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人生路上的名家朋友

我与名家交朋友

——怀念书画界的老师和朋友们

题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学习和研究书法及绘画的经历,怀念老师们和朋友们。
作者简介:郝逢清,艺名荆楚雁、周楚雁、楚雁、牧牛山人、周前、老土,1964年生于湖北荆门市,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大型综合性企业、通信网络公司、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国企、民企、外企,和民办大学等机构任董事长秘书、业务经理、培训经理、总经理助理、市场部经理、产业管理部经理、副教授等职,发表经济管理类论文多篇;爱好书画,任北京神州书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书协会员,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2017年作者在天津杨柳青古镇参观展览时留影

参观书法展览时向书法家请教,重新学楷书碑帖
参加工作以后,我常常在星期日参观书画展,自己练习书法。
大约是1988-1990年的一个星期日,我去中国美术馆参观,随身带着自己写的几幅草书,希望遇到名家时向人家请教。
果然,有一位书法家吴开英在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在现场签售他写的书《标题书法》,我买了一本,吴开英在书的扉页签名并盖了章。我趁机拿出自己写的字请他指教。我满怀期待,希望得到他的赞扬。可是,他看了我的字后,没有称赞,而是提出了批评。
他说:“你这是临摹别人的作品,这个路子不对。要从楷书学起,练好基本功。草书是跑,楷书是走;要先学走路,再学跑步,不要一开始就跑。”
他还说:“你写的字不错,只能说是好的毛笔字,还不是书法。书法要讲究艺术性,要有韵味。”
我点头答应道:“嗯,好的,您说的对。谢谢您的指导!我回去再从楷书学起。”
虽然没有听到表扬,但是我认为吴先生说的是对的。应该感谢他的直接批评和指点。
我回家后,把一个同事留给我的两本旧字帖拿出来仔细阅读。我当时真不知道学楷书有多重要,认为自己已经会写楷书了,不想再再楷书上耽误时间,而是急于把草书写好,所以一直有点瞧不起楷书,认为写楷书是耽误工夫。因为草书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当年我手头几乎没有楷书字帖,同宿舍的老同事赵建兴出国了,走之前把他的两本书法字帖留给了我,好像是王羲之《兰亭序》和柳公权《玄秘塔碑》。因为很破旧,我一直没有细看。
我手头的书法书籍,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集》和《第二届全国书法展览优秀作品集》之类的书。我经常翻看和临摹的就是这种书上的作品,难怪吴开英先生一看我的字就提出了批评。我很佩服他的眼力。
吴开英的《标题书法》,我仔细阅读,认真揣摩其中的道理,回想作者所说的韵味,对照书中的作品,体会其书法中的艺术性和韵味,感觉有所领悟。
他的书法,其实跟我的书写习惯很相契合,不是说我写的跟他的一样好,而是感觉我看他的字,很舒服,临摹起来也容易学的像样。他的字很自然流畅,不做作,是正统书法。但是直接临摹他的作品,这个做法也是他说的“路子不对”。
他是军队某杂志的编辑,业余爱好书法,字越写越好,常常题写标题,所以把自己的经验和领悟写成了《标题书法》一书。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这是他书里写的句子,我临摹过,觉得他的书法值得学习。
另外,那些年我也常常去琉璃厂文化街参观书画和买书,记得买过张幼栋《隶书章法》和杨再春《行书章法》,并临摹过他们的作品。这都是还没有对楷书有足够重视的时候做的事。不过,凡有所学,必有收获。章法学习也是必需的。
直到几年以后,大约是1994年左右,我才买了《颜柳欧赵楷书字帖》一整套,逐一阅读临摹。我先后临摹了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等,通过练习,深感这么回炉,是很有必要的。当年对这些楷书了解还不深,后来慢慢才有所领悟。欧体和颜体相对容易学,应该先学欧、颜,而柳体楷书最难写,应该放到最后再学。
参加书画笔会和通过书法学古诗词
1991年我工作的单位在某大厦举办了专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同台笔会,我应邀参加了。参加笔会的有北京画院画家、经贸部门和各大企业的书画爱好者。几次笔会,我认识了几位业内同行中的书画家,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只记得一些情景片段。

1988年作者在国贸大厦一座工程进展中登上大厦4层留影

当时在场的,年长者居多,我是最年轻的,未敢先动笔。我先观看了两位年长者的书法创作过程,记得其中一位写的是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一首: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先生写的行书,写得比较慢,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当时并没觉得这首诗有什么好,甚至觉得在这个庆祝活动上写这几句诗,好像不合时宜。
看了别人的书法,我有了一些信心,于是赶紧拿起笔,以草书形式写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几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写完就挂起来了。一会儿,领导带着贵宾们来参观,总经理走到我的书法前,仔细看了,因为是繁体草书,念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还向我询问。我顿时感到很自豪。

作者后来写的草书岳飞《满江红》词一首

后来在翻阅各种书法作品集和练习书法时,时常能读到很多古诗词,发现其中《滁州西涧》这首诗出现的频率也不低。我在学生时代读的古诗词太少了。学书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同时学古典文学、特别是学习古诗词的过程。
古诗词的含义,不深入学习,是不会太懂的。一旦学习研究了,其中的美感和寓意,是十分难得和丰富的。至于在什么场合写什么诗句,虽然需要讲究,但也不必太在意。书画作品注重本身的艺术水平,而且要从多方面来看一幅作品。
再说苏轼《赤壁怀古》,近年也有人说其思想比较消极,不宜挂在家里。见仁见智吧。
要想写好一幅大草书,首先得背会要写的内容。我反复书写的古诗词,一定是背得乱熟的。不背会了就写,一定写不好,因为贯气不够,中间停顿太多,不协调,或者出现中间丟字落句的情况。
记得我写过草书李白《将进酒》,最早是临摹刘正成的草书。这首诗我们在高中课本上学过,因为要写草书,又反复背诵了,背熟后再写,就能够一气呵成而不出错。字的草法,则参考了别人作品里的写法。
参观画展和认识了解书画名家
这是为庆祝我们的大厦、商场、酒店全面开业一周年而举办的系列活动。记得某知名画廊来这里举办了画展和慈善拍卖会。
画展也是展销,在商场中心部位走廊挂出了大约30多幅国画。开始由画廊副经理给每件作品标了价格,有200元、260元、280元、300元,直至400元,不等。我在旁边观看和欣赏画作。这些画作的作者大多是很著名的画家,如黄胄、白雪石、田世光、崔子范、黄润华、秦岭云、张道兴等,也有当时不太著名、但水平较高的画家,个别作者是有创新的青年画家,能同时展出的,也是经过画廊精选的。
后来,画廊经理到来,他看到标价后,说价格标低了,于是拿笔直接在价格后面添加了一个零,也就是200元变成2000元,260元变成2600元,以此类推。从这一点看,我猜测原标价可能是画廊的价。
虽然价格末尾加了一个零,但是参观购买依然很踊跃,也就半天,绝大多数画作都贴上了已售出的小蓝点标签。
记得白雪石的一幅青绿山水画,标价四千元,被一个新加坡籍同事戴先生购得。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260元,花4000元买一幅画,是拿不出的。
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后,这样的画作的价格会涨到4万元、40万元,或者400万元。
另外,黄胄的一幅大写意骆驼《任重道远》,在拍卖会上以五万元成交,有人跟我说不是五万,是八万元。具体是多少,已不重要,就算五万元成交,在当时已经是天价。当时另一位著名画家听到他女儿打电话告诉他说“黄胄的骆驼以五万元拍出”后,这位老画家说:“胡闹!简直是胡闹!”他觉得拍卖价太高了,不靠谱了。
这次活动,崔子范的一幅大写意《小鸡图》,据说也是以五万元拍出。这是一次慈善拍卖会,邀请了大楼里外企公司老板们前来参与,他们积极配合了。
如果是投资,早点下手,在拍卖以前就在走廊里购买,只要四五千元。这就是艺术品投资的技巧和眼光吧。
最近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赚不到你的认知以外的钱。”还有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这是真的。当我们在考虑哪里能租到月租金1000元的房子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有人租的房子每月租金12万元。这里说的是住房租金,不是商业门面啊。
在参加书画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些画家朋友,由于多年不联系,现大多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
但记得有崔晓东先生。崔老师的画,笔墨厚重,其山水画多以西北风景为主,黄土高山,沟壑纵横,树木枝叶短少,记得他画的《深山幽居图》,地方特色浓郁。崔老师曾赠给我一本他的画册,并在扉页签名;还有他的一份个人简介折页。我把我的书法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和国画习作《红叶秋蝉》《小鸭戏水》给他看了,他说“书法很好。国画的构图可以,笔画零碎了一些。”
我知道自己画画的功夫还差很多,因为我没有学过国画,只是凭兴趣临摹了几次。
后来有一次我去美术馆参观,看见了崔晓东与陈谷长及另一位画家一起举办的三人画展,他还是这样的画风。陈谷长的画,则是花鸟画,清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记得我有一本陈谷长的画册。
记得有一位青年画家叫张迟,来到展览会临时办公室,一夜不眠,作画不止,画了八张山水画。当时他跟我讲,他“绝对是淡墨山水画的鼻祖”。我听得认真,将信将疑,但未表示意见,很佩服他的勤奋刻苦。
在展会临时办公室,我见到了黄胄先生的夫人郑闻慧女士,也留了联系方式,只是后来我没有联系她。很遗憾,最近刚从网上得知,在2022年12月29日,郑闻慧先生逝世,享年92岁。
回想那次遇见,郑闻慧女士是一位非常热情的人,快言快语,落落大方。她随身带着一个大笔记本,她让我在她的本子上签名、留下电话和单位名。她说名片不好放。我看见她的笔记本上,有很多人的签名、地址、电话,不乏高官和名人。当时画展上有她一幅花鸟作品,她带我走到她的画作前观看,并介绍她的画,我也表达了称赞。我看见了画的左上方有题款,我指着“郑闻慧画”几个字说“您的字写得很好啊”,她说“这是黄胄帮我签的”。
记得当时她正协助黄胄先生,创办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公助的综合性艺术馆——炎黄艺术馆。在黄胄先生去世后,她继续主持炎黄艺术馆的日常工作。她在花鸟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加入书法研究会,得到名家指导和与同仁交流机会
1991年春天,我偶遇北京神州书法研究会(几年后更名“北京神州书画研究会”)在天坛公园门口搞活动,结识了研究会会长安曦贵先生、副会长兼秘书长洪雪竹先生,经过交流,随后我加入了研究会。
在后来的书法活动中,我认识了理事严太平(全国公安书协副会长)、副秘书长杨雍(全国金融美协副会长)、副会长董铁志,以及刘洪彪(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书协副主席)、张建斌(后任研究会会长)、胡枝九、石宝稳、白砚章、魏锋等先生和同仁。研究会顾问有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李铎等名家。

1991年作者加入北京神州书画研究会的会员证

研究会经常利用星期天开研讨会,切磋书法艺术。我们把自己的作品带过去,挂起来,大家点评,互相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本人有幸得到安会长几次专门指导。他邀请我去他家里,跟我讲了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怎么学习书法,怎么鉴赏书法。他家里挂着他写的爨宝子碑体书法四条屏,他给我讲解了这个字体。然后,他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草书“山之道”和“黄河之水”拿给我看。我感觉他写的字很好,大气、厚重、严谨、规范,值得学习。
他还讲了如何用墨。他说:“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都要有才好。”我理解,就像大写意国画那样,大草书书法也是一样的。
安先生还讲了他对书法美的总结,他说,书法有四美:粗细对比美,布白匀称美;画少粗壮美,大小相间美。
他还拿出启功先生的书法图片来对照,证明其作品包含了这“四美”。
还有一次,安会长邀请我去他家,谈研究会的章程修改和几年工作计划,让我做研究会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同时做一些文秘工作。我对研究会的文件提出了几个修改意见,他很认可,后来通过理事会,补选了我为理事,并让我担任理论研究部部长。
还有一次,山东泰安的书法家安廷山先生来北京时与安曦贵会长见面,安会长请安廷山来他家吃饭,请我作陪。记得当时是傍晚,室外下着小雨,安廷山先生走到窗前,思索片刻,当场挥毫,自作一首诗赠予安会长。原诗我没有记下来,大意是借景生情,表达了对主人的赞美和谢意。我也写了一首诗,可惜内容已记不起来。不过,这个场景还记得很清楚。
记得研究会常常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会议室举办会员作品点评会,请李铎先生给我们点评过两次。记得他对我的字的评价是,“字写得很好,但有些躁。”虽然他的话语简单,但我觉得很中肯。
我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学书法有些急于求成,写字速度很快,而又不懂墨法,笔墨干燥,也心浮气躁。如何改变,变得不躁,还要琢磨,多多修炼。
同时我想起伟人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另外,研究会还请中书协顾问权希军先生和书协理论研究部主任王景芬先生给我们点评、指导过两次。
人必须虚怀若谷,取长补短,才能有所进步。所有的批评都是进步的阶梯。
1991-1997年,北京神州书法研究会组织了几次大型书法展览,如1991年庆祝建党七十周年书法展,1993年纪念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这两次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我的书法都参展了。作品参展并不等于书法水平就高了,而要看作这只是一个新起点,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
他的行草书,韵味十足。不懂草书的人,是很难体会其中的韵味的。现在有人批评丑书,因为那些字写得的确不好看,太丑。但是,有的是正常的草书,只不过属于狂草,而且布局章法比较随意,也被说是丑书,加以诋毁,这就不对了。要通过多观察,多学习,了解草书的写法,认识草书,才能辨别那些是真的草书,那些是丑书。
结识画家姚佐庭,加入中国众画堂,参加交流笔会;后加入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
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广渠门外垂杨柳中街,有一个画廊。我经常路过,总是忍不住进去看看,时间久了,便认识了画廊主人、画家姚佐庭先生。
姚先生是一位十分勤奋的画家,每次见他,他总是笔不离手,画个不停。他喜欢画松、竹、梅。他在画画的时候,常常是只用一支笔,从头画到尾,墨色有浓有淡,用水调节。不停地扩展画面,累加笔道,笔下的松树和竹子,渐渐跃然纸上。他用笔凝重,中锋行笔,线条扎实,很有韵味。
我跟他说我会写草书,他让我现场书写一幅。记得我写的是唐诗一首,李白《赠汪伦》或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很熟练,一气呵成。他称赞说我的草书“气韵生动”。于是他接纳我入会,加入中国众画堂。
姚先生是众画堂的会长,他带领众画堂会员,举办书画笔会,交流技艺,我参加了几次。在笔会上,我遇见了很多老画家,他们大多来自民主党派、军届政届老干部,也有民间书画家。他们中也不乏书法写得好的。记得有一位苏老先生,能写篆书,写得很快,很随意,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把篆书按照行书一样的写法来写的书法家。
我想,抱着学习的态度,多见多闻,吸取众长,得到提高。即使没有人讲解,仅观摩学习,也是不错的方法。
姚先生在作画的时候,也有青少年学生在其左右观摩。言传身教,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是入室弟子。
还是九十年代,我还认识了画家王润,并经介绍加入了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成为会员。只不过研究社没有举办过活动,或者没有通知我参加活动。这个研究社还是很有名的,由农工民主党主管,其中不乏书画名家,做过很多公益捐赠。

1995年作者加入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的社员证

我的书法以草书为多。学习草书,也是要临帖的,草法要规范,不能自己创造草书写法。
神州书法研究会安会长,以及书画届其他老师和同仁对我的指点,我记忆犹新。书法和美术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和与同仁们的交流。
借此机会,感谢我的书法、绘画老师和各位朋友,感谢书画研究会领导和同仁们,以及各种书画活动组织者,还有我的同学和伙伴们,谢谢你们的引领、指导和支持!

2009年作者在青岛海边留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严文化之旅— 暨首届庄严书画名家采风活动
书法家董其昌擅长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尤以行草造诣最高
笔走龙蛇 气韵丰沛 | 名家杨广馨书法展览·拍卖专场
常守明先生的书画情缘
拿画卖钱 拿字送人——关于画家掺和书法
【书画名家频道】李胜洪书法艺术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