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资源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朱    剑



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各项建设的重心。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大,各类配套设施、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人口、土地为核心的基本生产要素加速向城市集中。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的衰落,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落入“衰落陷阱”。

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乡村振兴的基本问题在于产业兴旺如何在生态宜居的整体框架内实现,这是实现生产要素、社会要素和资本要素向农村回流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兴旺,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推进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破解乡村治理难、难治理的困境,最终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的最终目标。

在乡村振兴的基本推动力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如杨慧莲等在资源的重组、基层组织架构和政策引导基本要素的权属分拆和有序流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如张春玲等提出了“数字乡村”的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来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全面进步。在当今物联网、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部分学者,如戴旭宏、倪玖斌等,提出了采用大数据技术驱动建立乡村振兴共享共治的新机制,通过解决行政管理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孤岛,带动乡村监测和监管等手段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推动力。

这些观点主要是站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探讨。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自然资源条件约束(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统筹和陆地海洋统筹的基本原则,笔者从乡村要素统筹管理的视角,分析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之后将信息技术作为统筹生产要素的基础、经济增长的手段以及生态宜居的保障。



乡村要素管理视角下的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应用

(一)乡村要素的数字化呈现

乡村振兴依赖产业的发展和兴旺。产业发展是生产要素在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综合作用下发挥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农业和农村的生产要素是指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的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基于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的乡村要素的数字化呈现,即是通过遥感、大数据、新型测绘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理国情监测、村庄规划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为抓手,采取地上地下一体、陆地海洋相连、山水林田湖草城数据融合的方式,强化自然地理格局与自然条件约束数据,突出三维实景立体化,从而将乡村区域内的各类要素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

这些要素信息的数字化成果,包括自然资源领域的“多规合一”信息,如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内的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农业、林地、耕地、交通、水资源、文化和旅游、社会事业等在内的各种支撑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包括当地农业发展领域的农作物全生命周期信息,如支撑农业发展的决策信息、统筹规划信息、可视化管理信息、灾害灾变预警预报信息,以及涉及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和推广的电子商务信息、农产品溯源信息、原产地信息、地理标志产品信息、商品流通信息和产业业态信息等。

(二)乡村要素的统筹集成

当乡村要素实现有效的数字化呈现,形成统一的、以空间数据为本底的数据集合管理平台后,势必能够为跨部门、跨行业的决策、政策制定和协同工作提供数字依据。具体说来,统筹集成带来的核心技术服务能力,首先可以表现为高维度的规范化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北斗导航定位、无人机地表监测、卫星深空观测和复杂地理空间分析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自然资源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高维度的、动态的、具有时间序列特性的乡村要素信息。传统意义上无法通过结构化数据表达、统计和计算的乡村要素变量均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处理,相较以往更能还原农村事物的真实形态。其次,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深入推进,围绕乡村发展的、村域尺度下的耕地保护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文化旅游规划、景观规划、乡村社会发展事业规划等将在要素统筹上实现“多规合一”,这为下一步要素的高效配置和高效利用打下了基础。

(三)乡村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农业产业通常包括种苗选育、农资供给、播种栽培、养育管护、产品贮存、农产品初级加工、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包装、物流配送、渠道销售和消费效果反馈等过程,每一个产业过程都可以形成独立的产业业态和生态。通过基于时空地理信息的数据集合管理平台,可以在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上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进行控制;可以对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进行丰富和路径规划,有利于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和资源的高效配置。深度融合共享后的各类乡村要素,能够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能够构建一条从田间到地头、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户到用户的产供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链条,能够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消费要素的精准地域匹配和高效对接,从而提高每一个乡村要素的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产品的交付成本和沟通成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三、


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支撑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一)一个模式

应用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对乡村振兴进行支撑,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驱动模式。正如前面所述,乡村要素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围绕自然资源禀赋的自然地理格局与自然条件约束要素;二是围绕农业专题的农业资源、生产环境、市场环境和农业产业管理数据。若要达到要素的数字化呈现和集成的目标,无论是自然资源类的大数据还是农业专题的大数据,其采集和集成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主导。然而,仅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参与。无论是乡村生态宜居风貌的建设、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划、乡村治理目标的设定等,都需要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出现。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各类需求,所以必须采用适当的乡村规划方式,对“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标分解模式的规划体系进行反馈、修正和补充,同时需要对各类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在产业的驱动发展方向上,来自社会的推动力可以对产业的规划、发展和融合提供资本、智力、人力和消费力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产业的兴旺。而产业的兴旺发展,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条件的优化提出更多的需求,从而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作为乡村的社会主体,全过程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在政府主导的数据采集和统筹集成过程中,村民提供农地的权属和质量、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等信息;规划乡村产业目标时,村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产品特点、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等因素,协助完善规划所需的周边信息,为目标的提出提供支持;在产业驱动和发展过程中,村民作为人力要素的主要来源,要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管理、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中。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参与—产业驱动”的环状模式(见图1),适用于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推动乡村的振兴工作。

(二)一个基础

地理空间信息对乡村要素进行呈现、统筹集成和高效应用,是将各类乡村要素进行结合,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首先是要利用数字化的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评价技术,对乡村以土地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类要素进行采集,然后通过小块并大块、土地生态修复、旱改水和增减挂钩等方式进行要素资源的整合重组。通过资源重组,打破固有的发展思维,带动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构。其次,通过专题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的形式,提高社会对各类乡村要素资源的认知度,推动招商引资的发展和资本的落地。如以可视化的方式,对社会资本感兴趣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进行展示和推介,对具有地理特色标识信息的产品进行田间地头的直播带货宣传,对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进行文旅展示等。这对于提高农村资金的筹集效率、乡村文化风貌的推介和农产品的流通销售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一个手段

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工作。以乡村要素为核心、国土空间管控为边界、区域自然禀赋和农业特色为特征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及其高效应用,是推动产业目标选择、产业融合和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产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解放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住农业基本盘、带动农民增收、有效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可推动乡村要素信息的产业化及产业的融合,为乡村实现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将乡村产业与工业化加工制造、产品服务业相互融合;将文化旅游与乡村产业实现融合,为产业兴旺提供丰富多样的保障方式。



模式推进的可行性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模式可行性

落地到工作模式的具体实现,当前自然资源部正积极推进以“天地图”和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和整合,全面构建平面上无缝拼接、垂直方向上互相叠加、时间方向上可溯的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系统。在数据体系上实现自然资源全业务数据要素,以及经济社会专题要素在“一张图”上的集中和二三维一体化的管理;在业务应用上为2017年已开展的国家、省、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功能。这对于笔者提出的工作模式,首先,在“一个基础”方面,即数据基础上,一是能够有效地汇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理国情监测和其他专项监测等利用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评价技术进行采集和数字化的成果,形成数据资源的集聚效应,在大数据空间分析技术的帮助下带动对资源重组的思考。二是在服务的提供上,对外利用“天地图”(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在国家、自治区、市、县的多级成果为社会公众提供专题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和分析成果服务,推进社会对各类乡村要素的认识;对内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更为精确的统计结果数据和空间专题分析成果,利于产业政策规划。其次,在“一个手段”方面,未来综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的成果,通过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边界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成果,根据具体区域的专题乡村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和评判,提出诸如区域土壤质量、用地格局、自然禀赋条件适合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农产品与深加工行业、物流配送行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优化等保障性建议,形成对乡村振兴产业化的有效支撑。

综上所述,采用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构建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参与—产业驱动”的环状模式,一是可以充分因势利导的利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宏观政策和具体信息技术布局。二是符合国家和地方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基于统一空间定位基准、统一基础数据,以及利用各类专题数据服务多种目标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成果(“天地图”、“一张图”、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等)要求。三是成果可通过各类公共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提供,能够为多样化多层级的用户提供服务,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因此,该模式是可行而且具有政策优势的,未来能够为广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为广西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补齐经济和科技的短板,为工作夯实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广西在数字化地理信息成果数据和专题数据的积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和广泛程度,以及市、县、乡一级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该项工作的推广和应用仍有较大难度。站在广西全区的层面,下一阶段,可从完善本级数据和服务手段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应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广西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数据库。在时间维度上对各级各类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综合集成和整合,综合采用DEM、DSM、DOM、三维单体模型和倾斜摄影的数据成果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数据的完备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多源数据的融合。如研究准实时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叠加应用(动态监视监测影像数据、动态手机信令数据等),通过自治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为“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服务,以及提供更多的数据空间分析组合和服务的手段。三是加强数据成果的统一管理和集成化服务。对各类评价成果进行统一集成、管理及应用,形成面向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果共享和应用服务能力。

为避免社会现代化进程下乡村的衰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就必须为乡村注入技术的血液,夯实产业的肌肉,培育发展的头脑。遥感、大数据、新型测绘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底的自然资源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融入,能够为乡村各种要素资源的统筹高效利用提供服务基础和保障,从而支撑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产业的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生态宜居的国土空间管控框架下通过产业兴旺带来的资金和居民消费能力,又能极大地促进乡村振兴基本问题的解决,带动乡村文明的进步,以及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笔者提出的工作模式、技术基础和保障手段,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考,也是一种观点的逻辑推演。

(作者单位:广西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编辑排版:李玉兰

复审:莫萍

终审:韦玲 廖东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构筑数字乡村“一张图”,探索乡村智治新模式
风景文创 | 文创产品为乡村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大咖说】2022年8期
中国农业大数据和农业农村的背景及现状
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县域智慧城市规划建议
大数据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