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悲剧,要小心“二次伤害”

日前一名17岁职高男生因与母亲口角,从停在上海某大桥的自家汽车中夺门而出,纵身跃下桥去,不治身亡。当时正是晚高峰,大桥又是交通咽喉,往来人群很多,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被监控视频和许多路人用手机摄下,迅速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引发广泛轰动和纷纷议论。

文 | 陶短房 旅加学者

编辑 | 戴丽丽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短短几天来视频传播得铺天盖地,人们对此事也是七嘴八舌。有人指责学校给学生压力过大,教育方式不当;有人埋怨家长“不会教孩子”、“不会好好说话”,触及儿子心理最薄弱的一环,直接触发了悲剧;还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缺练、受不得一点委屈”……当然,也有借机喟叹“今天的社会这是怎么了”、“当年的学生,会这样吗”诸如此类。

男孩的悲剧曝光至今时间很短,但影响力已遍及全国、甚至流出境外。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一片“探究真相”、“探讨责任归属”的喧嚣中,开始出现一种并不高亢、但可以也应该清晰听见的声音——外人请停止对此说三道四。

很多真相并不仅有一个层面,而是错综复杂、有很多前因后果及隐情、伏笔的,单从表相看,就可能产生很多曲解、误解,甚至反解。

许多迫不及待对“17岁男孩事件”发表议论、阐发观点的人,所掌握的全部论据,无非是流传到媒体和网络上那寥寥几分钟视频,所能看到的无非是车停在桥面,男孩下车、跳桥,母亲一把没拉住然后伏地痛哭,仅此而已。这个男孩上的是哪座学校?平日情绪和表现如何?家庭状况和家庭关系又是怎样的?晚高峰时候,他们的车何以突然停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大桥路面中间?当天稍早学校和学生、学校和家长间都发生了些什么,彼此间说了哪些话?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母子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掌握各种症候,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今舆情在“17岁男孩事件”上丰富阐发、反复炒作,有许多连“病人”五官尚未看真切,却不但开出药方,甚至磨刀霍霍,准备动手术了,这样真的合适么?

急于议论和下断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17岁男孩姓甚名谁,家住何方,父母亲人有哪些,他们此时此刻心情如何,也不知道他的学校是哪一座,老师和学生都有谁,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但所有这些人却千真万确都在看、在听、在想,一个曾经朝夕相处的熟悉身影就这样突然从身边消失,这本身已足够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而既不熟悉他们、他们也不熟悉的某些舆情在对相关人、事仅知皮毛的情况下,把这则不幸事件炒作成“重磅社会新闻”,更会给他们带来不可预估的“舆情二次伤害”。

在许多国家,一旦发生类似意外,当事人的亲友、熟人,甚至现场目击者,都会被要求接受一定时间和内容的心理辅导,以免当事人的不幸给其他人带来不良心理预后。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会对媒体报道、信息披露制订一定规范,施加一定约束,避免“舆情二次伤害”所可能带来和造成的更多不良后果。

网络时代和信息社会是柄双刃剑,一方面资信更发达,人们耳目更灵通,另一方面,“舆情二次伤害”一旦发生,其辐射面也会更大,杀伤半径也会更广,且速度快、善后难,“反转”也多,往往令许多人无所适从。

在这种形势下,警惕“二次舆情伤害”应该从自己做起:关注社会大事当然是好的,但请千万注意位置和分寸——在很多热点问题上,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当事人,不是家属,不是法官,不是人证,甚至也不是现场的“围观群众”,我们的论点、论证,决不能离“题”(论据即可靠的一手信息)万里,任意挥洒,这既无助于帮当事人讨回公道,更可能对许多您甚至都不知道其存在的无辜关联人,带来难以化解的无端伤害。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要读懂这些舆论关切
“没让他救我,死了也活该”:17岁男生救3个女孩后遇难,回应的当事人居然是演的?
人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悲剧
主持人训练素材.....
从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中应该反思什么?
天津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