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士懋老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十八问之“对表证和汗法的独特见解”(第三季第四期)
谨按:
一瓢之饮,适足救渴,一文之微,敢求知音
恭迎诸君于学术沙龙,共求真知于先贤古籍。

七:对表证独特的认识
八:汗法发微的理论创新

请参考《汗法临证发微》结合《本事方》之正元散展开思路。方子多少不是重点,要在阐明其理。并进一步拓展以下思路:小汗法三方(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人参败毒散等逆流挽舟;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大黄附子汤到正元散、金匮竹叶汤、五积散等。

参考资料:(第三季第四期导论) 李士懋老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十八问之“对表证和汗法的独特见解”

本期沙龙,我们继续学习李老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基于《汗法临证发微》深入探讨李老对表证的独特见解和对汗法的理论创新。

中医治病在于帮助人体自身去扶正祛邪,在于因势利导,和内达外,因此上一期沙龙中我们也探讨了病势的重要性的问题。那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病势趋外到表证再到汗法,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其中了。

何为表证?表证与表邪什么关系?表证与里证什么关系?表证与汗法什么关系?

历代医家常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自《伤寒论》始,诚然,但不尽然。关于表证恶寒,李老归纳为四点,其一,初起即恶寒,其二,恶寒发热并见,其三,恶寒持续不断,其四,恶寒伴其他表症。(详情请参观《汗法临证发微》,兹不敢班门弄斧。)当然,既是归纳也只是说常规情况,亦不可胶着,临床也确实能见到超出此范围的表证和并非表证的恶寒。

狭义之表,指肤表而言,广义之表,指表里而言,包括《温热论》中“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湿热论》中“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以及相对五脏而言,六腑为表,相对脏腑而言,皮脉肉筋骨皆是表,甚至于无论具体部位的泛言之表里,如《伤寒论》中的“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如此则表证如何定义?所谓恶寒为表证,只是就外感而多见,不是必然。如《金匮·血痹虚劳》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其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即是,表证不见恶寒而是见不仁。又如《伤寒》白虎加人参汤之“背微恶寒”,虽见恶寒却非表证。再到温病中,则更难以界定,肺热郁痹可致卫气不舒而见恶寒,杨栗山老先生说:“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虽有表证,实无表邪。”若表证作“症状”解,确实如此,则白虎加人参汤之恶寒也是如此,但若表证作“病机”解,则二者又都无表邪而实为里证。

更有吴又可在《瘟疫论·原病》中提到邪伏膜原也可见发热恶寒表证,“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则能显见某经之症,如浮越于太阳,则见头项痛腰痛如折。。。”,此不可发汗解表,否则徒耗真气而病不解,而必以达原饮开达膜原而后可。所以,见“表症”(症状)未必是“表证”(病机)。

但是,存在即合理,李老讲脉无假象,关键是如何解读,其实所有的象,包括症状,亦是如此,关键是如何去理解。对于“有表证,无表邪”这一解释,不可谓不合理,但总有“执理欲加”之嫌。何不依病机而论,无表邪者直接定义为里证,反而更加明了?

再者,进一步而论,其实表里无界,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谓表里,这是人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应用和表述。

在物理界,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辩论中,都以反驳对方的论据,成就了对方的观点,可谓精彩。在哲学界,朱熹与陆九渊之辨,亦为传世佳话。而在中医界,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论》,以自我分辨的形式,辨内外伤之迥异,其目的可谓悲悯后人,以济世救人之心。但是其结果,反而是促进了内外伤的统一,其论述内外伤之不同的论据恰恰都是支持了内外伤相关联,内外伤在人体的层面上是高度统一的。想必东垣无心插柳柳成荫,日后也是佳话流传于世。

其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但是治疗外感同样适用,其自治下利的小方子,用风药升提,但用于外感寒湿也是对症良药。其实早在《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可以用于表不解,也可以单纯用于心下有水气而没有表证的情况。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愈”,温病中“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以上种种证据都在表明,表里可以同治,表里是统一的,表里没有绝对的界限。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东垣一直强调表里要辨明呢?其实这并不矛盾。表里统一并不是表里不分,并不是稀里糊涂,而恰恰是表里如一才需要解表而顾里,否则损耗正气就是医之过了。《伤寒论》91条提出先救里再救表,164条提出先解表再攻里,这都是大的治则,是为了保护人体的正气,是为初学者的告诫,是常规之法,而这也恰恰说明了表里统一,若不统一则表里不会相互影响,治疗时反而是没有必要分表里先后了。

说到这里,把表里混为一谈并不是为了和稀泥,也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强调中医治病要注重人体这个大背景。在这一大背景上的统一,可以让医生更加灵活更加透彻地看待问题,也让医生明白“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正是因为有人体这个大基盘,我们才有可能表里同治,才可以和内达外,甚至可能不受方子的局限,打破治法的束缚去治疗表里不一的疾病。

而表里的统一,也为汗法的应用拓宽了思路,若从常规认识来说,汗法应用于表证,如《素问》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就表里统一的角度来看,汗法并不局限于表证,李老提出汗法可用于表证,里证,虚实夹杂证和阳虚阴凝证。而其实早在《金匮》中,就记载了中风痱用续命汤取汗,即是非表证而用汗法之明证。

所以在此基础上,表证没有界限,汗法也没有界限,表证有内伤的基础,汗法也是为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仲景用麻黄汤,立下九禁,也只是为初学者标示眼目而已,麻黄通过配伍,便可以不受以上限制而应用,例如麻杏甘石汤用于喘而汗出,越婢加术汤用于腠理开汗大泄,甚至麻黄升麻汤用于唾血下利之虚人。

依此思路,则虽有汗法之禁,但可随证变法,汗出不彻者,可以麻黄桂枝各半汤,或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小汗方治疗。外感之阳气不应者,初起发热脉反沉,可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虚者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产后如虚怯人,中风发热,《金匮》用竹叶汤,内以人参甘草生姜大枣顾护中气,外以竹叶葛根透散邪热,以防风桂枝桔梗疏风开提,与竹叶葛根合辛温复辛凉义,既助辛凉之通散,又合附子固外散之阳气。参桂枝加附子汤以及银翘散自可明白。

又《金匮》竹叶汤,亦有逆流挽舟之义,扶内托外,和内达外,至于人参败毒散,以诸风药辛提透散,以人参甘草固守其中,正柴胡饮亦见此意,此类方剂,避麻黄诸强汗之药,与虚人平人为宜,以求和平,而若痹郁之甚者,则又非麻黄不可,如麻杏甘石汤之虽汗而用麻黄,又如防己黄芪汤之喘者再加麻黄。如此则药无美恶,必尽其用而已,全在医者之临证斟酌,而谈理则易,临证实难,又在医者之日用功夫!

至于扶正托邪,一汗而解,又有补中益气汤,加减葳蕤汤,大温中饮,理阴煎等等之不同,诚如张锡纯所说:“发汗元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药使能汗也”。

如此,则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大黄附子汤,又可为祛其阻遏而为汗者,畅通内外,开通表里,则防风通圣散又为之拓展,补虚可汗,驱邪亦可汗,宣通郁热可汗,温化寒湿亦可汗,则与之对应,五积散之大量苍术配伍宣通气血之品,可用于外感寒湿也可用于内伤湿冷,病机同理,则可用于妇人经水不调,而秘制太和丸又为之拓展,用于妇人不孕。

前论汗法,扶正祛邪,阳加于阴,而必以三焦腠理通畅为先,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则正元散,正元气之乖变,复元真之通畅。以麻黄肉桂干姜吴萸附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以桂芍之流通血脉,以陈夏之宣通津气,甘草为之守而正气不失,大黄为之开而郁邪尽去。疏正元气,实至名归。

至若温病禁汗又喜汗解之辨,亦是因汗法元无定法,禁汗乃禁狭义辛温发汗,汗解乃因气机展布而汗,而此不过是名相之争,于理何悖?诸前辈皆以论及,兹不赘述。

要之,“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阳加于阴谓之汗”,“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汗法有战汗法,有测汗法,有辅汗法,更有不汗而汗之法,其理一也,人体之中,以辨证分表里,则表里不可混,以论治分表里,则表里不可离。以求汗出论汗法,则无有一法为汗法,以阴阳和论汗法,则诸法无不可为汗法。

前贤之论详矣,本不容我晚辈置喙,沙龙探讨不过是抛砖引玉,与诸君探骊得珠而已。明理可仰望星空,驰骋瀚海,临证则需脚踏实地,功夫纯熟。

如上所论,难免偏颇,水平所限,瑾供参考。欲求详情,请参李老著作《汗法临证发微》,请诸君细品,必有所获。

主审:牛广斌
执笔:山水渔樵
编辑:缘来如此
供图:江雪奇琴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上得院公众号:

     
上得院取上得与书院之名,半是诊所半书院,半日临证半沙龙,基于经典,践于临床,搭中医交流之平台,承平脉辨证之体系。然中医传承非一人一时之功,惟愿诸君之有志于中医者,团结一心,一灯然万千灯,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友生,论平脉辨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0)——少阴病无方证条文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
六经方证汇总—少阴病方证
张仲景之汗法的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