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彪炳史册的松潘鏖战(之三)

最宝贵最美丽的是人和人的精神

松潘鏖战不可遗忘,它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和宝贵的遗产。

松潘鏖战震撼人心。纵观长征历史,盘点红军所经劫难,川西北最为特别,松潘的遭遇最为险恶。中共中央和红军两支主力,被蒋介石亲自指挥90余万大军围困在深山峡谷、雪山草地之中,外无援兵,内有地形、粮食、气候等诸多严重不利,胡宗南紧控松潘,红军的出路被堵住。出去即生,出不去即死,生死存亡关头,一场决定命运之战,一场超越人的生命极限的鏖战。

鏖战的结果,胡敌自称“损失人员1.2万以上,各种枪炮7000余支”。除了战场战斗死亡,还有大量非战斗损失,总共6万大军,“因伤亡病疫减员大约半数,其余也疲惫不堪”,战败“回到甘南甘谷整补”,胡宗南本人亦“大病一场”。阅读其松潘参战者的回忆,还有更多惊心惨目的描述:“因气候不正常,粮食缺乏,营养不够的影响,以致全师(仅第一师)生病死亡和送医院后逃跑的人数,总共有两团之多。”当时有好多连队,“除病和死外,也只剩下五六十人,而且都拖得毫无战斗力。”胡部大部为内陆人,食不惯当地青稞,以致“稀一餐,干一餐,饱一餐,饥一餐,结果不是饿病,就是胀病,设在松潘的野战医院,每天都要死亡二三十人。”因没有菜蔬,第三团有一个班,“跑到田野里挖野菜,吃后全班中毒而死。”“在松潘战败时,气候已渐寒冷,而部队仍穿夏服,冻死的不少。”第2师补充旅100多名轻伤员在撤离路上经雪宝顶时被活活冻死。“按雪宝顶的坡度,身体健康的人爬起山来还很吃力,何况病号呢!仅爬了十几里,都筋疲力尽冻饿而死。”“参加过这次松潘战役的人们闲谈时,每每摇头叹息,甚至吐舌头,其狼狈情形可想而知”。(引自《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在国民党军那里,松潘作战不堪回首。

胡宗南损失巨大,而红军的损失(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可能更大。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红军方面在松潘战后详细的战损统计资料,然而,从红军部队作战前后表现出的一些相关情况和迹象看,也基本能够推演出一个大概状况来。红4军第12师第36团是该军主力团之一,也是最早参加松潘作战的部队,员额2600余人,后来一度参战的第10师第29团有1900余人,由于该两团减员巨大,当年10月,第29团撤销番号合并到第36团中,共1300余人,该两团减员3200人。尽管这个减员数字并非全因松潘作战而致,但是,毫无疑问松潘作战损失要占其中相当大的比例。红4军于1935年5月进入岷江地区时下辖3个师9个团,共1.7万余人,先后投入了对松潘胡敌作战,其中的第10、第12师主力为最早参战部队,亦是战斗到最后的部队,7月抽调第32团1300人补充给了彭德怀第3军,到当年10月,全军人数为9000余人,减员中的相当部分同样因松潘作战损失。红30军进入川西北时下辖3个师9个团共2.3万余人,其中军部和第88、第89师两个师6个团约1.6万余人经黑水进入毛儿盖后驻守哈龙、腊子山、洞垭40多天,减员4000余人,如果加上8月底在歼灭伍诚仁第49师的包座作战中伤亡的数字,当在五六千人,还不要说该军其他方面的损失减员。红4军、红30军情况如此,如果再加上红9军、红1军3、红33军和一方面军的红1军等参战部队的损失,以及因为胡部死死堵住松潘和岷江大道这一北上甘南的通道,造成红军几个月时间滞留于川西北雪山草地之间这一对红军生存严重不利的地区,因而造成的次生灾难危害的损失致其大量减员,那就更无法数计了。

松潘鏖战,双方损失巨大。最终,蒋介石胡宗南堵截和聚歼红军于川西北的企图彻底破灭,红军胜利突围而出。松潘鏖战,历经三个阶段,历时105天。第一阶段红军受挫,打开松潘借岷江大道北上的作战目的落空。第二阶段松潘战役,企图夺取松潘,消灭胡宗南,集中兵力北上甘南的企图再一次落空。第三阶段,佯攻和牵制松潘之敌,掩护红军主力从侧面草地穿越进入川甘边,再经包座之战,打开甘南通道。至第三阶段作战,红军大胜,一锤定乾坤。松潘鏖战,红军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在前景难测中开局,在道路坎坷中前行,在深陷困境中苦熬,红军的万里长征没有哪一仗有如此难打,如此耗时耗力,如此牺牲巨大。

松潘鏖战胜利,创造了非凡和伟绩。有了胜利才有生存,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若没有松潘鏖战的胜利,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不会有意外!中共和红军领率机关及其两大主力将葬身在川甘边,红军万里长征的脚步就会戛然止步于川西北荒原,中共和红军再美再好的战略蓝图将成废纸,所有振兴图强的理想将化为泡影。不要以为这是耸人听闻的言辞,看一看当年蒋介石和他指挥的90万大军曾经的如意算盘一目了然。所以,松潘鏖战胜利创造了历史。

80多年后的今天,战争硝烟早已散尽,回看曾经染血的战场:松潘古城、牦牛沟、黄龙、松坪沟、九寨沟……,锦秀山河迤逦而安宁,大自然鬼斧神工,天作美丽,不是仙境胜似仙境,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然而,时空转换,却掩盖不了历史的遗痕,以及人们对过往的思念和对那段非凡历史的记忆与思考。

当年红军在松潘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军,使蒋介石聚歼红军的图谋破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开创史书写出了厚重的一笔。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红军的兵力装备、粮食物资、环境条件远不如国民党军,却成为了最终胜利者,原因是什么?有何内在逻辑呢?

走进历史,走进现场,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现象和原因。

首先,创造性地执行中共的民族政策,唤起羌藏回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觉醒,是松潘作战的重要背景。

当年红军进入的川西北和松潘等地,属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的中间地带,遍布高山、峡谷、雪峰、河流、茂密森林和茫茫大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和滋养了特殊的民族人文社会。这里羌藏回民族居多,盛产木材、药材、烟土、牛羊、兽皮、黄金等。虽然地处边远,然而,历代统治者的触角也无例外地伸了进来,贪得无厌地吮吸各族劳动者的血汗。红军到达之前,四川军阀、国民党第28军军长邓锡侯就是这里的“屯殖使”,将这里视之为“钱袋子”,实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当地本就十分贫瘠,老百姓苦不堪言。

中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各个民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争取人民和民族解放,是其基本纲领,因而1935年5月红军进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使命也十分明晰,即践行中共党的纲领主张,同时,也为渡过当前难关寻找契机。早在进入川西北前,红四方面军和中共川陕省委,考虑到前面是民族地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政策和组织方面的准备。首先通过争取到一些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地理环境和民情风俗,并经常出入该地的商人的帮助,学习相关知识,积累丰富资料,在此基础上,“依照党对中国革命的少数民族问题的论述,结合以往在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地方工作的经验,研究起草了《西北特区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供“部队和党政干部了解川西北少数民族情况,学习掌握党的民族政策,以便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和有效进行宣传工作。”(《刘瑞龙回忆录》,第68~69页)

接着成立的中共西北特委也作出了《关于党在番人中的工作的决议》,规定领导番族解放运动的基本路线:主张番人独立,实行彻底的无条件的民族自决权,实行番人自决领导和组织番族广大民众起来推翻国民党汉官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番人自己的苏维埃和人民革命政府,同时根据他们自己的意志和中国的工农群众建立革命的联合战线,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打倒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和帝国主义,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决议》还规定了党领导番人解放运动的策略,这就是联合战线的策略:番族穷苦民众,为了要使民族解放斗争能够迅速扩大到很广大的范围,就必须和反对民族压迫以及赞成民族独立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喇嘛和一部分小土司土官建立联合战线,来反对汉官统治阶级。

中共西北特委还颁布了少数民族政纲,其中有:实行民族自决权,回、番民自己组织政府;没收国民党邓锡侯、汉官、奸商、放高利贷等发财汉人的土地、牛羊、衣物财产、金矿等,分给穷苦回民番民享受;遵从回民番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信教自由,男女一律平等。西北特委要求干部战士学习回、番民族的语言文字,以便普遍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并且严令红军必须买卖公平,照货给价;不准乱动回番民家中的一切物件;遵守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等等。

后来,又在张国焘主持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张国焘任主席,周纯全任民族委员会委员长,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如建立藏族苏维埃和人民政府,实现民族自决,保护信仰自由,增加工资救济失业,没收地主阶级和汉官发财人的土地、财产、牛羊、布匹、粮食、茶叶、衣物分给穷人,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劳苦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保护劳动妇女和劳动青年的利益等等。这些政策和策略从实际出发,对争取羌藏回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民族地区创造性地执行民族政策和策略的相关文件

红军发动群众,除了政治宣传外,指战员也注重接近少数民族群众,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赢得他们的信任。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军进行欺骗宣传,诬蔑红军“普烧普杀”、“共产共妻”、“青面獠牙”、“头长八只角”、“专吃人脑花和小娃娃”等等,吓得当地羌藏居民弃家出走,躲进深山老林。可是,红军来了,见到长相并无异样,不仅不烧不杀,还热情地帮助老百姓背水、劈柴、治病,原来对红军存有疑惧的人打消了顾虑,一些跑进深山老林的人也纷纷返回家园。红军便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把没收汉官的财产土地分给他们,严格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不随便拿一针一线。所有这些,感动了他们,开始把红军当作亲人,不仅纷纷杀猪宰羊,慰劳战士,还积极报名参加红军。许多藏民分得土地后,把“分配土地证”当神物供起来,烧香念佛,祈求神灵保佑土地,保佑红军。

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好传统,每到一地部队刚一停留,立即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这从鄂豫皖出发起就已经形成了习惯。进入川西北民族地区后,更是一刻也不敢耽误。一到北川,北川多羌族,工作铺展很快见成效,短时间建立起了一批村、乡、区级和北川、平南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数千羌族青年参加红军,羌族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接着,在向茂县、汶川、理番(今理县)和松潘进军途中,部队边打仗边发动组织群众,茂、汶、理三县很快全境赤化,普遍建立起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到达松潘白羊,没收地主蔡洪藻的旱地4.67公顷、水田1公顷、房屋46间,全部分给穷人,并召开大会揪斗恶贯满盈的团首薛荣贵、薛荣和、张礼书等,先后在白羊、镇坪、镇江关地区建立溜索头村、半边街村、马鸣村、镇江关村、镇坪村、靖夷堡(今解放村)、新民村等村级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主席职务均据人口比例由当地羌藏回民族村民担任。(《松潘县志》第490页)

这里还有阿訇肖福祯、土司安登榜参加红军的事迹,这一堪为历史和时代佳话的典型事例,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效果。肖福祯,回族,成都市人,本为中坝清真寺教务主持,精通阿拉伯文和伊斯兰经典,已经50多岁了,是川西一带富有名望的阿訇。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进入江油中坝,新型人民军队的理念和行动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这位饱学之士。不久,肖福祯和妻女到达北川陈家坝探亲,又遇红军进入北川。当地回、汉百姓因受国民党军欺骗欲逃向深山老林躲避,住在亲戚家里的肖福祯向乡亲们解释,共产党是帮助穷人求解放的政党,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苦口婆心地劝阻了群众,还毅然请求参加红军。组织上根据他的丰富知识和熟悉情况的特长,安排他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参与研究和制定《共产党红军对番民主张》、《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告回番民众》、《回民斗争纲领》等一系列文告,参与拟定并翻译印发有关民族政策的标语,如:“红军是穷苦回民的亲人!”“红军爱穷人,欢迎穷人参加红军!”“回人信教自由!”“回人用回人的文字!”等等,还受派遣前往指导和帮助在回民聚居区域和清真寺内建立了回民区苏维埃政府。肖福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对羌、藏、回民族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以及对其上层的统战工作。因表现突出,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回民工作委员会主席,直至英勇献身。(《红四方面军烈士名录》第262页)

安登榜,1895年3月出生,松潘白羊人,羌族土司。1935年5月初,他在北川墩上亲眼看到红军对待羌藏回民众有如兄弟,进一步接触后对中共的纲领主张和民族政策由衷拥护,认定红军是天底下最好的军队,是羌族百姓的靠山,遂请求参加红军,并提出将带在身边的卫队一起加入,红军批准了他的请求。在红军向松潘进军中,安登榜有多方面的很大帮助。6月,根据安登榜的提议,红四方面军正式组成了一支以羌族青年为主的番民游击队,安登榜任大队长,该游击大队积极配合红军行动,作出了很多贡献。(《松潘县志》第496页)

红1军3油印的《回民斗争纲领》

红军用回文和汉文刻下的标语

这里,不要小看当年羌藏回汉人民群众迅速站到红军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一事,它表现的是一种觉醒,一种破天荒般的觉醒,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不在于某个英雄人物的惊天动地般的激情昭示,而在于普罗大众的觉醒,在于他们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把握,并以自己的奋斗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理想。而正是羌藏回汉各民族兄弟的觉醒,并与红军力量形成天然契合,构成了松潘鏖战的重要的历史背景。

其次,羌藏回汉各民族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援红军,是松潘鏖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红军在川西北民族地区,践行党的纲领主张和路线方针,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策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向羌藏回少数民族群众表明红军是他们的亲兄弟、贴心人。羌藏回汉各民族群众,也对红军真心相向,因而红军所到之处,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拥护,红军又以苏维埃政权或民族人民政权为纽带,将红军与各族人民的命运绑在一起,大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与国民党军的作战中,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红军,大力支援红军,急红军之所急,视红军之难为难,热情帮助红军。

川西北山大水恶,地广人稀,出产有限,老百姓生活本身就不宽裕,日子过得相当苦寒,红军主力集中开来,数万之众聚集在松潘前线,且长时间持续作战,而当时红军既无大后方,又无专门的供给渠道,粮食物资只能就地筹措,取之于民,无疑给当地羌藏回汉民族群众造成了巨大困难。正是当地各民族群众超负荷担当,老百姓众口分食,才有了红军的粮食给养,才有了红军的生存。其中,红4军、9军、1军3、33军各一部战斗在岷江两岸的部队,靠的就是松潘南部,以及北川、茂县方向群众的粮食。红30军战斗在哈龙、腊子山一带的部队靠的就是松潘毛儿盖百姓的粮食,以及觅食于归属当地百姓的广袤的山林。当地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群众当年到底供给了多少粮食物资给红军,到现在没有发现较为准确的统计数字,客观上也难以有这样的数字。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当年红军数万之众就生活战斗在这一范围不大的圈子里,时间近4个月之久,外面遭敌严密封锁,没有粮食物资进来,红军得以维持生命,靠的就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因此,当地羌藏回汉人民功不可没。这里,也不能忘记小黑水流域(按:俗称波罗子、什窝等地,当年属松潘县,今属黑水县)藏族人民群众的贡献,那里虽然当年没有建立人民政权,但是,红军粮食最困难时刻,红1军进入筹粮,后来中共中央和红1军及军委纵队就是依靠在此筹集的粮食维持生命并走出草地的。

红军在毛儿盖留下的割青稞凭证,以便农户向红军换取银钱

红军打胜仗,群众是靠山。在战场上红军最困难,情况最紧急的关头,都有羌藏回汉民族兄弟的热情帮助,他们越险峰,跨激流,翻雪山,过老林,给红军送给养,帮红军抬伤员。红军指战员在最困难时刻,是茂县老乡送来了最后的一袋包谷,北川老乡送来了最后的一块白布为战士裹伤,松潘老乡送来了最后的一头牦牛……,安登榜率领番民游击大队日夜辛劳四处为红军筹粮最后在毛儿盖遭土匪袭击,牺牲在筹粮战斗中。

其三,红军兄弟部队的相互帮助、团结友爱,是松潘鏖战胜利的坚强依靠。

红军长征,说到底就是相对弱势的红军在国民党军重兵进攻下实行战略转移,以求得生存发展。如此,各个兄弟部队的相互策应援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对敌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正是这样,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准备渡长江入川,中共中央电示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策应配合,红四方面军放弃再一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出动迎接,先后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和土门战役,进入川西北的岷江流域,实现了两军懋功会师。会师之后,原本天各一方各自发展奋斗的两大红军主力,有了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两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工农红军的长足发展,对中共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在人民军队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会合后的两支兄弟部队,立足于当前战略需要和敌我战场局势,以肩并肩的战斗姿态投入战场,相互体贴入微地关心帮助,处处高扬团结友爱精神,同样留下了一段佳话。

会师之初,为了帮助转战的红一方面军部队解决用粮问题,四方面军在提前做好筹粮准备的基础上,还专门安排队伍为其运输并设立专门粮站保障。考虑到一方面军经万里转战减员很大,不无疲劳,多次提出,让四方面军在前面打,让一方面军在后方休息补充。在做具体作战计划部署时,也尽量避免让一方面军部队参战,特别是严重战斗,以避免一方面军部队进一步减员,并为其消除疲惫,恢复体力和战斗力留出时间。接着又向中央建议,从四方面军抽调部分建制团补充一方面军,同时请求一方面军调出部分干部到四方面军工作。经中央批准后,四方面军抽调了三个建制团和一个教导团、一个独立团、一个师部直属队补充了一方面军,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军的团结和战斗力。一方面军见四方面军电台不多,而一方面军电台较多,也主动抽调一批电台和电台工作人员补入四方面军,以加强通讯联络。红四方面军也尽力照顾老大哥,担子拣重的挑,自我多加任务担当,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兄弟部队。比如,在松潘与胡敌激烈争夺,战局呈胶着状态中,红军又遭遇毛儿盖缺粮绝粮的最困难时期,让林彪红1军离开战场战位开赴小黑水流域的波罗子、什窝等地筹粮休整。当时,波罗子和什窝一带属唯一的一块有粮的区域,红1军前后在该地就粮和休整了18天,较好地恢复了体力,并以筹粮所获,较好地的保障了自己和中共中央以及军委纵队通过草地的用粮需求。在确定和安排驻扎和宿营上,四方面军领导人一直把最好的地域留给一方面军,以方便其就粮补充和驻军安全。即便后来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动穿越草地,部署分左右路平行前进中,也特别安排将没有敌情,较为安全较为便利的左翼路线留给一方面军,四方面军走右翼路线,以担负阻止和抗击胡宗南松潘方面的袭扰。事实表明,红军第一、四方面军的紧密团结,相互支持帮助,正是克敌制胜的力量基础。松潘鏖战的最终胜利,也是这一历史事实的最好诠释。

其四,红四方面军高扬战斗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坚定意志,与敌持续拼搏,是松潘鏖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红军是具有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的革命武装,红四方面军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引领,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明白为谁而战,口号响亮:“不消灭敌人不是英勇的红四方面军!”川陕苏区反敌六路围攻胜利后,制定和颁布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全军上下庄严宣誓遵照践行。训词集中体现了坚强的革命理想信念,精湛的军事素养,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战胜敌人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红四方面军高扬训词精神,在与强敌搏斗中,勇敢坚毅,百折不挠,始终具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松潘鏖战,艰难备至,红军各部队以山地战、丛林战、河川战、隘路战、雪地战以及近战、夜战等技战术的机动灵活运用,努力争取松潘作战的主动权;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无比英勇顽强的优异表现,在极端困难甚至超越人的生命极限的严酷条件下,与敌持续作战,争得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对敌优势;创造有利战场,选择有利时机,运用熟练的运动战和围点打援战法,抓住敌重兵要害的关键节点,予以致命一击,一举全歼胡敌先头伍诚仁第49师,迫使敌后续大军仓皇后退,彻底击破了蒋介石的堵截计划,胜利打开了北上通道。

矗立在松潘附近高山上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将永远伴陪着松潘鏖战中倒下的英灵

松潘鏖战半个世纪之后,一座丰碑——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终于在当年松潘战场的高山之巅上落成。凝望丰碑,一切言辞都是多余的,因为,她的实至名归的意义,天地人皆有目可鉴。

80多年后,再回望松潘,松潘美丽无限!美在自然风光,更在人文,人和人的精神。而人和人的精神,可以绚丽、可以圣洁、可以不朽,因为她将境界、格局和风范,长留人间,因而也是最宝贵的。

所以,永远不要忘记松潘!永远不要忘记那座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牌!

本文作者:楚风夏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㈠ - 双石茶庄 | 周军的博客 | 博联社
揭秘长征:4次会议2场战役流产,北上何以如此艰难?朱老总道破原因
红军长征在青藏高原唯一走过的地方
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黑云压城
会宁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