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脉学求索—数脉

(一)数之单脉
(1)《伤寒论》第257条曰:“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按】数脉,以来去薄急为据,不以至数为凭。数脉有邪迫正虚两类,邪迫者,气血激荡而脉数;正虚者,奋以自救而脉数,二者一虚一实,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至于何邪所迫,虚者何虚,当据数之兼脉及四诊合参以定夺。
“发热七八日”,焉能说“无表里证”?若既无表证,又无里证,则因何而热?此话可有二解:一是素无里虚证;二是虽发热七八日,脉浮数,然无表证,又无里虚证,但有里热证。里热外淫而发热,故可下之,给里热以出路。下之,脉数未解,里热未除,缘于热结血分,未在气分,故数不解,热不除,当予抵当汤主之。
数而有力者为实,当清之、下之、透之;数而无力者,为虚,当予温补。

(2)《伤寒论》第258条曰:“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按】数不解者,热未除,热陷阳明,迫津下泄而下利;腐败气血而便脓血。此数当按之有力。
(3)《伤寒论》第332条曰:“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热而脉数,有力者实热,无力者正虚。既为“热之有余”,则此数,当数而有力。热腐气血,而发痈脓。
(4)《伤寒论》第361条曰:“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复载)。
【按】厥阴虚寒下利,若脉转数,且微热自汗,乃阳渐复之表现,故自愈。复紧乃寒盛,故未解。
(5)《伤寒论》第367条曰:“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亦载)
【按】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阴盛则利;脉渐数且渴,乃阳渐复,故愈。若厥阴热化,则转热利,故清脓血。
(6)《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曰:“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目;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按】从赤豆当归散方义来看,有清利湿热活血排脓之功,推测此证,当为湿热熏蒸且血瘀所致。
湿热相合而热势不扬,仅微烦无热;湿热困阻而默默但欲卧;湿阻营卫不和而汗出。湿热上熏而目赤,湿热伤血而目眥黑,湿热蒸腐气血而为脓。湿热之脉数,当为濡而数,
(7)《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数则为热”“数则恶寒”。
【按】“数则为热”。热有实热、虚热之分。邪实化热而为实热,正虚阳浮而热者为虚热,虚实之分,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数则恶寒”。热郁于内,阳不外达则恶寒,甚者肢厥,通体皆厥。此数,必沉数有力或沉而躁数,或沉伏细小涩,然按之必有一种躁动不宁、不肯宁静之感。
数则恶寒,亦可因壮火伤气、伤阳而继发之恶寒,此即壮火食气。
(8)《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按】前云:“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本条之数,当为数实,热郁而寒,热灼则胸满而咳,吐浊脓如米粥。
肺痈亦有虚寒者,主以阳和汤,其脉当数虚,不可概以实热论之。
(9)《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
【按】趺阳胃脉,数则胃热,热则消谷,此言实热。
(10)《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按】脉数身热,热迫血妄行而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乃气脱于上,故死,此脉数,当数大而涌盛。
(1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按】本条经文提出两种热,皆脉数,一为热当消谷引饮;一为不能消谷。何以皆为有热,皆为脉数而迥异?这里指的两类热,一是实热,一是虚热。胃实热者,消谷善饥,其脉数实有力;胃虚热者,不能消谷,其脉数而虚。
胃中虚冷,何以生客热?此亦阳虚,虚阳浮动而为热。虚阳浮动,可浮于外、浮于上,成格阳、戴阳;虚阳亦动于局部,或窜于上下内外之局部,如面热、口中热、心中热、腹热、阴热、手足热等。
(二)数之兼脉
1.数急
《伤寒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按】此条是以脉与症,判断外感热病病势的标准。

以“伤寒”为名冠之,是言广义伤寒。凡对外感热病之病势判断,皆依此标准。
脉的标准:“脉若静者,为不传。”若由太阳病之紧数,或浮数,逐渐缓和下来,就是向愈、不传变的指征。所谓脉静,就是脉缓,这是邪退正复,有胃气的表现。此时即使还有寒热、头身痛等,或体温尚高达39℃左右,只要见脉渐缓,则此热不足虑,将于半日或一日渐退。
“脉数急者,为传也。”数急,即躁脉,躁乃邪气盛,主病进、传变。外感发热见躁脉,即使一时体温降下来了,然不出半日,热将复炽。脉是判断病势极为重要的标准。
症的标准:太阳病,若见颇欲吐,是病传少阳;若见躁烦,是病传阳明。此即《伤寒论》第5条所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反之,若见则为传也。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凡证,皆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而病势的判断,主要依脉,其权重可占50%~90%,其次是症状和其他体征。
2.数紧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
【按】数脉为阳,紧弦为阴,乃寒束热郁之象。脉数弦者,当下其寒。“下”字,当广义来看,非特指下法,亦包括散寒之意。

仲景脉穴求索—滑脉

(一)滑之单脉
《伤寒论》第350条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按】滑脉之状,往来流利如珠之滚动,替替然。常脉之滑,气血盛。病脉之滑,主热、痰、食、蓄血,此为实,当按之有力。正虚亦可见滑,如脾虚生痰、食积不化、气虚不能统摄阴火,或元气外泄等,此为虚,当沉取无力。
此滑以白虎汤主之,乃热盛而滑,当按之有力。其肢厥者,乃阳郁不能达于四末。

(二)滑之兼脉
1.滑数
(1)《伤寒论》第256条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复载)。
【按】临床见滑数之脉,多以痰热论之,今以大承气下之,当见大承气证之舌征、腹征、脉征。
(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
【按】滑数乃痰热,痰热壅肺,腐败气血,而为肺痈。此滑数必有力,以脉数实者为肺痈。

2.滑疾
《伤寒论》第214条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按】阳明病,潮热谵语,下证已备。脉当沉实,而见滑疾,乃热结未甚,故予小承气汤。

仲景脉学求索—涩脉

(一)涩之单脉
(1)《伤寒论》第48条曰:“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
【按】①何谓涩脉?涩脉的本意是往来涩滞,正如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云:“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提出了涩脉的五个条件,即细、迟、止、散、往来难,后世多宗此说。《脉诀汇辨》曰:“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也就是说,涩脉必须具备细、迟、短三个条件。李濒湖曰:“参伍不调名曰涩”,在细、迟、短的条件上,又加了个至数不齐的“参伍不调”。又曰:“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在细、迟、短、止的条件上,又加上了散与虚软无力。综合起来,涩脉的条件是细、迟、短、止、散、虚、往来难七个要素。
吾所指的涩脉,是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判断涩脉的唯一特征。
②涩脉的脉证
涩脉振幅小,可因邪阻,气血不能畅达以鼓搏血脉,此为实,当按之有力;或因气血虚衰,无力鼓击血脉而振幅小,此为虚,当沉取无力。至于何邪所阻,正气何虚,尚须结合涩之兼脉及四诊所得合参之。
③本条涩脉的意义
本条是“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发汗,到什么程度是汗透的最佳标准呢?仲景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是于桂枝汤将息法中提出正汗标准,即“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一条是脉的标准,即《伤寒论》第4条之“脉静”。若虽发汗,依然脉涩,是汗出不彻的一个指征。
脉何以涩?因寒邪凝泣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敛降、凝泣。寒客则气血收引凝泣,故脉涩。若已然发汗,脉仍涩,反映寒邪未解,故脉仍涩,可再汗,乃至二汗、三汗,直至脉已起且舒缓,说明寒已解。所以脉涩与否,是判断汗透邪解的一个主要指征。
吾于拙著《汗法临证发微》一书中,将此种涩脉称为痉脉,即沉弦紧滞,作为寒凝证的一个决定性指征,也作为使用汗法的一个决定性指征,也作为判断汗透否的一个决定性指征。
(2)《伤寒论》第212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按】此太阳不解,病传阳明,逼乱神明,险象环生,死生之判,以脉决之。脉弦者,生气未已,故生;脉涩,上燥水竭,故死。

此涩主生死,亦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邪闭气机而脉涩者,沉必有力,且有躁动不宁之感,此涩未必死,当以逐邪为务;若沉涩微细者,正气已衰,主死。

(二)涩之兼脉

1.阳涩阴弦

《伤寒论》第100条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主之。”

【按】“阳脉涩,阴脉弦”,阴阳有二解:一是浮为阳,沉为阴;一是寸为阳,尺为阴,此阴阳当指寸尺而言。

我为什么认定此阴阳指寸尺而言呢?理由有二:一是脉以沉为本,沉而弦,此为寒,为郁、为减,至于浮取为何脉,则无关宏旨;二是涩脉的脉象,主要是脉幅小,涩滞不畅,若浮虽涩滞,而沉弦,则振幅未必小,不作涩脉论,故此阴阳,当作寸尺解。
寸脉细迟短涩,此阴阳两虚;尺脉弦者,因阴阳两虚而失于温煦濡养而脉弦,经脉蜷缩绌急而腹中急痛,予小建中汤,阴阳双补,且重于益阴血,缓挛急。服之未效者,以中虚而木郁下陷,故改用小柴胡汤疏达少阳,以解木陷。
小柴胡汤或然证,即有腹痛一症,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三两。木郁不升而下陷,小柴胡升发少阳。去黄芩者,不欲苦寒沉降;加白芍者,乃补肝之体而益肝之用,令甲木升发而不陷,腹痛自除。

2.涩小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按】涩小,有虚实之分,涩小而沉取无力者,乃正气虚也。涩小而沉取有力者,乃邪阻所致。此历节痛,乃素体盛,又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热合而为痹、短气,则此脉当沉取有力,实也。
[涩脉小结]
涩脉,是指脉之振幅小。
涩脉分两类,邪气阻遏者,涩而有力,属实;涩而无力者,正虚。
究为何邪所阻,正气何虚,当依涩之兼脉及四诊所得,综合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第15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中医
《伤寒论》第15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中医典籍
伤寒论-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