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茶与永漋河(一)
我在写本文时,想到了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人的第一需要即是生理需要人生于世首先得解决温饱问题。

很多人以为,永漋河的米茶是茶,其实不然。米茶非茶也,实则温饱物,只是兼有解渴之功能,故曰米茶。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永漋河人为温饱奋斗了几千年,要不,直到今天,怎么还会念念不忘米茶呢?

“民以食为天。”永漋人不能忘记米茶,像是不能忘记自己喜欢的一个人一样,不光喜欢她的样子,还喜欢她的味道。那种穿越旷野的心灵,如同阳光穿过水晶般清澈透明。

在永漋人眼里,米茶是心爱物,留有清香余味,提供了保障生计安全的生存智慧;融合了与自然生存与共的生态智慧;也是现代文明中传承给子孙后代的生活智慧。



女诗人曾静平在她的《故乡的桃花》里写过小时候的永漋。

几场暖风过后,桃花就开了。
那些遍地的桃花明朗而绚丽,
一丛丛,一簇簇,
这里那里,
生怕被别的花赶上一样,
桃花的色彩是那样澄明而艳丽,
朵朵娇艳的花儿绯红着脸,
簇拥追逐,浩浩荡荡铺满枝头……

她用热爱的心、温暖的字,静水清流般地将故乡的美好呈现出来。如果你春天到永漋去,一定会看得到桃花,也一定会被这里的春色所感染。她是一种艳丽,也是一种美色。当你展开永漋的图画,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云起鸟飞、暗香点缀,呈现出春华秋实、冬雪夏翠的绚丽景象。

很早以前,随着汉水的输沙淤浅和堆积,永漋成为江汉平原北端的陆地。与之相连的五三、七里湖荒原泽薮,直到解放后经过疏浚整治才连成一片。你可以想象,伴随汉江的水涛声,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多么艰难。先民们循着司马河的留痕,携家带口来到这里,寻得一个安生立命场所。将草木蒙昧、泥沙淤积的丛莽荒野开垦出来,种植粮食,来养活一家人的性命。殊不知,这片看似沃野平畴的土地,因沙性过重,只能种植旱季作物,诸如小麦、大麦、蚕豆和秋杂等农作物。和与之田水相邻的屈家岭、石河等种植水稻作物的地区相比,有“三旱不如一水”之差。可见永漋人当时的日子过得何其艰难。

米茶最初由何人制作不得而知,“御口”众说纷纭无考,但永漋米茶食材起初来自大麦无疑。大麦米可煮粥烧饭。炒焙熟的麦米喷喷香,加水时发出“焌”的声音,美妙的声音催生美名“焌米茶”。待水烧开,煮到麦米开花时即成食物,冷却或存放几天后,吃起来依然清甜可口,有一种爽滑的感觉,也使大麦多了一种吃法。


米茶其实是一种度荒饮食。大麦虽然产量低,但成熟较早。元代诗人王逢有"鹁鸠呼雨楝花紫,大麦饮香胜小米"的诗句,说在楝树开紫花的时候,浦东女就能闻到大麦飘香的味道了。而那时永漋人正遭遇着青黄不接,大麦为春荒解了燃眉之急。王逢的诗写的是江南女的生活状况,而苦楝和麦香的矛盾展现,让人联想到了江汉平原永漋人的生活情景,也把米茶的初始用途和盘托出了。宋末元初以后开始种植棉花,永漋这个地方才富裕起来,但永漋人仍然不忘在田间套种大麦等农作物。人们习惯把炒熟的大麦米加水煮后用来饮食,“焌米茶”自然成了最爱。

米茶,你可以把它当作茶饮,也是一种消暑食物,记忆着永漋人的劳动艰辛,包含着永漋人的特殊念想。

永漋人经历了由饥饿到温饱再到美食的漫长时代,米茶的食材也呈多元,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米茶,大都被大米所替代。但凡永漋出去的人,说起米茶,童谣响起:

永漋人礼行大,
进门一碗焌米茶,
盐碗豆腌黄瓜,
火烧粑子两边嘎,
恁那(您)吃恁那(您)哈(吃菜)。

人人脸上漾着笑容,惬意油然而生。劳作的永漋人,早上起来烧好一锅米茶,装在盆里,待中午干完活回家,米茶刚好凉了,每个人舀上一碗,就着火烧粑粑,拌着盐水碗豆,味道好极了。永漋地产丰富,夏天各种疏菜挤满莱园,随便摘几把,就可以做几个时令菜疏。这时喝着米茶,吃着小菜,心里美得不得了。

说的没有唱的好。朋友熊红创作了现代版的流行歌曲《稀米茶,米茶由“焌”变“稀”显珍贵。歌中唱道: 

没有茶叶有米花,炒熟的大米香味浓,河水煮来汤汁滑,那是妈妈煮的茶。一方水土藏精华,祖传美食去暑热,米香陪着我长大,那是出门的牵挂……。 


游子讲着米茶故事,抒发乡恋情怀,我深以为然。

《稀米茶歌,唱得像桃花一样盛开。桃花盛开后会是什么呢?是永漋人的繁忙和劳动的艰辛。年关过后,庄户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春光催促他们快快播种,种田人被冬天消磨得有些疲惫的意志,顿时紧张起来了。下肥、育苗、打药、培管、收获等环节一个接着一个。 

1980年代初期,永漋实行“桩号”到户,棉花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棉花价格上扬,棉农积极性高涨。我随调查组到棉区实地探访,棉农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正是棉花打尖季节,农谚有“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说法。我所住的农户人家,主人天不亮起床,匆匆就下地了,晚上踏黑归来;一锅米茶,一天吃个精光。快餐式的米茶饮食,支撑着棉农的劳动能量。户主对我说,棉区从春天忙到冬季,棉农的艰辛,只有米茶最清楚。还好,当年户主有一个好收成。从那时起,“米茶”在我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时光在变。如今的永漋,棉花已经唱衰,桃花进了农谷,米茶却一直留在心中。对永漋人来说,米茶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回味,是思考。它承载着文化积淀、人生命运与前途,保持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让人们分享到更多永漋人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亩产500公斤籽棉的产量,就不要好意思谈种棉花
2018年阿克苏地区机采棉品种该怎么选
【纺织棉花】2015年度下半年棉花价格走向分析
棉花长线买入机会显现
​新疆每亩棉花的生产成本是多少?
从我国棉花产业的现状看棉花机械化的发展前景 - 文章 - 佳工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