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 先暖后冷

在上一节《来给汉朝人算算账》中,我们用历史数据加上合理估计的方法,计算了3个数字。一个是丝绸贸易每年能给汉朝带来多少收入,一个是汉朝大概有多少人从事与丝绸贸易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个是汉朝丝绸商人大概能赚多少钱。

现在,我们要做一件更加神奇的事情。那就是通过历史研究,把汉朝的气候变化趋势给找出来。我们使用的资料还是来自3个部分:正史,文献和考古。

正史就是官方的历史记录。汉朝最著名的史官是司马迁。他写了一本千古流传的名著,叫做《史记》。

《史记》伟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曾经说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正史的国家。其它国家的历史,都是靠民间一代一代用讲故事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比如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历史已经完全失传了,只能用考古证据去推测。

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有一些历史故事,虽然也是口头流传,但是因为讲了几千几万遍了,就像背书一样,内容已经固定下来了,就称为史诗。古希腊的叫《荷马史诗》。古印度有2部史诗,叫《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的名字有点奇怪,记不住没关系,反正就是这12本书,被他们视为国宝。

而中国的司马迁呢,他可不是民间艺人,他是专门负责历史记录的国家官员。所以由国家出钱,让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云游四方,收集民间传说。除了有钱有时间,他还有调查的权力。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除了民间艺人当故事讲给大家听的东西,还有很多资料是对外人保密的。而且这些保密信息往往比公开的故事更重要。但是司马迁作为官员,就有权力去调查。他不仅仅是调查,而且是多方调查,相互核实,还要总结评论。所以如果把民间传说比作是葡萄的话,那么史诗就是直接把它晒成葡萄干,而《史记》则是把它酿成醇香的葡萄酒。

我觉得《史记》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必须读的书。它里面有几百篇人物传记,全都写得栩栩如生。它写历史人物的时候,描写了很多对话,动作和表情的细节,还有人物心理活动。严格地说,这些东西是外人很难知道的,不一定100%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是《史记》与史诗相近的地方。可是正因为用这样的写法,所以读起来特别精彩。

中国的正史一共有24部,《史记》是第一部,也是最有史诗风格的一部。《史记》之后的23部正史,都太严谨了。细节的描写少了,可能发生的错误也就少了,但是也就没有《史记》读起来有劲了。

不过中国的所有正史,包括《史记》在内,都有一个和史诗根本不同的地方。史诗的立足点在个人,它只讲一个人怎么样了。而正史的立足点在国家,它要讲的是国家怎么样了。


比如说,《史记》里面记录了当时汉朝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个就是史诗里面不可能有的东西。《史记》指出,江陵特产桔子,齐鲁特产桑树,谓川特产竹子,陈夏特产漆树。

这些古代地名对应现在的位置在哪里,是很容易查到的。但是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仔细一对照,发现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没有这些植物了。现在这些植物的分布地点,都比汉朝的时候往南移动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植物自身不会移动。但是从几百年几千年的尺度去观察,它们的生长地区却会慢慢地移动。而且就像大雁一样,天气变冷的时候往南移动。因为北面本来正好能生长的,变冷了就不能长了。南面本来太热不能生长的,变冷了就正好能生长了。同样地,天气变热的时候,生长地区就会往北移动。

历史学家把汉朝分为2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叫西汉,后一个叫东汉。《史记》就是西汉的时候写的。《史记》记载的植物分布比现在更北,说明西汉的天气比现在热。那么到了东汉的时候,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来看几个文献资料。

东汉前期的时候,有一篇诗歌叫《南都赋》,写到河南南部有一片桔子林,长出来的桔子非常漂亮。诗人做诗,讲究触景生情,看到什么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气候研究的价值。

但是又有一篇文章叫《瑞桔赋》,说100多年后,人家也在这个地方种桔子树,但是桔子树只开花,不结果。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天气变得过于寒冷的话,桔子就有可能不结果。有一个成语叫“南橘北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两篇文章讲述的差异,很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

东汉后期还有一次军事记录。某年冬天,有一支军队本来要在淮河上演习的。但是河水居然结冰了,连船都没法开,演习只能取消。淮河是中国中部的一条大河,现在的淮河冬天是不会结冰的。所以从这一点说,东汉的天气很可能比现在冷。


最后我们就要用到考古资料了。不过这次的考古资料比较特殊,它来自大自然。

我们知道,大多数树木喜欢温暖,所以在冬天生长得比较慢,在春、夏、秋天生长得比较快。生长速度不同,又导致木质的密度不同。冬天生长的部分比较紧,水分少,密度高,所以颜色深。春、夏、秋天生长的部分比较松,水分多,密度低,所以颜色浅。如果我们把树木切开,就会看到一圈圈的深浅颜色间隔。这些圈圈被称为年轮。因为有几个圈,就说明树木经过了几个冬天,也就说明了这棵树有几岁。

年轮的形成是因为四季温度不同。如果我们拿不同的年份相比,那么气候温暖的年份,树木在春、夏、秋天的生长会额外地多。年轮就显得很宽。而在气候寒冷的年份,即使是春、夏、秋天,树木的生长也比较慢,年轮就比较窄。所以只要观察树木的年轮,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过去各个年份的气候如何。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树木的年龄比较短,通常只有几十年。观察一个五年十年还好,如果用来调查几千年前的历史就显得不够用了。而且就算有一棵几千年的古树,那也得好好保护起来,不可能拿来砍了做研究。

我曾经在孔庙见过一株真正的千年古树。因为大家都很尊敬孔子。所以历朝历代,孔子的家都被保护起来,做成一大片公园,称为孔庙。我去孔庙参观的时候,看到过那里有一棵汉代种下的柏树,称为汉柏,据说已经2000多岁了。人老了会掉头发,可能树老了也掉树枝。所以汉柏上面都没有几个树枝了,但是树干特别粗,外形非常苍老。我想如果你看到那么老的树,心中肯定也会充满了敬畏。

现在仍然活着的老树固然舍不得砍,如果是古代就已经死去的古树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可是树木非常容易腐烂,千百年前的古代树木怎么可能保存到今天,还能观察年轮呢?这件事情,说起来还真巧了。

我们知道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欧亚大陆的中心,就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所以中亚地区,包括古代的西域,就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树木在那里不一定会腐烂,有可能变成极其干燥的残骸,因此还保留着年轮的形状。然后就被我们幸运的考古学家发现了。

考古学家先测定出这些树木是多少年前死的,再从年轮上读出气候状态。比如有一棵树,已经死了2000年了。而且我们发现,它死前50年,是一个温暖的年份。那么简单相加,就知道2050年前,是一个温暖的年份。

总之,考古学家测定了大量中亚的古树残骸,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汉代这段时间,中国确实经历了一个先暖后冷的过程。先前的西汉比较热,后来的东汉比较冷。


当然,拿古树残骸作证据,说服力不是很强。就是说,它这一棵树长得好,有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一定是气候温暖。即使它所在的这片森林地区全都气候温暖,也不说明当时中国的气候就温暖。包括我们前面所说的正史和文献资料,都可以找出其它解释,不一定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证据综合在一起的时候,说服力就变大了。这就好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突然跟你说,他看到有一只速度特别快的小鸟刚刚飞过去了。那很有可能他是看错了,或者是听别人说的,或者干脆就是瞎编的。但是假如好几个小朋友都这么说,那么很有可能,确实有一只小鸟飞过。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都和科学家合作,希望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找出尽量多的证据,来增强它们的说服力。比如科学家竺可桢,他本来是研究气象学的,但是他就写了一篇历史论文叫《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我这篇文章里的很多观点,就是从他的文章里看来的。

我们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道理。这就像是在沙漠里顶着大风走。虽然你看不清前方,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去看,即使眼睛被风吹得流眼泪,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影子,还很有可能看错,但是这总比闭着眼睛强。

除了证据的说服力有高有低,我们在运用历史研究的结论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比如我们现在说,西汉温暖,东汉变冷。但这绝对不是说,从西汉到东汉,400多年间一年比一年冷。从暖变冷只是一个大方向。

又比如说上一节里,我们推测汉朝的贸易每年大约48万贯。但是实际上某一年的贸易金额是30或者70万贯,那都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有的时候47,有的时候51,偏偏没有一年是48万贯的。那也没什么问题。因为48万贯只是一个估计。

但要是有人说,某一年汉朝的丝绸贸易只有5万贯,或者另一个人说500万贯,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是胡说的,除非他们有特别的理由。我们经常说一个数字离谱或者靠谱。这个谱,或者说基本概念,就是通过我们大胆但是科学地估算得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视野】没有年轮的树
树木年轮知多少
揭秘罗马帝国灭亡根源 气候变化或是“罪魁祸首”
年轮
史记 | 二十七正史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