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水之前——惠亭水库的前世(中)


遐尔闻名的郑公书院
 
“郑公书院”又名“敬业书院”, 是京山最早的民间书院。建于崇祯(明毅宗朱由检年号)年间,是明侍御史(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助手)郑友元为感怀恩师周廉溪和致力家乡教育而捐资修建的。

郑友元,号澹石,字元章,京山南乡(今新市镇五四村)人。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乙丑(1625年)进士。天启、崇祯年间,官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区)、华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知县、云南道侍御史。崇祯六年(1633年)在侍御史任上,因在华县离任时没有完成税收任务而被追究,去职还乡,留心教育,创办书院,潜心著作,直至离世。有《易经小传》二十卷传世。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录有其《京源山石刻记》一文。

郑公书院地处原城关区郑公乡的平岗上,唐济河从书院北500米处流过。书院座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砖石结构。走进书院大门,迎面是丈余高的照壁。转过照壁,为粉墙黛瓦,窗明几净供生员们读书的书屋。书屋后面是供祭祀的堂厅,堂厅的正上方挂着“士食归德”“锡极千秋”两块大匾;堂厅的神龛上供奉着两块牌位,分别是“光儒周子廉溪之神位”和“郑公澹石之神位”;堂厅两侧的柱联是:“先知图太极;遗绪畅南台。”

书院左前方为植有83株翠柏的大草坪,萋萋芳草,森森古柏中央是郑友元墓。墓四周围以石墙,墓体砖围土封,气象肃穆,墓前石坊题字为“惠山园”。墓碑镌刻有“明故御史郑公澹石之墓”十个大字,两边墓柱上是郑友元自撰联:“异世同人,莫负声名归地下;千秋一日,好悬心事向天中。”

书院东侧为膳房,西侧是花园。花园里种植着奇花异卉,还有一口奇特的“朱砂井”。井深约15米,井口直径约0.5米,水质甜美,邻近村民常来取水,因之有民谣“朱砂井,水味甜,养心血,长安宁。”

书院前有三口大堰,如玉带环绕。堰外三百步,建有凉亭,亭内置石桌石凳,供人们休憩闲奕,赏心乐事。

郑公书院有不少田产,据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记载:“座落书院门首水田七十石零九斗六升,每亩一石均起租谷三石,计合藩斗二百一十二石有零。白地四石三斗五升,租钱七串五百文。岁欠酌让。龚家庄水田一十二石五斗,额租谷三十七石。北山易向冲田地二十四亩五分,额租钱一十五串。”书院后有住房数十间,是库房及老师、杂役、住守收租庄头的宿舍。

这些田租是书院经费的来源,郑友元没有子嗣,为了长久地维系书院良性运转,他手定章程,立石前厅:“本宦无嗣,郑氏子孙不得干预。其书院但命庄头魏姓住守收租,嗣应城乡酌举公正二人值年经理。”据此,书院所有不动产及收入不是由郑氏后裔继承,而是由历届县令监管,每年度委托两名取得功名的公信正直之人经营管理,具体负责书院收支及老师俸酬、免费生童的学费、房屋维修及相关郑氏后裔的生活费等。除此,任何人不得动用书院资金。

为缅怀先贤,尊师重教,郑公书院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是时,厚备牲醴,齐奏鼓乐,焚香叩礼,祭礼由县令亲自主持。

敬业书院建成二百多年后,堂厅、书屋、厨舍均已颓毁,管理荒疏。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春,由致仕归家的原福建兴泉永兵备道(清代各省重要地方设置的整饬兵备的道员)曾宪德倡议并带头捐款,进行了重建扩建并进一步建章立制。因书院系郑友元建且其墓茔在此,重建后人们习惯称为“郑公书院”,而“敬业书院”称谓反被淡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书院尚存,改为郑公小学。1954年,郑公乡政府在毗连的石岗岭建了小学,学生迁出,书院作为文物得以保留。1959年动工修建惠亭水库,书院属淹没区而被拆毁。1960年水库蓄水,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对明清以来京山教育和人文思想有一定影响的书院遗址陆沉库底。
  
横跨古渡的窑河石桥
 
发源于花石岩南麓的刘家河、柳林河、梭罗河在今惠亭水库西北毕家嘴附近汇成窑河;窑河与来自虎爪山北麓的弯柳树河下游(称碾子河)交汇,成为唐济河。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约20米的窑河上有一座石桥,这就是当年县南古道上著名的窑河桥。

窑河桥为7礅平栱石桥,宽2米,长约14米。每座桥礅宽约一米,高约2.5米,桥礅之间距离2米,两礅之间并排铺设着四块长2.4米,宽0.5米,厚0.6米的石条。

窑河桥建于民国初年。据传,当初修桥的工匠为寻找石料颇费周折,几乎走遍了南山。正当一筹莫展之际,遇到一位捡狗屎的老头,老头随手指了指身后的山体,说:“我看这儿可以。”于是,工匠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这个叫汪醒庙的地方开了采石塘口。谁知,开采出的石料质地非常优良,而且整个塘口所产石料,不多不少,刚好够修这座桥。于是,就有了捡狗屎的老头是鲁班师傅之说,至今汪醒庙采石塘口遗址尚存。

窑河桥的桥基处理十分特别。每个桥礅并没有挖基槽,而是在桥礅位置,用刚砍下的活树干按梅花状深深地打入河床下,谓之“梅花桩”。重达数吨的桥墩、桥板就压在梅花桩上,历经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洪水冲刷和车辆重载,石桥稳如泰山,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建筑奇迹。

窑河桥建成前,这里原是古渡口,石桥使千百年来每遇洪水就中断的南乡古道变为通途。旧时,桥头有一个茶棚,供应茶水、点心,方便路人歇凉休憩。

1938年10月,日寇攻占京山,国民党兵仓皇拆掉桥北两个栱,以阻挡日军追击,一时成为笑谈:此举于战事无补,倒是为难了商旅行人和当地老百姓。

1960年惠亭水库蓄水,窑河桥沉入几十米深的库底。1978年水库曾经干涸,十八年后重新现身的窑河桥已是面目全非,河床被上游带来的泥沙封填,在一马平川的泥浆中,人们只能隐约看到残存的桥面石条。重新蓄水后,这座百年老桥从此永远躲开了尘世的纷纷扰扰,静静地躺在湖底,感受着黑暗与安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二)汉代三座石桥-三近桥
王健 ||大河之河
鄂州西山远公桥
偶遇博罗横河白官坳古石桥
我家附近的桥
巧夺天工的赵州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