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 为什么人类文明发端于四大古国

在上一节《驯化和自我驯化》中,我们知道了驯化可以成倍地提高进化效率。这对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比如说原始人吃野果。而野生水果占整棵果树的重量之比大概不会超过1%。一亩地也出不了几斤果子。文明人吃的是小麦。小麦的祖先是野麦。它经过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挑选,培育,就驯化成了小麦。小麦的麦粒占整株小麦的重量之比可以超过60%。几乎除了一根细细的杆,就全是果实了。这个产出效率怎么能比?


再比如我们饲养动物,目的是拿粮食换肉吃。它的效率在于饲料消费和肉食产出之间的比值,叫做“料肉比”。野生动物的料肉比大概在几十倍以上。比如著名的吃货大熊猫,每天都吃相当于体重40%的竹子,还不一定长肉。而人类驯化的肉鸡,料肉比最低可以达到1.9。也就是不到2斤粮食就可以换1斤肉。这也是云壤之别。

除了直接拿来吃,驯化之后的动植物还能产奶、产蛋,也可以泡饮、编织衣物,还可以驮行、驾车、耕地,等等。毫不夸张地说,驯化生物就是史前时代的科技革命。

不过,驯化这一招也不是在哪里都好使。比如猎豹,身姿矫健,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作为捕猎助手,它比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人想驯化猎豹。史上最大的猎豹粉丝是一位印度王公,据说他豢养了超过1000头猎豹。不过猎豹有个怪脾气:一旦被圈养,它就不产仔。所以始终没有人能够驯化猎豹。直到今天,在动物园里繁育猎豹仍然是一个难题。人家就是这么任性,你怎么办?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料肉比。按照生物学家的测算,熊和河马的料肉比都高于野猪。但是人类还是选择了野猪作为驯化对象,驯化出了家猪。为什么不能把熊或者河马驯化成牲畜?原因是明摆着的:太凶猛了,搞不定!


所以说,驯化的收益虽然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适合驯化。一个东西,如果它既有用,又稀缺,那它就是一项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把适合驯化的物种,称为驯化资源。

文章铺垫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着手解释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问题了:为什么人类文明发端于四大古国?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就是指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中国。我们知道,人类聚居需要大量淡水。所以沿河建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欧亚大陆南部(包括非洲北部)这一条狭长地带中,从西到东的四个主要水系就是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它们正好与四大古国对应。所以我们的问题其实可以改写成:为什么人类文明出现在欧亚大陆南部的狭长地带?只要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大古国的具体位置不过是依水傍岸而已。


让我们看一眼驯化资源吧。当今世界最重要的5种牲畜是:牛、羊、猪、狗、鸡。它们的祖先全部来自这条狭长地带。当今世界最重要的3种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和玉米。除了玉米原产于美洲外,小麦和水稻也都原产自这条狭长地带。

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欧亚大陆南部这条的狭长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驯化资源,理所应当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字面上看,我们的问题算是得到了回答。顶多严谨一点儿,再加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过从科学精神上说,这个答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得天独厚的意思是老天爷偏心照顾。而科学上根本就不承认什么老天爷,哪里来的偏心照顾?所以我们不得不刨根问底地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条狭长地带会拥有最优秀的驯化资源?

这就得从驯化资源的特性说起了。驯化资源跟矿物资源不一样。你有一桶石油,我也有一桶石油。咱们换一换,还是一人一桶石油。但是如果你会养狗,我会养猪。你送我几条狗,我还你几只猪,那咱们就都有两种驯化动物了。驯化的动植物多了,人类的发展就会加快。而生产规模扩大了,则更加有利于驯化。这叫相得益彰,或者说是一个正向循环。


不过驯化资源也不能随便交流。它有两条限制。一个是海洋的限制。对于原始人来说,高山大河还能咬咬牙过去。可是到了海边,那就真的只能望洋兴叹了。

另一个是气候的限制。如果把热带的动植物带到寒带,或者是把温带的动植物带到热带,那肯定会有水土不服。没病也得萎三分。尤其是在驯化的初期,物种优势还不是那么明显的时候,跨越温度带去交流,基本上是吃力不讨好的。

明确了这条思路,我们再把世界地图打开看看。其实我们地球上,热带地区的陆地总面积并不小。但是它被海洋断成三截: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所以单独的每一块面积都不大。

我们再看美洲。整个南北美洲在陆地上是联通的,面积也相当可以。但是它从南到北跨越了4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这样分割下来,每一块又都小了。


所以看来看去,还是欧亚大陆南部这一条狭长地带,确实首屈一指。它是史前世界最大的驯化资源交流圈。正因为它的规模最大,所以生物驯化和人类发展之间的正向循环效果也是最强的。这就是它“得天独厚”的原因,也是人类文明发端地点的终极答案。

不过你可能还有一点疑问。这条狭长地带东西相距万里,史前人类真的能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迁徙交流吗?这个问题很好。不过空想无益,我们还是来算一算。

我们知道,唐代和尚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他从长安绕行新疆到印度,总共走了4年多。虽然玄奘走的是弯路,但是原始人肯定也会走弯路,这个打平。再考虑到玄奘有部分路程是骑马的,会比原始人行动要快。那么满打满算,从北非走到中国,40年也够了。


当然这40年不会是一个人闷着头走的,很可能是分几代人间歇迁徙的。不过即使我们再退一大步,算它400年,那对于上万年的史前时代来说,也不过就是弹指一挥间而已。

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水滴石穿”的道理吗?原始人的行动虽然不便,但是就像那水滴一样。只要时间足够漫长,再广阔的空间也照样能像石板一样穿透。

假如进一步深挖,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欧亚大陆南部这条狭长地带,虽然在各个驯化资源的交流圈中面积最大。但也不过是地球总面积的20%左右。其它80%的陆地,就算圈子划得比较细小,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物种都驯化不了吧?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眼光还是得落在驯化资源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交流可以有助于驯化。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下半句是,交流也可以压制驯化。

你想啊。非洲人本来想驯化斑马当坐骑的。搞到一半,中亚那边把高度驯化的草原马给送过来了。东南亚人本来想驯化自己当地的粮食作物的。搞到一半,印度那边把高度驯化的水稻给送过来了。这些高度驯化的动植物,物种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足以抵消气候差异带来的困扰。你说他们是要呢,还是不要呢?关起门来,自力更生?恐怕原始人没有这个觉悟,也没有这个动机。所以他们的当然选择,就是把自家的驯化资源扔在一边,从此荒废。这才造成了当今5大牲畜全部来自狭长地带的现象。


不过隔壁倒是有一家人,就算没觉悟也不得不有觉悟。自然条件强迫他们坐地为牢,闭门造车。那就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因为美洲距离欧亚大陆实在太远,驯化物种传不过来。他们只好安心驯化自己的宝贝。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印第安人为当今世界贡献了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假如哥伦布早生几千年,更早完成驯化的小麦和水稻大量倾销到美洲,那还能不能有玉米的出头之日?这还真是不好说的一件事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强国都在亚欧大陆上?横竖还是很关键的!
为什么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发展如此缓慢?
【民族考古】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宏大的视角与迷人的细节——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简史: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辨
植物物种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