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彪炳史册的松潘鏖战(之二)

极端艰困的战场战局和环境

松潘鏖战的战场战局和环境,可以从三个层面三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全国范围敌我战场,即土地革命中后期国共双方的整体战场。这里红军处于全面困顿,全局颓势。1934年夏秋,中国版图东南方面各个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根据地纷纷陷落,红军力量遭到严重削弱。10月,中央红军也不得不撤出江西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因敌围追堵截,路途又遭惨重损失,由出动时的8.6万余人到懋功会师时仅剩1万余人。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经历了10个月反敌六路围攻,歼川军8万余人,属此时中国红军中唯一一场反“围剿”反围攻的大胜利。然而,为了策应和迎接万里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也不得不离开川陕苏区,踏上艰苦的转战之路。如此,中国南方几年来轰轰烈烈的两大苏区根据地基本丧失,红军两大主力第一、第四方面军不得不向荒漠的川西北高原方向寻找出路。这一局面表明,中国土地革命战争遭遇严重挫折,工农红军主力处境严重困难。6月中旬,虽然实现了懋功会师,两大主力红军力量集中,可是,敌军则集中了更多更大的兵力,妄图在川西北与红军决战,一举将会合后的红军就地围歼。

国民党蒋介石对苏区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此为蒋介石对战区司令官下达的对根据地红军和百姓“烧杀勿论”命令

其次川西北战场,即刚刚会师的红军一、四方面军的当面战场。红军面临的局势十分险恶。蒋介石调集了全部川军近40万人(为了保证全部川军集结到位,又从外地调来了4个师分头入驻川东、川南,以填补空隙,维护后方),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薛岳部14万人。当时红军据岷江上游左右两岸和大小金川流域的茂县、汶川、理番、懋功等地地域狭小,被国民党军紧密包围。蒋介石集中大军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进击。其中,以川军孙震、唐式遵、王缵绪、邓锡侯等部向岷江左岸推进,以李家钰、杨森、郭勋祺、刘文辉及中央军李韫珩等部由天全、芦山、宝兴、泸定向北推进,以胡宗南部于北紧控松潘,阻断红军由川入甘的北进道路,以薛岳部于雅安、江油、平武一线紧靠前线待机,准备随时投入截击。

同时,为了防备红军从包围圈中突围,蒋介石还在川西北包围圈外预设了战场,布置了重兵,作为二线堵截。其中,在北面甘南、陕甘边和甘青边,布置有黄埔嫡系周嵒第6师和同为中央系的王均第3军、毛秉文第37军,东北军之于学忠军、董英斌军、王以哲军和西北军邓宝珊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地方军阀鲁大昌、马麟、马步芳、马鸿宾等部,计兵力36万余人。在陕南方面,亦有杨虎城第十七路军5万余人。综其以上总兵力,共达90余万人。蒋介石“围剿”红军,惯于以众敌寡,以强击弱,施以重兵,而这一次则更属史无前例。在一个战区战场,投入如此重兵,遍观蒋介石的十年内战史,也属绝无仅有。

对红军严重不利的,不仅是敌我兵力众寡悬殊。蒋介石除了投以重兵外,还注重堡垒主义,大力构造碉堡群、碉堡线,实行先严密封锁,再依托堡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这一战法,蒋介石首先使用于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接着又使用于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致使红军遭重大损失,中央苏区最终陷落。这次在川西北,蒋介石将“先巩固碉线封锁,再行觅匪进击”作为基本方针,将“限期巩固各纵横碉堡封锁线,并分集重兵于要点”作为基本部署,又一次在堡垒主义上下了大功夫。蒋介石极端倚重堡垒主义,还表现在对各个方向、各个部队的具体部署指令中。比如,对松潘方面胡宗南即有“构筑三道封锁线”的具体要求。“如果第一线碉堡确能封锁无弊,则再择其重要各点,续筑第二、第三道碉堡群,俾逐渐扩充,延长为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总使匪进入我第一道封锁线内,既不能后退,又不能前进,完全歼灭于此三道封锁线之中。”蒋介石甚至还精细到直接指点一些具体点位,如“松潘东北之三舍汛,以及其东之水晶栈、木瓜墩各地附近,亦非构筑三道碉堡封锁线不足以阻匪北窜。”“对黄胜关经南坪至文县道上,必须增加兵力,扼要筑碉严防,且须筑在各隘路要口,而不可仅筑在村镇周围。若专守村镇而不守隘路要口,则与扼守堵截之原则全失,而无效矣。”等等。(《红军长征·参考资料》第555、585页)为严格实行堡垒主义,国民党军大肆挥霍川省民脂民膏,驱使民夫民力,筑碉筑堡夜以继日。据其当年统计,“截止八月十五日止,各线及各地碉堡,总共完成一万四千八百余座。比较前此江西全省所筑碉堡,尤为迅速而多至二百余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大事记》,《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48页)敌人的堡垒主义,依托川西北高原地区险山隘路居多的地形地势下形成的碉堡群、碉堡线封锁,对于重火器缺乏,又弹药不多,长于以机动制敌、运动作战的红军部队来说,具有很大的抑制和威胁。

蒋介石“缉拿”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悬赏电

此外,蒋介石也极端重视对川西北西藏土司头人的笼络、收买、利用,将其视为堵截并妄图困死红军的重要力量。川西北地区具有特殊的高原地域地理气候特点,有崇山峻岭和连绵雪峰,也有连片数百里渺无人烟的高原湿地属藏族土司头人武装控制的地盘。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发展,但是,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压迫下,红军又不得不需要作短暂停留和借路通过。蒋介石将争取藏族土司头人武装配合国民党军行动,作为“围剿”红军整体部署的一部分,一再要求胡宗南等对土司头人“广施宣慰”,“派得力专员负责组织”。“如不广施宣慰,则后患无穷。以后虽派五万兵力,恐亦不能收效,此着最要。”要求“应设法竭力连络夷民,多组便衣别动队,携带礼物前往上述各地(每地约数百人)布置,并教夷民实行坚壁清野之法。”蒋介石还以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被擒故事开导:“骆秉章昔日在川之所以能剿除赤匪(指石达开),全在运用土司编练土兵。其要诀在厚赂土司假作向导,诱匪入险,聚而歼之。而其在大渡河俘获石达开者,亦在授意土司诈降迎石,愿作先导,然后包围就逮也。希运用土司夷民为要。”(《红军长征·参考资料》第555、585、602页)在蒋介石、胡宗南百般拉拢下,川西北藏族反动土司头人及其武装,纷纷倒向国民党军,有的还直接打出了国民党“剿匪”支队旗号,向红军发起进攻。由于它们既有相当大的实力,又具有“地头蛇”的特点,对红军在当地的活动,不论是与国民党军作战,还是发动群众,筹集粮食物资等等,都是严重威胁。

总之,红军在川西北当面战场,遭遇的是国民党军以前所未有的最大兵力、严格的堡垒主义和反动土司武装配合下的包围圈和疯狂“进剿”,处境严重不利。并且,外线没有红军兄弟部队援助,既无近距离的出兵接应,又无远距离的策应配合和对敌牵制,只能在困境中孤军奋战,前景凶多吉少。

其三,松潘城及周边战场,即红军一部为开辟北进通道与堵截的胡宗南部在松潘城及周边持续争夺的战场。这一战场属川西北战场之局部,是敌我在川西北地区的激战已成遍地烽火、四面狼烟的背景下进行的。1935年5月,当红四方面军进入岷江流域,接近川西北地区时,国民党军倚仗优势兵力,开始并逐步对红军形成包围。当时,红四方面军在实行战略计划中分头行动:一部南下迎接中央红军;一部于东面殿后,坚守北川河谷千佛山等地阻击进攻的川军;一部北向松潘方向开辟北上通道;一部于新占领区域就地开展地方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后来,南下迎接部队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又以大部改为防御,就地阻击敌军从南面而来的大举猛攻。

红四方面军石刻标语。“丁一”为第31军第91师代号

红四方面军石刻标语“丙一”为第30军第88师代号

北向开辟通道的红军部队,遭遇的是驻守松潘的胡宗南部。该部属国民党中央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胡宗南任师长的第1师,二是归胡指挥的另外三个师和二个旅。

第1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堪为此一时期国民党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该师下辖第1旅、第2旅、独立旅、补充旅,另外有师部直属一个补充团、一个骑兵团和四个游击支队(每支队4个连,相当于加强营)以及炮兵营、工兵营等,每旅下辖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虽名义上为一个师,实则兵力比一个军还要大,因装备精良,火力远超一个普通兵团。

归胡指挥的三个师二个旅,即伍诚仁第49师、陈沛第60师、杨步飞第61师,王耀武第一补充旅、第2师钟松补充旅。上述三个师,原为第十九路军部队,福建事变后被蒋介石整编为国民党中央系,每师直辖三个团,两个补充旅亦各辖三个团。

这里,不要因补充旅有“补充”二字就误以为属非正规军,战斗力不强。其实,它是标准的正规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比如,王耀武补充旅就曾经在皖南的谭家桥遭方志敏红10军团伏击中反败为胜,并使红10军团损失巨大,最终覆灭。红四方面军的广昭战役中,廖昂补充旅第一团团部及第二、三两营据守的羊模坝,红军一个主力师发起猛攻,打了一天一夜,才最后解决战斗。还比如,廖昂补充旅第一团第一营(李日基营)在毛儿盖被红军围攻了一周,后来仍然从红1军团第1师的严密包围圈内成功突围。

胡宗南部队为什么有战斗力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军事素养不低,排长以上清一色黄埔生;二是政工严格,强化“三民主义”教育;三是装备精良,在当时堪为超一流。其装备以李日基营为例,可见一斑。李日基营600多人,兵力为一个加强营,配备有重机枪6挺,轻机枪27挺,步枪300余支,火力与红军一、四方面军最精锐的一个团相当。当时装备最好的红军团也只有一个机枪连,配置6挺重机枪,普通连队有少量轻机枪和冲锋枪,其余是步枪,而大多数的红军团只有步枪,还没有重机枪。

胡宗南部队善守,也有三个原因,一是善用碉堡工事,二是装备好,弹药多;三是意志较顽强,一定程度上能吃苦。胡部的弱点是运动战非其所长,一旦离开乌龟壳,与红军野战、运动战,往往难有胜算。

胡宗南第1师及其受胡指挥的部队总共28个团共6万余人,部署在以松潘城为中心的地域,该地也就成为了蒋介石“围剿”红军,以松潘城为核心屏障堵截红军北进的关键战场。其兵力部署为:以廖昂补充旅主力守松潘城,以其一营据毛儿盖,另两个营守护文县碧口至松潘路上交通,以第2师钟松补充旅守松潘城及西门外山地,以李铁军第1旅控松城以东机动,以李文第2旅据城南岷江左岸,以丁德隆独立旅据城南岷江右岸,以陈沛第60师据漳腊,以杨步飞第61师据南坪(今九寨沟),以王耀武第1补充旅据平武,以伍诚仁第49师据漳腊、黄胜关一线。

松潘战场,红军不仅面对的是战斗力强悍的胡宗南部,而且,更为不利的是严酷的战场环境和生存条件。

一是松潘城坚难克。松潘是座古城,砖石城墙厚达二三十米,为全国之最,并且城墙延伸筑到城西之高山之巅西岷顶上,用尽地势之利,城外壕宽水深,而南城壕外再加筑有一道又高又厚的外城墙。胡敌还在城内城外和附近山头遍布碉堡工事,其整体防御体系十分坚固。

二是战场地形严重不利。松潘城地处岷山和邛崃山两大山脉之间,东靠岷山主峰雪宝顶,岷江由北而南穿城而过,松城近边山高谷深,河流深切,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雪峰不少,西北远边是茫茫的松潘大草地。这样的地形,既不利于红军的运动转战,又不利于红军兵力集结,极大地限制了红军的机动能力,不能发挥运动制敌、分割包围歼敌之所长,而被迫在当前不利地域与敌持续进行阵地争夺,打可致严重消耗的堡垒攻坚战和阵地防御战。胡敌固守堡垒,红军不得不攻坚,而红军装备低劣,弹药不多,既无火炮,又无炸药。敌军则相反,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火力猛烈,又有飞机支援,红军作战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红四方面军石刻标语。“丁”为第31军代号

三是严酷的生存条件。敌我对垒,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然而,这在松潘前线红军很难做好。当地人口稀疏,村寨很少,居民为藏羌回族居多。胡敌控制了松潘城及其附近的村寨,而红军据守防线,与敌对阵争夺,因人烟稀少,少有村舍可依,只能以山野为营盘,指战员绝大多数露宿于山间丛林岩石。最早进入松城以南岷江两岸的红4军等部,从5月中旬起,直至8月28日撤离,共100多天。稍晚进入毛儿盖的红30军军部和两个师约1.6万余人,在哈龙、拉子梁、洞垭等地,除哈龙有居民三四十户外,余皆渺无人烟,指战员全都露营,后来再搭起部分树棚坚持。指战员单薄的军衣在硝烟烈火和巉岩荆棘的持续磨损中,早已不成形状,难于遮体。松潘地区雨水多,又值雨季,不时遭狂风暴雨袭击。有的阵地本就在雪山之上,指战员均踏冰卧雪。高原气候异常,中午烈日高照,早晚寒冷刺骨。此地高海拔,空气稀薄,战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红军刻在理番县城东门上的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红四军制 一九三五年六月。”

最严重的是粮食困难。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这里根本做不到。粮食是人的生命,松潘前线红军的粮食困难十分突出,十分严重。红军没有健全的后勤粮食供给系统,一般只能以“就粮”(即就地筹粮)方式解决军粮问题,而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十分贫瘠,可筹之粮十分有限,“就粮”极端困难,并且大军集中久驻一地,又会致成缺粮绝粮灾难。松潘国民党军方面,则要好得多。为了保证松潘部队的粮草供给,国民党组织了一支人数达五万余众的所谓“铁肩队”,专门从江油、平武等地向松潘运送。此外,胡宗南还有一条从原驻地甘肃天水至松潘的“松甘古道”运输线转运军粮物资,又在漳腊修建了飞机场实行空运。因而,胡宗南的军粮即便不宽裕,也不至于绝粮。而红军则相反,只能就地寻找充饥食物,强忍饥饿,苦磨苦熬。红军吃什么?粮食吃尽后吃一些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野菜、野草、树叶、树皮、树根、竹笋、牛粪,战马、野生动物……,有老战士回忆,有一天,饿极了,猛然发现藏民贴在树干上的干牛粪,揪下就吃。

总之,如此战场战局和作战环境条件之艰困,对红军来说,确为前所未有。

待续——

彪炳史册的松潘鏖战(之三):最宝贵最美丽的是人和人的精神

本文作者:楚风夏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军刚刚走出草地,就有人送来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是谁给的?
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
再说长征 4 | 攻打松潘失利,张某人建议再开个会
究竟有多少红军高级将领牺牲于胡宗南之手?(下)
胜利会师 曲折离合(六)
南下或北上6:藏民与红军的冲突,后卫部队遭到藏民和国民党军夹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