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74 温病的诊治

   六经辨证,通过正邪交争的症状,反推感受的邪气,判别六经归属。仲景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是证用是方,提出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等六经病。

  为何温病学中提出这么多病名?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提出:温病者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中医是辨证论治,但辨病也并非一无是处,能够整体把握疾病的诊疗规律,每一个病种,都具有各自的症状及传变规律。

  温病整体分为温热类卫气营血辨证和湿热类(三焦辨证)疾病。从发病来看分为新感和伏邪春温和伏暑

  从季节来看,春季阳气升发、暖多而多风热邪气;夏季天气炎热多雨而潮湿,多湿热邪气,多湿温;暑季酷热多暑邪,暑多夹湿,暑温;天多邪。秋冬季节有伏暑。冬季有冬温,春季有春温

   古人发现每一个季节的外感都有其规律,比如:春季多风,外感多表现为风的特点,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反过来,根据患病症状可以推出是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这是风温,由此知道其后续的传变,最终容易伤到肺胃的津液,风温一般很少往里传,但风温具有顺传阳明、逆传心包的特点,需要警惕热入心包的可能。

  再如古人把发生于春季的急性热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初起以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候,称之为春温。临床上,患者症状表现符合春温,且发生于春季,就归为春温,如果发生于暑季、秋季,自然不能叫春温了。辨证出来是春温,就能预测在传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证型。

   古人发现风温相对较轻,一般侵犯上焦、中焦,终末期也多伤上中焦肺胃气阴。春温、暑温热邪更重,易入营入血,急危重症多,后期易损伤下焦肝肾真阴。

  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季节不同,从不同角度给其命名,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把握,这也是辨病的临床意义。

  发生于春季的热病,是春温,不仅容易热入心包,也容易热盛动风,还容易灼伤下焦肝肾的津液,春温的热邪比风温为重,治疗时清热的力度要明显大于风温。风温、春温,本质上都是热邪,但容易侵犯的部位不一样,伤津的部位也不一样,轻重程度也不一样。

  再如温疫,也在温病范畴,但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致病,比如 SARS

  传统认为暑季是小暑、大暑前后,在温病学派,对于暑温论述的非常精详。炎热环境下人体腠理毛窍开泄,容易汗出,如果在大汗淋漓时,遭遇空调冷风,就造成相对的寒冷邪气的入侵,在夏季,外感风寒甚至比冬季还要多见。这就是经方的太阳病,在温病学派称之为阴暑,代表方香薷饮,组成香薷、厚朴、扁豆花,治法辛温解表、芳香苦温行气祛湿。香薷辛温发汗,比麻黄力量偏弱,古人说香薷是夏月麻黄。夏季阴暑的麻黄证很常见,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都是常见的。

   夏月不用麻黄、冬月不用石膏,要辨证来看,都不是绝对的。早在 2006年什刹海,冯老提到夏季小青龙汤证反而更为常见,夏季,虽然气候炎热,多暑邪,多暑温,但有是证用是方,如有麻黄证,自然放心去用,当然要除外一些兼夹证,有没有夹湿?有没有阳明内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伤寒论》论伤寒,何为伤寒?
【古籍】伤寒活人指掌图
名老中医经验集——万友生4.5.6
外感热病验案三则(太阳与阳明方证辨析)
外感热病证治浅谈
伤寒鼻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