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经典

传承经典中医文化,做新一代经方人!

临床上饮症及瘀血比较常见。今天分享一下:

饮也是由于真阳不足,阴寒内盛,不能蒸化水液成津液而形成的病邪,饮邪是清稀的,多停留于胸腹四肢等处。如果机体进一步真阳虚衰,阴寒极盛,会形成水邪泛滥的病证。

饮证就是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所以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首创痰饮的病名,重点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清代医学家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说:“饮非痰,实乃有形之水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痰饮病就是水邪所聚,其性属阴,偏于虚寒,三阴病都有水饮,水饮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

1.痰饮,为四饮之一,是指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胸胁支满,胃脘有振水音,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

2.悬饮,是指水饮流注于胁下所致的病证,因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悬饮。水饮之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会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疼痛。

3.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所致的病证,水饮流行在四肢,渗溢肤表,会出现身体疼痛,肌肉重滞等证。

4.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心肺所致的病证,饮邪聚于胸膈,凌心射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而咳嗽气逆,短气不能平卧。

水、湿、痰、饮四者还常常相合为病,在机体内外上下,或停留,或痹着,或上逆,或下趋,常随其发病部位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复杂的病证,为病常变幻多端,最难医治。

所以,孙思邈曾说:“大凡水病难治”,《华佗神方》也说:“人生百病,最难者莫出于水。”

实际上,《伤寒论》的六经病大多就是在治水,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水与三阴病的关系极大,三阴病都是以虚寒为主的。

如太阴虚寒,则水饮易于内停,少阴真阳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水寒不化津液等,所以三阴病水饮多见,正如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所说:“因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

胡希恕先生说:“仲景书中谓为湿、饮、水气者,即皆水毒之属”,所以,辨清这些兼夹证,对证选方和合方治疗,辨治更加完善。

简单举几个具体用药的方法,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

如有水不化气,水湿不化津液,津液不布而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者,或水饮上逆而心悸眩晕等证者,可用五苓散。

如有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心下胀满,水气上冲心胸而心下逆满、眩晕、肢体震颤等证者,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如有真阳不足,或真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水饮上犯而心悸眩晕,水邪泛滥而腹痛下利,或四肢沉重疼痛,或水肿。或水盛血虚而肢体震颤等证者,可用真武汤。

如有内外湿邪痹阻,并兼有中风而身体肌肉筋骨疼痛较重者,可用附子汤,等等。

这些只是简单地举几个例子,具体用方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兼夹证而灵活选用。

瘀血证

瘀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者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所致的病理状态。

瘀血也称为血瘀。教科书上有关瘀血的定义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

不少急慢性病证,特别是慢性久病基本上都兼有瘀血。瘀证是广泛出现于临床各科疾病过程中的重要的病理改变,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真正明确提出“瘀血”的名称,并详尽地提出辨治方药者,就是医圣张仲景。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治疗瘀血有几个非常有效的,并且适用范围很广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和抵当汤,这些方子都可以据证合方应用。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临证最擅长应用“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这两个经方,常常据证灵活加减与它方合用,曾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辨治外感内伤的很多病证,特别在辨治冠心病和脑病时,更是将这两个方子活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伤寒杂病论》治疗瘀血的组方,严谨而灵活多变,疾病千变万化,瘀血兼夹证者并不少见,特别是现代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几大重要的慢性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更是多见瘀血兼夹之证,特别是瘀血与痰饮互结为病。

所以,我们在辨治病证中,也必须注意辨明病证的瘀血兼夹证,以全面治之。 [/cp]

栝蒌瞿麦丸出自《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薯蓣、茯苓各三两,栝蒌根二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此条文字过简,但以方测证,分明是水湿阻滞,阴液已伤,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不散。一方面水液停聚,一方面脏腑缺乏津液。所以用茯苓、瞿麦化水湿,天花粉、山药复脾肾之阴液,再用附子化气行水。药虽 5 味,却是一首润燥兼施(天花粉、山药———茯苓、瞿麦),寒热并用(制附子———天花粉)的巧妙组合。至于小便不利这个症状背后隐藏着的疾病张仲景显然没有提及,虽然糖尿病等也可出现这么复杂的局面,但没有比肿瘤更容易出现了。现在看来,此方非常适合于以寒热胶结、燥湿相混为主要病机特点的泌尿道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天津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对本方虽然以温阳立论,强调附子,但在本方常用于泌尿道以及妇科恶性肿瘤这一点上和笔者观点一致。本条方义传统的解释多为隔靴搔痒,即使尤在泾,也只略得其要,没有捅破那层朦朦胧胧的窗户纸。这与古代医家尤其是伤寒金匮注家临床所见肿瘤的数量和深度有限有关,也与顺文演绎的创作方法有关。《金匮要略心典》的解释是:“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细观其解释,润燥寒热并用的着力点睛之处还是悟到了。 [/c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气血津液辩证(精)_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关于“瓜蒌瞿麦丸”方证思考
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金匮发微》曹颖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7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