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学者李飞做客“精读堂”讲解“无字之书”海龙囤—— 复活的土司城堡

最新一期的“精读堂”活动在千翻与作书店举行,考古学者李飞先生受邀分享一部“无字之书”——遵义海龙囤。

海龙屯曾是千年土司遵义杨氏的别馆离宫,又是明 晚期“播州之役”的主战场,其遗址是中国宋元明时期山地石头建筑的杰出典范,以及土司制度的代表性遗存,历来是我省考古发掘的“主战场”之一。2012年4月起,李飞作为海龙囤考古队领队主持海龙囤考古发掘,相关考古成果获得了考古领域有分量的所有奖项: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以及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2016年“全球年度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并获得了“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7月4日,海龙囤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古老的土司城堡得以复活。

“2012年的时候,我还是照片中'貌美如花’的模样,8年之后,我变成了现在这副很沧桑的模样。但是这8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李飞先生亦庄亦谐地说。讲座上,他从“为什么是海龙囤?”“海龙囤谁人所建?”“海龙囤因何而建?”“海龙囤是什么?”四个方面讲述了他的这八年考古经历与认知。

李飞,1976年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20年3月起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2012-2020)。出版论著3种,在《考古》《文物》《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与简报30余篇,在《报日人民》《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

一、海龙囤考古历程

海龙囤是中国唐宋羁縻之治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演变。1600年,海龙囤在著名的“平播之役”中毁于一场大火,见证了遵义杨氏土司的辉煌与覆灭。

李飞先生在《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中写道,《明史》10余次提及这座著名的城堡。平播之役结束不久,慕名而来的寻访者便络绎不绝;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四次 囤,并在其主纂的《遵义府志》里留下了“海龙囤”“海龙九关”等条目,并抄录了当时囤上尚存的碑刻铭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龙囤进入文物工作者的视野,并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秋启动了第一次针对海龙囤的考古试掘,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年贵州省文物局启动了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这一年的4月23日,李飞受命带领一支考古队上了山。

他介绍说,当今的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西北约30里处,三面环水,一蒂孤悬。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约400米,非常险峻。从东面往上走,一条小道蜿蜒而上,共有六关口: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山顶有一圈城墙环绕。西面还有三道关口:西关、后关和万安观。整个城墙围合的面积大概有0.4平方公里。公元1600年,24万明军围攻海龙囤,从农历四月一直到六月初六,历时48天,海龙囤才被攻陷。末代杨氏土司杨应龙就在这个早晨上吊自杀,海龙囤毁于一炬。

“刚上山的时候,面对这么大一座山,颇有望洋兴叹之感。工作从哪儿开始呢?”几经考虑,李飞他们选择新王宫作为突破口。民间传说,新王宫的修建是由于以前的老王宫缺水,所以土司将办公地点迁至新王宫。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新王宫确实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一处土司衙署,它的总共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格局非常清晰:通过中轴线,往上就是大门,然后是仪门,左右是东、西两厢,中间有院子,再往后是大堂、二堂。“这一部分没有任何文字上的记载,但通过明代衙署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加上每一栋房子在整个遗址当中的位置、结构,结合里边出土的遗物,我们仍可以大致还原它在当时的功能。”他介绍说,播州之役,宣告了杨氏土司在遵义地区的世袭统治的终结,开启了流官治理的新时代。不久,一座崭新的寺庙,落成于新王宫土司衙署的大堂旧址之上,这就是海潮寺。文献记载,是来自山东聊城的进士傅光宅建的。修建海潮寺的目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凭吊阵亡将士的亡灵,文献里确有“吊忠魂,瘗遗骨”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基本契合。

2012年至2014年,李飞他们对新王宫这个区域进行了连续三年不间断地发掘,同时也对周边很多地方进行了调查,有很多重要发现。科学的考古发掘,不同于盗墓,必须对每一件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有清晰的交代,用文字、照片、影像、绘图等进行记录。白天在工地现场进行田野发掘,晚上就在驻地里进行繁重的室内整理工作。由于发掘出来的几乎全是碎片,很少有完整器,考古队又化身为“修复师”,按编号进行拼合,一共修复出200多件相对完整的瓷器,由此也通过考古学的手段还原了房子因战火而坍塌,瓷片四溅一瞬间的情景。

按照考古工作的流程:第一步是进行考古调查;第二步是考古发掘;第三步是考古资料整理;最后一步是撰写考古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所有成果。2018年10月,经主管部门批准,李飞他们再度重返海龙囤,重启海龙囤考古资料的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目前,海龙囤考古报告草稿已基本完成,有望在明后年出版。

二、杨氏风云

“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自唐末至明末,杨氏家族统领播州(今遵义)达724年之久。李飞说,根据文献的记载,公元876年,播州被南诏占领,山西太原杨端应诏入播,从南诏手中夺回播州,随后唐朝灭亡,杨端开始了世袭的统治,至杨应龙为止,公传27代30世。海龙囤背后,有着杨氏土司家族的身影。他说,海龙囤的创建人是杨家第十五世土官杨文,到第三十世土司杨应龙时进行了大规模重建,但很快毁于播州之役的战火。

李飞介绍说,通过多年的考古探索,目前已经发现了杨氏家族10余人的墓葬。最早的一座,是十三世土官杨粲墓。这是一座大型石室墓,很早就被盗了,墓室里有非常繁缛、精美的石刻装饰。1957年进行考古发掘,腰坑里出土了2件铜鼓,是铜鼓八大类型里“遵义型铜鼓”的标型器。杨粲大约死于1230年代,他是杨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文献记载杨氏“十三传,至粲始大”,他的一系列改革决定了杨家的整个走向,他是实行全面汉化的一个历史性人物,他的墓葬也是目前发现的最豪华、规模最为宏大的杨家墓葬。

2014年,在修建中桥水库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遵义新蒲发现了杨粲的儿子杨价夫妇合葬墓。这一墓地里有一座已知的墓葬,是杨应龙之父杨烈及其妻子张氏的合葬墓;杨烈墓右前方约200米开外,另有一座墓葬,因为离河更近一些,被称为“挨河宋墓”,该墓葬几乎被盗一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座宋墓,无人将其与杨氏土司墓葬相联系。但在清理这座墓葬时,在墓室外发现了记载墓主生平的墓志铭,确认墓主是杨氏第21世土司杨铿夫妇。墓志铭中还提到一条重要的线索,即杨铿葬在其祖先杨价墓的右边。根据这一记载,李飞他们在周边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并最终找到了杨价墓,“这是一座土坑木椁墓,里边葬的是杨粲的儿子杨价及其夫人田氏。因为从来没被盗过,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田氏头枕银质枕头,头戴金凤冠,并有黄金覆面,十分奢华。男室和女室的头部,各有一个头箱,里面摆满了金银器,其中一部分正在省博三楼展厅展出,一部分还在修复过程中。”此外,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遵义高坪发现了杨文墓。这是一座三室石墓,中间葬的是男主人杨文,右边是妻子田氏,左边的小墓是他的妾,是一夫一妻一妾的格局。杨文墓前发现了杨文神道碑,碑文记载,公元1257年的时候,一个叫吕文德的南宋官员因为抗蒙战争的需要,来到播州,跟杨文见了面,两人商议一起置一城以为播州之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新城’就是龙岩囤,就是海龙囤。”李飞说。

他说,通过近七十年的考古发掘,《杨氏族谱》中记载的杨氏世系,从杨端到杨应龙的三十任土官中近一半人的墓葬已经被发现,“最早就是十三世杨粲墓,也就是说杨粲之后的杨氏诸祖是可靠的。”

三、见证土司制度的兴与衰

李飞他们根据《杨氏家传》等文献及相关考古发现,整理了一张“播州杨氏世系表”,表中的十三世杨文是海龙囤的缔造者,三十世杨应龙重建了海龙囤,并很快毁于播州之役的战火。那海龙囤因何而建?李飞在讲座现场做了历史的还原——

“公元1235年到公元1279年间,南宋和蒙古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了近半个世纪。当时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即今天的浙江杭州。蒙古军队采取了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突破长江而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就是所谓的'斡腹之谋’,使得川渝一带成为首冲之地。早在淳祐六年(1245),余玠主持四川防务,当时统领播州的杨文向余玠提出了'保蜀三策’:在川北驻军,经理三关,拒敌于门户之外,此为上策;在各路险要处,筑山城进行阻击,此为中策;以长江为天险进行防守,江北则任敌往来,此为下策。余玠最终采取了中策,在四川遍建山城进行防御,并听取了播州冉璞、冉琎两兄弟的建议,修筑了合川钓鱼城。

“随着蒙军的推进,防御重心渐次西移。宝祐五年(1257)以播州根本,筑龙岩新城。与此同时,朱禩孙在四川宜宾筑凌霄城(1255),史切举在重庆南川筑龙岩城(1256),谢昌元在湖北恩施筑柳州城(1259)。此外,今遵义境内还有养马城、桐梓鼎山城(1258)等。这些城池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且是在蒙军攻破大理的1253年之后修筑的,均是用以抵御突破长江防线的斡腹蒙军的,因此均是'斡腹山城’。

“综合起来看,海龙囤是在蒙军突破长江、占据云南(1253),斡腹东进的背景下,南宋朝廷与地方土官联合修建的抗蒙山城,由于防御的重心是斡腹蒙军,故可称'斡腹山城’。它是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层层防御工事中的一环,因此是一个国家防御工程。”李飞说,“考古发掘揭示,海龙囤上目前仅有南宋晚期和明万历时期遗迹,中间时段的遗存暂付阙如,表明入元之后,到明代早中期,海龙囤可能处于荒废状态,直到万历年间杨应龙的大规模重建原本用来抵御蒙军的城堡。”何以如此?

李飞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客观因素是,土司制度的后期弊端显现,且改土归流已是大势所趋。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就是废除了思南、思州两土司,同时在贵阳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实际上就是一次改土归流的活动;主观原因是,公元1595年前后,最后一任播州土司杨应龙行为不端,与辖境内的小土司以及川黔两省政府势如水火。至迟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杨应龙启动了大规模的重建山城的活动。根据文献记载,杨应龙修筑的山城不少于17座,除海龙囤外,还有养马城、养鸡城、望军囤、龙爪囤等,海龙囤是中心,也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所以在最后的关头,杨应龙退守海龙囤。“可以看到,海龙囤前身是一个国家防御工程,到了明代它性质完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地方土官和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成为一个地方性防御工程。”随着万历三大战役的“播州之役”的打响,海龙囤最终被明军攻陷,杨氏一族在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治宣告终结。次年,播州被分为遵义、平越两府,开启了流官治理的时代。

“海龙囤所揭示的,有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也有对中央王朝的忤逆。如今,海龙囤成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土司制度的重要见证和载体。”李飞说,海龙囤这本无字之书,还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挖掘。

编辑:郑文丰

编审:肖 燕

责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雨苍黄 繁华暗歇——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考古新发现
周必素丨家与国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所反映的中国羁縻土司制度的发展
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他在海龙屯“十年磨一剑”
豆瓣8.6、提名金鸡百花奖,这部冷门纪录片究竟好在哪儿?
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发布, “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
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公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