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洋港感怀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下洋港度过的。

听家里的老人说,我家祖籍是汉川,乙亥年(1935)江汉平原一带发大水,为逃水荒,举家北迁,先至京山县义和集,也许是下洋风水宝地的吸引,后定居下洋。我于1939 年出生于下洋。这样说来,下洋便是我的第一故乡了。

要谈论家乡的往事,按理说我是最没有资格的一位了。这是因为其一,在家乡的游子中,我在家乡居住的时间恐怕是最短的,前后加起来,充其量不过十三四年而已;其二,至少小离家后,一别几十年未能亲近过家乡,没有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做出任何贡献,是愧对家乡父老。往事如烟,家乡的往事,在我原本稚嫩的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大多早已逐渐地淡化或远去了,“往事”真正如烟般飘去了!谈起这些,只能给自己留下一些伤感。

我记忆中的家乡——下洋是一座典型的美丽的南方小城镇。它整齐的街道,两旁差不多清一色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鳞次栉比,古朴典雅,一眼望去,真叫人赏心悦目。这样的建筑,底层最适合做商业门面。楼上则适于存货或住人,当时的条件下,真是充分利用了地面与空间,实为一举两得的事。究竟是先有了这整齐划一的楼宇群落才有下洋商业(用现在的话叫“筑巢引凤”),还是因商品集散需要而建有如此统一和谐的建筑?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无论谁先谁后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它充分展示了下洋的先辈们那独具慧眼的商业头脑和智慧,真叫人佩服之至!下洋的街道大多用青石板铺就,人行其上,真是惬意极了。这样的路面,绝不会形成“雨天一街泥,晴日满天灰”的情景,更无沥青路面的浑浊气味,这才是十足的环保路面呢!

下洋的市井是繁荣的。无论是从前辈的讲述中,还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下洋都是一个重要的商埠。每逢赶集的日子,四周十里八乡的商人、农民纷至沓来,把偌大的小镇挤得水泄不通,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市上的商品门类十分齐全,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并且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要买卖粮食者,到东街去吧,那里有镇上最大的粮行,五谷杂粮和各色土特产品应有尽有。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保准都能满意而归。你要买布料或京广杂货吗,就到大布街去,也一定能买到你称心如意的商品。如需买竹制用品或生产资料的话,到篾货街定有货真价实的商品等你去选购,镇上的猪行肉铺、鱼行、家禽行、牛马市场等都有定点布局,无论本镇人还是外地客都可热门熟路的上那里“各取所需”。至于四方街(当时也叫“珠场心”),那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商贸中心了,林立着商铺、钱庄、日杂百货店、药房、饭馆、勤行铺等,真可谓集百行百业之大成。如果你的口袋足够满的话,到四方街是不愁找不到花销之处的。还有散布镇上四周的榨坊、槽坊、豆腐坊、铁匠铺等家庭手工作坊,更是烘托出了小镇一派百业兴旺的景象。

要说小镇的热闹,不能不特别提及镇上遍布的饭馆、酒家、茶楼和勤行铺。每天将近中午时分,人们的交易大多已经完成,高峰时间已过,忙碌了半天的赶集人都会到这些地方去,歇脚消遣。几乎所有的饮食店里都会爆棚。你要蒸菜,我点热炒,他需汤类——点菜的叫喊,上菜的吆喝,与人们在生意上的得失交谈交织在一起,几乎要把小镇闹翻了天,这样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到了“倦鸟归巢”的时候,人们才带着收获的喜悦,渐渐散去,喧闹了一天的小镇这才平静下来。

下洋的物产是丰富的。在我的记忆中,下洋周围除了盛产大米、五谷杂粮和棉花之外,还出产多种多样的土特产品,诸如黄花、木耳、花生、甘蔗、苎麻、蓖麻、蚕茧、红枣以及桃李瓜果等等,不仅满足本地人生活需要,而且还大宗销往外地。就拿多数孩子喜欢的几样来说。比如花生吧,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他们口袋里的炒花生是常年不可少的。至于甘蔗,不仅甘甜,更是价廉,二三个铜板便可买上一大捆,非得两个小孩抬回家不可。每当赶集散场之后,花生壳,甘蔗皮和果皮堆满街上厚厚一层,这时家家户户便忙着打扫街道。再说每到夏季,桃李成熟之际,更是孩子们的欢乐节日了。我记得在下洋的西门桥外和东头镇郊都有规模不小的桃园。每到桃李成熟的时节,孩子们便蜂拥而至,桃园的守护人也慷慨之极,只要不破坏果林,不外带果实,孩子们便可随意采摘,任你吃个够。天底下竟有这等好事,孩子们可不乐翻了天吗!

下洋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是纯朴美好的。每到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来临,民间的欢庆活动场面之热闹,在其他许多文章均己有详细讲述,我自不必去绕舌了。这里我只补述一、二件小故事做些点缀吧。

首先,说说春天的故事,每当春节过后,春风吹起,该是放风筝的时候了。这时节,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会热衷于扎风筝,在牛场上,在四方街,在镇郊野外,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风筝争奇斗艳,乐坏了镇上大人、小孩。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阮观荣家扎的风筝了。一个大型风筝放上去后,风筝线上还带有一个“子风筝”(好象叫什么“码子”的)。子风筝上面系上一挂鞭炮,把最后一个鞭炮横卡在两翼张开的扣眼里,然后将引子点燃,让“子风” 乘风沿着母风筝线迅速上升至“母风”下面,鞭炮便在高空中炸响,最后一个鞭炮炸响,“子风筝”也便收起翅膀沿线滑回到放飞人手中,真是有趣极了,乐得大人、小孩都合不上嘴。我常想,这放飞的哪里是什么风筝呢,简真是一只只神鸟!放飞的是人们的理想和希望!这时写在每个大人小孩脸上的欢笑,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曾经参观过有名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和广东东莞国际风节,我看那里除了有组织、规模大以外,并未有家乡这样匠心独具、别出心裁的母子风。这种母子风筝是阮观荣的父亲阮永德设计扎制的。我想,这样的节目如能进一步开发,提升,放子母风筝,一定可以申请国家专利,笑傲各类国际风节了!

再说,盛夏时节吧,那街头纳凉的情景更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每到太阳下山时,忙碌一天的人们提来清水,给青石板降温,“哗”地泼下去,热气蒸发了。家家搬出竹床、木板、躺椅、席子等五花八门的纳凉用具,摆放好后,各家便不约而同的端上自家的晚餐(大多是摆放在竹床上))开始享受“合家欢”了。说起那时的晚餐,至今令我回味不已。盛夏的晚餐主食大多吃的是“黢米茶”——即将大米事先炒熟成咖啡色,然后用水煮,让其开花,等冷却后(有的甚至特意让其发馊)再吃,佐以酸菜,或油盐蚕豆等,真是又充饥又解渴的了。自从少时离家几十年来,再也没有吃过如此风味独特的家乡美食,不能不说是我这一生中极大的憾事了!忆起这段往事,我不由得想起在上海工作的年代。每到盛夏,我们都要到厂里的铸造车间去“战高温”,那时上海的天气闷得很。厂里总是用种叫“决明子”的东西煮水,放凉后送到车间给大家消渴降温。乍一看去,这决明子水颇像家乡的“黢米茶”,但它仅有解渴之功效,决无充饥之作用。那时我就想,在这种情况下,挥汗如雨劳动的工人、干部,如能喝上二碗家乡的黢米茶,那该多来劲呀!我现在想到,尽管现代各方面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盛夏时节,将通过冰镇处理后的黢米茶送至钢厂炉前工人和铸造工人那里,也一定会是很受欢迎的。

晚饭吃完,夜幕也降临了。薄薄的雾,轻轻的风,带着花香,这时各式各样的娱乐开场了,爱猜谜语的围上婆婆妈妈,她们有一肚子的谜语,诸如“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死了两个人,哭哭啼啼来吊孝,哭死不开门”。打一夏日情景,谜底是蚊帐与蚊虫。“唧唧湾,唧唧湾,唧唧湾里水不干,五个强盗来放火,独得烧了唧唧湾”打一物等等。喜欢听故事的,便找叔叔伯伯去,那些鬼神故事听得叫人毛骨悚然,什么“无长子鬼”,“吊颈鬼”,“无头鬼”等等,越听越怕,越听越爱听。娃娃们则像过年似的,满街疯来跑去,捉迷藏,玩“推磨担”,扑萤火虫……个个疯得汗流浃背,累了,就趴在大人怀里数星星,看月亮从云层中穿进穿出。夜深了,月上中天,清风徐来,掠过些许凉意,孩子们眼皮耷拉,带着沉沉的倦意睡去。接着,是大人们此起彼伏的鼾声。只有老人们还在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或咕咕地吸着水烟,说天道地,谈收成,话家常。早上醒来,那千姿百态的睡姿会让你忍俊不禁:白白胖胖的娃娃,一丝不挂的躺在妈妈的怀里,有的孩子翻身落到地上又睡着了。有的老人伏在桌上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长长地涎水顺着嘴角往下直掉,也浑然不觉……


到了秋季,天气往往十分干燥,每到傍晚,都会有位老者提者铜锣,一边走,一边敲,口中高喊“天气炕阳,水挑满缸”,提醒着人们加强防火,这充满人性的关爱,使人感到无比温馨。我想这位喊街的老人可能早已作古,但他的防火的呼声却总是萦绕在我的耳际。多年来,回忆起故乡这些情景,总有抹不去的温馨和快意。我时时叹息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是改善了许多,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吃上了山珍海味,可却疏远了邻里感情,人们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家家装的是防盗门,猫儿眼窥视镜,电子眼和安全网。邻里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互相见面如同陌路。想那时,邻里间的扶老携幼,相亲相爱,那才真叫远亲不如近邻哪。你喝我的粥,我吃你家菜,真是宛若一家人,那时的情景真叫人羡慕死了。

哎!岁月的风尘淹没了我对家乡太多美好的记忆,那太多美好的记忆,那太多美好的情景也不是我这拙笔能表述出来的,我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写下这段文字,以表达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零零四年二月于武汉

(作者系中国第二汽车厂即东风汽车集团驻武汉办事处前党委副书记)

京山县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伴永远到地老天荒【情感美文】
李清坡 | 拾鞭炮
春天的节日
那老榆树 那红杏
儿时春节记忆:说一说四十年前农村过年的情景,有你曾经难忘记忆
QQ音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