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论中医诊疗核心理念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委 孙光荣 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朋友们,我汇报的题目是简论中医诊疗核心理念,一个人也好,一个事业也好,要能够成功和成就,必须要兼容并蓄,要从善如流,今天早餐的时候,我的大妹子和老兄弟说,你就照着讲稿念,那些带刺的话不说,所以我就从善如流就念了。

  中医药,国之瑰宝!中医药学,是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经过数千年以亿万计的人而不是动物为载体的临床诊疗经验积累、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内涵。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深入观察和反复的临床实践,采用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总结了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了具有五大特色、六大优势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五大特色:

  个性化的辨证论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

  六大优势:

  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中医医院的中医临床执业团队目前明显存在着“三个不足”:

  一是中医药文化素养不足,“中医人”的标识不显著;

  二是中医药基本理论修养不足,中医临证思辨特点不突出;

  三是中医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中医临床疗效的贡献率不显著。

  中医临床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四大原创的诊疗核心理念。

  第一,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

  一是强调“天人合一”。

  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协调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养生保健就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同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四季也关系密切。

  二是重视“形神合一”。

  认为人是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的整体,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和心理在健康疾病中的相互影响。按照中医的理论,人的情志变化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变化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脏腑功能的失调反过来也会引起情志的失常,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调节情志,反之,调节情志也可以改善脏腑功能。

  三是从整体认识部分。

  认为人体的局部从属于整体,强调整体决定部分,重视从人的整体功能把握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的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所以中医临床辨证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旁病中取”的思辨特点,特别注重调整体、治局部、促平衡。

  第二,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在于机体中和,各脏腑功能的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即能顺应不同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和谐平衡,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整体功能在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失去中和状态。

  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坚持“中和观”,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进行中和式的干预,使人的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第三,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养生保健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四个主要环节,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特别强调要维护和提升身体功能、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第四,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养生与治病都强调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原则。中医对疾病的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着眼于人体受致病因素影响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况。这种失调状态中医通过辨识来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绝不可能是“千人一方、万病一药” 。

  因此,我认为,认知和把握了中医临床的四个核心理念,才能够真正做到:

  1、凸显中医临床的优势;

  2、与西医临床优势互补;

  3、明确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关键;

  4、把握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诀窍。既能遵从经方之旨,又不拘泥经方之药。





  时 间:2013年3月17日

  地 点:北京香山饭店(香山公园内)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中医哲学研究小组

  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

  文稿审定:李新彦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传播与资讯委员会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旭中医杂谈
“铁杆中医”,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系列之五、确立继承、发展古代中医诊疗体系——新中医诊疗体系简介
书讯:腹针临床效案点评
前 言、范围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