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第29条经文初起症状该用何方?

        最近半月,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几近废寝忘食。

        观《伤寒论》中第29条经文:“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条经文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历史上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对此作解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让我非常好奇以及困扰我的是该经文中的“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一系列症状究竟该用何方治疗,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病理状态?

        在我初读《伤寒论》的时候,结合桂枝加附子汤的经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认为上文中的“脚挛急”与此处的“四肢微急”可以联系上,而且都是因为津液丧失过多所致,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可是,当时我忽略了第30条经文的论述:“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从“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可以看出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均不可使用,由此让我陷入了深度的思考……

        翻阅了下参考书籍,认为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的不独我一人,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亦人在《伤寒论译释》中对29条经文的论述为:“本条以伤寒冠首,自然也是外感病,但是临床证候纯属阴阳两虚,容易发生误治。例如脉浮、自汗出、微恶寒、颇似桂枝汤证,但是桂枝汤证不应该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情况,小便数为阳虚液耗,膀胱输运失司;心烦、脚挛急也是阳气阴液两虚,心神失养于上而筋脉失养于下所致,这就给诊断带来了困难,据此推断整个病情,则脉浮、自汗、恶风可能是表阳虚、腠理不固的缘故,而不是桂枝汤证。既然不是桂枝汤证,而用桂枝汤,当然是错误的,即使是桂枝汤证,但已兼见阴阳两虚证,单用桂枝汤,也同样是错误的。无怪服桂枝汤后,病变更加严重了。”陈先生认为初起的症状是表阳虚、腠理不固所致,那就很隐晦的表达其实有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机会,但是没明说。

        日本古方派医家汤本求真对于该条的认识则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为表里阴阳相半证,即为桂枝加附子汤证,故不能治其阴证。与桂枝汤发表者,误也。若已与之而误治,便发为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等变证,此时宜与甘草干姜汤,使恢复其阳,即血气是也。若服此汤后,四肢厥冷恢复,足温暖者,则更与芍药甘草汤时,其足自能伸展也。”汤本求真先生认为桂枝加附子汤不能治其阴证,而其所谓阴证又是什么,没说。但也是往桂枝加附子汤靠近了。

        还有其他医家的观点就不再一一摘录了。

        我接着又翻了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稿》看了对29条、30条经文的认识,以及听了原版录音。胡老对29条的认识大概为:小便数是由于胃虚所致,即传统中医理论五行学说认为的土虚不能制水,由于自汗出、小便频数都可导致津液的丧失,而又加之误治,即会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症状,这一系列症状不应当认为有热,应该参考“脾约证”来认识,即脾胃中有津液,但是无法利用,故以甘草干姜汤来温化不能利用的津液,甘草补中恢复脾胃的功能。而对于初起的症状,胡老则认为应该吃芍药甘草汤治疗,即认为起初就是津液虚甚

        对于胡老的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新颖,确实有用芍药甘草汤的机会的,但是胡老既然认为小便数是胃虚引起的,使用芍药甘草汤未免又有点矛盾了,因为微恶寒,脉浮确实当考虑表证,而且是表阴证。但是胃虚之人对于芍药来说还是慎用的,因仲景在280条说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由此看来,此种说法还是欠缺了点,但我感觉已经非常接近我想要的答案,但一时也没法想出来……

        为此,我从芍药甘草汤证出发,去寻找相关的医案,而当我看到此案时,让我一下“顿悟”。

        刘定西医案;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国医论坛19915(5>:17)

        我苦苦追寻的答案不正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对于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的经文,仲景的论述非常简单,“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处当为发汗不得法引起的恶寒,如若治疗得法,汗出病不解,反恶寒不已,当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据此可以推测,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方证应该为芍药甘草汤证“脚挛急”为主证而伴恶寒,那么不就正好落在了29条经文初起的症状了嘛?附子可以针对恶寒、小便数的治疗,也即针对了阴证的治疗,而芍药甘草汤补充机体的津液,治疗了“脚挛急”,附子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振奋机体机能以恢复胃的功能。

        上述刘定西先生的医案也正印证了这个猜想,食欲不佳、口淡无味不就是胃虚么?疲乏无力、形寒肢冷、脉弱不就是表阴证么?腿强直疼痛不正是芍药甘草汤的特有症状“脚挛急”?而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投之,效果亦非常明显。

        除了这位医家的医案,我还参考了其他医家的医案,用此种思路辨证,皆落在了芍药甘草附子汤上。试再举一个娄绍昆所著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中的一个案例:

    该案中两腹直肌拘挛为运用芍药甘草汤的腹证,在日本汉方书籍中多有论述;而厌食、大便溏即为“胃虚”,时有怕冷感即“微恶寒”,那么据此辨证为芍药甘草附子汤而得效,也是印证了29条经文初起症状的治疗。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大胆得出这样的假设:《伤寒论》第29条经文的初起症状表现有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机会。临床上见患者表现有“挛急现象”,如腓肠肌、面部肌肉、腹肌、甚至咽喉部平滑肌等出现痉挛而且伴有胃虚表现如大便不成型、小便多、食欲不振、涎沫多、脉虚等表现时,均有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机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伤寒论第30条】对29条的总结,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葛根汤用错了也很危险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一 - 中医临床 - 民间中医网 -
夜读伤寒-22
脉证辨识(十五)- 辨气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