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击人心的震撼社论】当代独生子女移民之殇


[ 写 在 前 面 的 话 ]


如果你是老人,读完这篇文章,你应理智规划自己的晚年,勇敢面对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是子女,读完此文你该客观斟酌:父母是否能够适应异国生活?如果不能,你真的忍心抛下他们远离?




随经济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不少家庭决定送孩子去国外看看,于是父母劳苦工作节衣缩食,那时,孩子在国外念书是他们最自豪的事——凭自己努力让孩子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

然而毕业之后选择回国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更多人留在海外,在孩子逐渐在异乡站稳脚跟时,曾经付出一切的父母们已垂垂老矣,生活也变得愈发需要人照顾。

是随孩子迁往陌生国度,还是孤独留在国内?

他们没有想到,人到暮年,叶落何处竟然成了一道最困难的选择题。

但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子女能看懂在父母一句句“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出去也行,自己留下也行,总之你们过得好就行”的背后,有多少隐忍的委屈。




移民并非易事。

对于父母,若同在异国聚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天各一方,更是骨肉相离之恸。这些困境如何挣脱,却还是没有最终的解答。



案例一:




79岁的李时英和老伴上世纪80年代送儿子前往美国留学。

毕业后儿子留在美国成为一名精算师,离国三十年,从起初每年回来探望父母一次,到今年,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过国了,

退休后老两口多次前往美国见儿子,但逐渐力不从心。“儿子工作忙”,李时英说。“但这几年有些吃力,飞机颠簸对老年人心脏特别不好。”

“儿子不愿意回国,平时就只剩打打电话了”,李时英的老伴说。

儿子曾邀李时英夫妇去美国长住,两位老人住了不到半年就买票回到国内。他们对西方生活的总结幽默直接。李时英说:“中国有句成语叫‘五子登科’。现在我们的儿子就是‘五子’登科——妻子、儿子、票子、房子、车子都有了;我们老两口也是‘五子’登科——听不懂电视讲什么是聋子,看不懂大街上英文是瞎子,不会讲英文是哑子,不懂交规不敢开车是瘸子,拿起电话听不懂、答不出时手抖得像呆子。”

老俩口还没有美国绿卡,“如果在国外生病,除了医疗救援不及时之外,医疗费用也是相当高的。”

我们电话采访了他们的儿子李兵。

李兵很坦白:“除了念书前两年的学费,我没有再花父母一分钱。工作后,逢年过节我都有给父母寄钱,老人多次往返中美,我会主动承担商务舱机票。也曾劝说父母来美国生活,但他们确实适应不了。我不会逃避赡养义务,然而父母应该独立,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他们愿意,我会为他们付费选择高档养老院,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在美国还是中国。”


看起来似乎经济独立是子女坦然离开父母的理由,然而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关系学教授Age Concern的研究却显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

Age Concern对加尼福尼亚境内820户华裔移民家庭发放了问卷,调查数据令人痛心。

以子女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移民家庭,老人的被弃养率为28%。

相反,以老人积蓄,产业为主要家庭经济来源的移民家庭里,老人在移民之后的10-15年,弃养率竟然高达69%。

调查显示子女有能力赡养老人的,大多对老人更有耐心和情感呵护;而依靠老人移民的子女,初期因为无法独立而与老人共同生活,一旦当老人病弱或是发生意外,花费大于供给时,会更坚决抛弃老人,逃避固有家庭,开展自己的新生活。



案例二



汤女士联系我们的时候,有着些许不安和疑惑,她移民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原因,为了孩子。

她对我们说:“自从有了儿子,为了他我可以什么都不管,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就好。可是转过头想想,对我的父母,我却做不到同样的事情,选择移民是为了孩子,但却何尝不是舍弃了我的父母!”

汤女士并不是个例。


采访对象里,秦树培老人最是让人心酸。他的独子正在办理新西兰投资移民手续。



[ 秦树培老人捏住鼻子,不让眼泪掉下 ]


为了凑够移民中介给出的“门槛费”,儿子说服老秦卖了名下的一套三居房产和两间铺面,老秦只留下一套两居住房和不多的存款。但就算这样,儿媳每天跟老秦的谈话都还是让他“多出出力,把剩下的钱再拿一部分出来”,“新西兰投资买房肯定能赚钱,每年涨7-10%,6年翻一番!”

老秦的老伴儿去得早,他没有续弦,独自经营水产买卖。

“原本以为孩子大了可以陪陪我,但他去杭州听了几堂移民课,像中邪了!”老秦说。“媳妇最羡慕谁家移民,09年就开始每天念叨,都5、6年了,你怎么留?走了更好!”

孙女小学刚一毕业,小俩口就开始策划移民。“说国内食品这有毒那有毒,小孩经不住……但从来没担心过我中毒!又说学习压力大,孩子没有童年。可现在日子多好啊,天天牛奶面包,每年新衣服新鞋,就是不知足!”老秦抱怨道。

“磨了我好几年,跟我吵,在家里垮着脸”,老秦说,“前些年我还不愿意,这两年想开了,都成仇人了还不如让他走。”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秦的侧面有些落寞,客厅里堆满收拾了一半的行李箱,落脚都不方便。“移民申请的结果还没批下来,这边东西都快收拾好了,急上天了!”老秦说。


与国内的孩子相比,澳洲的孩子简直在天堂里。因为就近入学原则,好学校附近的房子价格很高。虽然公立学校免费,但中国人通常都把孩子送去条件更优越的私立学校,孩子一直到高中都没有家庭作业的,回家就是玩玩玩。

然而对于老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显示出吝啬的一面。

情感上疏离,经济上冷漠。

尤其是第三代长大成人,老人成为家庭附属角色时,最是明显。

去年,梅西大学沟通、新闻和市场学院高级讲师Dr Mingsheng Li的一篇文章发现,在他采访的32位惠灵顿中国老年移民中,“很大一部分”独自居住在公屋里,他们年岁已高,面对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壁垒,与社会隔绝,其中的一些老人握有一定资产,但健康状况不佳,他们感觉自己被遗弃了。

在这篇文章中,Dr Mingsheng Li指出,这些老年移民来到新西兰头两三年大多与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帮忙照看孙辈和打理家务。而后期,子女逐渐西化,觉得父母与自己两相独立。此刻,这些老年群体表现得非常孤独脆弱。“他们只是坐在屋里,从早到晚,每天如此。”


[ 在这里,我简单记录几位生活在异国的老人 ]



老人手中牌子写着:找人说说话


1)2010年来美国时,我在华人基督教会认识了一位73多岁的老师.她原是浙大教授,退休后来美国探望女儿,从此留在美国并获绿卡.这两天,我俩长时间通电话,她说自己的现状一句话就能概括:“寄人篱下,委屈凄凉,无比孤独。”


2)棠桂华老人赴加拿大的初衷是帮助女儿照看孙子,如今第三代渐渐长大,老人体弱乏力,女儿也逐渐露出了抱怨的神色。为了让儿子更快融入西方社会,女儿不准6岁的儿子在家里讲中文,这让老人难堪无比,从小带大的外孙是老人对外交流的窗口,如今她每天都度日如年。


3)每周一次加州华人“茶经班”是76岁的陈树全老人最盼望的快乐时光。老人们能在这里交流,即使不说话,听别人讲话也开心。有的老人话说不利索,也面带微笑坐在那里。陈树全说:“回到家,电视看不懂,儿子不愿与自己交流,当饭都做不了的时候,我真成多余的人了。”



中国政法大学联合美国爱荷华大学共700份样本问卷结论是:

随子女迁居国外的老年父母,获得子女的情感支持急速减少,自尊心也受到摧残——不少外迁老人坦言自己“像个包袱”,在他们看来:“儿女很近,但幸福很远,远不如在老家活得自在。”

若不随行,当子女在国外生活时间越长,赡养老人的意识日益淡漠,也是冰冷的结局。采访中,留居国内的老人表示:“起初还电话,慢慢变成偶尔回来串门的陌生人,到最后人影子都见不到了。”

 

案例三


我们也采访到一位特别的年轻人,与汹涌的出国潮相反的是,杨超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归国。

父亲是国企高管,母亲是昆腔艺术家,家底丰厚的杨超高中毕业就被送去法国学现代艺术,本科四年之后迷上了定格动画,一头扎进去又学了三年。当所有人认定他会留在法国的节骨眼上,他却卖掉父母在法国为他置办的公寓,收拾行囊回到了国内。

 

杨超的书桌上摆着他与父母的合影,三口之家十分幸福。

“2013年秋天,父亲突发心肌梗死进了CCU,主动脉完全堵死,非常危险,”小杨说,“在法国接到电话时正在开车,好在护照和钱包都在身上,调头就往机场开,到了机场才发现最快飞上海的航班是晚上十一点起飞,距离起飞都还要等整整8个小时……好在,父亲最后抢救了过来,真的不敢想别的结果!”

那次经历给小杨触动非常大。“到了国外,回国要走一系列的手续,还要看航班和天气情况,风险太大。”

“国内的动画产业并不理想,只有北京和深圳发展得不错。”杨超说,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我跟朋友讨论过父母问题,父母都已年过六十,根本不可能适应国外生活,当他们年纪越来越大,却更加弱小得像个孩子,我们应该更多去考虑他们的担忧。”

小杨的家在气候温润的苏州,但为了创业他去了深圳。

小杨主动回国让父母很是欣慰,他们对小杨没有选择家乡也表示理解。这次父母当了天使投资人,小杨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蜡笔人动漫设计公司,虽然还没有盈利,但几个年轻人干得热情洋溢。


“深圳飞上海航班很多,航程两小时左右,再加上候机和陆地交通时间,如果父母有任何需要,不到六小时我就能回到他们身边!”小杨说。由于父母不适应深圳潮热的气候,自己每隔两个月回家探望父母,既有了独立空间,也让老人感觉到了温暖。

“最远也不离开他们超过六小时的距离,这是我给他们的安全承诺。”杨超说。

 




[ 你还记得父母手掌的温度吗,牵着你,一步又一步 ]


一些子女以“国外生活质量高”为理由劝说让老人一起出国,满足了自己“尽孝道”的心理,却忽略了老人适应力差,在陌生环境心情抑郁有苦难言;另一些子女更是不惜榨干年迈父母的每一滴骨血,只为了自己及下一代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自己追求生活舒适、心里踏实,无视父母情感健康需求,是自私的”,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杨丽坦言,“在老人并未决定追随自己移民前,应拒绝老人的资助,给父母留下养老钱!与老人变卖产业甚至大举借债支持子女出国相比,不少子女选择国外并无奋斗目标,只是贪享轻松;更有甚者,眼看父母年老体弱,选择移民来逃避赡养责任。这严重背弃中华民族忠孝美德,令人心寒!”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丽教授还为老人提供了以下建议:

 

1、积极安排日常生活。相比移居国外可能造成的精神孤独和生活不便,不如在国内多会会老友,有计划地锻炼身体,多培养兴趣爱好;


2、面对子女提出转移资产或是投资产业的建议要谨慎三思。以美国和澳洲为首的境外房地产业,近年来价格泡沫严重,一旦经济衰落将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3、儿孙自有儿孙福。当子女另组家庭,要理解代际关系所发生的根本转变,不要过分依恋子女,甚至讨好乞求子女,要把时间花在自己的生活上,更珍惜自己宝贵的夕阳时光。



 

“养儿防老是不少父母的想法,但这个观念在不断更新。”杨丽教授认为,“作为儿女应体谅老人的苦楚,不要仅仅关注自己的下一代,切不可忘记父母曾对自己的呵护,在注重发展的前提下不要离家太远,以免造成遗憾;而如果子女最终选择离开,老人要理性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国内现在政治局面安定,食品污染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正在积极解决,完全不必过分忧虑晚年生活,不可过分软弱任人摆布,更无须过度抑郁。”



部分章节摘自——关注养老:新西兰华裔老人的孤独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没义务带孙子,但你有义务给我养老”,儿媳高情商反驳,霸气
中国人的繁殖欲,源于养儿防老的骗局
八旬老人生3儿3女,晚年时却无人赡养,教育孩子该注意什么?
农村人常说:一母能养七儿,七儿难养一母,这句话有道理吗?
育有两儿两女无人赡养,老人将大儿子告上法庭,网友:不养是对的
一位母亲的遗言: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下了你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