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补肝汤来解读中药配伍之妙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摘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上面这段教我们如何辨别肝实还是肝虚,主要是通过情绪来判断。恐则肝虚。生在申酉月的人,木坐绝。肝胆互为表里,肝胆弱则胆小。胆是中正之官,主决策,肝是将军之官。胆小则恐惧,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担心这个,怕那个,踌躇不前,或者会出现失眠多梦。经常做恶梦,其实这也是肝虚的问题。在黄帝内经中说肝藏魂。魂不守舍则梦多。

肝德在散。

这句是说肝喜欢疏散,不喜欢郁结。和树木的生长很相似。树木生长地太密集,就无法长高长大。如果用现代医学来解释,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人体很多化学物质的代谢。化工厂代谢的产物要不断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如果运输的管道堵了,化工厂物质积累会发生爆炸。一个散字抓住了肝脏负责人体新陈代谢的核心功能。

中医两千年多前就把五脏六腑的核心功能搞清楚了。中医很早就发现人体有生物钟,近代生物学研究才发现了生物钟的基因。中医研究人体靠的是人体的自我感觉。西医研究人体是在化学层面的细致入微。两者虽异而同归。在化学层面研究人体不过是一坨混合的化学物质,本质上人体不过是比地上的泥土组成的更有规则而已。那为什么人会产生思想和意念。中医认为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的层面。有些病伤到灵魂,灵魂不附体,精神就会出问题。比如中药里的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的效果。用这两位药把灵魂吸附回本体,病就好了。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辛味的药物或者食物都可以补肝。酸味的可以泄肝。为什么酸味的可以泄肝?酸味在人体产生收敛的效果,辛味产生发散的效果。这和五行生克也有一定的关系。酸味补肺,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则可泄木。辛味的发散让肝把代谢的营养物质输散到全身。从而达到增强肝脏的功能,就有补的效果。最有名的疏肝药就是柴胡(味辛、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如果补肝补的太急或者太过了。就会伤到脾胃。五行里面木克土。土就是脾胃。所以要在补药里面加一点甘甜的药。来减缓补肝带来对脾胃的克制作用。使补泄都不会太过。中医在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病,同时保护偏性所带给其它脏器的伤害。这个配伍就很妙。

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补肝汤的组成,就能够明白,脏腑补泄的原理。如果五脏只有一个脏腑虚弱,调理起来相对容易些。若是同时有两三个脏腑都比较弱。就很难补泄平衡。通过五行生克原理就可以理解。你补了这个脏,就会克泄与它相克的脏。所以说治病哪有那么容易。为什么林黛玉的病王太医都治不好?林黛玉肺弱心弱脾弱,肝火比较旺。这种体质。该如何用药?就会摁下葫芦浮起瓢,神医难治!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摘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先来看一下小补肝汤。从君臣佐使分析药物的组成原理。

君药是辛味,桂枝。臣药也是辛味,干姜。君臣一辛。两位药都起到辛温发散的作用。达到补肝的效果。符合甘德在散的核心逻辑。

下一位佐药。也是反佐的药。五味子虽然有五味,但主要的味道是酸味儿。酸味儿有收敛的效果。反佐的目的就是怕补肝补过了。稍微用酸泄一下。也可以用新陈代谢来理解。纯粹单用补药,很难补进入脏腑。必须把原有的一部分物质泄出去,才能补入新的能量。有一个很有名补肾的药六味地黄丸,也是三补三泻的配伍。

最后一位枣十二枚,使药。枣是甘甜的。木克土,预防在补肝的过程中伤害脾胃。用枣的甘甜来缓和一下辛味对脾胃伤害。干枣是榨不出汁的水果,它进入胃中会吸收水分,附着在胃壁上,保持胃的湿润。或者枣会吸附着辛酸药物,让它们在胃里缓慢释放。达到缓补而不伤胃的效果。这点在伤寒论里的十枣汤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简单的四味药形成了君臣佐使。平衡配比补中有泻,补而护脾胃。用很小的力量达到补肝的效果。

正常生活中,如果想通过饮食来调理。达到补肝的效果。那平时就可以稍微多吃一点辛辣的食物。同时再搭配一些酸的食物。辛辣的量大约是酸味物质的两倍。在这个过程之中,再吃一些甘甜的东西,保护胃。有了这个思路,通过饮食也可以达到补肝的效果。只不过日常食物相对而言偏性比较弱,调节的也比较慢。如果真的病的太重了,还是需要医生辨证论治的开药。

刚读到这个配药组方逻辑,就感觉妙不可言。中医里很多药理的解读都带了一部分意象的成份,有点唯心主义。而且同一个方剂,从古自今有无数种解读药理的方法。各个都说的有头有理,就是无法用确切的科学来证明这种原理确实存在。但是论效果,却又是千年不衰。

它不像西药,一个药吃下去,在人体中的代谢途径分析的一清二楚,化学反应方程式都写的明明白白。有种看的见,摸的着的安全感,而且副作用也经过临床实验摸的一清二楚。这点中药就很难分析清楚,一味中草药可能就有上成百上千种有机物组成,几位中药熬到一起,用化学的方法根本无法分析哪几个化合物起到治病的效果。而且更难用临床实验,测试药效。

中药讲辨证论治,不同的人感染同一个感冒病毒,症状可能完全不同。在中医看就是两个病。药方也会截然相反。中医因人而异的辨证体系,以人为本的治疗体系是它的优势。缺点就是不同医师辨证水平的差异,有没有效果也得看运气。这也是当今中医药没落的原因,再加上某些中成药在没有辨证的情况下乱用。好好的中医被搞的面目全非。所以得了新冠都吃莲花清温有用吗?这不就和薛定谔的猫一样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中医】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中药治病的原理,药的偏性对应病的偏性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初识中医(上)
苦辛汤——在胃体萎缩、肝郁失达、虚实夹杂的中药配伍解析
中药苦辛通降的配伍方法,常用的药物,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金锐:“汤液经法图”识方解方实践(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