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之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二)

本文来自于《书法研究》1992年第三期《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专栏》

作者:王筱光

赵之谦书法以点画形式体现其独特价值,他对笔法形式的研究是卓有成绩的。

赵氏的创作宗旨在于谋求碑与帖的有效统一。被人们竭然对立的风格如何沟通,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对毛笔锋毫得心应手的把握和最大限度的自由运用,是赵氏以帖入碑的重要手段。

从传世墨迹看(包括存世的唐摹本),六朝人用笔使毫最为自由。在他们笔下,点画蕴涵了无限丰富的情态,点线的意味得到有意识地强调,笔画自身独立艺术价值十分显著,他们为后人创造了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因素。赵执叔终身追循魏晋六朝,他的慧眼独具与非凡的辨析力,使之从精神上悟晓了晋人精华(帖学本源),尤其掌握了笔法内涵的精神实质和卓绝的表现技巧。他的变法,不仅在于借用了北碑的体势,更在于他赋予新结构以动态化因素,那种灵动与逸气,那种自由的精神,被移植于新的土壤中,并赢得了新的生机。

在碑派书家之中,赵执叔使用了最为灵活、自如的用笔法,充分发挥了毛笔健毫的特性,频繁换锋,正侧互现,点画内锋毫随时转换,折叠往复,翻转自如,由于注意了笔锋的神奇效果,用笔因素上升到形式表现的主导地位,一笔之内有了千种情致,所谓“变起伏于峰杪”,“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序》)。单字点画形式被普遍重视和强化,内部细节变幻微妙而丰富一一赵氏主要藉此传情达意。点画刻板划一的魏碑显现出正里背向,阴阳奇正之变。赵之谦仿佛时时在炫耀锋毫,又仿佛以此昭示晋人那独绝的用笔。

总的讲,赵书是方笔为主的。但他并不执一,而是方圆兼使。行笔中时时有变,进锋圆笔多,收锋方笔多。有时敛裹锋芒,求取沉实厚重;他更能有效地使用侧锋,并参入绞转提按的复杂变化,诸如《定盦诗》、《杂诗》及许多画跋、手札等,锋芒棱角毕现,精神显耀,灵气飞动。

用笔被置于主导地位,是赵氏融贯碑帖的着力点,也是他形式创造的主要特征。

如果说赵之谦的用笔尚属含蓄,沈曾植则恣肆纵放得多了。

“有锋以耀其精神”,沈氏的点画独特性表现在锋芒棱角的塑造上。在书法史上,他是大胆运用侧锋,显示芒角的书家之一。这一点上,他承接明末清初革新派,并与米芾遥相呼应。同米芾一样,他能够博取前人之法又不见痕迹,是最广泛地汲取传统却最少直接使用传统之法的书家。赵氏用锋精到巧妙。持重稳健,用笔变化显得经意、理性;沈氏用锋却肆意无忌、不拘小节甚或狂暴,纵横进锋,点画跳荡猛厉。

沈氏推崇包世臣用笔法,包氏用笔主方,取侧势。与不显激厉、中正冲和的中锋观念相悖逆,沈氏淋漓尽致地表现侧锋的效果。如果说碑学派的偏极观点是对传统帖学派叛逆的话,那么沈寐叟的叛逆则首先表现在他的侧锋使用上,他以毫芒的显露与磔角的分明,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念。

入锋处露锋直进,形成长锐尖角形状;收锋处呈现出隶书魏碑似的波磔,锐角分明,向右上跃出,与横画的下弧势形成呼应。作者时刻回避圆笔,而竭力做棱角式的造型,刻意展示峻利之意象。他强调点画的迟涩味,长画多拗折之笔,沉涩顿挫,虽广泛使用侧锋却不致纤弱浮滑。

赵执着于点画用笔范畴的探求,沈寐叟则看重结构方面的研究。

沈书结构、章法的构成是个性鲜明的。

对传统的广博借鉴,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结体观念的解放。沈氏的结构造型比赵氏大胆随意了许多,他关注于字形本身结构的价值、极尽夸张,变形之能。字的横向取势显然得力于汉魏碑刻的体架,捺笔尤其突出,并得到刻意夸饰。撇画、捺画尽力向左右拓展,与竖画纵长的、左弧形的笔势相映成趣。作者还十分注意制造主笔的效果,强化了字形构成的独特效应,也提示了行间力势的走向。

沈书主要特征之一是欹斜和动荡。从单字看,作者有意将平稳的字拉斜或推倒,使之大多处在不平衡状态中,对于“不稳”式的造型,作者做到独绝地步。自然,他最终求得了平衡与统一。其获取均衡的途径有三:其一,单字自身内部调节,即用偏旁或某一笔画拨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偏旁或笔画,其实这一类型的字本质上是均衡的。它是似欹反正的效果;其二,以邻字的纠正调整来获得局部均衡(相对整篇章法而言),使相邻近的字在视觉上获得稳定与平衡,它包括以平正矫不平正,以不平正破平正;其三,求取通篇章法的均衡,这是主要的结构宗旨所在,局部间相互照应,最终获得章法的平衡与统一。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复杂过程,乃是沈氏章法构成上苦心经营与匠心独运之处。

如同其他碑派书家一样,沈书大多情况下是单字脱开,较少缀连的。字的孤立自然削弱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制造斜欹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生发单字上下左右间的呼应;同时,欹正效果也带来造型的丰富多变性,符合美的创造规律。

沈书的单字似乎是“不完整”、“不均衡”的形式,这与郑燮过分讲究单字的修饰却削弱了整体效果的经验恰好相反,这种“未完成”的形式,从反面加强了对于全篇章法的关注,显然有益于追求更广泛的、更完美的均衡,它属于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空间结构的特殊安排直接促使了力势因素的生成,这方面也是沈书的重要构思目标。空间张力的指向有着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性,字的蓄意变形与非常规的构架处理,旨在强调“力”的暗示,同时也明确了劲势的伸展方向,由于单字的独立,使局部内“力”的掣拽特征十分明显。然而作者如何将局部的、指向不一、近乎紊乱的力势因素协同联合,而不致于各自为战呢?一是如前所述,单字非完整与未完成形式,使片段的局部的点画,尤其是其中隐含的力意得到相互间有机照应:二是依凭了体势的欹斜以及笔势锋芒的特有表现;三是力求实现章法的整体平衡,因此在书写过程中因势利导,随机而变,让头绪纷繁的力势因素渐趋调合统一。在上述步骤中,许多含有“导向”作用的,被着重刻画的笔画,在力的交传中起到“接力”作用,其中竖画、撇画、捺画居多,且浓墨重写、倾斜各异,下笔动作斩截猛厉。它们自身的形象已显示了力势的明确性,同时又为欣赏者提供了认识作品的关节点。

与寐叟相比,赵之谦的结构则平正而富于理性。在寻求变化,丰富表现的主旨下,他也发挥了空间造型的自由主动性,以帖写碑的手段使他进一步发掘了字体构造的形式美。赵氏注意细节的推敲,结体更具“巧”的特色。百分之九十五的横势与百分之五的纵势安排,偏旁部首的自由移位与点画的损益,粗细笔画的相映成趣,浓墨重字之密与淡墨轻字之疏,字内部的曲势与方棱的外形等,都显示了非凡的变化。

赵书并非忽略了“险”的因素,他挪借了魏碑原有的奇险字势,参入己意,在字完成的同时已经化险为夷了。这有异于沈氏处处造险又临时居危不转,备作后用的风格。

之谦书法也寻求单字脱离情况下的连贯与通顺,他主要借助笔势和意态上的沟通,这属于前代的经验与手法,而赵氏在极少游丝、映带的情况下,竟做到彻底的顺畅。关键部位用笔的讲究,点画间、字间巧妙的倚让关系,笔势、体势的充分协调,这些都成全了章法的均衡与神韵的呼应。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贯通。

沈书章法行气韵律表现出时常的阻隔、休止,赵书则表现出方向一致的运动行势,行气贯通较少阻塞;沈书偏重于协调力的均衡,赵书重在实现意的流通。(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之谦书法摭析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赵孟頫小行书书法欣赏:优雅散淡闲雅风神
赵孟頫绝世短篇行书法帖二则,圆润华美悦目怡情,初学赵体必修课
他是元代书法家,楷书自成一体,被历代书法家临摹
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临习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