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宁一中前校长之子、留美博士后的求学科研之路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记一名会宁学子的求学科研之路

作者:席伟贤,会宁一中2006届“宏志班”学生,以688分,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会宁人,在大山环抱的会宁县城生活了十八年,和绝大多数会宁学生一样,通过高考这一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美国攻读博士,现在居住在美国洛杉矶,从事科研工作。即便在异国他乡生活了这么多年,在梦里,我经常会回到会宁,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里有我小时候玩耍过的院落,有我曾经学习过的学校,更难以忘怀的是,那里有疼爱关心我的亲人,传授我知识的老师和陪伴我长大的小伙伴。故土虽远,确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回过头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会宁娃,到美国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有很多自己努力的汗水,却更多浸透着对亲人,老师,社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现将自己成长的道路记录如下,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 考上大学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高中教师,母亲是公务员。父母宽松的家庭环境给了我相对优越的成长空间,也给了我最好的人生启蒙教育。在我的记忆中,自从父母教我识第一个字、教我背第一首唐诗、写下第一个阿拉伯数字开始,我成长过程中每一步的背后,都饱含着父母的汗水与期望。小时候,父亲每周末都会带我去书店,给我买喜欢的书看。在父亲给我买的书当中,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占了绝大多数,也许当其他同龄人还沉浸在白雪公主的美丽童话中时,我却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小时候每当别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都坚定的回答:科学家。虽然当时的自己年幼无知,不懂成为科学家的道路充满艰险,然而这么多年,能为年少的梦想奋斗至今,我心里倍感珍惜。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他工作的高中参观实验室,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学实验,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瓶瓶罐罐对我来说都非常新奇,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好心的实验室老师还送给我一个烧杯作为留念,当时的我非常兴奋,或许从那时起,自己已经与科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我的博士论文的扉页,我写下了这样的话:“To Dad, the first person took me to the lab.” 翻译过来就是“献给我的父亲,第一个带我来实验室的人”。除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外,学校里老师们的教育也极大地加速了我的成长。我很幸运在我求学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名师相伴。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高尚的师德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至今。小学的班主任董老师不仅讲课精彩,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也关心备至。随着自己年级的逐步升高,一位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为我打开了更宽广的知识的大门。后来我才意识到老师们教给我的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基本科学素养。记得初中数学老师曾告诉我们:“我们研究的是科学,科学讲究的是严密性。”这句话至今还经常在我耳边响起,并且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体会颇深。后来在高中,因为要准备化学竞赛,在张老师和雷老师的影响下,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很幸运地延续至今。在家人和各位老师的辛勤培养下,我读书一直都很努力,在2006的夏天,以688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不仅实现了小时候走出大山去看看的愿望,而且在科学研究的道路开始了一步步的拾级而上。在清华求学的四年里,自己的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同伴,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的竞争环境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清华学生必须直面的问题。幸运的是,当时的我有两位非常牛的师兄指点,让我在大学初期的短暂迷茫中很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为之努力。同时,大二一开始,我就加入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磊教授的实验室,正式开始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探索之旅。当时的刘老师还不满30岁,却已经在化学领域建树颇丰,被清华大学化学系直接聘为教授、博导。大学三年,我不仅参与了刘老师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刘老师手下接受了正规的科研训练,包括从科研项目的选题到后续的设计展开,从科研报告的准备到科研基金申请书的撰写。这些科研训练让本科求学的我受益匪浅,在刘老师和实验室师兄的指导下,我大三期间拿到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金,自己的科研成果还拿到了清华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的二等奖加创新奖,并且本科期间有两篇论文发表,还参与了刘老师主持的《化学生物学基础》这门教材的编写。在清华的四年时间,短暂而充实,是我科研道路上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为我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留学美国

2009年底,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大四上学期,为了继续追求科研的梦想,我决定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去更大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在当年的申请中,我拿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全额奖学金,用以资助我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2010年8月,我一个人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来到了落基山下的美丽小镇博尔德,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段新的旅程。与国内的大学大部分分布于大城市不同,美国的很多大学都分布在小镇和农村里面,很多小镇都是因为大学才变成了人口聚集区,而博尔德就是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在刚来美国的日子里,和很多留学生一样,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语言和文化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还好我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很扎实,在学业课程学习方面压力不是很大,入学第二学期,我就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从此之后,进入了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美国医学院院士克里斯鲍曼教授的实验室,正式开始博士期间的课题研究。记得第一次和鲍曼教授会面的时候,他跟我提了一下一个关于合成天然核酸类似高分子的想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验室之前也没有人做过。所以在当时,这只是一个草稿纸上的设想。由于自己本科期间积累的一些合成化学方面的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并且可以发挥我合成化学方面的优势,所以毫无畏惧的接了下来。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我在实验室里面花了很久的时间,架了很多个反应,完成了很多次纯化分离,终于有一天完成了导师和我最初在草稿纸上的设想。并且在这个高分子的研发过程中,我巧妙的利用不同“点击化学“的正交性,发展出了一种广谱的序列可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这项研究成果,最后2015年发表在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作为宣传。自己开发的关于序列可控高分子的合成技术也申请了美国的专利,得到了美国专利局的授权。2014年,由于在博士期间的优异工作,我被美国化学会授予了高分子学科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并被邀请在当年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作报告。在那次会议期间,我又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来自中国的研究生,真正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实验室生活是我博士期间的主旋律,但并不是全部,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需要你学会很多生活技能,比如做饭,开车,修车,理发等等。所以美国的读博生活,对于我而言,得到提高的不只是学业上的知识,还有生活技能的提高。2015年8月,我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在答辩报告完成,并且圆满回答完答辩委员会的所有问题后,我的导师鲍曼当场宣布我的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并且高度评价了我博士期间的工作,说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将会成为我一生的骄傲。

3. 继续深造

博士答辩通过以后,和很多人一样,我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是直接去公司就业还是继续在科研院所深造。在深思熟虑之后,基于我一直以来对科研的兴趣和我博士期间科研方面的积累,我选择了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继续深造。不过,与博士期间做的基础研究不同,这次我选择了应用面更宽广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在伯恩瑟教授和赛古拉教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抗感染生物材料方面的研发,用于解决骨科手术的术后感染问题。这种临床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完全新的体验。因为与基础科学的研究主要讲究创新性不同,这种课题的要求则更高,不仅需要创新性,而且需要实用性,要将基础科学的成果直接转化为临床可用的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幸运的是,我博士期间所学的高分子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我直接将光聚合点击化学这一技术,应用到了抗感染高分子涂层的制备上,这项快速高效的技术为骨科手术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提供了可能。在此期间,我还获得了美国国立健康中心(NIH)博士后基金的奖励(10万美元),用于支持我抗感染高分子涂层后续研发。同时我和我的导师联合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该项技术的专利申请,用于保护该技术在未来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时至今日,在科研的道路上拼搏了十多年的我,深深地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深刻。这些年持续的科研经历,充满了挫折和挑战,充满了汗水和喜悦,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地幸运。在求学和科研的路上,一直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一直有特别好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对科研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感恩。感谢每一个在我生命中关心我、帮助我的人,是你们让我变得更好,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探索下去,希望我的科研成果,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本文转自水穷云起的QQ空间,从一中人的朋友圈及网友留言中得知作者为会宁一中学子席伟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院·就业】职场化院人——“从理科到新工科”我成为了北大微纳电子系的博导
博士姐姐说:我要到就是博士的执着和坚毅的勇气!
做学问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专访哈佛演讲者何江:科学应该传播给更多人,才有意义
考进大学到成为教授仅用11年,华理这位教授的故事你了解吗?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每一位为科学研究执着努力的人,都是怀揣梦想的同路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