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案|理中丸治疗流涎案

接诊医生:尹周安

医案整理:屈钰珂

图文排版:刘   倩

责任编辑:朱文彦

首诊

2021-10-31

邹某  女  33岁

主诉:夜寐口中流涎6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寐时流口水,质地清稀,无恶心呕吐,无胃痛、反酸等不适,流涎量逐渐增多,甚可浸湿枕巾,患者为求中医治疗遂来门诊就诊。

现在症:患者夜寐流清口水甚多,形寒畏冷,月经先期,月经淋漓不尽,8-10天干净,白带量多色白,进食生冷则头痛,大便溏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处理

①中医处方:理中丸 X7付

           ②禁生冷

           ③避孕

二诊

2021-11-07

病史同前。

现在症:患者诉服上方2剂后,口中流涎基本消除,服药1周,形寒畏冷显减,白带亦见减少,大便转成形。智齿疼痛,局部不红。

舌脉: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细。

处理

①中医处方:理中丸 X7付

           ②禁生冷

一、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396条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主治太阴中焦虚寒证。《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中焦脾胃者,司运化水谷,升清降浊,若因外寒内伤而戕伐中阳,耗损中气,以致中焦虚寒,寒饮内停;脾气升降失序而致气津逆乱。气不摄津、化液于唾出现喜唾而久不了了之症;气不摄血则有见失血之危。本方亦可治疗慢惊、霍乱等属本病机者。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温阳化饮,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健运除湿,炙甘草甘温缓急、周护中气,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化饮之功。

二、辨证思路

首诊患者以夜寐口中流涎6月余为主诉,睡中流清口水,浸湿枕巾,脾在液为“涎”,为脾精所化,可见病位在中焦脾胃;夜寐口水清稀,伴有形寒畏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细,为中焦虚寒证。足阳明胃经“循行过下颌、耳前至额颅骨中部”,故患者进食生冷则头痛;白带色白量多为气不摄津、寒饮下渗之象;月经先期、淋漓不尽为气不摄血之故。方投理中丸温中健脾、散寒化饮。

二诊患者述仅服2剂口中流涎基本消除,形寒畏冷、白带显减,大便成形,方药对症,效如桴鼓。患者虽述智齿疼痛,但望之局部不红,暂不予黄连之属,效不改方续用理中丸原方。待中焦寒饮渐除、升降渐复,可考虑香砂六君子健脾益气、祛痰除湿以善后。

三、类方比较

《伤寒论》中理中丸、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小青龙汤都有吐涎沫之症,病机都涉及寒饮内停,其中甘草干姜汤和理中汤均以温脾散寒饮为主,但甘草干姜汤药简量大,用于太阴阳气暴亏见烦躁吐逆者,可顿复其阳,而理中丸温补并施,既温散脾阳又补中益气;吴茱萸汤主治肝寒犯胃之吐涎,伴干呕、巅顶疼痛、逆冷烦躁等;小青龙汤主治寒饮客肺兼太阳表寒未解,以咳吐泡沫稀样痰为主。上方治饮各有偏倚侧重,临证时需仔细辨证、多加鉴别,方可处方精准、疗效显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理中汤的临床实用性
经典医案一例:肺萎,口吐涎沫。值得品鉴,反思。
理中丸,养脾“看家方”!脾阳升,身体才转,妙处尽在其中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虚寒胃痛,就用理中丸(汤)!
用药需谨慎,来看看误用寒凉药脾胃被伤医案患者有胆囊结石病史,期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