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京山(上)

壹、前言

「故园西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我自卅八年避难来台,迄今已廿八年矣,家鄕事事物物,无不时縈梦怀,每读湖北文献,见同鄕先生,各將本县歷史、地理、风俗、习惯、名胜、古跡、政治、经济、敎育、文化、名人事蹟,等等,津津乐道,说得井井有条,等於囘到湖北自己的家鄕,爱之不忍释手。自思京山为湖北一部份,我为京山一份子,有报导京山之义务,但因学识粗浅,辞不达意,过去虽看过京山县誌,现多遗忘,手头又无参考资料,仅凭记忆所及,难免掛一漏万,总是屡起屡輟,欲言终止。间尝在台北开京山同鄕会,见所到同鄕,不免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有的生在京山,长在外面,有的虽籍隶京山,而生长均在外面,不但本县古今事茫然不知,而且连方位都不晓得。盖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数典忘祖,不成为人,心所谓危,难安缄默,不揣冒昧,毅然决然,乃將本县过去与现在一切事蹟,拉杂写出,以饗读者,而寄鄕思,俾我同鄕,將来胜利復员,作为续修县誌,及湖北省誌之参考,文字工拙不为所计。

本文係根据歷史文献、世族家谱、父老传说、本身经验与记忆所及,秉笔直书,幷无丝毫渲染,亦无丝毫私意,错误遗漏,在所不免,望我同鄕,尽量批评指敎,或修正补充,所谓抛砖引玉,是为至幸。

贰、游赏八景

鳧山叠翠   

鳧山,位於城南县河南岸,满山柏树,终年苍萃。

溾水瀠波   

即南门外县河,水波涟漪。

多寳晓钟   

多寳寺,宋时古剎、在小东门外,淸末荒废,其地民国闢为苗圃。

白谷烟树   

白谷洞,位於城北略西七八华里,上有古剎,曰翠围菴,山势崔峨,庙貌庄严,竹影当阶,松荫夹道。

观音瀑布   

观音岩,位於城东二十华里,为邑东大丛林,香火鼎盛,风景绝佳,京山至应城旧驛道,经过其地。

仙女藏云   

仙女洞,位於县西南三十华里,洞在山腰,峭壁耸天,內有镜台、粧台、火窖,为仙娥遗物,昔有道士秉烛入其洞中,数日而出,则隨州也。

虎爪积雪   

虎爪山,上有元朝古剎,曰虎爪观,相传有异人驱虎过此,故名,山高气寒,经冬雪不易溶化。

芭蕉夜雨   

芭蕉山,上有古剎曰芭蕉寺,位於北鄕宋河西南十余里,距城约五十华里,其地多芭蕉细竹,故名。

叁、歷史地理

一、歷史

稽考书经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本县古为荆州地,自秦置郡县以来,歷汉、南北朝,有云杜、富水、新市、新阳、角陵、盘陂,等名称,至隋始定名为京山,因县治北有京源山,故名。其县城据说建於明朝,未知確否,皆用砖石砌成,高约一丈余,雄伟坚固,周围约三四华里,直径一里余,开城门五,大东门、小东门、新南门、水南门、西门,而无北门,想係地形使然。因商业市场,均在东西城外。南门濒临县河(即溾水),为县八景之一「溾水縈波」,全城飮料,仰给於此。而北门外阡陌纵横,无开门之必要。南城河外有惠亭山,因宋王荆公尝尉县,有惠政,故名。山上建一小庙,供王荆公木主。其山北麓,有一白石,形如鸭嘴,俗名鸭嘴山,又曰鳧山,其名虽异,其实一山也;在山上俯瞰县城,一览无遗,遇有兵乱,守城必先此山。

廿六年抗战发生。廿七年旧歷闰七月初五,即国歷八月廿五日,上午九时许,敌机七十余架次,轮番狂炸,城內城外炸成一片焦土,人民之伤者不算,被炸死有户籍可查者,二千余人,至流动旅客,及下江难民,未报户籍者,尙未计及,县长蒋章驥之夫人与小姐,亦於此役炸死,其他公敎人员及眷属,被炸死者甚众,財產之损失,无法估计。卅四年秋,胜利復员,笔者时任职京山县政府,率同仁由北山返囘县城接收,见败瓦頽垣,荒烟蔓草,不忍卒睹,正宜休养生息,徐图建设,不意XX叛乱,全国骚然,卅七年全部沦陷,城墻亦被撤毁,数百年遗物,毁灭殆尽,不胜浩嘆!

据京山县誌记载,淸光緖年间,有安陆府(现为钟祥县,至民国,始废府改县)知府某,撰重修京山县署记,內有一段,「知县某,下车伊始,县治人物俱无,一片荒地,赴新市故址,寄居年余,漫漫苦心经营,重修县署后,始迁来现址,所属员役,编茅结荻,依傍县署居住,仅十余家而已」。据说此现象发生之原因,係元末明初,我湖北沔阳陈友谅、罗田徐寿辉、隨县明玉珍等,群雄並起,互爭雄长,你爭我夺,人民之死亡逃绝,势所必然。又说:明末淸初,杀人魔王张献忠、李自成等在湖北盘踞甚久,人民遭其杀戮殆尽。究竟二说,未知孰是?证以本县各族各姓之始祖,多为外省籍,例如我王姓始祖山东籍,任德安路总管,在此落籍,其他姓氏,以安徽、江西籍居民,老籍者寥寥无几,想係此地无人,编余官兵,自由在此落户,抑或由政府有计划的移民,亦未可知。总之人民何辜,遭此荼毒,无以名之,只有委之於刼数!

二、地理

京山位居鄂中,而略偏北,距武汉约二百六、七十华里,东接应城、安陆,南邻天门、潜江,西抵钟祥、荆门,北界隨县,全县人口,据战前统计,约九万余户,三十八万余人,面积未经测量,不知若干方里,只知以县城为中心,正东至应城界,约六十华里,东南达天门县属之皂市,六十华里,南至永漋河,约一百华里,再前进与潜江接壤之多寳湾、聂吕家滩,约百四十华里,西南至襄河边之罗汉寺,约百四十华里,正西至东桥约九十华里,正北至宋河,约六十华里,再前进至坪坝,约九十华里,西北至与隨县交界之三阳店、曲山店,约百余华里,本县名为山地,实係邱陵地带,估计平原佔大半数。

甲:河流

⒈县河:

即溾水,发源於县西花石岩,流经余家大河,至县城南,东流绕盘陂畈、归德寺、邓李家畈,而至皂市,河床自归德寺以上多石滩,船家用河內原有之鹅卵石,作许多水坝,始勉强能行驶载重二、三吨之小划,往来汉口。

⒉宋河:

即富水,发源於京、隨交界之大洪山,东南流经六房咀、厂河、宋河、罗店、徐店,而达应城,河床亦多石滩,勉可行驶三、四吨之小划,故谚有「要得船底穿,除非上京山,要得船底破,除非上宋河」之语。(前者指溾水,后者指富水)

⒊永漋河:

是由钟祥之东与本县西南之臼,澨二水合流而来,经新河口谭家桥,始称永漋河,通拖船埠、金沙滩、打网沟,入天门境,民前可行驶载重十余吨之大船,上达何家集,后经几次大水淤塞,尙可行驶载重五、六吨之小船,往来汉口,为本县河流之冠。

乙、公路:

⒈京皂路:

由县城经屈家场、永兴鎭、曹家场,而至天门北之皂市,六十华里,民十三、四年,县商会会长张坤生先生倡修,经费由商会发行小票作基金,购置汽车二辆,往来汉口,行旅称便。民十六年,寧汉分裂,湖北政局,由共党份子把持,本县县长,为城內一缝工,对张会长多方掣肘,一度停办,张会长为顾全信誉,自行破產,將小票收囘,损失不小,迄十九年秋,本县人张春山先生任县长,次年又请张会长出来主持,另请邓云端先生协助,由县库拨款重修,歷二、三月吿成。

⒉京钟路:

由京山经孙桥、官桥、东桥而至钟祥,一百五十华里,属京山者九十华里,属钟祥者六十华里,亦由张县长协商钟祥县府,仍由张会长、邓云端二先生经手筑成,后为汉宜路支线。

⒊宋应路:

由宋河经罗店、贾店、田店,而至应城,百廿华里,亦由张县长令宋河商会,协商应城办理。

以上各路,皆係土面,未舖石子,如遇雨雪泥泞,难於通行。

⒋汉宜路:

由皂市至荆门县属之沙洋一段,属本县境內者,为龙泉鎭、瓦庙集、杨家洚、罗汉寺约百二十里,此路是汉口至宜昌之省道,原为川汉铁路路基,民国二十三、四年间,该路汉口管理局函请县府,沿路徵集民伕,运舖石子,完成后,该局按路之远近,发给少数工资,由该管各区长至沙洋站具领,交各鄕长转发民众,以资慰劳。

⒌已修未成二路:

㈠京隨路:

由京山至隨县,民廿二年,国军罗启疆旅长驻隨县,本县属其防区,为军运计,要修筑京隨公路,此路係由京皂路之曹家场,经曹武街、石板河,而至罗店,接宋应路一段,再由宋河经三阳店、曲山店,达隨县之三里岗,业已粗具规模,正待试车,而罗旅调走,路基作废。

㈡京宋路:

由京山县城经槐树店天王寺而至宋河,六十华里,抗战胜利后,用美援麵粉作基金,以工代賑,未及完成,卅七年,全县沦陷,因而作罢。

肆、行政区划

本县行政区划,唐以前无考,自宋划分四鄕后析为十一鄕,名均不详,一曰三鄕,曰太平、曰长安、曰移风,方位亦不明。元改鄕为都,改里为图,户口册名为都图册。至明洪武,初置八村三十一里,村有村长,里有里长,编造赋役名为黄册。村名列下:

吕府村   

以村有吕丞相府故名。管里三,吕一在县城附近,吕二、吕三在县东。

富水村   

以村有富水故名。管里六,在县北及其东北。

办顿村   

以光武顿宿其地故名。管里七,一、二、四、五在县西及其西南,三、六、七在县西北山內。

白阳村   

以村为白水之阳故名。管里五,在县西及其西南。

羊亭村   

以村有羊祜亭故名。管里三,在县南。

寳香村   

以村有寳香山故名。管里一,在县南。

子陵村   

以村有子陵山故名。管里三,在县南及其西南。

七寳村   

以村有七寳山故名。管里三,在县东南。

淸又更划为一百零八团,民间虽行团制,县府粮册,仍用明之村里编造,自相矛盾,莫明其妙。民初又將一百零八团倂为十区。一区城关、二区东鄕、三区东南鄕、四区南鄕、五区北鄕、六区西南鄕、七区西鄕及西北、八区九区北鄕、十区东北鄕。

区设区长、团设团长,均由县府选派地方公正宿学縉绅充任,为名誉职。十九年更倂十区为五区,实行自治,一区城內、二区宋河、三区源泉鎭、四区永漋河、五区多寳湾。区公所经费,由县府县政捐项下按月发给。各鄕设联保主任,经费由地方筹。全县共有联保二百一十九、保九百七十八、甲九千九百五十六。廿一年又重新改编,扩大鄕鎭,鄕有鄕长,鎭有鎭长,保甲仍旧。嗣因一、二两区幅员过大,增划六、七两区。六区官桥埠、七区三阳店,廿七年因抗战期间,实行新县制,废区,析为三十二鄕鎭,鄕鎭有公所,保有办事处。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復员后,復扩编为二十七鄕鎭,保甲亦隨之扩大,全县计保三百二十三、甲四千七百一十六。第过去鄕鎭,一再变更,无法歷次详述,兹將最后二十七鄕鎭名称与方位,分別略述於后,使后起同鄕知其大槪。

包胥鎭城关附近属新一区范围內,宋河鎭、坪坝鄕、平安鄕、罗店鄕、中山鄕,以上二鎭四鄕在东北约属新二区地內,財寳鄕、胜利鄕、石板鄕、曹武鄕、陈良鄕、礼义鄕、楚望鄕,以上七鄕在县东及东南约属新三区地內,永漋鎭、三民鄕、五权鄕、金滩鄕,以上一鎭三鄕在县南约属新四区地內,多寳鄕、汉鎭鄕,以上二鄕在县南约属新五区地內,杨集鄕、孙桥鄕、三杨鄕、罗桥鄕、长滩鄕、中正鄕,以上六鄕在县西及西南西北约属新六区地內,三阳鄕、復兴鄕,以上二鄕在县北约属新七区地內。

伍、名胜古蹟

白谷洞

为县八景之一,「白谷烟树」,位於城北略西约七、八华里,岩壑天然,风景淸幽,以其洞內盘石洁白如雪,故名。洞內鐫有擘窠「白谷洞」三字,笔力遒劲,为明书法家董太傅其昌笔,洞宽敞,可容数十人,有招提(即寺庙)榜曰「翠园庵」,亦董其昌书,庵內石刋诗多首,不復记忆。前有天梯洞,缘梯而下,即为平原,仰望招提,如在半空,东望绝壁千仞,蔦萝蔽空,上有董其昌书「靑蔦岩」三字,用望远镜探视,尙可辨认,眞鬼工也。西侧钟乳泉,自顶上来,由石龙口下潭,成一瀑布,潭形如胆,深不可测,相传淸乾隆年间,有田莘岩者,邑廩生,秋闈失意,发狂,趋坐潭边石上,子秀才,名兰,亦跡至,莘岩即跃潭中,子亦继下。潭四週皆石穴,瀑流湍急,尸不可得,兰母泣曰,汝父子不起,我何生为,方欲跃下,而兰抱父尸浮水上矣。举人易履泰哀之,易名孝子潭,刻碑立潭畔。又有举人孙劦,弔田莘岩父子诗曰:

第游白谷洞,莫玩白谷水,飞瀑激宕千尺深,莘岩父子潭中死,阴岩石窟寒风起,孝子抱父波涛里,烟荒日瘐气惨悽,分明见人不见鬼。呜呼!莘岩狂走竟如何?忍敎白谷之水化汨罗。呜呼!孝子抱父死无那!肯使七尺之躯愧曹娥?曹有碑,田无碣,乾坤浩气终不灭,謖謖者松孝子声,冷冷者泉孝子血,流血惨黯声呜咽,夜夜蛟龙泣明月。

文峯笔

在县城大东门外二、三里,为迷信鎭压风水,於淸光緖五年,由曾宪德先生经修,歷时三年完成,建六方形寳塔,塔凡七层,高十余丈,面面开窗,內有螺旋石阶百廿五级,达最上层,最上层修魁星踢斗,以示文运之兆。全塔用庞大靑石,斧凿椎击,层迭堆集而成,其工程之优越,超过武昌洪山寳塔,在当时科学未昌明,机械未產生,以若大的一块一块石头,而能一层一层的堆砌那样高大一座寳塔,完全使用体力,做得天衣无缝,歷千百年不斜不倚,眞是鬼斧神工。附近建有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殿宇堂皇。东有花厅,蒔菊花百余种,观赏者如入陶令宅。又有楚望楼,为纪念明时大儒郝敬(號楚望)先生而建,由邑绅邓寳昌先生主持,外闢花园曰勉园,取勉励求学,以爭取文风之义,佔地十余亩,文峯笔,文昌阁,均居其中,亭台楼阁,花木辉映,为骚人墨客聚会之所。抗战时,被倭寇拆毁,仅文峯笔存在,胜利后,邑人张侍曾先生,题访勉园废址七绝五首,附录於后,以供同鄕欣赏。诗曰:

众村倾圯树凋零,

曲径崎嶇失故形,

却讶当年常到处,

生疎似觉未曾经。

荒寒触目感无垠,

鉅细都难避斧斤,

手植门前松倘在,

灵虬想见已拏云。

等閒花草亦成空,

惘惘前尘似梦中,

败瓦如山荆拂路,

老梅仍作旧时红。

佛舍贤楼尽刼灰,

孤峯无语自崔巍,

独邀天赦寧非倖,

饱看沧桑又一囘。

水月林空草不春,

迴龙岸改寺成尘,

巍然尖凤山还在,

欲把知音报故人。

(水月林、迴龙寺,均寺观名,在文峯笔西。尖凤山,山名,在河南岸,与文峯笔对峙。)

泰山庙

俗名太神庙,在县城小东门外约一华里,內中供奉者,未知为谁。西侧为申公祠,即申包胥,榜曰:「荆楚功臣」春秋祀之,內塑申公坐像,粉面白鬚,状极威严,傍竪铜质大刀一把,长约六尺,重三百余斤,为申公所用之遗物(想係后人伪造),祠前竪有楚大夫申包胥故里四、五尺高石碑,其附近后裔甚多。

按申包胥事楚平王为大夫,佞臣费无极善谗,譖太子键,劝平王父纳子妻,太子太傅伍奢(今湖北监利人),极力諫阻,平王怒,下奢狱,欲斩草除根,迫奢函招把守樊城之二子伍尙、伍员(即伍子胥)囘京,(即平剧樊城下书),子胥见书中含有逃之外家四字,知为不妙,不愿囘京,其兄不违父命,只身囘京,父子同被处斩,子胥擬逃至吴国,求兵为父兄报仇,中途遇申公(即平剧路会),因二人极友善,遂直言目的,申公为顾全友谊,纵其逃走,只说「你能覆楚,我能復楚」,后伍子胥果然向吴国班兵伐楚,时楚平王已死,子胥一怒之下,掘墓鞭尸,公乃赴秦乞师復楚,当时秦王不允,公在秦庭哭七日七夜,秦王感其忠义,始出兵復楚,其功业照耀史册,所以后人建祠纪念。(本文献第三十八期杨继武先生在「山河恋」一文中写申包胥为江陵人有失史实)

窝猪塌

在城內新南门与水南门之间,据说原为平地,明万历年间,有一素不相识之老道,手托木盘,中放米糕,沿此地边走边喊,「盘的糕」,「盘的糕」,谁都莫明其妙,惟郝夫子號楚望,在此设敎,通玄理,认为不祥,即行迁居。未几,此地出现一怪物,形如蛆,有水桶粗,郝子曰,窝猪也,地必塌陷,且为期不远,令住户火速迁移,届时又藉故处罚將来能大富大贵之学生王桥、王格两兄弟(一说为刘兰、刘侃两兄弟),一跪水南门之东,一跪新南门之西,该地果塌陷至该二生面前不远而止,面积未扩大,城內居民亦未受害,连城墻亦倾陷一段,窝猪即沿城河溜去,而塌之最深处,深约三、四丈,面积约二、三亩,中有小潭,窝猪即由此潭出来,水色碧绿,经常不竭,城外河水涨,潭水亦涨,河水跌,潭水亦跌,若有伏流然。现居民利用此地作菜园,此种神话,是否属实,姑妄言之姑妄誌之。

又一说此地名高家塌,为明代先贤高岱先生住址,上为高家坡,旧城沿坡而起,塌在城外,因接近县河,为防山洪,经高先生言於当道,將城墻推出,將塌圈在城內,以防水患,特一倂誌之。

观音岩

在城东约廿华里,当京山通应城之旧驛道,为一大丛林,即本县八景之一「观音瀑布」,香火鼎盛。最热闹者,为旧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涅槃日(佛敎语,即死亡之义),及二月十九,观音诞辰,除本县人进香外,附近各县,成群结队,来此朝拜者,络绎不绝。其他三面环山,前为平原,有泉自山內蜿蜒而来,如倒泻银河,成一大瀑布,流分东西二岩,东岩就天然悬崖,略加结架,便成庄严灿烂之佛殿,崖上一石,酷似观音站像,故此名为观音岩,下塑七、八尺高之观音金身坐像,左边在石罅间有千百年之古木一株,曰桫欏树,根多暴露於外,题曰「根不染尘」,下有无根大石块二,题曰「飞来石」,不知何人所书,如同羲之妙笔。旁为灵官殿前,立有八尺高之古碑,鐫有「百丈泉」三字,为巡按御史刘崙所书。西岩有一道观,供奉老君。观之右,有老母洞,供观音老母,为一天然石室,颇宽敞,门外绝壁千仭,有古桄榔木一株,生崖中,大百围,色干如石,枝叶繁茂,蔽及洞外。又其中瀑布之右,亦绝壁如削,靠壁筑一爽心亭,小憩其中,面对瀑布,耳听潺潺之声,目覩漪漪之水,顿觉心爽,如入仙境。亭后坡度陡峻,作石级百余步,外置石栏杆,繫有铁链,攀缘步履,如上天梯。顶上为一平原,面积约三、四亩,建南向玉皇阁,阁前濬池,中架石桥,环以栏杆,凭栏俯瞰全岩,风光尽入眼底,歷来文人雅士,在此唱和甚多,兹录熊伏逸先生和涂邑侯五首之二於后,供同鄕玩味。

其一

沿溪绿荫正浓时,洒洒肥泉吼树枝,带雨靑萝宜入画,笼烟绣壁待题诗,岩中煮茗谈经静,世外观音说偈迟,莫道深山春未到,鶯花处处可忘机。

其二

细菊如钱点石班,氿泉沸沸一亭湾,香含曲径花生砌,月照疎櫺水浸关,习静不知啼鸟歇,放参只觉野僧閒,徘徊欲借禪林坐,好看夕阳下晚山。

光武岭:

在县北鄕三阳店附近,因汉光武起兵,在此驻过而得名。附近有三王城,亦因王匡、王凤、王常三人在此驻兵而相称。

办屯岭

俗称板櫈岭,在北鄕六房咀附近。汉光武起兵,在此屯粮,故称办屯岭。现有居民十余家,地极险峻,为隨县京山必经之孔道。民廿八年抗战时,我国军一连在此驻守,而敌一师团兵力,由隨至京,路经此地,进攻一昼夜,不能通过,伤亡甚重,后敌派兵绕道,至该连国军后方,两面夹攻,我国军腹背受敌,两旁高山,无处可逃,全部战死,闻只出来四人,可谓牺牲惨烈。敌人因此痛恨此地,將六房咀街道,及附近鄕村,全部焚燬。廿九年春,我县府被敌匪逼驻六房咀,派一自卫中队驻守此岭。

永漋河、杨家洚

在县城南鄕,相距约九十华里,在淸太平天国之役,官军鲍超、刘铭传,在此与髮匪大战,先由刘铭传进攻不利,损失甚重,后由鲍超增援,始转败为胜,將刘铭传损失之马匹輜重,全部夺囘,交还铭传,而铭传不以为功,反以为鲍超故意戏弄,呈报上峯,將鲍超予以处分,因此二人闹得很不愉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
我国主要城市名称由来
老照片:古城苏州——永恒的是百姓,不朽的是古城
题苏州城门联
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各区县地名的历史由来
高阳镇8村村名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