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 灵枢(第3部分)


(上接第 2 部分)
 

黄帝说一般所说的,人之五种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别以及正常形体和异常形体之间的差别,是指其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方面来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等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人,他们都是饮食精美、养尊处优的人,其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的运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都迥然不同,那么,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吗?

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粮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一般针刺的原则是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早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迟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所以应该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所以应该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根据以上所说的针刺原则来看,针刺平民百姓那一类形体壮实的病人,就要深刺并留针;针刺王公贵族那一类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都是因为这类人的经气运行急疾滑利的缘故。

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岐伯说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相应的,如果外表形体魁伟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倘若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虚上加虚就会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也都耗尽,五脏精气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气已衰的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壮年人精气充足的,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就被称做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所以说,病气有余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泻法来治疗;病气不足的,属于虚证,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施用针刺治病而不懂得形体病气顺逆的意义以及补泻的作用,就会导致正气和邪气相互搏挣。倘若对邪气满盛的病证误用了补法,就会使阴阳各经的血气满溢于外,肠胃之气壅滞不通、充塞腹内而致腹部胀满,肝肺二脏的脏气不得宣通而致气机壅塞于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发生错乱。相应的,倘若对正气虚衰的病证误用了泻法,就会使经脉因得不到营养而空虚,血气因过分耗损而衰竭枯涸,肠胃运化软弱而无力,皮肤瘦薄而附骨,毛脱发折,腠理憔悴萎弱,见到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说使用最后那种治疗方法的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

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脉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的禀赋不同,性情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形体有高有矮,一切生理病理的现象,就其性质来说,都是有阴有阳的。我想听你谈一谈这些差异的区别以及相应于这些差异而使用的不同针刺方法。

少师回答说人体所含的阴阳,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属性也是相对而言的,阴之中还可以再分出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出阳,只有明确了解和掌握了阴阳的规律,才能找到恰当的针刺方法来调其不和;只有知晓了开始发病时的病性,是属于阴的还是属于阳的,治疗起来才能有理有据;此外,还要认真诊察致病的原因,根据四季时令的变化来把握发病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所选定的治疗方法,其功效在内要与五脏六腑的病候相合,其功效在外要与筋骨皮肤的病候相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不仅身体的内部有阴阳之分,身体的外部也有阴阳之分。

在体内,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在体表,筋骨属阴,皮肤属阳。根据这种内外阴阳的关系,再由病候所发生的部位,就可以初步选定针刺治疗所要用的穴位。所以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亦属阴,如果五脏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相应的,外为阳,体表的皮肤亦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此外,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却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相应的,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却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络穴。至于疾病的证候,其发病的部位也可以用阴阳来分类。病邪在体表阳分的疾患叫做风;病邪在体表阴分的疾患叫做痹;体表的阴分和阳分都有病的疾患,叫做风痹。病患在外表有形态的变化而没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浅表、在皮肉筋骨,是属于阳的一类疾病;病患在外表没有形态的变化却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深处、在五脏六腑,是属于阴的一类疾病。在外表没有病形的表现却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阳的体表完好如常,只是属阴的五脏六腑有病,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而不要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反之,在外表有病形的表现而不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阴的五脏六腑是没有病的,只是属阳的体表受到了损伤,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而不要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至于表里阴阳经都发生病患时,则有时会在体表出现病形的表现,有时就会因病在脏腑而在体表不出现病形的表现。倘若此时再感到心中烦躁不安,那就叫做阴病甚于阳病,即属阴的五脏受病比较厉害,这时的病情就是所谓的既不全是在表,又不全是在里,表里阴阳都已受病的情况,病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就难以治疗了,而离其形体的败坏也就不久远了。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外表的形体和体内的气机发生病变时,其发病之先后以及所发之在内在外的病证都是与其病因相应的,这之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风寒。之邪外袭,必先侵袭于在外的形体;忧恐忿怒等情志刺激,必先影响到体内气机的运行。气机的活动失于协调,就会造成五脏不和,而使五脏发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在外的形体受伤,而在肌表出现相应的病证;风邪伤及筋脉,就会在筋脉出现相应的病证。这就是形体与气机受到了伤害,而相应地在外与内发病的情况。

黄帝问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怎样去合理使用针刺治疗呢?

伯高回答说得病已经九天的,针刺三次就可以痊愈;得病已经一个月的,针刺十次也可以痊愈。不论病程时日的多少长短,都可以根据这一病三日就针刺一次的原则,来估计出祛除病邪最适当的治疗次数。如果有久患痹病而不能治愈的,就应当诊察他的血络,在有瘀血的地方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出尽恶血。

黄帝问外因与内因所致的疾病,在针刺时有难治与易治的不同,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外邪伤人,形体先病而尚未传人内脏的,是病在浅表,其针刺的次数可以按照一般的标准减去一半,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只要针刺五次就可以了;内因所伤,内脏先病,再由里达表而影响到在外的形体也相应地出现病证的,是病在深处,这时其针刺的次数就要按照一般的标准加上一倍,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需要针刺二十次才可以。这些都是以患病一个月作为标准,来说明外因与内因所致疾病在治疗上的难易区别。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人的形体有缓有急,元气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从这几方面去观察,怎样可以断定一个人是长寿还是短命?伯高回答说形体与元气相称,内外平衡的,就会长寿;反之,不相称、不平衡的,就会短命。皮厚肉坚,能够相称的,就会长寿;皮厚肉脆,互不相称的,就会短命。血气经络旺盛充实,胜过外表形体的,就会长寿;反之,血气经络衰退空虚,其情况还不及形体的,就会短命。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皮肤和缓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紧张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属表里如一,内外俱强,就叫做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外实内虚,脉气不足,是气衰的征象,出现气衰就表明其寿命不长了。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低平不起的,是骨骼弱小,出现这种形体充实而骨骼弱小之情况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丰满}且在其肩、肘、髀、膝等肌肉突起的地方也都是肌肉坚实而肤纹清楚的,就叫做肉坚,像这样的肌肉坚实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瘦削,没有肤纹且不坚实的,就叫做肉脆,像这样的肌肉脆薄的人,就会短命。这些都是由各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判定在外之形体和在内之元气的盛衰,以及形体与气血之间是否平衡统一,就可以观察、推测出人的生命寿天。作为医生必须明了这个道理,知道如何确定形体的强弱,判定元气的盛衰,观察形与气之间平衡协调与否,然后才能在临床上诊察病人,决定治疗措施,判断生死预后。黄帝说我听说人的寿命长短可以通过观察某些部位而大致估计出来,但究竟能活到多少岁数,我还是无法测度。伯高回答说就面部来说,如果耳边四周的骨骼塌陷,低平窄小,高度还不及耳前的肌肉,这样的人不满三十岁就会天亡;倘若再加上因外感内伤等原因而患了其他疾病,那么不三十岁就会天亡了。

黄帝问形体与气两者相比有过与不及之时,怎样用它来辨别一个人长寿还是短命?伯高回答说平常之人,气足神全胜过形体的,即使外貌较为瘦小,也会长寿。得了病的人,如果形体肌肉已消瘦不堪而脱陷,即使气能胜形,即气还不衰,但由于形体恢复困难,形脱则气难独存,所以仍是会死亡的;倘若形能胜气,由于元气已经衰竭,气衰神衰,因此即使外表的形肉没有脱减,其病情也同样很危险,不会长寿。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中有"三变"的说法,什么叫做三变?伯高回答说所谓三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病证而设立的三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其中有刺病在营分的,有刺病在卫分的,还有刺寒痹留滞在经络之中的。

黄帝问针刺这三种病的方法都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刺病在营分的,是用点刺放血的方法,使营分的病邪随郁血而外泄;刺病在卫分的,是用摇大针孔的方法,以疏泄卫气,并使卫分的病邪得以消散;刺寒邪留滞经络而形成痹证的,是用蟀刺的方法或是针后药熨的方法,使热气入内温煦经脉并驱散寒邪。

黄帝问营分病、卫分病以及寒痹的症状表瑚都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营和血是一体的,营分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寒热往来,气弱无力,邪在营血而上下妄行的现象。卫和气是一体的,卫分病的症状,主要是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气痛,表现为无形而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此外还有腹部胀满不舒,或腹中肠鸣作响等症状,这些都是因风寒外袭,客于肠胃之中,气机不通而导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因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所产生的,故而其症状表现为久病难去,肌肉时常疼痛并伴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感觉。

黄帝问刺寒痹时使热气内入的方法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刺寒痹时使热气内人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对于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体强健,皮厚肉坚,可以用火针或艾灸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养尊处优,皮薄肉脆,则适宜采用针后药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黄帝问药熨的制法及其应用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药熨的疗法,是取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于姜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种药料。将后三种药都用牙齿嚼碎成豆粒一样大小,然后一起浸泡在酒中;再取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此后再把盛有酒的酒器,放到燃烧的干马粪上去煨,不过酒器的盖子必须用泥土涂抹密封,不能让它露气。待到煨了五日五夜之后,将白布和丝绵取出晒干;晒干之后,再重复浸人酒中,不计次数,直到把酒吸尽为止。每浸泡一次,都要泡够一天一夜的时间,再取出晒干。待酒汁已被吸尽之后,就把药渣也取出来晒干,并将药渣与丝棉都放在夹袋内。这种夹袋,就是将双层的布再对折之后而制成的,每个夹袋都有六七尺长,一共要做六七个夹袋。使用的时候,先将夹袋放在生桑炭火上烤热,再用它来温熨寒痹局部施针的部位,使温热传入里面的病所;夹袋冷了,就放到生桑炭火上去烤热,烤热后再来熨,一共要熨三十次才能停止。熨后就会出汗,汗出来了,要用夹袋来擦拭身体,也是要擦三十次才能停止。擦干汗液之后,要在没有风的室内活动,切记不要受风。每次针刺都必须配合药熨,这样治疗,寒痹才能痊愈。这就是所谓的用药熨使热气内人的方法。


官针第七


针刺的要点,在于以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为最好。九种针具之所以适合于临床应用,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施用对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证就不能治愈。疾病在浅表,却用针深刺,就会损伤内部的肌肉,并导致皮肤上发生脓肿;疾病在深部,却用针浅刺,则非但病气不能泻除,而且皮肤上也会发生大的疮疡。病证轻微的,却用大针去刺,刺激过重,就会使元气泻伤太过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病证严重的,却用小针微刺,邪气得不到疏泄,也难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因此,如果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应该用小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大针,刺之过分,就会损伤正气;而应该用大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小针,刺之不足,则病邪也不能祛除。以上我已经说明了误用针具的害处,下面再让我来谈一谈各种针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病在皮肤浅表而游走不定的,当取用箭头形的镌针在病痛的所在处进行针刺,以泻除风热;但如果患部的肤色苍白而并无红肿充血的迹象,则说明热邪已去,就不能再取用镌针来进行治疗。病在皮下浅层的肌肉或肌腱之间的,当取用针端呈卵圆形的员针在病痛的所在处施行推摩,以流通气血。病在经络、属于顽固性的痹证的。当取用三棱形的锋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刺络放血之用。病在经脉、属气虚不足的虚证而应施用补法的,当取用不刺人皮肤的锟针分别按压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以使其血气流通。病属于脓疡之类的,当取用剑形的铍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切开排脓之用。病属痹证急性发作的,当取用既圆且锐的员利针来进行治疗,深刺之,以治暴痛。病属痹病疼痛日久不愈的,当取用形如毫毛的毫针来进行治疗,可较长时间地留针,以去痛痹。病已在深部的,当取用长针来进行治疗,以去在内之邪。患水肿病而在关节间积水以致关节不通利的,当取用针锋微圆的大针来进行治疗,以排出关节内所积聚的水液。病在五脏而顽固盘踞、难以祛除的,也当取用锋针来进行治疗,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施用泻法,并根据这些腧穴与四季时令的相应关系,灵活确田。

一般而言,针刺有九种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于治疗九种不同的病情。

第一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部位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的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肾俞)。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就是病在人体上部的,而取用距离病所较远的下部的腧穴,也就是针刺足三阳经所属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患病经络之经与络间结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针刺皮下浅部小络脉所属的血脉(小静脉),使之出血以泻其邪。

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和肉的间隙。邪在诸经分肉之间的用这种方法。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切开排脓,以治疗较大的化脓性的痈疡。

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浅的刺法,就是在皮肤上浅刺,仅人皮而不进肉,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体左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右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身体右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左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的交叉针刺法。

第九种叫做蟀刺。蟀刺,就是用烧热的针来治疗寒痹证。

针刺方法还有十二种,以适应于治疗十二经之不同的病证。

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法,就是用手直对着胸前和背后,当痛处之所在,一针刺在前胸,一针刺在后背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心气闭塞以致心胸疼痛的心痹证。不过在使用这种刺法时,必须斜刺进针,以防伤及内脏。

第二种叫做报刺。报刺法,是用于治疗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痛势上下游走不定的病证。针刺时,用右手在痛处直刺进针且不立即出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部位循按,等到按到新的痛处之后再将针拔出,并刺入新按到的疼痛部位。

第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法,就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然后再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扩大针孔,以舒缓筋脉拘急之症状的针刺法。这种刺法,适用于治疗筋脉拘挛而致疼痛的筋痹病。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直刺一针,在其左右两旁又各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范围较小而部位又较深的痹证。这种针刺法,三针齐下,所以也有称它为三刺的。运用三刺,主要就是为了治疗寒痹之气范围小且部位深的那一类疾病的。

第五种叫做扬刺。扬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刺一针,再在四周刺四针,且都用浅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部位较浅的病证。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直针刺法,就是在针刺时将穴位处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但不刺人肌肉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浅的病证。

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入,直针而出,取穴较少且刺人较深,用以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证,主泻热。

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法,适用于骨节浮肿,不能活动,局部发冷的骨痹病。进针时,要缓缓刺人,进针后,要稍稍摇动针体,再行深入,以使针尖达到骨的附近,再上下提插,以摩擦骨部。

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法,就是从病所的旁边斜刺进针,浮浅地刺人肌表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肉挛急且属于寒性的病证。

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法,就是左右并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厥证。因为寒厥证和足少阴肾经有关,所以患了寒厥证,就必须取用足内踝后方之。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来进行治疗,且左右两边都要针刺。

第十一种叫做傍针刺。傍针刺法,就是在病所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邪气久居不散的留痹证。

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法,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在患处快而浅地直刺几针,目的就在于使其出血以泄散局部的郁血,这也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刺法。

脉络分布在深部而不显现于外、不能用肉眼盂见的,在针刺时,要轻微地进针,刺入其内,并长时间地针,以使孔穴中的脉气上行而产生针感。脉络分布在浅部而现于外的,就不能直接针刺,必须先按压隔绝其脉,使血脉堂流,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只有这样,才不致出血,也就不使精气外泄,而只将邪气去除。

所谓"三刺"就可以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的针刺法,就是夕浅刺进入皮肤,以宣泄卫分的阳邪;然后再刺入一些,以使萑分的阴邪能够外出,而其刺人的深度,也只是稍稍深一些,毫皮肤的浅层略深,透过了皮肤,接近了肌肉,但还不能达到乡肉之间;最后再将针尖深人到分肉之间,这时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酸麻重胀等针感。所以古医书《刺法》中曾说"开始时浅刺皮肤,可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使血气流通;此后再刺入较深,就可以宣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入极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通导谷气而产生针感。"其内容说的正是这种"三刺"的针刺法。

所以运用针法来治疗疾病的医者,不知道每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临的时期,每一节气中六气盛衰的情况,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病情的虚实变化,就不能成为良医。

针刺法中还有五种,可以适用于与五脏有关的病变。

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法,就是浅刺进入皮肤后,很快就急速出针,而并不损伤肌肉的针刺法,其动作就好像拔去毫毛一样。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皮肤轻微地感受一下刺激,以疏泄皮肤浅表部的邪气。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这是和肺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二种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前后左右,针刺多下,而使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的针刺法。这种刺法,以刺中络脉、放出郁血为标准,用来消散经络中的郁血。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这是和心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三种叫做关刺。关刺法,就是直刺两侧四肢关节附近之筋的尽端,用以治疗筋痹病。但在针刺时要注意不能使它出血。因为肝主筋,所以这是和肝脏相应的针刺法。这种刺法,也称为渊刺。此外,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岂刺。

第四种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法,就是在患处从中间向左右两侧各斜刺一针,形成"个"字形,就像鸡足一样,并将针刺入到分肉之间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痹病。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这是和脾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五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人,直针而出,且要将针深刺至骨的附近,用以治疗骨痹病。因为肾主骨,所以这是和肾脏相应的针刺法。


本神第八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首先都必须以病人的精神活动情况作为诊治的依据。血、脉、营、气、精和神气,这些都是由五脏所藏的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为重要。若是过度放纵七情而使神气从五脏离散,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散失,魂魄飞荡飘扬,意志恍惚迷乱,并丧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病证产生的呢?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为的过失呢?还有,什么叫做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请问其中的缘故。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人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欲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损神气。神气被伤,就会时常使人产生惊恐畏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气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愁忧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心藏神,恐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神。神被伤,就会使人感到恐慌畏惧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并出现膝髀等处高起的肌肉陷败,遍体的肌肉消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冬季水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忧愁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使人感到心胸苦闷烦乱,并出现手足举动无力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春季木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过而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就会使人颠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不清就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言行;此外,还会出现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肋处活动不利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秋季金旺的时候受克而。

肺藏魄,喜乐太过而没有限制,就会伤魄。魄被伤,就会使人神乱发狂,发狂的人意识丧失,旁若无人;此外,还会出现皮肤枯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夏季火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肾藏志,大怒太过而不能自止,就会伤志。志被伤,就会使人记忆力衰退,时常会忘记以前所说过的话;此外,还会出现腰脊转动困难,不能随意俯仰屈伸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季夏土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恐惧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精。精被伤,就会出现骨节酸痛、痿软无力而厥冷,时常遗精滑泄等症状。

综上所述,五脏是主管贮藏精气的,而精气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阴,所以每一脏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损伤。倘若五脏的功能受到了损伤,就会使五脏所藏的精气失于内守,流散耗伤而形成阴虚;阴是阳的物质基础,精失阴虚,缺少营养物质,就无法化生阳气,也就无法进行气化活动;没有阳气及其气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转输营养,而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医者,就必须观察病人的全身状况和表情神态,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情况;倘若发现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以再妄用针刺来进行治疗。

肝贮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陡,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

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

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就会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各脏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终始第九


凡是关于针刺的理论和方法,都在《终始》篇中有了详尽而明了的阐述。明确掌握了终始篇的内容和含义,再以五脏为纲领,就可以确定阴阳各经的关系。

手足三阴经为五脏所主,手足三阳经为六腑所主,阳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四肢末梢,阴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着脉气的来向而进针,以夺其势;补法是随着脉气的去向而进针,以充其势。懂得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使脉气得以调和。但是要想掌握调和脉气的方法,就必须通晓阴阳的含义和规律,比如五脏在内而属阴,六腑在外而属阳等等。要将这种理论流传到后世,以造福百姓;而学习者也必须歃血盟誓,郑重地去对待它,痛下决心去钻研它,惟有如此,才能使它发扬光大。认真严肃地学习它、使用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不重视它,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这种理论消亡。如果不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原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就必将危害患者的生命,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演变法则。现在,就让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谈一谈终始的意义。所谓终始,是以人体的十二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脉象,来了解五脏六腑之阴阳有余或是不足的内在变化,以及人体之阴阳平衡或是失衡的状况。这样,自然界反映于人体的变化规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有得病的正常人,其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的;其脉气也是上下呼应而往来不息的;其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其属于本的内在脏气与属于末的外在肌肤,都能在寒温之性上保持协调一致;而其外表的形体肌肉与体内的血气也都能够均衡相称。这样的人就被称做"平人"。

元气虚少的病人,寸口和人迎之处都会出现虚弱无力的脉象,且脉搏的长度也达不到应有的尺寸。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患者的阴阳都已不足,这时,如果补其阳气,就会使阴气衰竭;如果泻其阴气,就会使阳气脱陷。对于这种情况,就只能用甘温的药物来调和它,而不能用大补大泻的汤剂去进行治疗。象这种情况的,也不能施行灸法。误用灸法就会耗竭真阴。倘若因为病患日久不愈,就改用泻法,那么就会使五脏的精气受到损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阳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外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阳;出现溢阳时,由于阳气偏盛至极,就会格拒阴气而使之不能外达,以致出现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的情况,所以此时的情形就称为外格。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阴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内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阴;出现溢阴时,由于阴气偏盛至极,就会使阳气不能内入,而出现阴气不能与阳气相交的情况,所以此时的情形就称为内关。出现内关,就说明阴阳表里已隔绝不通,这是难以治疗的死症。人迎处与手太阴经所属的寸口处所出现的脉象都大于平常脉象四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到了极点以致阴阳隔绝相互格拒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做关格;诊察到了关格的脉象,就可以断定患者将在短期内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经典《针灸神书·琼、马天星穴治病歌》
《灵枢》终始第九
内经痹症针刺原则
艾灸简介
赖新生运用“通元法”治疗癫痫的临证经验
读《温病条辨》02:热病五十九俞和不能用针刺的9种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