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家洞揽胜

1996年春笔者有幸参加了京山县书协组织到湖北著名风景区大洪山南麓,京山近年开辟的风景点——常家洞游览。一睹庐山真面目后,感到真是名不虚传,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对它的奇洞、怪石、秀水、青山、险壑环境的形成,洞庙的创建年代及沧桑变化,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根据有关资料,现考述如下:

常家洞这一景点方圆4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在京山城东北30 公里,离宋河镇西南10公里,东临大富水,南依天宝寨,西眺朱洪岭,北望芭蕉寺。

属断裂层型山岳风景区。其山、石、壁、洞、壑、泉、溪,可谓骏、奇、险、幽、美、清,它天生卓绝的风姿,奇特的景观,因景生情产生了不少历史悠久的诗句、佳话、胜迹,令人叹为观止。

1984 年华中师范学院师生来此地考察,游后惊奇不已,投稿《湖北日报》认为大有旅游开发价值。据说常家洞周围地貌为距今七千万年前、因地层运动致使古云梦泽北沿地壳隆起断裂造成此地一壑两壁之势,加上奥陶纪石灰岩层被水溶解因而形成大量溶洞和裂隙的奇景。

一、洞庙的来历与规模

考究以常家洞为主体的风景区,应首先考证一下常家洞庙的来历,建筑规模与演变。洞以“常家”名,不知名之所由。据考只有明末著名诗人谭浑他耻为清朝臣民,常以此洞为家。如:“……入国朝(清朝)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独吟咏不辍,生平诗最多……”(见《光绪《京山县志》人物志)常家洞最早见于史籍的就是谭浑在明末写的一首诗,是以“常家洞”三字为题,是否因此得名,虽不能十分肯定、但笔者认为有此可能(因前未见于史籍,洞额亦未留此名),常家洞原是一座古刹,在涧前川石砌台,台上依洞建成前后二殿。据当地老人记述:洞前台基有一丈余高,古庙前殿建于台上,庙额无“常家洞”三字,只在庙台下左右两侧各建一高大石坊牌门,门额上分别镌刻“仙府”、“神殿”,俨若雄关,是香客游人出入的两条通道。庙的前层一正二间的前殿,殿门前是13 级的进殿台阶,殿正中四方立四大天王神像,浓眉怒目,各执神器。中供弥勒佛坐像,笑颜常开。东西两侧有数间僧侣斋房宿舍。

再进为天井,回头望后门檐下,有一神龛,供韦陀菩萨立像,手扶降魔杵。天井两端备有一株梧桐树,中有一铁香炉,供朝圣者焚化香纸。进洞后即正殿,洞顶高8米,深广亦2 丈余,再进有两条邃道,行10数米后,洞内石笋、石柱、石帘千姿百态,前洞正殿中供释伽牟尼佛。左右为玉帝、祖师。两侧靠洞壁还有观音菩萨和三仙娘娘、牛皇、雷公、电母塑像。

神座前摆有香炉、烛台、遮簾、旗伞。整个正殿洞壁各个石隙穴窟中还供有上百尊铜铸木雕、泥塑的菩萨,造形生动,精美。

据考此庙应创建于明初,香火旺盛,住持有僧侣近十人。但到明末兵乱,香火冷落,寺庙荒芜。明末诗人谭浑的诗句可证:“……岩龛土木躯,剥落埃尘满,龙象但低眉,荣枯心不菅……”(见光绪《京山县志》诗)

到清代经数次重修后,颇具规模,又住有僧侣数人。如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山》载:“常家洞在穿洞东,深三丈广二丈,门溯清溪,有僧数辈,就洞架屋为庐。”到清末,香火又盛。

二、洞多且巧

常家洞以洞闻名,这是因其周围岩洞既多又巧,每洞似塞又通,入则深邃,出则豁达,现知名的有近10个,各具特色。以常家洞为主体并成为这一景区的代称。常家洞的右上方是香福洞,此洞悬于绝壁之上,洞上额刻有“香福洞”三字,洞内不知供奉何神,因隘道十分险峻,难于攀登。香福洞右侧为祖师洞,此洞亦位于悬崖之上,但洞前有块约6平方米的平塌,平塌边有一棵抱围的梭椤树,长势奇特,横卧伸出。相传昔日祖师曾在此修炼,内供祖师像。再右侧是母子洞,据老人说:洞内岩壁上,原刻有“清光绪八年一月王犯妻受株连,选入洞中,生一子,乡人相助数月离去。”故名母子洞。

在常家洞左侧百米悬岩上有一洞上洞,爬岩攀藤钻进洞内,是一直径3 米的石窟,窟底中心处有一直径1 米的小孔,孔下又是一洞,上中下三层,每层洞高2 米左右,人称“三层洞楼”。再向左约百米岩壁上悬布大小7个洞门,形似莲花,上下参差,大小各异,仰望酷似出水芙蓉,故名莲花洞。

转向凉山北侧,还有四大鲜为人知的岩洞隐匿于灌木丛中:蓑衣洞,洞口在山脚凹处,洞门被草木遮蔽,形似蓑衣,洞内大小岩石凸起。右侧又一洞口,直落数尺,迂向右转,深远莫测。然此洞的泉水却穿过凉山流到南侧山下。顺山脚东移便是吊洞,也隐匿在灌木丛中,入口须用梯子下洞,然后向西平伸,深邃莫测,因洞内险隘,池潭甚多,故至今还是一处洞府秘宫,无人问津。经测验,洞中泉水注入常家洞岩下的甘露泉。再向东移,便是著名穿洞,穿洞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位于两眼天窗之间。洞高3 丈,巨大怪石悬挂洞顶,怪石凹处可坐立数人。洞左一条100 米洞廊向东延伸,曲穿岗岭,直通天眼之外,故曰穿洞。再往东北行进里许,悬岩灌木丛中,又有一洞门大开,谓之油盐洞。进洞便是一可容100人的洞厅。厅后两条邃道,并行10米处相连续。连接处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仰望天窗,丽日辉映。昔日乡民一遇变乱,便把油盐等物藏入洞中,故名油盐洞。常家洞周围岩洞知多少?洞府迷宫之奥秘?至今尚在探测之中。

三、山奇道险

在著名高关水库干渠下游有一渡槽飞跨两岸,紧邻有一壑口,似一扇敞开的山门,当你一进此门,步入峡峪,便会为之称绝!一座高山被刀砍斧凿般劈为两半,直落100尺,巨壑沉底。两壁曲折开合,参差而上,壑峪溪流潺潺,跌落东下,真乃鬼斧神功,天造地设;腊烛山,酷似一支闪闪巨烛立于烛台之上永不熄灭。再看那五狮山,五个山头并立,似五个雄狮气宇轩昂地端坐于岩上,守卫着常家洞的庙门。一坳之隔,便是五宝岭,似五个桃形的石包,在岩顶呈弧形兀立。传说五宝岭分别藏着:金、银、铜、铁、锡五件宝。进入常家洞前峡峪壑口后,崎岖山径盘绕河岸又悬于岩边,宽不足尺,峰回路转实与蜀道无异,即是好奇探险者,亦需谨慎攀缘。再进还会遇到更为胆颤心惊举步艰难之处:在斤丝潭边的绝岩悬径即是“鬼见愁”,它左靠岩壁,右临深渊,行者须双手攀壁,两足蹬岩,寸步慢移,提心吊胆而过,真乃是“芝径缭而曲,绝壁险以重”。欲睹常家洞洞天真面,你就得以孙悟空之胆,飞燕之术,披荆斩棘攀藤蹬岩而入。

四、石怪形异

常家洞周围怪石林立,似人似物似乌似兽,传说,神话也随之美妙奇多。如有:仙女望夫,穷汉等妻,太公垂钓,道长观景,祖师留迹,天马行空,天鹅孵蛋,狮子张口等天然石名。

那望夫石宛若一位绰约女子亭亭玉立岩壁之下,玉姿倩影卓然独立,凝视着隔岸的等春台,这等妻台同望夫石隔峪相对,相传瑶池仙女与穷汉樵夫相爱成婚,为宴请乡亲,向五宝山借来金杯银筷,宴后送还不知怎么少了一双杯筷!触怒了玉帝,顿时变天,电闪雷鸣,将仙女定立于壑口之内,化为石女。从此穷汉日日登台望,夜夜盼妻归,其妻立于对岸与丈夫永远隔河相望。

在常家洞庙门前,有一平滑的巨石悬于溪峪的钓鱼潭上,一竿斜生的修竹伸向潭中,石台上还有一小巧座石,传说姜太公曾在此垂钓。紧靠钓鱼台,有一高约8 尺的石柱,似宝塔又似人形。传说是在此修炼成仙的一位道长,后化为石,在此夜现星辰,日观美景,故称观景台。不信在台上岩壁还依稀可见的字迹:“观星辰夜夜不止,赏奇景日日勿休。”

还有那天马行空、天鹅孵蛋、狮子张口等也都玲珑剔透,形态逼真。

五、泉甘水秀

常家洞前的溪流,源于犀牛泉、铁牛泉、牛鼻泉,峪溪四季长流,涝旱常流。观其色清澈见底,饮其味甘甜润腑,闻其声悦耳动听。溪洞潭水幽幽,细流涓涓,山泉淙淙,渠水潺潺,瀑布哗哗,激流汹涌,风吹粼粼,好似一曲动静相宜、节奏均匀永不休止的交响乐。

如遇滂沱大雨,水流奔泻,瀑布声震山峪,势如排山倒海。平时又可观赏那水碧鱼跃的钓潭,深不可测的斤丝潭、水如明镜的晒簸潭,微波涟漪的菱角潭和鼻息喷雾的牛鼻泉。

泉多潭深在历史上也流传下许多神奇传说:斤丝潭,即用一斤蚕丝系石吊下还不能到底而得名。相传潭下有东海龙王变一老叟常在此司值雨水,每逢久旱不雨,只要河车下潭车水,便顷刻乌云猝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还有更为奇妙的是凉山北侧的金盆堰和银盆堰,两堰一坵之隔,水位永恒。金盆,水黄似金,银盆,水清如银,玄妙所在,不知所由。

近年在悬岩险道的斤丝潭上,建起一混凝土大坝,坝前瀑布飞挂,坝侧建一电站。坝上山峡出平湖于群山峻岭之中,逶迤西去。湖面时宽时窄,窄如幽关,宽似瀚海。湖道曲折委婉,攸攸而上。湖水荡漾,微波涟漪,清澈鉴人。

如果你再访常家洞,沿峡峪而上时,原来山峪险道已变成了座座曲桥,道道石级和装点一新的岩洞、碑碣、寺庙、幽潭等名胜风光历历在目。这里高峡平湖可与长江三峡媲美,是异曲同工的人工峪海。进入大坝后,几处亭台水榭立于湖心,湖岸群山起伏,松柏挺拔,松涛湖涟,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游人或轻舟荡桨或拔筏驾艇,荡漾于高山平湖之上,幽乐于亭榭岩松之中,情恋于山水之景,真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心醉入迷,而不觉饥渴。明朝谭浑的诗句也有此情怀:“余最爱一石,斑驳花藤罥,久玩废饥渴,暗失山径转。”

附注:根据1996年作者的游览及光绪《京山县志》和宋河镇常家洞风景管理区资料整理

京山县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欢迎提供稿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龙山观音洞
春游武陵峡
飞山文化,靖州史志网
黔地之旅--黄果树大瀑布
【国学典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十八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