道院里。然而,历史的进程,从来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数贫困的家庭,无数热血的中国人,无不翘首盼着新中国的到来,做新社会的主人。

回到秦家寨后,她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她唯一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秦守成已去世多年。哥哥留下一儿一女,比她小14岁的侄儿秦洪源成了秦家的顶梁柱,已经娶妻生子。随着她哥哥的早逝,秦家大门内,又多了一代的寡妇。三代的寡妇同心协力,含辛茹苦小心翼翼的总算把她侄子这棵独苗苗给守成了人。

女子终归要嫁人,在旧式家长们的心里,女孩从一出生,就算作了外姓人,因此她的侄子就是妥妥地独苗。解放前夕的中国,由于新思想如浓雾般的快速弥漫,农村人也接受了一夫一妻制的新灌输,开始有人议论小老婆的畸形存在,尽管都没有恶意,但听到当事人的耳朵里,终归是尴尬的,秦守兰和她的母亲不愿意成为别人议论的中心。话说回来,从古至今,谁又愿意成为别人指指点点的对象呢?得有多宽广的胸襟,才承受得住没有选择的非议和白眼?于是,她带着自己的母亲,离开了秦家寨,去了宋河。她母亲几十年在大户人家辛苦劳作,多多少少攒了一些银两。她本人既识字,又在大汉口工作生活二十多年,还接触过洋人,见识与胆量,人脉与方向,都是具备的。母女俩就开始在宋河做起了广货小生意,也就是摆摊卖针线扣子等与纺纱织布缝缝补补相关的物品。能做这个,是与她在汉口绣花厂的经历密不可分的。她知道进货的渠道,会绣花,会手工织毛衣,会纺纱织布,这样卖起东西来,还能近距离的指导顾客。可以说,她在汉口的童工生活,将作为女人该学的女工技术统统都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应该算是她人生的第二次幸运了,有技艺傍身,永远都不会饿死。

宋河,因大富水河沿城而过,水路交通较发达。军阀混战时期,就有不少周边县市、比如汉川、应城、红安、天门等地难以为生的人们背景离乡逃到宋河安家落户,同时也为宋河的繁荣聚拢了各种人才,后来,宋河又冒出一家轻工机械厂,成为京山的副域中心,一度有“小汉口”之美誉。

秦守兰带着母亲选择到宋河谋生,足以说明她的眼光独到。

离开修道院后,秦守兰昔日的同伴们纷纷嫁人成家了,这无可指责,如同宫女年满离宫一样,皆因生存。古之女子,缺乏一个人讨生活的勇气,时代也不太允许,嫁人找依靠是普遍观念。唯有秦守兰,依然坚定的选择了独身,从未动摇。她晚年在信里写道,说看着母亲辛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大,她心疼母亲,所以要守在身边为其养老送终。日复一日,母女俩在宋河起早贪黑地干着那点小买卖,据她本人描述,为了省下每一分车马费、船票费,有时到皂市或应城进货,都是肩背货物,靠着双脚来回硬走。有时到汉口采购,也是实在走不了了才会乘车搭船。总之,她能用体力解决的,绝不用金钱解决。

从头至尾,她都是母亲一生的牵挂与担忧。她母亲经常对她说,你上无兄弟姐妹,下无儿女,你一定要多攒点银钱傍身啊!不然老了咋办,哪个心疼你啊!遥想70多年前的那个画面,我似乎清晰的看见一个慈祥的老母亲对独身女儿发自肺腑的万般叮咛。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母亲,对自己的子女,谁又能放心呢?概莫例外。

对于当年在天主教承诺的三绝大愿,秦守兰虽说只坚守了绝色这一条,破了绝财与绝意,恰恰也体现了她温情的一面,有反哺之心,有帮亲之举。虽说没有做到完全服务于社会,但她为人善良,友爱他人,一生从不与人交恶,连口角都没有,堪为修女楷模。

秦家寨这边,她侄子结婚后,头两个孩子都没有存活下来。1950年她侄媳妇又诞下一男婴,她喜出望外,亲自为其取名“根生”,就是根深蒂固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了土地革命。据说在秦家寨给秦家划成份时,政府的工作组很是伤了一番脑筋,说她家是大地主吧,并未雇过长工,也没有压榨老百姓的行为,反而有过救助穷人的善举;说不是大地主吧,田地又很多。到最后,因秦守兰母女二人的田地与她侄子的都合在一起的,又超过了富农的标准,还是给划成了小地主。

田地要充公,所有房屋被瓜分,秦家开始成为普通家庭。鉴于当时农村的艰苦条件和之前两侄孙的夭折阴影,秦守兰于1953年将仅仅三岁的根生接到了自己身边,亲自抚养。也就是说,姑奶奶领养了娘家侄子的儿子。因为她曾经的修女身份,因为她是一个终生未嫁的女人,所以,她的侄子和侄孙并没有按世俗的称呼那样叫她姑姑和姑奶奶,都是尊称她“爹爹”,就用家乡话喊了她一辈子“幺爹”,两代人一样的叫法。

一个老母亲要赡养,一个小根生要照顾,就她自己是个壮劳力,常常远离宋河出去进货就会不放心家里。无奈,她只好停止了买卖,改打零工,或给人纺纱织布,或给人织毛衣,或帮别人看孩子,只要能挣钱的,什么活都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不一定能够致富,但勤劳绝对可以衣食无忧。

秦守兰肯努力善持家,终于在宋河城区置备了属于她的房产,扎根了下来。小根生在她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入学之际,幺爹按光字辈给他取了个响亮亮的大名——秦光明,意为新中国是光明的,世界是光明的,他个人的前景也一片光明。这个秦家第三代的长子嫡孙秦光明,在宋河同样是被两代的单身女人小心翼翼抚养成人的,耳濡目染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秦光明的一生,勤劳、节俭、善良、隐忍、孝敬长辈、疼爱晚辈,将中国的传统美德悉数学尽并力行到死。可以说,他就是秦守兰育子的成功典范。领养侄孙秦光明,算是秦守兰人生的第三次幸运了,虽然她自己没有生养过,但秦光明成家立业后的这一脉,都把她奉若为家里的老祖宗,儿孙满堂绕膝身旁,她才得以其乐融融地活到了90岁高龄,她完美的诠释了善有善报的行为哲理。当然,这一切,都是她终生付出所得,也是应该得到的。

时间到了1963年,秦守兰整整50岁了,根生13岁。这一年,她最敬爱的老母亲去世了,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最心疼她的人,少了一个最懂她的人,少了一个最宠她的人。不管多少岁,在母亲的眼中,她永远都是孩子。她撕心裂肺,痛哭不已,可无论怎样悲伤,日子还得继续。此时她的侄子秦洪源又添了三个孩子,在秦家寨的生活也十分困难,根本没有能力帮到她,她只能擦干眼泪,默默地为母亲准备棺木寿衣等,带着年少的根生将母亲送回老家秦家寨安葬,替母亲养老送终,她做到了,既是女儿也为儿子。

没有了母亲,她和根生相依为命,平静的在宋河生活着,直到1970年,一场罕见的洪水席卷了宋河,摧毁了好多人的家园,其中就包括她的房屋。刚开始,她俩还借住在朋友家里,可能是政府有困难,恢复重建城区也需要时间,先是号召大家疏散,可自寻地方安家。后来又出台政策,成份不好的就下放到农村,也是自寻落脚处。秦守兰刚好遇到秦家寨原来的一个本家,他早已离开老家到宋河石庙乡同心村三组落户了下来,热情欢迎她俩去与他为邻。于是,她带着已经20岁的秦光明去了同心三组冯家冲,投奔那位秦姓本家,那家人就腾出了自己的厢房,供祖孙二人居住。在冯家冲安顿好后,为了帮助秦家寨的侄子,给他们减轻养孩子的压力,紧接着她又将侄子的第三个女儿,三岁的小桂英接到了她的身边,又是一个三岁的娃娃,此时的她已经57岁了,等于说,他侄子共生了二男四女六个孩子,她给领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古人云:“有生无养,断指可报;有生有养,断头可报;无生有养,无以为报。”重点强调了养育之恩大于天的意思。1971年,秦守兰就着手挖砖烧瓦,采买木料,在本家隔壁,盖了一栋属于他们自家的房子,在农村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因为别人曾经的收留与帮助,她和她的后人一直都懂得感恩,几十年来往走动,很亲近。

1971年,她在农村修房;1972年,她给孙子秦光明定亲;1973年,将孙媳妇娶进门;1974年,第一个重孙女秦琴出生,秦家有了第四代。她在61岁那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爹。

原载:作家地带

周霞,女,生于1975年,湖北省京山市人。1999年至2014年任东莞长安某台资饰品厂总经理,京山市作协会员,文林书评特聘作家。曾在《京山文学》《春晖文学》《南方文艺》《南国文学》《荆楚文萃》《神州文学》《现代诗美学》《美篇》《文林书评》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长篇纪实、历史故事等。荣获文林书评举办的第二季《故乡情》征文比赛特等奖。现就职于十堰市某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我的母亲
林和靖:江头潮已平
笑话段子:进来解压
母亲的心
人到中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