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世纶教授医案:新冠后遗症频出案

整理:彭鸿杨,喻刚,梁栋,杨雅阁

徐某某,女33岁。

初诊2023年9月29日,头沉、头晕、头疼,乏力,呼吸困难自感胃中有停水身上冷热不均尾椎、踝、腰等刺疼,汗出多,恶寒,有时口干,有时心慌气短晚上手僵硬,尿量少,偶有刺疼,有时胃酸灼热,大便如常;苔白根腻脉细弦沉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茯苓饮加半夏汤证。

桂枝10g 茯苓15g 猪苓10g 泽泻15g 生白术15g 姜半夏30g 党参10g 陈皮30g 枳实10g 自加生姜3片,七剂。

二诊:药后10天,头疼、头晕、乏力、气喘明显好转,但反酸,胃中停水减,身冷,腰及踝疼,汗出减,有时心慌,尿量少好转微刺疼,有时胃灼热,口中和;苔白根腻,脉细。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茯苓饮加夏苡汤证。

上方增桂枝15,加生苡仁30,七剂。

老师答疑解惑:

问:请教老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的应用经验?

答:五苓散,因为《伤寒论》记载的剂量是做药面的,我们一般是根据病情折算,桂枝一般用10克,耳鸣、头晕、头重我们就加大了(剂量),看情况呗,其它的没什么,大便干的用生白术就量大了,大便稀的泽泻就用量小,大便干的泽泻量就用大,看病情。有的典型的五苓散汗出、恶风、口干、小便不利,外邪里饮的症状,有口干,一般的剂量就行了,大便干的生白术多用点,大便稀的泽泻少用点,根据病情。

问:最近几次,有些患者,您为什么有用川萆薢替代猪苓?

答:猪苓,现在这么贵,何必用它,尤其是自费的,我们就不用它了,用川萆薢代替,或者干脆不用,用生苡仁完了。这个人没有用生苡仁,因为他寒比较重,你看泽泻用15克,没用18克。根据病情,不用猪苓就是因为价格太高。困难时期的时候,茯苓缺,茯苓可以代食物嘛,茯苓饼,有些人开了药就吃,饿了嘛,他吃点药代饭的,但是猪苓有,猪苓怎么代茯苓,没法代,有的就用猪苓,再说猪苓便宜。现在不知道怎么着猪苓贵了,茯苓培养一弄一大个,猪苓可能是不好培育,现在是猪苓贵了,这药贵很难说。

问:老师,没有口干,五苓散中猪苓、泽泻怎么用呢?

答:没有口干,猪苓、泽泻就可以不用了。五苓散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没有热,那就是苓桂术甘汤这一类的,《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它就说有里热的用,没里热的不用了。

此案辨证学生思路自揣:

老师此案,初诊患者自感胃中有停水,且苔白根腻,脉弦沉,当思为饮;那么是否成立呢?还得回到患者当前刻下脉症寻找依据。

饮停体表,导致骨骼、肌肉等组织受压,故而出现尾椎、踝、腰、头等处疼痛,饮停手末,则屈伸不利,甚者僵硬;由于饮停,肌腠致密,导致自身的温度高于外界,故犹如风寒来袭而身感冷热不均,甚则恶寒为重;虽得汗出,但限于自身良能不足,故体表之饮未得解除。此系集中反应在表的太过之证,则辨为表阳证,即太阳病之所在。

水气凝心,则心慌气短;饮之甚者,便会影响胸廓肌乃至膈筋膜的舒展,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水气行于清窍,则头晕、头沉;饮趋于外、趋于上(里上),则下津不足,故而尿少而涩(或偶痛)。此皆集中反应在里的不及之证,故辨为里阴证,即太阴病的内涵。

汗出虽为太阳之证,但量多,且口干,当思饮郁生热,此系集中反应在里的太过之证,细辨为里阳热证,即阳明之意;此热而不实,且轻且微。

前述论证,水饮为患可以成立。饮停的本质是胃虚,饮停津阻,气血不能濡养周身,故而乏力,脉道不能充盈,故而脉细;胃酸灼热,亦为饮停郁而化热之证。

综述辨刻下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身痛、口干、汗出、小便不利(身上冷热不均,尾椎、踝、腰等刺疼,汗出多,恶寒,有时口干,晚上手僵硬,尿量少,偶有刺疼),为五苓散的指征;据胃虚饮停,水气停滞(自感胃中有停水,有时心慌气短,乏力,脉细弦沉)辨为外台茯苓饮加半夏;头沉、头晕,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为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中已经暗合,无需再次重叠,且患者饮停为甚,故去甘草,以防壅水;虽有里阳热证,但前述热而不甚,且是水郁生热,方中猪苓、泽泻足矣,故先投石问路,据证进退,再决加减。

二诊,患者服药后,虽汗出减,头疼好转,但仍身冷,腰及踝疼,表证犹在;头晕、乏力、气喘好转,说明水气上冲势减;小便不利改善,说明胃虚好转,结合前述考虑津液开始正常输布;胃中仍灼热、反酸,时心慌,苔白根腻,为水饮化热。证虽有改善,但病依存;故六经仍辨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所以仍处五苓散合茯苓饮加半夏,重用桂以降冲逆(以初诊10g增至15g),加苡仁以清热祛湿。

体会:

新冠后遗症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按照经方的理论,此案内在的病理内环境为外邪里饮化热,六经辨证属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水饮为患,饮动而不居,诸症杂出,夹气上冲则头晕头蒙,凌于心则心悸心慌,犯于肺则咳嗽气短,停于胃则小便不利。

上述医案引出这样一个话题:方证与症状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患者首诊汗出多、口干、小便不利,辨为五苓散证,视乎证据相对充足,二诊汗出减、口中和、小便不利好转,仍可辨为五苓散证;众所周知,茯苓饮为“气满不能食”,临床的典型症状是纳差,腹胀,患者两诊信息中均未包含这两个典型症状,如何能确定为茯苓饮方证?

初学经方,认识肤浅,觉得证好像就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背条文,辨症状,按图索骥,日本汉方派大体似乎就是这个发展路径,注重经方对应的症状,而脱离经方理论的体系,于是产生正反两向的结果,既开阔了方证的适应范围,也多了许多的失治和误治。

再学经方,证就是证据,也就是对临床证据加以整理之后,寻找与之最为对应的方剂。例如体质分类,主证、兼证、类证之分,方人与药证等等,从症状、体征、疾病谱、体质多个维度进行思维和判断,以期找到方证之间的最优解。

重学经方,证就是病机,是对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揭示,辨证论治实质上是方与证的病机的提取和契合。无论患者临床症状如何五花八门,只要病机相同,则治则相同,方药相同。于是乎只要是病机对应,有汗无汗都可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尿多尿少都可以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一番轮回,总结了所有经方学习者的必经之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大道虽至简,求索有迂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医案;腰痛,慢性前列腺炎,小便灼热
五苓散”验案集
陈潮祖先生的用五苓散治疗便秘的医案
五苓散方剂应用 皮肤紧致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