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山美食

八盘十大碗

年节、婚嫁、寿诞之庆,城畈人宴客席面很是讲究,其传承荆楚传统饮食文化,又具京山中部乡村特色,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八盘十大碗”。逢春节宴客,走亲戚拜年的客人来了,早餐一般先饮茶,吃茶点,名曰“喝茶”。以小盅碗端上红糖茶,红漆茶盘盛上水麻酥饼子、麻枣、雪枣、荷叶皮子、芝麻叶子,或是现代糕点。略尝茶点,撤去碗盘,主人便从厨房热气腾腾的蒸笼格里,次第端出“八盘”。八盘为卤制菜肴,八个瓷碟呈上。第一盘卤鸡块,以皮色鲜亮一面在外,拼于一盘,味道鲜香。第二盘卤猪耳,切成细丝状,卤色中现白色软骨胶质,嚼劲十足。第三盘夹肝肉,盘中一片卤肉夹一片卤猪肝,下箸同时夹住肉片肝片送入口中,爽涩相间,风味独特。第四盘卤香肠,斜切成椭圆片,每片香肠中间贴半片兰花豆,拼盘如孔雀开屏。第五盘卤鸡蛋,将八个剥壳卤蛋每蛋切成四瓣,拼为同心圆,如一盘花瓣。以上为五个荤盘,再上三个素盘。第六盘卤海带,切成丝条状。第七盘卤藕,将卤制香熟的藕筒切片装盘。第八盘卤千张,切成丝装盘。八盘为吉利定数,不可减少,但菜品花样可小作调整。如:有的上卤猪大肠,有的上卤猪肚和卤鱼块等;有钱人家则上卤甲鱼,以五两左右小甲鱼卤制,味道鲜美,是京山特色美食。

热气腾腾的八盘端上,于红漆方桌上,摆成中间两盘、两边三盘对称图形,荤盘如鸡、卤甲鱼等居中,素盘镶两边。拜年客与东道围坐四方,筛上小杯温酒,一面呷酒,品盘碟之菜,一面互祝新春吉言,叙些农活家事。酒过数巡,时过正午,酒毕,拜年客人起身谢过主人,各自回家,次日再到别家拜年,喝“盆酒”。京山中部乡村亦称盘碟为“盆”,八盘佐酒为“喝盆酒”。过年吃八盘有一个习俗规矩,猪耳朵盘一般不动,留着年将过完或正月十五吃。这一风俗的形成,因过去农家杀年猪只有一对猪耳,困难家庭两家合杀一头猪只分得一只猪耳,卤猪耳吃完就没有了,所以客人自觉不动此盘。春节时令正处严冬,八盘均为热盘。若春夏秋三季不冷季节,八盘则为冷盘,不需蒸热,八样食材卤熟摊凉,切好拼盘即可端上待客。

结婚、孩子过周岁及十岁、老人做寿、孩子考上大学、新居落成等喜庆之日,正餐席面是“八盘十大碗”一起上,最为隆重。先上的“八盘”只是前奏,后上的“十大碗”才是好戏。

喜宴和大年三十团年饭,“十大碗”是正餐主菜。碗是粗瓷海碗,菜是大鱼大肉,炊具用大铁锅、杉木大甑。“十大碗”的烹制以“蒸”为主,以“炒”为辅,融汇江汉饮食“蒸”的传统,又有京山城畈地方特色。最地道的烹制工序是:大铁锅盛清水,放入淘好的大米,煮至半生半熟,漉于筲箕之中,城畈人叫“饭生子”,以备蒸饭之用,铁锅里的米汤倒出存放,亦可饮用。大铁锅再盛清水,杉木大甑置于锅中,将“饭生子”均匀地倒入甑里,下一步就是铺蒸菜。

做蒸菜,城畈村民一般选用“乌龟青”菜,也可用南瓜或茼蒿、苋菜、豆角、藕做蒸菜。将“乌龟青”菜切细(南瓜切片,茼蒿切碎,豆角折断寸长,藕切成厘米见方小块,苋菜不切),拌少许盐,以蒸菜粉拌和拌匀,满铺于甑内“饭生子”之上。下一步铺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

做蒸肉用农家家养土猪肉,家养土猪蒸肉最香。选料用五花肉,或用半肥半瘦座刀肉(猪屁股),切成约8毫米厚的肉片,渍盐、酱油,撒上姜末,拌匀,再拌合蒸菜粉。蒸菜粉是磨制的大米粉,不可细如面粉,手指搓研要有细细的颗粒感。将拌好的蒸肉一片一片铺放于蒸菜之上,铺成甑内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留出空间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将大草鱼或青鱼剁块,调料同蒸肉,另添蒜泥、花椒,淋醋,拌合蒸菜粉,蒸鱼码放于蒸菜之上,铺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甑内留出半圆面积蒸鸡、蒸排骨。将农家土鸡剁成块,拌料同粉蒸肉,蒸鸡码放于甑中蒸菜之上,亦铺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这时木甑内还剩四分之一扇弧面积,用于铺蒸排骨。选家养土猪排骨,根根寸断,拌料同粉蒸肉,码放甑中蒸菜上。这时,甑面已铺满,最后一道装甑工序就是装蛋饺。将土鸡蛋打匀,小勺抹油,手握勺柄将勺另置于小火上,放入蛋浆,左右转勺,让小火将蛋浆均匀糊成金黄蛋皮,揭起。如此重复,糊蛋皮数个。将土猪瘦肉剁成肉泥,芹菜(也可以用韭菜或香菜)切细,用盐、酱油、姜末搅拌肉泥、细菜成饺子馅,以金黄蛋皮包馅,成月牙状,码放于碗内。然后在木甑正中,扒开一碗底大小圆窝,将蛋饺碗置放其中。

这时,饭生子、蒸菜、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已将杉木大甑层层铺满,盖上杉木甑盖,灶里点燃劈柴大火,开始气蒸。

甑蒸的同时,将剔了骨的鳝鱼每一条切成两段,每段约三寸左右,最长的鳝鱼最多切成三段,称为“皮条鳝鱼”,调料同蒸鱼,只是拌合先不用食醋,不用蒸菜粉,用淀粉拌合。将鳝鱼表皮那一面贴碗壁,一条一条码于碗中,于高压锅中单蒸。再将蒸好的皮条鳝鱼倒扣于另一碗中,成半圆球形,以烧开的猪油淋灼,鳝鱼表皮烫起细泡,油光水滑,再淋少许食醋。将嫩牛肉切成薄片,调料拌合同粉蒸肉,加少许辣椒末,牛肉不易烂,用高压锅单蒸,装碗。再小炒几个素菜,如滑溜千张丝,炒青菜,或以鹌鹑蛋、黑木耳、瘦肉烩制的全家福汤。

此时,木甑已气蒸一个多小时,弥漫出扑鼻的香气。打开甑盖,蒸气腾腾之中,闻得饭、菜、鱼、肉 、鸡、排骨、蛋饺和杉木气蒸混成的香味,醇厚浓郁,弥漫厨房,飘入客厅,撩人味蕾。客人们便知道“十大碗”要登场了。主妇将蛋饺倒扣于另一碗中,将甑里的蒸菜、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分拣装于粗瓷海碗之中,然后,用红漆餐盘将“十大碗”一碗一碗地盛情端出:第一碗上粉蒸肉,第二碗上粉蒸鸡块,第三碗粉蒸鱼,第四碗粉蒸排骨,第五碗蒸皮条鳝鱼,第六碗粉蒸牛肉,第七碗蒸蛋饺,第八碗蒸菜,第九碗炒千张丝,第十碗全家福。十大碗随宴席、季节、家庭不同,会小有调整,总体是蒸肉蒸鱼蒸菜。十大碗摆放也有讲究,荤菜如粉蒸肉、粉蒸鸡块,粉蒸鱼、蒸皮条鳝鱼居中,素菜和其他菜置两旁,按中间四碗,两旁三碗摆放。先喝酒下菜,再吃香喷喷白米饭,甑蒸的米饭有一股杉木混合蒸菜蒸肉的香味,乡民特别爱吃。

团年饭和喜宴,场景氛围各有不同。大年三十,远近的子女都回来了,一家人关了大门,团团围坐,在温馨的氛围之中享用这“十大碗”。同时,会上一条菜油煎的整鱼,但年饭不动这条鱼,图个“年年有余(鱼)”的吉祥。团年饭不上“八盘”。若是娶媳妇、嫁姑娘、小孩“抓周”过十岁、老人做寿、高考中榜、新居落成,在这样隆重的场合,正餐席面“八盘十大碗”一起上,“八盘”呈上,唢呐箫笙乐声响起,开始品酒尝菜。“八盘”撤下“十大碗”呈上,乐手则会根据不同喜宴,围着状元席或寿星席、学生席、封匠掌墨师傅席转,乐声之中讨得喜钱,唱鱼鼓的师傅会根据客人不同身份,即兴编词演唱,把客人唱高兴了,会打赏五元十元不等。“十大碗”一碗碗端出,以荤菜为主,摆在面前,乡民们便伸出大拇指,赞曰“硬菜”!过去农村并不富裕,农民劳累辛苦,大鱼大肉也大多集中在这种场合吃,一来喜庆,二来乡亲们聚会交流娱乐,同时也改善生活。

20世纪90年代前,城畈人家春节请客都是自己烧。除春节外的其他喜宴,一般请一个厨子师傅掌作,家中主妇或姊妹们帮忙打下手。90年代后,农村开始有串乡的一条龙餐饮服务,餐饮服务班子自带桌椅、炉灶、遮阳棚、一次性碗筷、桌布,主人买菜,餐饮服务班子则在主人房前禾场上,以红砖垒灶,以大规格蜂窝煤烧火,露天架起锅灶和杉木大甑忙活起来,人们在开敞之地喜庆宴饮,好不快活。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传统“八盘十大碗”中,素菜渐受欢迎,有的就在甑里同时蒸青菜、南瓜(或苋菜、茼蒿、豆角、藕)等多种蒸菜,吃蒸菜讲究稀、滚、烂、淡,吃完再添,保证供应。但“硬菜”是少不得的,更有甚者,另加甲鱼火锅或肚包鸡火锅,锦上添花,盛情待客。

灰塘瓦罐鸡

城畈农家,有一道传统的上品佳肴,灰塘瓦罐鸡。现代烹饪餐饮,时兴快捷便当,如用高压锅熬鸡,半小时可成。而灰塘瓦罐鸡,讲究是慢工细熬,不用明火用暗火,非有一通宵十二个时辰不可。相传,这一道菜,源自远古人类的火塘灰坑。远古部族人群,一边围着篝火祭祀起舞,一边在篝火旁以陶鼎、陶罐煮食。自有对偶家庭和单家独户住宅以后,人们便垒灶置锅,烧火炒菜做饭,传延至今。城畈农家柴火灶,一般是大小各一两个灶堂,置大小两口铁锅,大锅蒸煮,小锅炒菜。两个灶门前,是长方形的灰塘,灶堂里的灰烬扒出来,储放在灰塘里,灰塘便是煨瓦罐鸡的好场所。

灰塘瓦罐鸡的传统做法是:选一只农家自养的土母鸡,多为黄鸡、黑鸡或芦花鸡。土鸡吃的是农家谷糠玉米,野放野养,啄食草籽昆虫,做灰塘瓦罐鸡味道纯正,不似现代规模化养殖场里的鸡,速生快长,熬汤即熟,口感和营养价值较土鸡差了一大截。先将土鸡洗尽,剁块,然后放入柴火灶锅里,搁盐和姜片煸炒。锅里的水汽炒干,炒出鸡油的香味后,放清水在锅里,煮开,然后盛入农家常用的陶制瓦罐之中。罐颈口内,略留一寸深空间,煨沸时汤汁才不会溢出。罐口盖上罐盖。罐盖多用破铁锅的锅底,直径约十五厘米左右,黑黑的铁质罐盖厚实且重,盖得严实,以免灰塘里的灰进入罐内。

瓦罐鸡置于灰塘里煨制,是最为关键的工序环节。城畈农家在煨瓦罐鸡汤时,一般是待客做菜饭的时候,灶堂烧的不是平日的茅草,而是树枝木柴。在储满灰烬的灰塘,扒出一个比瓦罐大的窝,将盛了鸡汤的瓦罐,缠裹上用稻草拧成的草葽子,置于窝中。然后将灶堂内已无火焰的一小块一小段的暗火——城畈称之为“火屎”,扒入灰塘,围培着瓦罐,再围一圈稻谷谷壳(俗称粗壳),再围一圈“火屎”,再围一圈粗壳,将灰塘草木灰围拢厚培,只露出罐口。这样,“火屎”如炭,草葽、粗壳自燃,灰塘里暗火持久不灭,煨焖着瓦罐里的鸡汤。置放妥当,主人就可不管这灰塘里的瓦罐了。经过一通宵十二个小时的慢煨,罐子里的土鸡慢慢熟了。第二天主人扒开塘灰,取出瓦罐。取出滚烫瓦罐用的东西叫“捏罐皮”,农家用磨薄弃用洗净的旧鞋底做“捏罐皮”,一只手用“捏罐皮”捏住滚烫的罐耳,端出罐子,轻轻拂去塘灰,取下锅铁的罐盖,灰塘瓦罐鸡的浓香弥漫开来,罐子里的鸡肉熬得细烂,绝无鸡丝塞牙,吃起来,城畈人谓之“落口消化”。

最美要属这罐子里细熬了一通宵的鸡汤,香味扑鼻沁人心脾,令人口舌生津,喝上一碗灰塘瓦罐鸡烫,营养身体,就是乡下人最美味的享受了。在城畈村民看来,灰塘瓦罐鸡汤是最养人的东西,如家里有孕妇、产妇或熬夜劳作的人,家里才熬灰塘瓦罐鸡汤补身子。再就是来了贵客,若农家特地给客人煨了灰塘瓦罐鸡,且让他喝了一整碗鸡汤,吃了两只整鸡腿,那就说明,这位客人是最受主人敬重的客人。

抗战时期,城畈许多青年到北山参加李先念、陶铸、陈少敏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挺进纵队),城畈乡亲至今流传着一段有关灰塘瓦罐鸡的真实故事。1940年1月,美国作家、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与城畈张良山仅一山之隔的八字门,采访豫鄂边区领导人李先念、陶铸、陈少敏。国际友人来了,京山北山根据地乡亲特地熬了灰塘瓦罐鸡,款待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吃后赞不绝口。她对李先念、陶铸、陈少敏说:“这瓦罐鸡汤太好吃了,我看你们都消瘦得很,可吃这个补身子。”陶铸听后笑着说:“你是尊贵的客人,我们根据地百姓才熬这鸡汤款待你。平日,我们哪有这好东西吃。”后来,史沫特莱把这一段趣事写入了她的著作《中国的战歌》。

如今,随着城畈融入京山城,村民大多用上了液化气和天然气灶,柴火灶渐渐少了,但城畈老农偶尔也做一做这稀罕的灰塘瓦罐鸡汤。在城畈老农的眼里,再没有比灰塘瓦罐鸡更香、更养人的东西了。

阴米肚片汤

阴米肚片汤是城畈农家的一道传统菜肴。其做法是:选一只猪肚,将干阴米浸泡一小时,切好姜片、葱花,备几颗红枣和一小把枸杞。洗净猪肚的工序十分关键,一定要洗净无气味。首先用食用碱和盐,将猪肚里外反复揉捏,用清水冲净;再用白酒揉捏,用清水冲净。洗净的猪肚放入锅中,加水,烧开焯水,捞起。用刀剔去附着在猪肚内面的油和其他杂质,将猪肚切成一厘米宽五厘米长的条状。锅烧热辣,放入姜片和猪肚条,煸炒二三分钟,炒香出锅。将炒好的猪肚置入砂锅之中,放四五枚剥核切为数瓣的红枣、一小把枸杞,搁盐,在火中熬煮二十分钟左右。这时,猪肚已半熟,放入浸泡好的阴米,再炖约二十分钟,撒上葱花,起锅,阴米肚片汤就做好了。

阴米肚片汤,可作为席面上的一道菜,也可盛上一小碗当主食吃。城畈一带餐饮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讲究,阴米肚片汤保胃养胃,很受欢迎。

鳝鱼糊汤粉

鳝鱼糊汤粉是城畈村民及京山县城的一道特色早餐。城畈及周边农田、堰塘,野生鳝鱼很多。每年季春初夏,村民便用篾编的鳝鱼籇子,到稻田、堰塘下鳝鱼,至端午节前,户户农家的陶盆里,便养了上百条鲜活的鳝鱼。端午节到了,将粗大一点的鳝鱼做皮条鳝鱼吃,剩下的小鳝鱼做鳝鱼糊汤粉,是村民的上等早餐。

做鳝鱼糊汤粉,先要油炸鳝鱼。选用细小的鳝鱼,俗称“铤签子”,因过去人们称纺车上尖细的纺锭轴为“铤签子”,故村民将小鳝鱼形象地称为“铤签子”。“铤签子”肉质嫩,脊骨脆,做糊汤米粉香。将鳝鱼剖开,除去内脏,洗净,每条剁成三至四段,拌上盐、生粉、蒜泥,在菜籽油锅里炸得焦脆,捞出备用。

选上好的稻米白粉条,当清水在锅里烧至半开时,下粉条,粉条煮熟后,用生粉勾芡,汇入锅中,半分钟后,用筷子捞起粉条放入碗中,浇上锅里的糊汤,每碗放上五六根焦脆的鳝鱼条,撒上葱花,鳝鱼糊汤粉就做好了。

吃一碗鳝鱼糊汤粉,粉条滑爽,糊汤暖胃,葱花鲜香,拈几根鳝鱼放在嘴里,焦香酥脆又有嚼劲,喝汤吃粉嚼鳝鱼,特别开胃可口,为城畈及京山城关的特色早餐。

肚包鸡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新市镇绿林路345号祝家饭庄,是一家小小农家餐馆。老板祝红斌,城畈一组村民,他烹制了一道独具风味的美食——肚包鸡。肚包鸡一经推出,便受到京山县城及周边食客亲睐,前来尝鲜者络绎不绝。

京山县城新市,是大洪山南麓民间美食荟萃地。从小生活在城郊的祝红斌耳濡目染,细心品味。成家后,他开起祝家饭庄,更是潜心研究,忙于食材、调料、烟火灶台之间,醉心于美食,立志以独特风味招徕食客,盘活饭庄生意。他根据自家祖传肚包鸡的烹制秘诀,结合京山县城及外地烹制猪肚、土鸡的经验,以传统文火细熬慢炖之法,推出“肚包鸡”美食。

肚包鸡的食材选择十分讲究。选农家放养土鸡一只,以农家土母鸡为妙,不用规模化笼养蛋鸡;选农家家养土猪猪肚一只。将宰杀后的土母鸡拔毛,剖膛,掏出内脏(不用),以温水、清水洗尽,剁掉鸡头鸡爪。猪肚不剖开,翻开内肚,以纯香粮酒反复里外搓捏,清水漂净。

肚包鸡的制作最为关键。将鸡和猪肚内外抹上盐和姜末,放入党参、枸杞,再抹上祖传秘制中药香汁。用手膨开猪肚入口,将整只抹了香汁的土鸡塞入猪肚之中,扎紧入口,让肚包鸡腌渍一小时。

烹制要有耐心,用陶制深腹砂罐熬炖。砂罐盛清水,肚包鸡放入罐中,撒党参、枸杞等,将砂罐置于炉火之上,盖上陶盖。火炉的火是炭火或者煤火,火力控制到不起火苗,以文火慢慢熬制。当文火慢熬二个钟头左右,肚包鸡在砂罐中膨胀,浮于汤面,此时,调料美味已渗入鸡身猪肚和汤汁之中,整间饭庄便弥漫肚包鸡的醇香之气,诱得食客垂涎欲滴。

庄主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将臌胀的肚包鸡捞起置于案板上,拿小刀在猪肚表皮轻轻划为网状小口,猪肚便裂成片片肚片,膨出的鸡已香熟,手撕鸡胸、鸡翅成条状,鸡腿不撕。然后,将肚片、鸡丝、鸡腿与汤汁整体放于大铁锅中烩一烩,再加秘制中药配料,盛入陶制火锅端上餐桌,食客便可享用了。

火锅照样炖着,放入粉丝,肚包鸡汤汁鲜美,肚片的醇香、鸡的鲜香,混合了党参、枸杞的甘香,落口消化,口舌生津。预约前来的食客,会专点这道主菜,再配几个时鲜蔬菜和两碟腌菜即可。品酒尝菜,喝汤淘饭,主人会将两只鸡腿献给尊贵的客人,贵客手握鸡腿食之,指头余香半日不去。祝家饭庄“肚包鸡”,成为城畈及京山县城有名的美食。

卤甲鱼

鄂中京山城畈一带,池塘河湖,盛产野生甲鱼。过去,乡民将野生甲鱼捕来进行腌制,俗称腌甲鱼。大户人家,将一担一担几百只甲鱼,腌在几个大坛子里;一般平民百姓,也腌上几十斤,平日想吃,便取出卤制,叫卤甲鱼。现在,则更多是用刚捕获的新鲜甲鱼卤制。

卤甲鱼的选材做法有许多讲究。首先,卤制的甲鱼,要选野生的六七两左右的小甲鱼,小甲鱼肉嫩,味道好,个儿有小盅碗大小,一只只小甲鱼卤出来,装盘待客,煞是好看。将刚捕获的小甲鱼在清水里养上几天,以利清洁肠肚。宰杀后,在开水锅里焯水,撕去表面砂皮,砂皮一定要除尽,否则即便腌制后卤出来也有一股腥味。卤甲鱼可用腌甲鱼,也可用新鲜甲鱼,但用腌甲鱼卤制,更具本地风味特色。卤制时,以刀剖开甲鱼底板,将里面冲洗干净。然后,放在卤锅里开卤。城畈卤菜的卤法有三种:分白卤、黄卤和酱卤。白卤卤盐水鸡、盐水鸭,黄卤卤鸡、鸭心鸭掌,酱卤卤甲鱼。卤料的选择十分关键:将肉桂、花椒、胡椒、豆蔻、生姜、罗汉果、丁香、香茅等药料香料,放入一个小纱布袋里,扎紧,放入清水锅中,再放酱油、冰糖,放入甲鱼。将卤锅烧开至沸腾后,再以文火卤制约半小时,甲鱼就卤好了。然后,取出装盘,三只甲鱼一盘。壳盖及盘边放上香菜,端上餐桌,将甲鱼翻过来取下底板,就可享用了。

卤甲鱼味道鲜美,红案师傅行当中有句行话:“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卤甲鱼师傅的裙边。”卤甲鱼厨师的手艺功夫,就看甲鱼裙边,好厨艺卤的甲鱼,其裙边味道最为柔美,略有嚼劲,是村民最喜吃的部位。如今,城畈及京山县城、东南曹武等乡,“南大门”店卤甲鱼、“丁麻子店”甲鱼等特色菜肴,很受本地外地食客光顾。

鲊辣椒

城畈村民喜欢腌制鲊辣椒,虽算不上席面餐桌主菜,却是村民常年喜欢的必备辅佐之菜。

鲊辣椒要用养水坛子。过去,城畈农家鲊辣椒用的养水坛子,就是普通的坛子,没有外圈水槽。鲊菜时,将拌好的食料盛入坛子,用手将坛内食料压密实,从池塘里摘下一两片荷叶,或者从梧桐树上摘下几片梧桐叶,铺在坛内食料之上,再用草把子紧紧地塞入坛子颈口里,然后倒扣在盛了清水的瓦钵子里,水只是浅浅一层,比坛子颈口里的草把子低,水不致浸入食料。过去这种倒扣在水里的鲊菜坛子,城畈人谓之“养水坛子”。

20世纪70年代后,鄂中一带窑场,制作出一种新的专门用于鲊辣椒的养水坛子。这种专用养水坛子,鼓腹直径约35厘米左右,深约40厘米左右。口颈下约8厘米处,有一圈外围圆环水槽。将拌合的鲊辣椒盛入养水坛子,压紧。然后,在外圈水槽中放入清水,因坛口的设计高出水槽,水不会溢入坛内。然后扣上一只粗磁大碗,反扣的碗口没入水槽之中,使坛内鲊菜与外界空气隔绝,防止污染,又保持坛内洁净和必要的水气,正是腌制鲊辣椒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养水坛子做鲊辣椒的妙处。

城畈农家,家家户户用养水坛子做鲊辣椒。其做法简单,品种繁多,主料是辣椒、谷稻米粉。青红辣椒、大小辣椒均可,鲊菜少不了辣椒,或拌其他食材,统称为鲊辣椒。

一种为纯粹的鲊辣椒。将辣椒洗净,剁碎为丁点,撒盐,拌裹上稻米磨成的谷米粉子,盛入养水坛子。

其他拌料的鲊辣椒花样,有六七种之多。如以豆角、南瓜、茄子、藕丁、鱼块、五花肉、肥肠来做鲊辣椒,则做成鲊豆角、鲊南瓜、鲊茄子、鲊藕、鲊肉、鲊鱼、鲊肥肠。凡以瓜果蔬菜做鲊菜,都是将其剁碎,揉捏沥干水份,与辣椒、米粉、食盐混拌,在养水坛子里压紧腌制。鲊肉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小指头大小的丁块,拌合辣椒、米粉、食盐腌制。鲊鱼,多选小鱼或将鱼剁块,拌辣椒、米粉与食盐腌制。鲊肥肠很受青睐。选猪大肠,里外用碱和白酒捏洗,清水漂净,切成3毫米宽的小圈圈,再拌辣椒、米粉与食盐腌制。

普通农家,一般会用两至三个养水坛,做两到三种鲊辣椒,如纯粹的鲊辣椒、鲊藕丁、鲊豆角等。鲊的食材密封在养水坛子里,约腌制发酵半月,打开扣碗,香喷喷的鲊辣椒就做好了。用手和小勺挖抓出来,在锅里炕熟,端上桌便是可口的佳肴,常年不断。

夏季暑热,庄稼人从田里忙碌回来,最喜一碗凉粥就鲊辣椒。各色鲊辣椒,城畈家家户户必备,如今连京山城里居民,也受其影响,时兴自制鲊辣椒。这一家乡口味,本籍人即便离乡数十年,远隔千万里,也总是忘不了这家乡的鲊辣椒。城畈村民或京山居民,曾到北京拜访毛泽东亲家张文秋(京山人)和著名作家聂绀弩(母亲为城畈人),张文秋和聂绀弩总是念念不忘故乡味,总托人弄点“鲊辣椒”来。

改革开放,城畈农家在融入城镇的过程中,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鲊辣椒的花样也常以鱼、肉来做。肉丁做的鲊辣椒,肥瘦相间,在锅里炕出来,油而不腻,特别可口。尤其是猪大肠做的鲊辣椒,在养水坛子里发酵半月之后,取出炕上一碗,有一股特别诱人的香味。即使在正规宴席上,蔬果鲊辣椒、鲊肉、鲊肥肠,作为一道特色配菜,很受客人们欢迎。

山果子

城畈张良山一带山冈,生长着一种草本植物,其叶细长如野生兰草,根茎如藠(读音 jiào)头,呈椭圆形,外裹棕黑色表皮,剥开是白生生的层叠肉质,有细丝粘连。村民将其叫山果子,即绵枣儿,百合科。熬制的山果子,是稀罕的民间美食。

采挖山果子的工具叫“枪子”,形如枪矛,钝尖钝刃,套有尺长木棒,榫接五寸横柄,以便使力在山间土石里钻撬挖掘。

阳春三月、四月,山岗上长满成片的山果子。城畈村民便携了竹篮和枪子,老人带着孙子,一起到野外采挖。寻得山果子草叶茂密处,将枪子使劲压进土石,一蔸一蔸撬挖出来,挖得满满几篮,拧回家中。

切下细长绿叶,剥除棕黑表皮,清水淘净白晰如玉的山果子,沸水焯水,略除涩味,沥干,以待熬制。

熬制山果子是一项很费功时的活儿,其涩味要经过两天两夜熬制才能除去,可谓苦尽甘来。山上野生山果子多,又不需耕种,弄来吃了可替粮食,尤其是味美如蜜,大人小孩喜欢,村民便不厌其烦,利用栽秧大忙前的空闲,精心熬制。

洗净焯(读音chāo)水的山果子倒入大铁锅之中,盛满清水,灶堂里点燃劈柴大火,烧开沸腾。大火烧煮约半天,撤除劈柴,改烧茅草或稻草,以文火慢慢熬制,保持锅里烧开,只冒小小豆泡。就这样,人守在灶前,不停地往灶堂里续柴,文火不歇,不停地往锅里添水,锅不能烧干。熬制的头半天,可用锅铲操动,以免大火熬煳。此后是文火,不能操动,操动易弄烂山果子的形状,文火也不致熬煳。城畈农家用一种方法,可更利于山果子糖分溢出:抽来青青的嫩麦秆儿,剁碎如泥,放在锅里和山果子一块儿熬,可更好地去涩,味道更加清甜。经两天两夜一对昼的熬制,水汽渐渐蒸发,汤汁渐渐浓厚,涩味尽除,糖分溢出,糊状的汁液与形状完好的山果子,呈半透明的琥珀色,山果子熬成。用大钵子盛起,储放于阴凉处。

城畈及京山一带吃山果子,多是裹大麦粉子来吃。将大麦麦粒去芒,干炒焙熟,磨粉,用小坛子储着。大麦粉子拌山果子,吃在嘴里,果汁如蜜,果肉如饴,粉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山果子是费时熬制的天然绿色有机稀罕食品,农家一般大人吃一点,多给孩子们吃,给客人吃,送给村里邻居分享。过去,城畈农家要是接到邻居送的几碗山果子,还要打发鞋面子布,作为回礼,表示对尝到珍贵美食的感谢。

如今,城畈村已融入城镇,餐饮副食花样繁多,由于熬制山果子太费功时,农家已很少做这种美食。偶尔老农们也做一做,让家人和乡亲们尝鲜,不使失传。村民们一边吃着,一边谈天说地,回忆小时候爹爹婆婆父亲母亲带自己上山挖山果子的情景。有的突发奇想,说:要是把山果子开发为旅游食品,肯定会受城里观光客青睐。

熬糖扯糖

城畈农家熬糖,多用稻米熬制,是为米糖。按十比一的比例,备三十斤大米(多用碎米),三斤麦芽。将大米淘净浸泡。麦芽和水,用石磨磨成浆。熬糖是很费时间的活,农家一般利用深秋和冬腊月间农闲时进行。上午开始,将泡好的米连水倒入大铁锅中,煮成糊状,盛出晾冷,再倒入麦芽水浆,发酵催糖,经五小时左右,米粥麦芽便充分糖化。下一步开始荡浆沥浆。屋中吊起荡浆的十字形摇包架,摇包架四端系荡浆包袱的四角,摇包架底下放大面盆。将糖化米麦糊浆舀入包袱之中,两手握住摇包架两端,反复巡环摇荡,让浆汁沥入底下大面盆之中。当糖水沥尽,摇包中只剩一团糖渣,糖渣可做窝窝头吃。

傍晚时分,大锅熬糖开始。将沥出的糖水倒入大铁锅中,灶膛点燃劈柴大火,灶火不停,一直熬到深夜,方能熬成糖饴,城畈人叫“糖稀子”。熬糖时,小孩们如同过节一般,围着锅台转,有的还帮着在灶里添火,候着想吃新熬的米糖。熬糖也是熬眼皮,不是真需帮忙的大孩子、小孩子早就熬不过睡去了。锅里的米麦糖水,随着熬制时间的延长渐起变化:开始是沸腾的米麦浆,渐渐成稀糊状,温度可高达150℃~160℃,锅中鼓起浓稠的气泡,甜香扑鼻。这时,主人用竹筷挑起,有尺长的糖幔断断续续,缀于筷子之上,呈透明的琥珀色,这样,糖稀子就熬好了。将用作切麻糖的糖稀子舀起,盛入大钵之中。

用作扯麻糖或麻叶的糖稀子不起锅,熬致更浓。灶中撤火,当糖饴冷却至80度左右未完全凝固时,就将锅中糖饴挽起,搓成条状。将一洗净的木桩插入家中石磨眼中,将条状糖饴套在木桩上,拉扯延长,再叠合,套在木桩上拉伸,如比反复。扯米糖是一项用力又要有耐心韧劲的活,俗话说,“拉糖扯糖,大汗直淌”。当糖条由琥珀色扯成米白色时,糖条截面会拉出许多细孔,这时,白米糖就拉好了,盘成圆盘。白米糖可敲块给孩子们吃,不粘牙,含在口中慢慢融化。白米糖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做“麻叶”。

炒米麻糖

炒米由阴米炒成。农家将新收获的糯谷碾成糯米,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几天几夜,用筲箕漉起,放于木甑中蒸熟。蒸熟的糯米摊开在晒簸上,放在露天禾场阳光下晾晒,俗称“晒阴米”,待半干时,用手将粘结的米粒搓散,晒干,农家称这种晾晒干的熟糯米为“阴米”。

也有人家染一升红、绿色阴米,掺于未染色的阴米之中,炒出的炒米红白绿相间,煞是好看。阴米主要用作炒炒米(也有的用阴米熬猪肚片)。深秋冬腊之际,新年之前,农家便开始炒炒米。将铁锅烧热,倒入炒用的细沙,待锅中沙粒炒得灼烫,抓两把阴米放入,一手握细竹枝扎成的炒米刷子,在锅中不停地巡环炒动,阴米就在热锅滚沙中膨胀炒泡了,用铁纱纱撮子撮起,纱撮在炒米刷柄上轻轻磕碰,让沙粒漏入锅中。如此反复,将要炒的阴米全部炒完。

炒米盛入水缸大的坛子之中,盖上木盖。农家炒米干燥松泡,平日里,大人小孩肚子饿了,随时往坛子里撮一瓢炒米,抓几把便可充饥;可用炒米泡鸡汤、肚片汤吃,别有风味;可用它泡开水冲的蛋花汤、泡糖茶过早;用它做麻糖,麻糖砣子;或者用炒米储藏其他农家副食,以保持副食松脆不上潮。

麻糖。春节前,城畈农家都要切麻糖,用大坛子装了,预备过年和平日的零食。切麻糖的糖稀子是提前熬好了的,用钵子装着,专备切麻糖用。切麻糖一般在收工后的夜晚,屋里亮起大灯,从堂屋到厨房亮堂堂的,男主人在堂屋搁上门板,负责做麻糖、切麻糖,女主人在灶台锅前拌料,灶里不停续柴添火,兴奋的孩子们在堂屋和厨房间跑来跑去,当小帮手,等着父母赏麻糖吃。

女主人将糖稀子舀入锅中融化,再将炒米倒入锅中,用锅铲不停拌和,拌匀后,盛入竹撮箕,端到堂屋倒在门板上。男主人两手各拿一块长方形木板——糖板,将热腾腾的料子扒成长条状,沿长条用木块对夹紧致,长条两头顶挤挤紧,规范成约1.5米长、20厘米宽、6厘米厚的长方条,一气捶打夯擂到密实。再用菜刀裁出长条的两侧和两头边角,边角剁成菱形,叫麻糖角子,顺手扒到下面垫有炒米的箩筐里。这时,守候的孩子们会首先得到父亲赏的麻糖边角料——麻糖角子吃。让小孩们将门板上裁得齐整的长条麻糖用木块在两头用力对顶着,男主人就一手握捏刀把,一手按压刀背,在长条上按每片近1厘米厚,咯吱咯吱地均匀切起来,每片切断但片片却略微粘连,切成20厘米长一段,扒下,切一段扒下,门板底下箩筐接着。一长条切完,再做下一条,直至麻糖料子用尽切完。城畈做麻糖还有一种做法,以木框为范,置于平台或门板,将拌和好的炒米倒入木框,用木制擀筒滚压平实,取下木框,划条,再将长条叠摞,切成麻糖片。麻糖做好,这时,父母会赏麻糖给孩子们吃,拿一小段,孩子们掰下一片吃一片。

有的人家,还会用炒米糖稀子拌和的料子做麻糖坨子,用两手将料子团成团,团紧,城畈人叫“麻糖坨子”。

主人将一段一段的麻糖、麻糖角子、麻糖坨子,藏于放了炒米的大甄罈之中,以保持其干燥爽脆。过年和平日三餐之间,大人们肚子饿了,孩子们嘴馋了,随取随吃,片片麻糖是乡间主打零食。

麻叶翻饺

做麻叶用退皮芝麻和扯白的米糖。将白色米糖放入锅里加热融化,均匀拌入芝麻,炒熟。待冷至80度左右,起锅,在案板上搓拉成直径两厘米左右的圆条,待冷至30度左右时,斜切成椭圆薄片,放入装了炒米的小瓷罈子中,城畈人管这种切片副食叫“麻叶”或“麻叶子”。白米糖拌退皮芝麻切成的麻叶,又香又甜又脆,在食品工业不发达的过去,可算是城畈农家颇为讲究的高档副食,平日大人们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吃,或用作春节喝茶的茶点。

翻饺子。将小麦粉和面,加入少许老面麯,发酵一下。面醒后,揉面成团,像擀手工面一样,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大薄片,撒上退皮芝麻,用擀面杖滚压一下,让芝麻附着于面上。将大面片切成约宽3厘米、长6厘米的长方形小片,每小片中划一小口,将小片两头从中间小口穿入,翻拉至两头。菜油倒入锅中,烧至起烟时,将小片放入锅中油炸,一次放二三十片,炸得焦黄油亮,用捞子捞起,沥油。再炸下一批面片。全部炸完后,沥油晾干,藏入炒米罈中。城畈人称这种油炸芝麻小面片为“翻饺子”。翻饺子香酥可口,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副食。

麻枣雪枣

麻枣与雪枣是城畈农家的两种甜点心。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磨成浓稠米浆,蒸笼格中铺上馒头袱子,袱子要盖住整个蒸笼口沿且有余,将浓稠的糯米浆放入蒸笼袱子之中,袱子包住米浆,盖上盖,蒸熟。将包袱拧出,倒扣于案板之上,揭下包袱,浓稠的糯米浆已蒸成糯糕。将糯糕切成两厘米见方小块或长一点的小块,晾干。再将小块放入油锅炸泡,起锅,沥油晾干,这时,炸过的小块四方鼓起,略成圆形或椭圆形。将小块入锅,放入适量农家自熬的糖稀子翻炒,小块四周裹上糖衣,一股油甜的香味四溢,起锅,立马在米簸箕中滚上退皮熟芝麻,小块已裹成小圆球或椭圆形状,乡民叫“麻枣”。以同样方法,糖炒后,滚上雪白的熟糯米粉,乡民叫“雪枣”。

麻糖、麻叶、翻饺子、麻枣、雪枣,还有敲块零食白色扯米糖,为城畈农家系列副食。新春招待拜年客喝早茶,就端上这些茶点,供客人品用,平日则是小孩或大人的零食。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蛋糕、面包、各种茶点糖果已遍及城乡,乡下人已开始品尝过去城里人吃的糕点,但民间副食还是照样制作食用,炒米、麻糖、麻叶、翻饺子等,已卖到城里农贸市场和农家乐餐馆,很受城里人欢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鸣皋:天门蒸菜美食的文化透视与品牌价值
土鸡、甲鱼、土鳝鱼、牛蛙混搭滋补又美味,简直不要太爽哦
“滋补圣品”土鸡烧甲鱼鳝鱼 性价比极高 味道很好回味无穷
土鸡甲鱼鳝鱼牛蛙做成的混合锅,一次品尝到四种口感各异食材超爽
美食|舌尖上原汁原味的蒸菜
碓窝与青瓦罐 | 苌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