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肝理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一)
userphoto

2022.11.22 四川

关注

调肝理脾一法,是中医儿科常用治法之一。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不少病证,均可用此法调治而获愈,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和个人点滴经验,对此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讨论如下,以冀就正于同道。

一、调肝理脾法的理论根据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常常相互影响,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

五脏中,肝脾两脏的协调配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肝属木,脾属土,“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脾胃的升降。肝若疏泄正常,则脾能正常升清,胃亦能正常降浊。肝的疏泄功能还直接影响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又有助于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反过来看,脾胃正常的升降、纳化,保证了气机的调畅,血源的充足,又为肝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所以,肝的疏泄、藏血功能正常,脾胃的升降,纳化功能协调,乃是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顺,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环节。

否则,肝气不和,脾胃失调,都可引起肝脾两脏不能协调配合,而出现眩晕,乏力,脘胁胀满、疼痛,呕逆、嗳气,或者纳食不化,二便不调等种种病理现象。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气血、营卫之来源,肌肉、肢体之发育,脏腑、经络之功能等,都需要有足够的营养以供应。因而,小儿对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在其生长发育进程中,对阴血的消耗也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旺,运化和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因此,相对地表现为阴血薄弱,阳用太过。

明代医家万全把小儿这种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由于“脾常不足”,所以小儿常因喂养不当,调护失宜,而致脾胃受伤,出现消化紊乱、伤食、吐泻等病证。由于“肝常有余”,所以小儿如果因寒暖不适,外感发病,最易化热化火,甚至引起高热、惊厥、神昏、抽搐等病证。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肝、脾有这种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所以决定了在临床实际中,小儿因脾虚肝旺而引起的病证比较多见,调肝理脾的治疗方法也就比较常用。

二、小儿肝脾不调病证的主要诊断依据

1.气色变化:肝色青,脾色黄。肝失冲和,气血不调,脾失健运,化源不充,以致气血无以上荣。故肝脾不调的小儿面部气色多苍黄不泽,特别是目内白睛晦滞不清,目下睑胞及口周发青发暗。

2.特异症状:肝主升动,脾营肌肉。肝脾不调小儿每因肝阴不足,肝阳偏胜,脾运不健,肌肉失养,而表现为性急多动,食少形瘦,腹胀时痛,二便不调。若属肝胃火盛者,亦可表现为食量虽多,但饮食不能充养肌肤,且性情焦躁易怒,执拗难管。

三、调肝理脾法常用药物

1.调肝常用药

(1)养肝柔肝:白芍、当归、乌梅、柏子仁、酸枣仁、龟板。
(2)疏肝理气:香附、柴胡、郁金、青皮、台乌药、川楝子。
(3)平肝潜阳:生龙骨、生牡蛎、钩藤、白菊花、代赭石。

2.理脾常用药

(1)健脾益气: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2)燥湿运脾:苍术、厚朴、草果、藿香。
(3)和脾渗湿:扁豆、薏苡仁、莲子肉。
(4)理脾和中:砂仁、木香、陈皮。
(5)醒脾开胃: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

四、调肝理脾法在儿科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1.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古称“不思食”“恶食”。现代医学称作“神经性厌食症”。本病发生原因很复杂,但常见原因为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零食、杂食损及胃肠。亦有因受惊受辱,情绪抑郁,或强食逼食,逆其所愿。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小儿以食为苦,或视食而惧。

究其病机,则多责之肝脾不和,气机不调,胃肠功能紊乱,故治疗应以调肝理脾,健胃消食,疏气防积入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自拟具有醒脾柔肝、健胃增食功效的“小儿增食汤”用治本症,收效满意。

小儿增食汤组成:云茯苓10g,苍白术各6g,枳壳6g,生白芍10g,乌梅肉10g,木瓜6g,焦槟榔6g,焦三仙各10g,清半夏6g,陈皮6g,炙甘草3g。水煎,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如兼大便稀溏者加怀山药15g、白扁豆10g;兼大便干燥者加炒莱菔子10g、火麻仁10g;脘腹胀满,食后恶心欲呕者加砂仁6g、藿香6g、厚朴6g;食不消化者加鸡内金10g;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10g、生黄芪10g。

2.小儿腹泻:小儿腹泻的临床证型很多,寒、热、虚、实均可致泻,若因暴受惊吓,造成气机逆乱,肝脾不调,亦常引起腹泻便青,睡眠易惊。此等腹泻,谓之惊泻,其治若单以健脾,收效甚微,必须柔肝健脾,肝脾两调,方能奏效。笔者自拟“疏木运土汤”,临床随证加减,用之有效。

疏木运土汤组成:苍白术各10g,白芍10g,防风6g,云茯苓10g,陈皮6g,葛根10g,车前子10g(包煎),炙甘草3g,水煎,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兼伤食者加焦三仙各6g;兼风寒者加藿香6g、苏叶6g;兼湿热者加黄芩6g、黄连3g、滑石10g;惊惕不安者加钩藤6g(后下);脾虚者加党参10g、怀山药15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久泻肾虚者可合四神丸;偏虚寒者加炮姜3g、制附片3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2)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汪受传:验古践新善4法
中医儿科学——概论(四)
山根望诊法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
《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