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青当年在京山——坪坝篇·洞冲


十月四号,我终于踏上了一了夙愿的旅途。它是我苦盼了数十年的行程,夸张点说,能算个跨世纪的“希望工程”。一九七零年七月,我离开那里,之后就一直梦想著再回去看看,可四十年来始终无法如愿。

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名叫洞冲,是湖北京山县的一个小山村。

当年知青的到来,足足让这个小山村新奇忙碌了好一阵。我们四男五女,队里腾出仓库安顿,并给我们准备了床铺、烧柴,打好了柴灶,置办了炊具,还专门派人做饭。后来得知女生都会做饭,又改派她们轮流在家做饭。许多人家都给我们送来蔬菜、泡菜,有的乾脆让我们随时去他家园子里采摘。当时正是年底,但凡有能力杀年猪的人家,无不争先恐后接我们吃年饭。有时是几家同时来接,为了领下父老们的美意,我们只好临时分成几个小组,分头赴宴。

农活的艰辛繁重自不待言,队里却对我们百般照顾。尤其对瘦弱的我,尽可能安排与女社员一起干那些劳动强度低一些的活。可到了评工分的时候,乡亲们的说法又不一样了。他们说,知青们响应毛主席号召,离开爹娘,到我们这个穷地方来,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做多做少,是不能跟我们一样拿秤称,拿尺量的……我们九个人的工分,三个男生跟他们的男硬劳力一样,五个女生跟他们的女硬劳力一样,而对我则另给个政策,比他们三个男生少半分,比五个女生高半分。后来我想,这多半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

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曾在那里得了场致命的疟疾。在那缺医少药的穷山沟里,我一连打了好几天的“摆子”,人已经有气无力,眼看就不行了。乡亲们都束手无策,是一位名叫张德林的恩兄救了我。他自己本身就是个老胃病,可他趁著轮值放牛的当口,把牛群赶到山上去,用一头水牯驮著我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到一个名叫马河的集镇去,求一位老中医给我治病,使我终于脱离了死神的魔掌……

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八个月,尽管有灾难有失意有彷徨,但比之于父老们的恩德来,那算得了什么?因此,几十年来我时常梦魂萦绕:乡亲们用上电没有?住上楼房没有?河上修了桥没有?山里修了柏油路没有?可怜的女人们,还是那样一双双被柴烟熏红了的眼睛吗?……

秋高气爽,一路目不暇接。当年的沙石公路已全部柏油化,原先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要三个多小时。当我置身久违的洞冲,环顾这片热土时,哪里敢相认?虽说青山依旧,可地貌变化极大,我完全不辨东南西北了!当年的荒岗盖满了楼房,楼房之外遍植林木,满眼都是数丈高的钻天杨,视线全被遮挡住了。当年的小路被“村村通”取而代之,蜿蜒的水泥公路通向密林深处……

迎接我的是现任村支书李锡明,一个五十毛边的复员军人。在他的安排下,我在晏店(当年公社所在地)的一家小饭馆里,见到了曾在电话中向他提起的那些人。他们有当年的老人,更多的则是已故老人的“代表”。饭桌上忆起那时的穷光景,人人唏嘘不已。


老人很自豪,他不赞成用忆苦思甜那种态度,去对比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说那不仅不客观,不科学,而且很不厚道!

听“小吴书记”一席话,我感触良深。是啊,做人可以不聪明,也可以不富裕,但决不可以不厚道。

吃罢午饭,李书记带我看望了病榻上的“老吴书记”(吴佑成)。然后,他安排村委会副主任领着我故地重游。

先前的老人多已过世,老村庄也快搬光,我们住的仓库更是早就拆除。二十多年前这里用上了电,彩电、冰箱、摩托车现已普及,很多人家都装了“锅”(卫星天线),可以收看4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做饭改用了烟筒灶,有的还用上了煤气,妇女们再也不受烟熏罪了。家家都有机井,再不用挑水吃了,个别户甚至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耕田、收割也都机械化了。国家的奖励、补贴等惠农政策一一得到贯彻落实。

亲眼看到这些变化后,我终于放下心来,他们已经基本摆脱穷困。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陌生乡亲的后代,很多都挺有出息,有大学生,有军官,还有不少人在武汉、广州、温州等地当老板做生意。

村民们对我的到来十分惊讶,热情极了,家家户户都要接我吃饭。我被李书记强留下,在那里住了两天。大家都说他是个“直人”,没听谁喊过他的官名,都亲切地叫他“锡明”。当然,我接触最多的还是这位村官了。

此前我并不认识他,当得知他就是我们那个村的时不胜惊讶。毋庸讳言,当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挑战,贿选村官时有所闻,靠裙带关系、宗派势力上台的更是大有人在。而记忆中李姓在我们那个张家湾不过是个独姓,他的父母老实巴交,一向低眉顺眼。我想,他无钱无势的,除了当过几年兵外,凭什么上台呢?我把自己的困惑直截了当告诉他。他笑笑说,凭什么呢?凭“海选”。2008年支部换届,23个党员,我得了18票。我问,你是候选人?他说,不是,也没有候选人。要说有的话,当然是前任书记了。党员中他是大姓,结果他只得了5票。选举结果出来,坪坝镇18个村,爆了个特大新闻。后来选村委会主任,又把我选上了。我现在是书记、主任一肩挑……


他的语气极为平静,声音很是低调,但听得出充满信心。我不仅为他高兴,更为洞冲的父老们高兴。他们身心皆已自由,却不为世俗所累,毅然抛弃狭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这无疑是最可宝贵的。当然,也要感谢当地党委,是他们相信群众,尊重民意,大力推进民主,否则,村官哪会有他的份呢?

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注重生态文明,工作深得好评,先后受到镇、县、市的表彰,洞冲也成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村”。今年七月,他获得省委组织部对创业带头人的最高奖励,得奖金5万元。今年,村里申报的一个170万元的生态建设项目又将实施。如今,80%的村民都已住进楼房,他却依然住在平房里。完全可以预见,乡亲们在这样的村官带领下,要不了多久,日子定会再上台阶。

生活如诗,故乡似画,正像当年毛泽东喜上眉梢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原标题《沧桑不撼大山情——第二故乡纪行》载于《侨园》2015年 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付书记
周处自新 从善如流
山冲风景线
广西大学生村官李欣蓉用行动告诉乡亲们:不是来镀金,而是带大伙刨金的
放弃北京几十万年薪回乡当“村官”渭源县罗家磨村第一书记赵树鸿带领乡亲们养出漫山遍野的“奔跑猪”
珍藏仇庄(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