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讲座实录:《我对学校管理的思考》

我对学校管理的思考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 刘京海

学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74年到中学,75年担任学校领导。10年后调到教育局担任教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成功教育就是我在87年开始搞的,94年我又主动要求回到学校担任校长至今。这样一个过程使我对教育、对管理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近十几年我在干什么

94年回到闸北八中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深化成功教育,二是推广成功教育。

一是深化成功教育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20多年前,我们在学习困难学生集中的闸北八中开展学校整体改革,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怎么会有这个认识?当时闸北区35所学校,闸北八中的生源是倒数第三,100个学生参加中考的合格率在20%?30%之间, 100个初中生有37个在小学留过级。我们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调查,发现差生浑身都是问题,最后找到了它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自信心差、学习积极性差。后来发现国际研究是自我概念消极,学习持久性差,跟我们的结论一样,表述不一样。为什么这些孩子学习自信心差、学习积极性差,是不是天生的?通过研究发现不是天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都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一次又一次失败导致他们觉得自己不行,成绩越来越差,大家就觉得他差,他自己也觉得差,就越来越自卑,学习行为越来越差。因此我们针对传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一个理念,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针对学习反复失败导致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差的孩子,你让他成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是用成功激励他们获得更大更多的成功。简言之,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教育不可能没有失败,最好的特级教师上课孩子也会有失败。失败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我们讲得“成功是成功之母”必须具备两个新的要素:第一,这堂课必须做到失败小于成功,在让孩子成功的过程中孩子会有失败,但是必须控制好成功和失败的比例;第二,过程的失败还是为了成功,所以叫为成功而教。1994年3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两个口号,一个是为成功而教,一个是让成功多于失败,我们的想法和国际教育潮流是一致的。

第二,对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80年代中国教育还是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知识目标,知识为本。90年代后期感觉到光有知识恐怕不行,还必须从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到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目标。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我发现我们当时的课堂改革确实大幅度提高了孩子的知识水平,中考从倒数第三名的生源达到了全区的中等水平,我们的合格率达到了98%、99%,甚至是100%。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孩子自主成功的比例很低,而且我们帮助孩子成功多了以后产生了一个副作用,你帮他他就动,你不帮他他就不动,高层次的成功心理,高层次的成功能力无法形成。我当时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是教育?我认为从他律到自律,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教育。叶圣陶讲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话其实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进一步地激发。这个东西恐怕是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我们国际的交流,我发现国际教育的潮流已经不断地在降低知识的总量和难度,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能力和人格的水平。新课改不是我这样的表述方法,它是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我认为那个表述是在我的知识、能力、人格下位的一个东西,总的意思是一致的。

第三,创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系列的模型,使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过程有了基本的操作点和实践模型。不能转变为可以操作的理念不是你的理念,你的理念一定要既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实际工作。我们在研究学生、研究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经济与以往社会形态对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力和人格两个新的目标。教育改革为什么改来改去对这个东西始终没有抓住,就是因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有偏差,想当然认为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更重要了,所以诸如知识决定命运、知识决定财富的口号到处流行。其实这两个口号都与知识经济相背离的。知识经济意味着什么?第一,知识爆炸,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第二,知识淘汰速度加快,人们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知识,这是从理论上来讲。知识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傻瓜化的东西越来越多,科技越发达傻瓜的东西越多,说明普通人在享受高科技成果的时候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经济不是知识更重要了,正好相反是知识的作用下降了,能力和人格的作用上升。

这样讲大家还是觉得有疑问,那么我们再观察一下知识经济领先的社会、国家、地区,看他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99年访问日本,日本的校长跟我说,他们2000年要开始实行新的课改,口号叫“知识最小化”。我问知识最小化的内涵是什么?他说现有知识总量打7折。我就进教室听课,看学生的教材。我看了数学教材以后大吃一惊,没有改革前日本初三第一学期的数学教三个内容: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而我们两个在六年级就教了,三元一次方程都教完了,他还要打7折。我断言2000年以后日本初三数学教材最多相当于我们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我又问了很多课程专家,他们告诉我发达国家的教材和我们相比,大概是我们的小学相当于他们的初中,初中相当于他们的高中,高中相当于他们的大专。不是个别国家是这样,整体发达国家和我们比就是这样。我就问日本的校长,你们本来知识总量就很少了,为什么还要打折?他们说,知识经济意味着知识作用在下降,能力和人格作用上升,我们减少知识总量、降低难度的目的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的能力和人格有更大的发展。现在10年以后大家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课改总量和难度都是在增加。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少,我们在增加?发达国家减少到这么少,我并不同意,但像我们增加这么多一定是不对的。大家再向前看10年,我相信中国的课程改革要成功,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一定要把总量和难度降下来。因为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常数,用于这里就不能用于那里。我们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你要有时间去落实的。所以我曾经说过,课改,政府的责任是知识最小化,学校的责任是掌握知识的时间最小化,用最短的时间把教学过程精致化、高效化,剩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的其它方面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去研究理念怎么变成教学过程,我们把它变成三套课堂的模型,叫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使得我们的理念有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系统。

第四,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本校课程、教材和教法改革逐步系统化。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集中学校的物力、财力、人力,重点研究国家课程的本校化,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点一点的部署本校的课程教材,但是我们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国家课程,为什么?我们80~90%的时间是在落实国家课程,这是第一。第二,学生的负担源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不做好,课堂效率不提高,哪有时间去搞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搞了几十门,还有搞了几百门的,我第一很佩服,第二我们是绝对不会去做的。一个礼拜35节课,你能拿出几节课来搞校本课程?2节?4节?你敢到6节、8节吗?我们的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国家意志都不能落实,还落实什么东西。我不反对研究型课程,也不反对学校型课程,我们的主要任务先把一日三餐吃好。学生为什么晚上11点钟、12点钟不能睡觉?为什么星期六、星期天补课?就是因为国家课程没有研究透,主要任务完不成。我们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研究:第一,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教与学的电子平台。把好教师的经验概括成4条、5条,尔后从你的经验概括出4条、5条,你给我写每一堂课的教案,我叫计算机老师编程,也就是每一堂课有一个很细的流程。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练什么,再练什么;讲什么样的例题,做什么样的习题;当堂做什么样的练习,回家做什么样的作业,全部流程化。普通教师先模仿、再理解、最后个性化。第二,每一堂课,做出了一个电子化的教案,一个备课组3个人,每个人写1/3。就是这个学科教与学的电子平台怎么用,什么地方我顺序要调整一下,什么地方我要增加一点,什么地方我要减少一点,写电子化教案。第三,任何练习册不准进门,有多少买多少,但是不准直接给学生用,全部自己变成每一堂课的练习册。第四,我们现在已经在两门学科实现预习提纲,有的学校叫做学案,我叫预习提纲。我们把初中数学4年8个学期每一堂课的预习提纲全部编完了,印成一本小册子。语文现在正在进行第一轮的预习提纲试用,修改后成为一本小册子。每个单元的练习题、矫正题,每个单元的复习提纲,使得国家课程使用的时间最少,效能最高,然后就有时间了,想做什么都能做。以初中数学为例,我们每节新课以后的作业是20分钟到半个小时,我讲的这个时间是经得起调查的。我们现在考下来,中下的学生进来,出去的时候从没跌下公办学校的前五名,我们数学考得最好的是第二名,今年是第四还是第三,反正就在这个档次徘徊。如果增加作业量,分数还可以提高,我不要。增加作业量就意味着孩子其它减少了。国家课程的效能不高,一定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发展的,什么德育啊,体育啊,艺术啊,都不可能发展。你们局长提出抓常规,我说你们局长脑子很清楚。效能在哪里,就是在一堂课一堂课每节的作业。活动讨论,启发思维,调动积极性这肯定是有的。但是任何知识要想掌握,不练不讲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练。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把国家课程在贯彻实施的效能上提高,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研究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时间出来了,再研究怎么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怎么拓展学生,怎么组织研究型课程。我们学校的校本、本校课程也正在一步步开发,我的开发思路跟外面是不一样的。现在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为了保持学校的特色,培养尖子学生,我主要是拓宽基础。我们的东西已经够深了,还怎么深啊?我们最近开发出一门课程,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课程??测量,教材已经编出来了,现在正在找专家审定。

第五,德育改革在艰难前行中有了新的进展。

二是推广成功教育有了新的突破。我们的办学规模从初中拓展为完中,我又创建了民办的田家炳中学,2004年我在全国首创了委托管理,目前我帮政府管了8所农村薄弱学校。大家都觉得奇怪,你自己有一个学校,又是田家炳中学的董事长,现在农村还有8所学校,你怎么管理?我的基本经验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把成功教育的教育和管理思想理念过程化、细节化、显形化,大面积提高管理效能、教育效能,为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化提供了体制机制、策略方法的新经验。委托管理经验已经进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据说也进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学校包括城市里面的一批薄弱学校,存在的基本问题一是粗放式管理,二是粗放式教学。现在改造他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好校长的经验、好教师的经验过程化、细节化、显性化。闸北八中目前初中语数外的教师平均年龄是31岁,组建这支队伍的时间是8年左右,当时招聘进来的教师我看中的一个都没进来。最近我们教育局组织地毯式听课,给我评价是29所初中,我的师资队伍名列前茅。7、8年以后教师发展得这么好,什么原因?我农村学校的托管用的是这个方法,学校教师的提高也是这个方法,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把好教师的经验过程化、细节化、显性化。

第二个问题,我对学校管理的反思与给校长同行的建议

第一个是校长的定位。校长是干什么的?现在众说纷纭,上海流行我的一句话,校长是包工头、有思想的包工头。现在不少校长去研究理论了,研究思想了,书一本一本书地写。错了,我们是干活的,是把教育蓝图变成教育大厦的。我们为什么要有思想?包工头是不需要思想的,是不能修改图纸的,因为他用的是标准件。我们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教师是不一样的,地域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修改图纸,是在大的国家方针蓝图下去修改的。我们是教育实践家。在实践层面有发明、有创造,不是理论家。在实践中有思考、有创新,不是思想家。个别人可能会成为理论家,个别校长可能会成为思想家,但是多数校长要是教育实践家。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楚,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跟着走,越走越糊涂,要坚守教育实践工作者这个定位。

第二,校长要以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理论家、思想家是以创造新知识为价值取向的,发现新的知识、发现新的概念、发现新的定义。我们不是的,我们是以问题有没有解决为价值取向的。绩效工资到你的学校能不能摆平?要让大家满意,少数人不要有大的波动。你的思想很先进、理论很发达,学校罢课、上访,局长还要你干什么?理论家主要是想,他也要深入下去,他是了解情况,不是去做。实践家是什么?既要想还要做。所以柳斌认为,教育就是要想清楚、做明白。

第三,校长的思维方式要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既然要解决问题,就要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一,思维方式有两个,一个叫问题解决,一个叫经验推广,我们现在讨论问题解决。首先要寻找问题,这是价值取向决定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其次要概括主要问题,做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是主要问题,只有抓住主要问题才能牵住牛鼻子。第三,发现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做自己能做的事。第四,问题形成因素的逻辑分析。因素及其逻辑顺序的分析是制定对策的前提,这个搞清楚了才知道从哪里下手。第五,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加以实施,改变现状是目的。我举个例子,在课堂里没有一个教师反对让学生思维,但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这肯定是个问题。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讲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思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只有讲的时间减少、压缩,学生想的时间才能出来。是用一句话讲清楚、花很多时间讲清楚还是始终讲不清楚?始终讲不清楚的教师不要和他讨论让学生去思维的,用比较多的时间把问题讲清楚的教师,现在要让他少讲,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改革的顺序是:一开始以讲为主,讲练结合;然后压缩讲练的时间,腾出时间让学生思维。时间省出来了,学生为什么不思维?你再去分析,也有很多原因。你有没有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问题是不是符合今天的教育目标?都符合了,学生为什么不思维?分析后发现,因为他思维过程中讲出来的东西会错,错了以后教师就批评,学生就开始不思维了。你批评好了,你最多批评全班,你不能批评我啊。再比方说,现在很多学校遇到了很多学生不交作业,你看有哪些因素影响的?多数学生不交作业,就这么几个原因:1、他根本就不会做,上课就没听懂;2、你的作业太多了,他不愿意做那么多作业。但我相信有一条,孩子听懂了,会做了,多数学生一定会做的。现在大量的是没有听懂,你又大量布置作业。交作业的孩子们都是好人啊,他给你面子,那个作业一定是抄来的,抄就是他最好的表现。所以实际上学校的问题你仔细分析,不是每一个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训练发现问题、逻辑因素的判断、解决问题的对策。不要去讲空道理,用什么解决问题,我常常是用学校的经验解决学校的问题。30多年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绝对不去找书,第二也不去听专家的,我就去学校里找,有问题一定有解决问题的经验,问题是你能不能发现。能发现学校的经验,校长水平基本上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什么意思?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经验。我们不缺少经验,缺少发现经验的眼睛。那么多领导眼睛到哪里去了?不是没有这个眼睛,是不看,是在发明,不去发现。认为发明是创造,发现是低层次的。错了。土地承包制的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85年之前的整整36年农民一直在发明、创造这个经验,就是没有被发现,邓小平肯定这个经验,全国推广。如果49年就发现了,中国农村肯定比现在好。如果85年到现在都没有发现,中国农村一定比现在差很多。校长的本事不是去抄书、抄报告,校长要在教师中去发现好的经验,这个经验虽然不是系统的,但是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因素。我们帮助学生成功,讲练结合,后来发现学生产生依赖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听课,组织一批专家每个周有一天什么事情都不干,就是看录像课。后来我发现,优秀的教师会把应该告诉孩子、可以告诉孩子的东西不告诉孩子,变成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经历问题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当时那堂课我到现在都记得。圆周角,全中国的数学老师都是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周角,这个老师就不告诉,他就画了个圆周角的图形,让孩子们看,然后告诉孩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教的圆周角。然后我再给你们看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肯定不是圆周角,你们比较一下圆周角和非圆周角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很快发现圆周角的顶点一定是在圆上,因为那个图形当中的顶点在圆内,还有一个是在圆外,不在圆上,所以不是圆周角。然后这个老师再给第三种图形,顶点是在圆上,两条边不是在圆上,学生很快发现了,圆周角一定是两条边在圆上。最后老师问什么是圆周角?学生说顶点且两边都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我发现这个经验,就把它搞成一个尝试成功的课堂。我们学校这20多年的改革没有一条是从书上抄来的,是从报告里听来的,全部都是从学校发现的。我们学校教师的水平是不高的,但是他们当中就会有先进的东西、有代表方向的东西,关键校长能不能发现。我们专门要研究发现、总结、推广经验的一个思维过程。第一,发现已经取得什么效果;第二,倒推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三,在措施与结果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因素的逻辑分析、判断。因为这个是经验筛选,非常地复杂,但大概的思路就是这样。我们就倒推这个教师采取了什么措施,然后看看这个措施和效果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这两件事的特征:问题解决是从问题出发,寻找哪些对策能解决问题,发现总结推广经验是从已取得的效果倒寻哪些对策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两个思维过程正好是一个正反合的思维过程,我们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思想家,多是提倡正反合的,国外的大思想家都是主张正反合的思维过程,正反合起来以后你就知道哪些东西是有效果的,能解决问题的。

问题解决与经验总结的难点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与经验总结都是多因素的,难就难在这里,你要把无关的因素筛出去,还要下一步做一些研究,但是我们作为工作就不需要那么复杂。我把它对照一下:问题解决的思维、经验总结的思维;找到问题、找到经验;找到主要问题、找到主要经验;找到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有可能推广的经验。大的思维就是这样。

第四,要超前思考、看清方向。校长要站在学科的前沿,这里的学科不是指语数外,是指教育学科的前沿。对教育规律要有思考,对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有清醒的判断。我一直开玩笑说,我这个人到目前都是不上网的,我不是反对别人上网,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呢,革命意志不够坚定,被别人一忽悠就开始动摇了。与其这样,干脆不让你忽悠我,我不上网,我心平如水,该干什么干什么。教育跟其它东西不一样的,她是比较稳定的,翻来翻去还是这点东西。校长,每一次浪潮来,你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搞改革,我首先把留级生、大年龄退学、补课量控制住,我们创造了“讲练结合”的帮助成功课堂模型。90年代末我们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创建以增加思维为重点的“讲想练结合”的尝试成功课堂模型。新世纪我们又明确提出了在苦干精神基础上,增加学科成分对质量的贡献值。我们跟老师交流的是什么?就是一定要看清楚一个趋势,用补课来提高分数的概率、机会、空间越来越少,所以要研究课堂,增加学科成分对质量的贡献值。这个国际上有研究,当课时量超过多少百分比的时候,改革是没有意义的。当下应该在法定时间里、在同样的能耗比下抓质量。09年我们又在初中语文、数学全面铺开先学后教,把学这个成分增加到课堂改革模型中去。我认为增加思维是课改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课改的高要求,它是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校长先一步、高层次的思考才能带领学校不断前行。现在为什么很多校长觉得没办法抓质量了?就是因为他没有先一步、高一层。校长要花时间去研究这个趋势、方向,才能抓住机遇。

第五,要找准操作点,确定分步推进的策略和方法。改革需要理念先行,但改革一定是实践活动,关键是要找准操作点、切入口。课堂改革,我20年来就是3个口:1、以讲为主,我把它变成讲练结合。2、讲练结合,我把它变成讲想练结合。3、讲想练结合,我把它变成学讲想练结合。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同意我的观点,改革不是增加什么,正好相反,是减少什么,只有减少才可能增加。所以我曾经说过,现在课堂改革必须回到原点上,回到研究讲、研究练上,只有少讲,只有精练,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思维,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理论家改革是增加,他没有错,操作者正好相反。其实在座的校长,你仔细地把你们学校的教师分一下类,你看看你的教师是什么状况。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绝大多数教师上课都是以讲为主的。不压缩讲的时间,所有的改革你增加不进去的,这个没有什么很深的道理。理论家他讲他的道理,我们研究我们的操作点,就会发现真正的操作点、整个核心的东西在哪里?就是教师的讲。改革每前进一步,要素的压缩要为新的改革提供时空。我最近找几个四十几岁的老教师谈话,第一,我说你们比兄弟学校的同龄教师已经少讲了很多,充分肯定;第二,我说你们再去听听年纪轻教师的课,他们又比你们少讲了很多;第三,我给你一个录音笔,把你上课的过程录下来,自己再去听一听,看看哪几句话是可以不讲的。只有少讲,后面所有的事情都能做,一多讲,后面所有的时间都没了。而且你会发现,35岁左右的教师就开始话多了,这些老师最多的就是“同学们,请大家注意,这个地方就要出错了”。他教了十多年书,经验教训都有了,他不是去研究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是提醒学生不要犯错,学生还要犯错,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江苏一个教委主任说,现在课改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课太多了,少给点课,让你们没法讲,我觉得这是个开玩笑的话。他问题看到了,但是解决问题不是这个方法。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学校的改革,每一步往前走,教师都是有阻力的。以讲为主时,我叫他讲练结合,少讲一点,教师不同意,后来我找一些教师实践,是可以少讲一点的嘛!是可以当堂练习的嘛!好,这一关过了。到讲想练结合的时候,教师又不干了,说我发动学生斗教师,让他们经常在黑板前下不来。因为一让学生思维,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学生从什么地方思维,导致教师经常被学生搞在黑板前下不来,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我只好跟老师说,凡是学生能把教师吊在黑板上的,第一,说明这个教师是有水平的,因为学生不是我发动的,是你教师发动的,你有水平发动地让你吊在黑板上,你是好教师;第二,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第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不知道,你自己在课改过程中体验学习。你第一个班不知道怎样应对,下来跟同事讨论讨论,第二个班就知道了;第二个班还不知道,下一个班你就知道了,你也不断改进教学。每一步改革教师都要经历情感上的痛苦,因为改革都把前面的东西压缩、改变,谁愿意走新路啊!老路熟悉、习惯、把握得住啊。痛苦就要挣扎,挣扎就要反抗,反抗就要对立。没有人反抗的改革肯定不是改革,很多人反抗的改革是搞不成的改革。我们现在进入“学讲想练”的课堂,我现在都不敢跟教师谈话,因为我知道他们太痛苦了。我们花这么长时间形成了“讲想练”,这个课非常好,学生很活跃,而且考试分数还高,教师们就舍不得扔掉这个东西。我又把这个“学”增加进去,我决定先躲一段时间,让他们去暴露问题,积累经验。因为改革到这个地步,个性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课堂已经不能预设了。前面我搞的所有的改革都是用规范的东西先把他套住,其实到“讲想练”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东西套不住了,学生反馈出来的东西,教师点拨引导,差距已经形成。

第六,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坚持教育规律,用教育家精神办学,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俗。校长要有开放的心态,别人讲什么要听,但是不能被别人忽悠。不被别人忽悠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允许理论工作者走极端。理论工作者不极端,这个理论就独立不出来。我们一定要走综合之路,不能是一个理论,否则肯定要出事情。这堂课里面讲、练、思维、秩序,很多理论在里面起作用,建构主义解释不通。什么都能建构?都不建构是错的,都建构也是错的。有些东西是无法建构的,就是要死记硬背。

要坚持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的整合。改革有两种模型:一种是粉碎的模型,一种是继承基础上改革的模型、传承的模型。很难说哪一个模型是对的或错的,但是教育的改革粉碎的模型肯定是错的,政治的改革不一定。共产党怎么打败国民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暴动、砸烂旧体制、建立新中国,粉碎了。政治的改革也不都是用粉碎的方法的,现在大部制的改革,就是继承基础上的改革,把小的部合并成一个大的部。我研究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没有一次改革是粉碎的,都是继承基础上的改革。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一定是与传统、与文化相联系的,所以不能用粉碎的方法。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共产党和国民党打了几十年的仗,政治上是绝对对立的,但是办学校,国民党办学校教《论语》,共产党办学校还是教《论语》,国民党跑到台湾去办学校依然教《论语》。文化大革命,共产党自己糊涂了,批林批孔,不教《论语》了,现在怎么样?又醒过来了,开始教《论语》了。这么对立的两个党,教学内容上一致了。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办学校,资本主义教数理化,社会主义也教数理化。文化大革命我们不教数理化了,教工基、农基,就是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都没有了。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多年,到最后工基、农基又没了,又回到数理化上来了,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规律。违背规律可以搞5年、10年,但是不能搞一辈子,你必须要回到规律上来。我们校长一定要搞清楚规律是什么,我们讲的改革一定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的整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增加新的改革的因素,而不是否定传统。可以压缩传统的内容,但是不能否定传统。

第七,建立重复发生事件管理与处置的平台,提高管理效能。现在学校管理有个特点,研究的基本角度叫做人、财、物的管理。我觉得学校管理可以用人、财、物的管理来研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研究。我认为,学校里就是各种各样的事件,我们抓住事件来进行管理。学校发生的事件有两类:一类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一类是重复发生的事情。突然发生的事件每个学校都有,这一次没有可能下一次就有,这个月没有可能下个月就有。现在校长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觉?不踏实。分数的提高降低现在校长都放在第二位了,第一位的是什么?不要出事情。处理偶然发生的事件主要依赖两个东西:一是经验和教训。做的时间长了,经验教训多了,遇到突发事件就不慌了。经验和教训使校长对偶然发生事件的处理水平会提高。

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处理得好一点,有的处理得差一点?除了经验和教训外还跟管理的思维方式有关。多数校长事情来了才去想,我是预计未来会出什么事情,到那个时候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我已经想过的。比如绩效工资,我也不知道怎么分配,今年开始发钱的事情就不做了,你要提前想。现在绩效工资搞完了,马上就考核,考核怎么办?我就找来很多校长来讨论。我最近在干什么?就是把每一个岗位的细则搞出来,讲白了,谁工作表现好不好,只要你没有私心杂念,你其实早就知道谁不好。我现在想法很简单,这个岗位应该做的事情他有没有做,先不讲好不好,现在很多岗位上的事情,他本人不知道。所以校长要提前去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了,突然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是在你掌控之中,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关键可控的是重复发生的事件,是学校管理当中的大量的事件。我是上海市名校长培训基地负责人,5年来带了2批校长,有一次培训我很不高兴,我坐在那里也没有电话,也没有人来找我,被我培训的对象一会儿张三出去,一会儿李四出去。我说你们比我还忙嘛,你们一个人管一个学校忙成这个样子,我一个人管10个学校,在这儿坐了半天没人找我,也没有电话。我说你们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学校常规都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处置方案,老是重复讨论那些不该讨论的问题,老是请示那些不该请示的事情。所以我就下决心搞这个重复发生事件管理与处置。

我们学校重复发生事件管理与处置的平台有三个部分构成:1、365天事件的框架;2、每一件事件的管理流程;3、每一个岗位的细则。不管哪个学校,365天可能每个学校安排不一样,但是每学期大的工作基本上是一致的。我现在发现做不好细节工作的人是两种人:第一种,这个人没做过,不知道怎么做;第二种,做的时间长的,要出问题的。他知道要做10件事情,结果做的时候只做了9件,还有一件事情漏掉了,漏掉的这一件事情就导致学校管理的混乱。因此我就集中了一批人在搞。365天是个什么东西?我是一个框架、一个文档。我找5种学校??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完中、高中,这5个学校把365天的日程都写出来,这是一个文档。我这里是一个框架、一个仓库。我举个例子,我们闸北八中每年8月25号总务处分书,要发到班级去,首先要一摞一摞书先分开,比如8月25号分书,8月29号领书。分书你们肯定有的,你是8月20号分书,你就把分书粘到你们学校总务处的8月20号的这一天去。我的计算机的功能是什么?提前一个周提醒这个主人还有一个周要分书了。对于学校重复发生的事情,我给你一些基本的文档你可以增加,你认为你们学校没这个事情你就不要粘贴进去,你认为有你就把他放到你学校的这个格子里去。形成一个365天,每一个部门做的主要事情,我先做三大部门??总务、教学、教育,然后是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反正所有的活动全部排到每一周,计算机提前一周提醒你。我们每天都在这个日程下做调整、修改、增加、减少,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每一个事件的管理流程。我在农村学校发现,他们的很多工作不是在正规的流程中进行的,我认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很重要的一个差别就是精致化,就是每一件事情有一个非常细致的流程。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关于大型考试从发布考试开始,接下来就是命题、审题。命题的时候规定字号、大小、规格,然后到打印试卷、校对试卷、分试卷、安排考场、总务处预视考场、教育处进行考前教育、教学处再进行考试的质量分析,整个一个完整的系统大概有25个左右的方框,每一个方框里提供3个东西:1、这件事情的要求是什么;2、责任人是谁;3、时间节点是什么。凡是做完的你就在里面打钩。校长、分管的校长在校长室里在任何时间里都知道这次考试已经进展到哪里了,哪一个时间节点还没完成。反反复复地这样训练,以后考试整个流程就规范了。我设计了25个方框,你可以把25个方框改成5个、改成10个,最后你可能是35个方框,可能比我更细致。我的流程是符合我的实际,你自己可以任意调整,但是我提供了一个做到现在的非常仔细的流程。我们学校凡是出漏洞的地方,都是流程的顺序上出问题了,没有按照流程走。我校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高三体格检查,卫生老师不是按名单去收体格检查表,他是体格检查站给他几张表格他收几张表格,有一个人叫他去补体检他没去,这个表格就没拿到,收表格的人也没注意。后来我们关于这个体格检查搞了一个非常细致的流程来确保不出差错。现在主要问题不是没有按照流程走,而是没有流程,都想当然,认为很简单。今年开学第一天升旗,升不上去,我过去一看,绳子开始散开了,后来总务处马上几个人过去把他整开了,总算升上去了。升完旗了,我就把总务处叫来,我说你看为什么出这样的事情?总务处说他们没有叫我换绳子。我说你流程错了,绳子1年还是2年要换,不管他有没有散开,到年限就要换。前两天河南那个煤矿升降的笼子掉下去了,死了几十个人,肯定是该换的那个绳子没有时间节点,因为钢也好、绳子也好,有一个疲劳度,就要把这个东西算出来,再好也要换。第三个,我们搞的是每一个岗位的细则。水电工早晨、下午各要巡视一次公共场所的水电。第二他是要报修的,我们所有的维修都实行网上报修,过去报修的人报了没有修,修的人说他从来没有报过,现在网上报修了,哪一分哪一秒都有了,修完了都有一个满意度调查。我看到郑州机场小便池每一个都有编号,我在我们学校也给他们讲把每一个小便池、每一个大便池都编号。要向科学的管理进军,这个岗位要做什么事情,越具体越好。我现在不要看你做得好不好,先要看你事情有没有做,再来讨论做得好不好。

第八,校长的主要精力要抓好队伍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我认为校长提高队伍的方法很简单,坚守教育规律,提高管理效能,为教师成长提供环境。一个松松垮垮的学校管理,好人都变成坏人了;一个严格的管理,差的教师会变成好教师。提高教师的第一不是培训,是学校管理,而且必须是方向正确的学校管理。如果校长鼓励教师补课,那么教师队伍是成长不起来的。为什么?补课多了,研究教学的时间、研究学生的时间少了,当前质量不会有问题,5年以后一定会下来。管理规范的学校就公正、公平、气氛和谐,这个队伍就成长起来了。管理混乱,好人坏人分不清楚,教师不会提高。所以校长的责任是营造一个氛围,这是校长最大的责任。对教师进行正确分析是针对性提高教师的前提。现在对教师有各种各样的分类,课上的好的是经验型的教师,写文章的是科研型教师,出书的是学术型教师,这是理论家对教师的分类。我提供一个分类大家看:始终讲不清楚的、耗时讲清楚的、省时讲清楚的、有意讲不清楚的。我的分类就这么简单,一点点往上提。要坚持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中提升教师。烟台市的均衡化是局长考虑的,县级市的均衡化是县级市教育局考虑的,校长考虑的是校内如何均衡化,校内如何均衡化就是如何把优秀教师经验转化。优秀教师经验既有先进性,又有操作性。要着力营造团队作战氛围,形成团队意识。我认为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备课活动、教研活动每个学校都在抓,备课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是缺少把关教师,怎么办?就用优秀学校的经验来转化。把优秀教师的经验过程化、细节化、显性化,让青年教师、不规范教师先模仿、后理解、再个性化。

(本文是2009年12月22日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在 “今天我们怎样当校长”专题讲座上的发言。根据记录整理,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教师一起研究课堂 王洁
从大学精神看基础教育追求
校长治校25言
我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一所小学的校长(转)
行思录(78)教育最需要的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聿怀教师】邱文荣校长给新教师的十三条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