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道德经》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道虽尊,但道未尝自以为尊;德虽贵,但德未尝自以为贵。万物虽尊道贵德,但不是有心去尊去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露。


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用。

天下万物,无不生于道,无不成于德,所以道德为天下之最尊最贵者。

道德无有边际,无有方所,看似无所作为,实则又无所不为;看似无有,实则万有;看似不宰,实则是整个宇宙的枢纽和总持;看似不见德,实则其德无量无边,充满宇宙万物之中。

人能体道而忘于道,用德而忘于德,则其道无不尊,其德无不贵。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天下始”就是“无”,“天下母”就是“有”

有即是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万物之母,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当然,这个“根源”就是“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道。

:德,或者说是万物。

得到了道,就知其德,就能了解和知晓万物,如果知晓万物是什么,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后,必然就会返回到道中,去坚守大道,以至于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危险。

如果能够掌握万物的演化规律,那么就可以通过利用这样的规律,把万物转化成利,终生也不会为万物的演化所害。逆万物之势而得害,则事败身亡;乘万物之势而得利,则大业成功。这便是没身不殆的道理。

万物是道的孩子,万物由道而生,又返归于道。

万物归于道,归于真我,那就一定会坚守大道,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

:门+心

:心门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直译:

把心塞进门里,然后把门关闭了,心神不外漏,反求于身,则终身不忙碌,反事自然而成,活的逍遥自在。

反之,打开心门,执着于事,则心神不宁,终身不得救。

有的版本是:

塞其兑,闭其门。兑解读为口,门解读为眼。清心寡欲,闭目塞口,不追逐这些身外之物而恬淡自养,积精累气,固根抱本,则可延年益寿,终身不会有病灾。

去除德性,或认知上的阴阳相对属性,没有分别,无执、无念,回归于道,则无为而无不为。与上文:“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相呼应。

塞其闷,闭其门,就能同于道,天下都会前来归附他,根本不用他去追逐天下。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有天下取天下,这便是终身不勤。

启其闷,济其事,把精气神都舒散出去,消耗在各种事物之上,把耗散自己的生命当成生活任务一样去完成,那么当人的精气神,全部耗散光了,他的生命也就要枯萎了。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见小:通过事物的名相看到其无的状态。

:觉悟,觉知,明智。

守柔:保持自然平衡

:刚强

凡物必然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无”是“有”之根,“小”是“大”之根。能够不孤立的看待事物,能够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特证而是看到事物产生的源头,即无的部分,可以称之为“见小”

“见小曰明”就是能够从最微小的地方,也就是从眼前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的地方,见到最深奥、最伟大、最玄妙的“道”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也就是通过无欲无求的方法来观察事物,不给事物人为的加上相对性,谨察事物至微之原始,这就是“见小”,不忘本逐末,这种洞察的能力叫做”明“

呼应的正是首句“既得其母,又知其子”。

“柔”是“道”,“强”也是“道”,保持事物的自然平衡状态,看似柔弱,实则刚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代指事物的相对属性。

复归其明:用事物的相对属性,是为了更清楚的认知事物,但最终还是要复归于无相对性,回归于道。

“用其光,复归其明”是一种境界。

我们给事物起“名”,赋予事物的相对属性,如大小、黑白、好坏等,目的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事物,但这些赋予的相对属性,本身都是不存在的,最终都需要去除这些标签,复归于无、复归于道。

通过事物的相对属性,如光,通过这些相对属性更好的认识事物,分虽事物,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去掉这些相对属性,直接感知万物,这就是一种悟道的境界。

见小曰明,看万物,没有欲望,不被事物的表面所干扰,直接看到事物的“无”。

只有这样,才能不伤害、不偏离事物本身,从无到有,又回归于无(道),这是常态,也是常道,是谓袭常。

按照人体自身的规律与节奏去生活的人,这种人享尽天年,无疾而终。

本章其实讲的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修道过程,从无相对性到有相对性,再到去相对性,即道--德--道的循环发展过程中,最终复归于道。

我们认识事物,要见小、守柔,不能只认识到事物“有相对性”的某个类别,而是也能看到其“对立的类别”,以此看到其“无”的属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然平衡,才不会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受到灾祸。

宇宙中处处体现平衡之道,平衡则万物兴盛,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灾祸。所以说有得必有失,有舍才有得,只得不舍必然臃肿阻滞、消化不良,只舍不得也会使自己因不断消耗而日渐枯萎,皆非长久之计。

老子把这种施受平衡之理叫做“袭常”,也就是遵循常规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导悟
[第二章] 比较与甄别——有无相生——生活是道的一部分
第五十二章
《道德经》第52章:1.“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
【道德经】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第五十二章
《道德经》的姊妹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