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1):武昌县(黄冈、鄂州、黄石之二)

        今黄冈市黄州区的长江南岸,为鄂州市鄂城区,在唐宋时期,其为鄂州武昌县。与宋代黄州城正对的是武昌县西山,西山的东侧是武昌县城,西山的西侧是樊口,故武昌西山也称樊山。在古代,黄州城和樊口之间有渡船往来,从黄州到武昌通常是坐渡船先到樊口,再走西山脚下到达武昌县城。

        公元1099年,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离开住了两年多的黄州时,渡江至樊口,写下一首《离黄州》:

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

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

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假借。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

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

通假借:指来往密切、互相帮助。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黄州邻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樊口,即樊港通江处,《辞源》载:“樊口,因位于樊山脚下,为樊港入长江之口,故名。”樊港,也称樊溪、樊川,今天人们习惯称长港,全长约90里,故又称90里长港。樊港内通樊湖(今称梁子湖),通常每年春汛到农历八月,长江水涨,江水通过樊港涌入湖内;农历八月到次年春,江水下退,湖水经由樊港入江。为治理梁子湖水患,从清末民初开始,人们在樊口筑堤建闸,江水不再自由出入樊港,樊口外逐渐泥沙淤积形成了沙洲。

        公元1099年,张耒离开黄州后,夜宿樊口,又写下一首《宿樊溪》:

黄州望樊山,秀色如可揽。扁舟横江来,山脚系吾缆。

大川失汹涌,浅水澄可鉴。北风吹疏雨,夜枕舟屡撼。

齐安不可望,灭没孤城暗。奔流略溪口,龙蜃屡窥瞰。

平生千金质,戒惧敢忘暂。兹游定何名,耿耿有馀念。

齐安:齐安郡为黄州的旧称。龙蜃:指长江中出没的中华鲟、江豚之类大型水生动物。千金质:这里应指乡亲友人的帮助。千金,指贵重。质,通“贽”,礼物。

        樊山的面积并不大,东西长约 1.6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樊山东面、南面坡岗徐缓,西边、北边山势挺拔。东面最高的石门峰约170米,西边最高的雷山约160米,双峰耸立,其态巍然。山间溪泉,汇于退谷、抔湖,向北通江。从长江上眺望,樊山好像八字形。东晋时,风水先生戴洋对镇守武昌的征西将军庾亮议论武昌的地形,有“山作八字”之语,认为“风水”不好,不宜久居。故后世常用“八字山头”作为咏武昌山峦的典故。关于樊山的来历,苏轼还探究了一番,在文章《记樊山》中云:“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口,为樊山,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此处所谓“燔山”,是说当地有“燔(烧)山求雨”的风俗,燔是樊的谐音,故有从“燔山”演变为“樊山”的说法。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樊山春望》: 

飞出仙人壶外天,壶中日月故依然。

虚明百雉龙鳞动,空翠千峦翡羽鲜。

咫尺画图藏世界,侵寻锦绣簇山川。

归来身入寒溪路,恍若瑶林一梦还。

“壶中天”或“壶天”:指仙境或胜境,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一二句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樊山春天的景色有如仙境。虚明:空明清澈,形容天气晴好。百雉:形容高耸的山峰。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侵寻:此处为小巧的意思。古代长八尺为一寻。寒溪:樊山下的一条溪流,夏日溪水十分冰冷,常有寒气冒出,因此得名。瑶林:玉林,亦泛指仙境。

        唐朝时,樊山中曾住过一位名人,就是著名诗人元结,他的那些反应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作曾备受杜甫推崇。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元结辞任荆南节度判官,移居武昌樊口,直到第二年受任道州(今湖南永州)刺史离开。元结隐居樊山一年多,期间放情山水,以耕钓自娱,悉心著书。

        元结,字次山,自称浪士,亦号猗玕子、漫郎、漫叟等。他在隐居樊山时,曾作有一首《樊上漫作》:

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

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

漫家:元结自指。郎亭:郎亭山,应为樊山的主峰,即靠东面这座山峰,也称石门峰。去郭:指距离武昌县城。双石峰:指樊山的东西两座山峰。引望:引颈而望,远望。

        元结在樊山虽然只住了一年多,却在此留下了一些传扬后世的篇章。元结在居所的西边山腰处发现了一块巨石,巨石中央有空洞,可以用来藏酒,便把其命名为“抔樽”(意思是手捧的酒杯),并写下了一篇《抔樽铭》;元结居所之前为樊山中溪流汇成的一个湖塘,他经常泛舟其中,因位于抔樽之下,便将其命名为“抔湖”,并写下了一篇《抔湖铭》;抔湖北头通长江,南头则是一处三面环山的幽谷,退隐的元结经常来此流连忘返,遂将其称作“退谷”,并写下了一篇《退谷铭》。这张大约是十年前拍的照片,可以看到退谷(今称伍家垄)中有不少民房,还建有选矿厂等企业,抔湖似乎已成了选矿厂废水的排放池,虽然其在清末时就已不通长江,但其北口处似乎有选矿厂的排水电闸房。

        公元762年,元结住在樊山时,跟武昌县令孟彦深(字士源)交往密切。第二年春天,孟彦深罢任,元结希望其来退谷居住跟自己做邻居,便写下一首《招孟武昌》:

风霜枯万物,退谷如春时。穷冬涸江海,抔湖澄清漪。

湖尽到谷口,单船近阶墀。湖中更何好,坐见大江水。

欹石为水涯,半山在湖里。谷口更何好,绝壑流寒泉。

松桂荫茅舍,白云生坐边。武昌不干进,武昌人不厌。

退谷正可游,抔湖任来泛。湖上有水鸟,见人不飞鸣。

谷口有山兽,往往随人行。莫将车马来,令我鸟兽惊。

阶墀:此指岸边泊船的台阶。干进:谋求仕进。“武昌不干进,武昌人不厌”二句:这里“武昌”指的是“孟武昌”。元结自注:“漫叟作《退谷铭》,指曰:'干进之客,不能游之。’作《杯湖铭》,指曰:'为人厌者,勿泛杯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杯湖,故作诗招之。”

        在本系列“武汉市汉阳篇”中解释过典故“武昌鱼”的来历,武昌鱼最初所指便是武昌县附近所产的团头鲂(一种鳊鱼),光绪年间《武昌县志》记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鳊鱼有洄水嬉游和群聚深水及岩石缝隙的特性 ,在梁子湖生长成熟后,随秋后外泄的湖水,沿九十里长港,游弋到樊口进入长江,在河槽深处越冬产卵,再随春汛游回梁子湖。正是由于这个地理条件,古代武昌樊口成为了鳊鱼的主要捕捞地,樊口便是正宗武昌鱼产地。如今,樊口已建闸,闸外也淤积成洲,早已没有了古代的洄水,所以现在吃到的武昌鱼都应该是在梁子湖中投苗饲养的。

        元结曾在诗序中写到:“壬寅中,漫叟得免职事,漫家樊上,修耕钓以自资,作《漫歌八曲》与县大夫孟士源,欲士源唱而和之。”元结所作《漫歌八曲》:

其三、大回中

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

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

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

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其七、将船何处去

将船何处去,钓彼大回中。

叔静能鼓桡,正者随弱翁。

大回中:大洄中,位于樊水入江口处,今已淤积为陆地。叔静、正者:作者自注:“叔静,漫翁李氏甥。正者,漫翁次子也。”

        公元763年正月,武昌下了十日大雪,县令孟彦深望着西山上的皑皑白雪,想到隐居在山中的元结,写下一首问候诗作《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安?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怀君欲进谒,溪滑渡舟难。

进谒:犹进见,拜见。孟彦深惦记元结在山中的生活状况,于是派人前往探望。

        元结收到孟县令的问候,于是酬答一首《酬孟武昌苦雪》:

积雪闲山路,有人到庭前。云是孟武昌,令献苦雪篇。

长吟未及终,不觉为凄然。古之贤达者,与世竟何异。

不能救时患,讽谕以全意。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

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奸凶正驱驰,不合问君子。

林莺与野兽,无乃怨于此。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忧。

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

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

悬泉化为冰,寒水近不热。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

时见双峰下,雪中生白云。

奸凶正驱驰: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息。兵兴向九岁: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十一月,到763年正月时已进入第九个年头。(注:正是在763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在范阳兵败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元结从大雪中万物凋零的景象,联想到国家和百姓正处于危难之时,危乱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而自己却隐居在此,“不能救时患”,不免黯然伤叹。

        从这张较新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鄂州市政府已经将退谷内的民居进行了拆迁,抔湖湖口处的选矿厂也不见了,根据规划将把抔湖建成新的休闲景区,与已经建成的樊口江滩公园连成一片。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送张漕还,停舟樊港访退谷》:

送客过樊溪,停桡退谷口。不见元次山,静立踌躇久。

巉岩两石峰,犹疑入户牖。抔湖正宜泛,堙塞仅盈肘。

粪壤瘗抔樽,勿复堪赌酒。扁舟泛然者,长歌挈敝笱。

浩无风尘意,将恐是聱叟。自知干进客,对面弗敢扣。

从之人甚远,惭颜为之厚。武昌非昔人,望绝不得友。

它时赋归欤,湖谷定吾受。此心介如石,自誓向樊母。

“不见元次山”句:元结,字次山。此时距离元结隐居樊山已过去了整整四百年。巉岩:形容险峻陡峭的山岩。堙塞:填塞,堵塞。盈肘:指湖小。粪壤瘗抔樽:指乱石杂土已经掩盖了元结命名的“抔樽石”。挈敝笱:牵拉着破烂鱼笼。风尘:平庸的世俗之事。聱叟:倔强的老头,元结的别号,这里指湖中的打鱼人。干进客:谋求仕进的官人,此自指。元结《退谷铭》中有:“干进之客,不羞游之。”“武昌非昔人”二句:意思是自嘲,我武昌薛县令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武昌孟县令,故这山中的老者也不屑与我交友吧。赋归欤:出自《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后因以“赋归”表示告归,辞官归里。“此心介如石”句:介石谓操守坚贞。这句的意思是下定决心。樊母:似乎“母”字有误,因其不押韵。也可解释为樊母就是指樊山。因相传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山中曾见一老妪,自称为汉初名将樊哙之母,可助吴王守护江山,后来果有赤壁之捷,孙权遂在樊口建樊姥庙。

        樊口筑坝建闸始于清末。清朝人口快速增加,人们开始向长年干涸的内湖滩地开垦耕种,但不期而来的长江洪水则会突然毁掉人们的劳动成果。于是湖区百姓就想在樊口筑坝建闸阻挡洪水,但这又与湖区和樊口的渔民、船运者的利益冲突,政府也害怕没有了湖区泄洪将影响到长江干流防洪,因此不允许在樊口筑坝建闸,百姓多次筑坝都被官府刨毁,甚至私自筑坝的领头人都被逮捕法办。直到民国初的1922年,湖北督军委派吴兆麟将军到樊口主持筑坝建闸,数万民工历尽艰辛,奋战三载,先后修筑了樊口堤、人工河、水闸(民信闸、民生闸),这在当时是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代,樊口处开挖新河,再建成了樊口大闸及樊口电排站,长港吐纳实现了人工调控,水大时湖水排江,干旱季江水灌湖,梁子湖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得以水患解除,旱涝保收。

        今距离樊口电排站约五里处有一个古刹名“吉祥寺”,始建于隋代,传说跟隋文帝杨坚有关。公元1083年九月,北宋词人张舜民被贬官郴州监税,途径黄州时访东坡雪堂会面苏轼,苏轼也与张舜民一同过江来游武昌樊山。之后,张舜民又在潘丙的陪同下,从樊口乘舟游览吉祥寺,作有一首《元丰癸亥秋季赴官郴岭,舣舟樊口,与潘彦明、范亨父以小艇过吉阳寺,是日大风雨雪》

江上秋风九日寒,故人樽酒暂相欢。

如何塞北无穷雪,却坐樊山竹万竿。

元丰癸亥:公元1083年。潘彦明:即跟苏轼交往密切的潘丙(字彦明),他在樊口开有酒坊,是当然的东道主。范亨父:此人不详。后两句字面上是感叹武昌县处在南方居然下起了塞北才有的大雪,其实隐含着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愤懑感慨。张舜民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而被从与西夏作战的西北前线撤了下来,贬为监郴州酒税。

        樊口扼江湖交汇之地,拥水陆交通之便,历史上曾经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末又爆发过筑坝之争,如今则已旧貌换新颜。从这张较新的樊口鸟瞰照片,可以看到樊口江滩公园基本建成,樊口沿江道路和大桥正接近通车,樊口水利工程也完成了升级改造。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至樊口三首》:

其一

一霎重为退谷游,扁舟一叶浪如舟。

人生百岁浑如许,借问都来几白头。

其二 

小回中入大回中,激水那堪括面风。

退谷未堙聱叟笑,钓台宁是不英雄。

其三 

长安当日碎樊山,闻说孙郎凿岘还。

舴艋架虚掀舞甚,可堪破舶问前湾?

都来:总共。小回:小洄,指武昌县城北的江岸地带。大回:大洄,指武昌县樊口的江岸地带。钓台:钓鱼台,是三国孙权于公元 221 年建都武昌时修建的,也称吴王钓鱼台,位于武昌县城北长江岸边,即所谓的“小回”处。长安:船名,源自一段关于孙权亲率群臣士卒在长江中试航的记载。据《三国志·吴书》引《江表传》曰:“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舵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舵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舵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凿岘还:出自苏轼的《记樊山》:“(孙仲谋)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舴艋:小船。架虚:驾虚,指腾空而起。

        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走陆路过武昌樊口,作有一首《过樊口》:

短棹经樊口,高人忆漫郎。

抔湖谁复泛,退谷自深藏。

鄂渚风烟接,吴宫草树荒。

遗音闻八曲,大小两回傍。

短棹:指樊溪上渡口小船。漫郎:指唐朝诗人元结,自号漫郎。鄂渚:此泛指鄂州一带的大小湖泊。吴宫:武昌西山上有吴王避暑宫。八曲:指元结所作组诗《漫歌八曲》。大小两回:即大回、小回,参见上文注释。

        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走陆路过武昌樊口,在樊山脚下还作有一首《望黄州》:

肩舆万松岭,鼓楫芦花洲。

忽见江上山,人言是黄州。

怀人望雪堂,读记思竹楼。

二豪不复见,大江自东流。

肩舆:指乘坐轿子。万松岭:在今湖北鄂州市西樊山下。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载:万松岭“在武昌樊山,临江道也。旧有松林,夹道弥坞”。芦花洲:芦洲,又称逻洲、罗洲、伍洲,在黄州与武昌县樊口之间的长江中。《水经·江水注》载:“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城南对芦洲,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叛楚投吴即从此处渡江。如今在黄冈市黄州区与鄂州市樊口之间有一个沙洲,但其历史较短,可能是古代芦洲坍毁淹没后又重新淤积发育出来的。雪堂:苏轼谪居黄州时在东坡所建。竹楼: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任黄州刺史时所建。二豪:指苏轼和王禹偁。

        随着“武昌”地名的西迁,樊山称为“武昌西山”已不合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鄂州市建立后,樊山便称为“鄂州西山”。位于鄂州西山山腰处的“古灵泉寺”,也称“西山寺”,寺中有泉出崖穴间,传说该寺为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所建,为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鄂州西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以吴王故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

        北宋文人孔武仲,游武昌西山后,作有一首《武昌县西山寺》:

吴王宫殿西山头,萧萧爽气长如秋。

武昌连都甚偪仄,赖有此山供胜游。

东南豪杰俱故旧,当年孝廉孙仲谋。

一朝名号僭九五,朱紫罗列皆公侯。

欢娱应似河朔饮,缥缈宜有云端楼。

危弦脆管落天上,饮散咸入西江流。

而今寂寞皆陈迹,遍地松竹清阴浮。

岩泉滴沥醒四座,相见环佩锵琳球。

龙泉宝气亦消尽,磨剑只有空池留。

老僧向我说遗事,兴废反覆令人愁。

但当沉酣卷大白,徐趁明月牵归舟。

偪仄:狭窄;拥挤。孝廉孙仲谋: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为汉武帝时察举任用官员所设立的一种科目。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各郡时,孙权十五岁,被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被任命为阳羡县长。僭九五:指称帝。术数家认为《乾卦》九五是人君的象征,后用“九五”比喻帝王。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朱衣紫绶,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河朔饮:三国魏文帝时,光禄大夫刘松之奉命往河朔去统率袁绍的军队。他同袁绍的子弟整天一起饮酒,在三伏天更是昼夜不停地饮,常常喝得不省人事,说是以饮酒避一时之暑。后因以“河朔饮”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危弦脆管:指弦乐管乐的音乐之声。西江:古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四座:四周。琳球:玉器撞击声。龙泉:宝剑名。沉酣:饮酒尽兴酣畅。大白:大酒杯。

        苏轼贬黄州四年多期间,曾多次过江来游武昌西山。公元1080年四月,苏轼到黄州刚三个月,便第一次来游西山,回去后写下短文《记樊山》,其中记述:“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文中的“即位坛”指孙权登基帝位时所设的祭天台;“陶公”指晋代著名将领陶侃,病逝于武昌樊口,其母为古代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仲谋”指孙权,孙权猎豹遇见老母,老母的话“何不竖豹尾”是说孙权有帝王之相(汉天子出巡时最后一乘属车竖豹尾);“十五年前”指1066年苏轼兄弟护送父亲灵柩回蜀时经过武昌。

        苏轼第一次游武昌西山后,曾作有一首《游武昌寒溪西山寺》:

连山蟠武昌,翠木蔚樊口。我来已百日,欲济空搔首。

坐看鸥鸟没,梦逐麇麚走。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高谈破巨浪,飞屦轻重阜。去人曾几何,绝壁寒溪吼。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徐行欣有得,芝朮在蓬莠。

西上九曲亭,众山皆培塿。却看江北路,云水渺何有。

离离见吴宫,莽莽真楚薮。空传孙郎石,无复陶公柳。

尔来风流人,惟有漫浪叟。买田吾已决,乳水况宜酒。

所须修竹林,深处安井臼。相将踏胜绝,更裹三日糗。

寒溪:西山中的泉水汇流至山下,颇有寒气,故名。麇麚:泛指鹿类动物。屦:轻便的麻鞋。阜:山岗。去人:昔人。此指唐朝诗人元结。两部乐:古代乐队中坐部乐和立部乐的合称。此指风声和泉声。三益友:苏轼常指梅、竹、石。芝朮:指仙草、药草。培塿:小土丘。楚薮:指楚地众多的湖泊。孙郎石:指孙权即位台。陶公柳:即典故“武昌柳”,出自陶侃的故事。漫浪叟:指元结,自称“浪士”、“漫郎”、“漫叟”等。乳水:指西山菩萨泉。井臼: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糗:干粮。苏轼第一次来武昌西山,就喜欢上了这里,甚至有了在此安家归隐的打算。

       苏轼在《记樊山》文中所记“菩萨泉”,位于武昌西山寺中,其得名据说是因发现泉中有文殊菩萨的灵光圣影,故又名“灵泉”。其实,苏轼在来游武昌西山之前,就已经听到菩萨泉的大名并品尝过泉水的滋味。

        公元1080年四月,苏轼刚到黄州两个多月,他的友人和老乡杜沂,正好在武昌县游历。杜沂过江来看望苏轼,还带着武昌西山上的酴醾花和菩萨泉作为礼物,并邀请苏轼一同过江游西山。酴醾花可以用来薰香或浸酒,菩萨泉水则可以用来煮茶。苏轼遂作诗《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其二:

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

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愿君扬其名,庶托文字传。

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不食我心恻,于泉非所患。

嗟我本何有,虚名空自缠。不见子柳子,馀愚污溪山。

惠山味:惠山泉,位于江苏无锡西郊惠山山麓,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吉士:男子之美称。子柳子:指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期间,寄情山水,他在《愚溪诗序》中指出,自己以愚蠢获罪,居家冉溪,改冉溪为“愚溪”。苏轼此处议论的意思是:不应该用泉水的清浊来简单比喻男子的贤明或污浊,比如这菩萨泉虽色白不清,但味道甘美。

        公元1083年九月,北宋词人张舜民赴郴州途径黄州时,苏轼曾陪张舜民来游武昌西山。张舜民在笔记《彬行录》中记述:“丙寅(九月二十四日),同苏子瞻游武昌樊山,山之巅有郊天台,即孙权即位郊天之处。食罢,移舟离黄州,泊对岸樊溪口,苏子瞻以舟涉江,同诣武昌县。县在樊溪之东,隔樊山五里许,即吴之西都,有吴王城。同县令李观、佐吴亮、严纮及子瞻诸人游武昌樊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上。凡两寺(注:大概下为寒溪寺,上为灵泉寺,统称西山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澄澈可爱。”

        公元1086年十一月,苏轼离开黄州已两年半,在朝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再写下一首关于武昌西山的诗。他在诗序中写到:“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洼尊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苏轼所说的“邓公圣求”,比苏轼年长10岁,其名为邓润甫,字温伯,别字圣求,在二十多年前的嘉祐年间曾出任过武昌县令。这时苏轼、邓润甫两人都是翰林学士,为主持礼部考试同住在翰林院,彼此聊起了武昌,苏轼说他游西山时看到过邓润甫在岩石上题刻元结的《抔尊铭》。苏轼感怀旧事,思念武昌友人,遂写下这首《武昌西山》: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抔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值,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蒲萄醅:指绿色的江水。樊口载春酒:苏轼友人潘丙在樊口开有酒坊。褰衣:提起衣服。吴王台:孙权即位台。何许:何处。解剑亭:位于武昌江边,传说伍子胥逃亡吴国时遇到一个渔夫载其渡江,伍子胥过江后解剑相赠。浪翁:指元结。石臼:指抔尊石。樽罍:指饮酒器具。公:指邓润甫。玉堂:指翰林院。金銮:金銮殿,唐宫殿名,泛指皇宫正殿。椽烛:如椽之烛,指大烛。“山人”句:山人,指隐居在山中的士人。此句出自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这篇文章是对假装隐居山林而真心向往荣华富贵的所谓隐士加以尖锐的讽刺。“万壑松风哀”:也是出自《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这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山中景物蒙耻悲愤的心情。苏轼这里化用《北山移文》中的词语,带有些许自嘲调侃之意,当年在黄州跟邻里友人说要从此归隐山林,与“猿鹤”“松风”为伴,可是现在却身不由己睡在了皇宫翰林院的高烛之下,不知何时才能兑现自己曾经的诺言,在此只能跟黄州和武昌父老说声惭愧。

        九曲亭,是武昌西山上的一处名胜,因建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而得名。九曲亭始建于三国时期,后来荒废。苏轼与友人游览西山时,找到其旧址,进行扩地重修。苏轼把新亭建成的消息告诉在筠州的弟弟,苏辙遂写下一篇《武昌九曲亭记》(节选):“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此后近千年历史中,九曲亭屡毁屡修。如今,重修的九曲亭内,立有红柱石屏,屏壁两面,分别书有苏轼的《武昌西山》诗和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

        公元1080年六月,苏辙(字子由)送兄嫂来黄州与苏轼(字子瞻)团聚,之后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轼有诗作《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千摇万兀到樊口,一箭放溜先凫鹥。层层草木暗西岭,浏浏霜雪鸣寒溪。”苏辙则作有一首《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

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

西山隔江水,轻舟乱凫鹜。连峰多回溪,盛夏富草木。

杖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苍茫大江涌,浩荡众山蹙。

上方寄云端,中寺倚岩腹。清泉类牛乳,烦热须一掬。

县令知客来,行庖映修竹。黄鹅时新煮,白酒亦近熟。

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幽怀苦不遂,滞念每烦促。

归舟浪花暝,落日金盘浴。妻孥寄九江,此会难再卜。

君看孙讨虏,百战不摇目。犹怜江上台,高会饮千斛。

巾冠堕台下,坐使张公哭。异时君再来,携被山中宿。

齐安:黄州旧称。凫鹜:水鸭。蹙:相拥。行庖:此指送来食物。幽怀、滞念:隐藏在内心的情感和牵挂,此指对自由自在归隐生活的向往。暝:黄昏日落。妻孥寄九江:苏辙的家眷停留在江州等他。孙讨虏:指孙权,曹操曾上表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张公:张昭,字子布,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孙权每出征,留张昭镇守,领幕府事,并对张昭敬称为“张公”。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后孙权称帝时归功周瑜,张昭正欲赞颂功德,孙权直言,当年如从张公之计,今日恐已乞食,以致张昭惭愧难当。孙权在武昌时在钓台饮酒大醉,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后从钓台坠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张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车中。孙权遣人呼张昭还,对他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张昭回答:“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默然而感到惭愧,于是罢酒。这便是“钓台罢酒”的典故。苏辙这里用了这个典故,也是再次委婉提醒哥哥注意祸从口出,记取“乌台诗案”的教训。

        松风阁,本为武昌西山寺的一处建筑,因北宋著名文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命名而成为武昌西山的又一处名胜。公元1102年,黄庭坚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但只做官九日即被罢官,被要求到鄂州(今湖北武汉)居住待命。这年九月,黄庭坚往鄂州过武昌县时,听说张耒将被贬来黄州,便在此停留打算跟老友见上一面。黄庭坚在武昌县时与友人游览西山,途经松林间一座西山寺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作了“松风阁”这首诗。黄庭坚亲书此诗的墨迹《松风阁诗帖》尚存,字为行书,气势雄浑,用笔劲峭,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件瑰宝,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所作《武昌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早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箕斗:二十八星宿的箕宿与斗宿。娲皇:指女娲,传说其制造笙簧、瑟、埙等乐器,被人们奉为“音乐女神”。五十弦:指乐器瑟。洗耳: 用古代高士许由事。所谓“洗耳”,实际上就是荡涤心胸,祛除尘虑。菩萨泉:武昌西山寺中泉水。饘:厚粥,此作动词。寒溪:在西山。东坡道人:指苏轼。沉泉:指辞世。张侯:指张耒,时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黄庭坚与张耒差不多已有八年左右未见了。钓台:在武昌县城长江边,孙权常饮其上。怡亭:为武昌县城长江边的一处唐代摩崖石刻,内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用小篆书写的文字。蛟龙缠:形容篆书的笔势。拘挛:束缚。周旋:来往,交游。全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夜宿山寺所见所闻,以写景为主;第二部分抒发感情,表达怀念挚友并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愿。

        公元1102年九月,张耒来到黄州后,黄庭坚过江去跟老友会面,彼此问候安慰,互相诗酬唱和。张耒(字文潜)的原诗已不存,黄庭坚留下一首酬答诗《次韵文潜》:

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

忽闻天上故人来,呼船凌江不待饷。

我瞻高明少吐气,君亦欢喜失微恙。

年来鬼祟覆三豪,词林根柢颇摇荡。

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

张侯文章殊不病,历险心胆原自壮。

汀洲鸿雁未安集,风雪牖户当塞向。

有人出手办兹事,正可隐几穷诸妄。

经行东坡眠食地,拂拭宝墨生楚怆。

水清石见君所知,此是吾家秘密藏。

周郎:指周瑜。漫浪:指元结。天上故人来:指老友张耒被贬来黄州。凌江:渡江。少吐气:稍稍吐出胸中郁积之气。失微恙:小病痊愈,指见到老友后兴高采烈。鬼祟:即由鬼神引起的灾祸。覆:覆灭,这里指致使亡故。三豪:大概指苏轼、秦观与陈师道。词林根柢:指文坛上的顶梁之人。拜图像:指苏轼已故,只能去黄州东坡雪堂中拜谒苏轼画像了。张侯:指张耒。汀洲鸿雁:代指百姓。未安集:指不能安居。风雪牖户当塞向: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中“塞向户墐”,意谓堵塞向北的窗户,用泥涂抹门扇,以御寒过冬。隐几:语出《庄子》“隐几而卧”。诸妄:所有,一切。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当然会有人出手料理这些事,我们正可以凭几而坐扫除一切妄想。楚怆:怆楚,悲苦。秘密藏:佛教用语,《涅槃经》说:“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最后两句是彼此勉励的话:你知道总有一天会水清石见心迹昭明,高洁的操守是我们共同的秘密宝藏。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常常登西山游览,曾作有一首《西山野步》:

雨夏作晴天,浮云带溶泄。西山旦驱马,踏破苍崖翠。

寒泉涨新绿,决决鸣环佩。上有吴郊畤,九曲羊肠细。

筑阁听松风,缥渺江无际。野僧喜客来,一见心已醉。

竹萌荐盘餐,玉切琅玕碎。吟哦壁间诗,恍与古人对。

时发一笑粲,韶闻殆忘味。清游淡何营,不知夕将至。

岸巾步箬谷,欲往叵自遂。酌此菩萨泉,为浣濯恶世。

溶泄:晃动荡漾貌。决决:形容水流声。郊畤:古代祭天地神灵之处。竹萌:竹笋。琅玕:比喻佳肴。韶闻:闻韶,聆听极美妙的音乐。忘味:忘记美味,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淡何营:指看淡世间的追求。箬:箬竹,竹子的一种。叵自:情不自禁。恶世:佛教语,谓恶事盛行之世。这首诗通过对武昌西山如世外桃源般的描写,表现作者清雅高洁的情怀。

        武昌西山上的“吴王避暑宫”,始建于公元221年—229年孙权建都武昌期间,是孙权在西山避暑读书之所。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年—396年),高僧慧远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将避暑宫故基辟为西山寺。1999年,鄂州西山风景区在石门峰顶重建吴王避暑宫,建成有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武昌楼等汉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群。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还曾作有一首《陪刘提点游西山》:

我家西山下,早晚空翠滴。漫仕鄂王城,西山怅难觅。

不知寒溪上,好景天意锡。举趾异川陆,千里共岑寂。

丘园动归念,魂梦时历历。东吴赛粤瓯,信美心愈戚。

古见似人喜,乡闬今有觌。且作西山游,笑颜欣自赧。

提点:官名,即提点刑狱公事,负责一路的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鄂王城:指武昌县,据史载,西周末年楚国国君熊渠曾封自己的儿子熊红为鄂王,于樊山一带安民建城。锡:赐给。举趾:举足,抬脚。此指地方狭小。岑寂:寂寞,冷清。丘园:隐居之所。粤瓯:即“瓯越”,亦称“东瓯”,指浙江省瓯江以东一带的地方。此应指作者的家乡。乡闬:乡里。此指同乡,即这位刘提点应是作者的同乡。觌:相见。赧:因羞愧而脸红。作者说武昌西山优美的风景更加重了自己思乡归隐的想法。

        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了望塔,后人依据孙权所谓“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如今的武昌楼是1999年为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所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矗立于石门峰顶,楼高五层,气势恢宏,摩云映日,巍峨秀挺。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手迹。

        公元1161年,武昌县令薛季宣曾作有一首《行戍西山,徒步抵寒溪寺》:

杖履竹林游,陟降西山道。匆匆不是闲,倍觉寒溪好。

潭鱼戏凭虚,注水喧幽草。埋荒古人迹,树伐庭如扫。

桴鼓又相闻,我心为之懆。

行戍:赴戍役。这里指赴西山军营。陟降:升降,上下。这里指道路崎岖不平。凭虚:凌空。这里形容水清。桴鼓:指警鼓。用于报警告急。懆:忧虑不安。这一年的七月,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统领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位于长江中游的鄂州、黄州地区处在金兵中路攻击的方向上,长江沿岸各州县都积极准备抗战,武昌县令薛季宣自然也要为武昌本地的长江防线负起地方官的责任。好在十一月时,南宋军队取得长江采石矶之战的胜利,粉碎了金国这次南侵的图谋。

        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走陆路经过武昌县时,来游西山,作有一首《游西山寺》:

好山遗恨恐他年,冒雨登临兴浩然。

避暑离宫悯吴主,横舟巨浪壮苏仙。

秋声萧瑟松风阁,岩乳清泠菩萨泉。

山半有亭名可易,漫郎尤恶曲并圆。

避暑离宫悯吴主:这句的意思是感叹孙权的避暑宫如今变成了佛寺。苏仙:指苏轼,他谪居对岸黄州时多次渡江来游西山。松风阁:指黄庭坚在西山留下过诗作《武昌松风阁》。漫郎:指元结。元结反对曲圆奸媚的官场恶习,立志做忠直方正的君子,曾作有散文《恶圆》、《恶曲》。所以作者开玩笑地说,如果元结还活着,看到山腰有可易亭、九曲亭,一定会不高兴的。

        今鄂州市的历史悠久,西周时为诸侯国之一的鄂国,后被楚国所灭,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鄂王城、鄂邑,秦汉时此地称为鄂县。公元221年,吴王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并筑吴王城。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迁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地为武昌郡治,隋朝建立后此地废郡仍为武昌县,为鄂州属县。之后的各朝代,其隶属关系虽有变化,但武昌县建制基本未变,直到民国初的1914年改名鄂城县,到1983年正式成立鄂州市。

公元726年,盛唐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年底回返襄阳,途径武昌县时,写下一首《溯江至武昌》:

家本洞湖上,岁时归思催。

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

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邅回:难行不进貌。新正:农历新年正月。武昌柳:典故“武昌柳”解释参见本系列“武汉市武昌篇”。仿佛:隐约,依稀。

        公元771年至773年,中唐诗人刘长卿在鄂州任职鄂岳转运留后,负责鄂岳地区战略物资的转运调度,时常因公事往来于长江上,在武昌县曾作有一首送别诗《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

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

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

孙权故城:公元221年孙权在武昌县建吴王城,公元223年在今武汉蛇山北麓建夏口城,它们都可称为孙权故城。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陵阜:坟墓。孙权的陵墓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区内,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威灵:谓显赫的声威。芜没:谓掩没于荒草间。郊扉:郊外住宅的门户。湓口:即湓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今鄂州市滨江沿岸建成了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从最西边的鄂州市博物馆出发向东,可依次经过吴王钓鱼台、殊亭、怡亭铭、孙权广场、明清古城墙、观音阁、武昌门等多个景点。鄂州市博物馆新馆,也称三国吴都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对公众开放。

        南宋时期的道士兼诗人白玉蟾,曾作有《武昌怀古十咏》,其中第四首便是《吴王宫》:

不将胆命付周郎,安得儿孙见太康。

三国兴亡成梦事,一川烟草断人肠。

黄旗紫盖伊巴蜀,翠殿朱楼自武昌。

纵谓西山非王气,金陵能得几时王?

周郎:指周瑜。首句是称赞孙权的用人之道。太康:社会太平安宁。黄旗紫盖:黄旗紫盖状的云气,古人认为是出天子之祥瑞。西山:即今鄂州市西山。作者在此为孙权打抱不平,不要光说巴蜀刘备是王朝正统,如果没有孙权在武昌建立的东吴,六朝金陵又哪来的几百年王气?

        吴王钓鱼台,是吴王孙权于公元221年来到武昌后所建,也称武昌钓台。此处古代为西山寒溪的入江口,有码头可泊船,被称为“小洄”。由于这里离樊口不远,从长港游出的鳊鱼,经樊口大洄,也会游到此处,孙权在这里建钓鱼台取鳊鱼大宴群臣,饮酒作乐,故“钓台”经常出现在后人吟咏武昌的诗文中。今吴王钓鱼台为2011年所建。

        公元762年,盛唐诗人元结隐居樊口时,所作《漫歌八曲》:

其四、小回中

丛石横大江,人言是钓台。

水石相冲激,此中为小回。

回中浪不恶,复在武昌郭。

来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其八、将船何处去

将船何处去,送客小回南。

有时逢恶客,还家亦少酣。

武昌郭:小洄所处为武昌县城北的江边。恶客:此指不饮酒的人。作者自注:“非酒徒即为恶客。”酣:饮酒尽兴,醉酒。

        公元763年,孟士源卸任武昌县令,接替者为马珦。马武昌经常到樊口看望元结,二人来往密切,结下友谊。夏天时,马珦在武昌江边建了一座凉亭,建成后特地在此宴请元结,并请元结命名,元结取名为“殊亭”。元结还写了篇短文称赞马武昌治理有方,其为《殊亭记》(节选):“癸卯中,扶风马珦兼理武昌,支明信、严断、惠正为理,故政不待时而成。……公能令人理,使身多暇,招我畏暑,且为凉亭。亭临大江,复在山上,佳木相荫,常多清风,巡回极望,目不厌远。吾见公才殊、政殊、迹殊,为此亭又殊,因命之曰'殊亭’。”

        元结又写下一首诗《登殊亭作》: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坐中:座席之中。不相异:意思是一见如故。四溟:四海,天下。缨佩:官服的饰物。此指出任地方官。这两句是称赞马珦在国家百姓危难之时,敢于出来为官地方,为朝廷分忧解难。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名士裴鶠于武昌县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用隶体书写铭、款,一并刻于江边巨石之上,其铭文为:“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岁月流逝,唐代的怡亭早已消失,如今仅存石刻。鄂州市政府于2010年在江边新建了一座“怡亭”,将此巨石挪来安放其中加以保护,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怡亭铭摩崖石刻”。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登怡亭故址》:

江滨篆贞石,浑谓有神画。

闲作故亭游,心知古人迹。

竹疏径微通,天远荒自辟。

长江浩无涯,沧溟赢咫尺。

贞石:坚石,碑石的美称。赢:通“盈”,充满。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以篆学名世,在辈分上是李白的族叔。李白病逝前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后来李阳冰将其编辑成《草堂集》并作序。

        鄂州市江边孙权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是总高11.8米的国内最高的孙权雕像。历史记载,孙权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出生时方颐大口,目光颇有神采。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献帝春秋》记载孙权为“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世说新语》中记载,孙权相貌威武,司马懿与东晋权臣桓温都颇为神似他。

        唐末五代诗僧栖一,为武昌县本地人,曾作有一首《武昌怀古》:

一代君臣尽悄然,空遗闲话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何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浦雨连天。

长江日夜东流水,两岸芦花一钓船。

七百年:指公元229年孙权把都城从武昌移到建业之后,到五代时已过去了七百年。

        前面苏轼那首《武昌西山》诗中提到了武昌县江边有解剑亭,据清代《武昌县志》载:“解剑亭在县东北,亭在通淮门外江次,与伍州相对,子胥渡处也。”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要杀伍子胥,伍子胥出逃,楚平王派兵追赶,伍子胥逃到鄂渚江边,遇到一个渔夫载其渡江。为答谢救命之恩,伍子胥解下佩剑赠与渔父,被渔父拒绝,并投江而死。2008年,鄂州市政府在江岸公园内重建了一座解剑亭。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宣州宣城人,曾作有系列怀古诗《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四》:

伍员奔吴日,苍皇及水滨。

弯弓射楚使,解剑与渔人。

抉目观亡国,鞭尸失旧臣。

犹为夜涛怒,来往百川频。

伍员: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逃到吴国后,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抉目观亡国”:吴王夫差即位后,不听伍子胥“联齐灭越”的主张,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 伍子胥临死时说:“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抉目吴门”后用为忠臣被谗殉身的典故。

        龙蟠矶,又名龙蟠石,是位于鄂州市老城区北大江中的礁石,距离岸边约200米,因石势蜿蜒,矫若金龙,故名“龙蟠矶”。龙蟠矶上建有阁楼,名为“观音阁”,其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均有修葺,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胜亭雪望》:

上元云路玉尘飞,应是虬骖罢会归。

望合郊原人世变,映浮城郭夜灯微。

连天忘却黄冈县,际水平将赤壁矶。

滚滚长江耐澄挠,浪回鸥鸟一惊翚。

上元: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这里似指“上元夫人”,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云路:云间,天上。玉尘:喻雪。虬骖:指上元夫人的座驾。虬,传说中有角的龙。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黄冈县、赤壁矶:位于武昌县长江对岸。澄挠:澄清和搅扰。此句是形容长江辽阔浩瀚。翚:锦鸡的羽毛,泛指羽毛。这首诗描写雪后江边的景色。 

        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阁下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霜,纵览长江。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殿顶。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少年时家遭变故,投靠在江西鄱阳的舅舅家,多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大概卢纶某次往来长安应试时,过武昌县作有一首《江行次武昌县》:

家寄五湖间,扁舟往复还。

年年生白发,处处上青山。

去国空知远,安身竟不闲。

更悲江畔柳,长是北人攀。

五湖: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北人:卢纶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因此这是作者自指。作者科举仕途不顺,在动乱中四处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在本系列“武汉武昌篇”中曾介绍卢纶的《晚次鄂州》,两首诗的情绪非常像。

        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来鄂县,并改鄂县为武昌县,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册封“吴王”称号,开始在原汉代鄂县土城的基础上营建“吴王城”。自公元221年至公元280年,这里作为吴国国都九年,作为陪都50余年,故有“吴王故都”之称。之后的历朝历代,武昌郡或武昌县的城墙基本都是叠压在三国吴王土城的基础上修筑的,改用砖修筑武昌县城的时间始于明代,约在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对武昌县城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其到清末时已经塌毁大半。2008年,鄂州市政府在江岸公园内复建了一段明清城墙和一个城门楼“武昌门”。

        公元1106年十一月,北宋文学家张耒结束了四年多在黄州的谪居生活,将返回家乡淮安,他启程后渡江来跟武昌县令李文举等友人告别,写下一首《游武昌》:

一叶横江凌浩渺,李君见我迎门笑。

鹅黄初熟醅旋压,书室焚香地新扫。

淋漓歌笑不知夜,竹榻枕藉眠诸少。

老人被暖觉独晚,惊起东南日如烧。

四明陈子定爱客,生火寒厅邀我到。

盘肴香洁具俄顷,鲙斫寒鱼初出沼。

仲谋霸气久寂寞,元子亭基尚危峭。

荆榛荒梗上石磴,人物清江开野庙。

暮投明府快一饮,主意殷勤宾屡釂。

星河破碎归中夜,明日清淮理归棹。

王家园馆静人眼,挂壁于菟疑欲咬。

杀鸡为黍办仓卒,看画烹茶每醉饱。

还家闭门空寂历,胜境目前皆了了。

兹游可再谁汝啬,老懒似不能轻矫。

西山得霜瘦如削,萧寺峥嵘出粉筱。

幸于腰髀犹足使,与子凌寒恣游眺。

李君:武昌县令李文举。鹅黄:杜甫《舟前小鹅儿》诗:"鹅儿黄似酒,对酒爱鹅黄。"后因以"鹅黄酒"泛指好酒。诸少:众年轻人,此应指张耒和李文举两家的孩子们。四明陈子、王家园馆:似指另外两位武昌县的友人。俄顷:片刻;一会儿。仲谋:孙权。元子:元结。明府:即县令。釂:喝酒干杯。清淮理归棹:张耒将返回故乡淮安。于菟:虎的别称。了了:看清楚。萧寺:佛寺,此指武昌西山寺。粉筱:嫩竹。腰髀:腰腿。

        吴王城是孙吴建国时第一个正式都城,也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唯一比较明确的古代城址。经考古勘探证实,吴王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100米左右,南北宽500米左右,周长约3000余米。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墙用夯土筑成,城外有宽窄不一的城濠,城北面则以长江为天堑。此城共开五门,除西北角临江处设“流津门”外,其余四门各以所在方向为名。

        公元1161年,武昌县令薛季宣,曾作有一首《鄂城篇》:

袁山野火春风吹,惊飙万马争奔驰。

乌龟阪头蕃草木,化作灰烬张天飞。

武昌佐史皆好古,煮茗联镳访城府。

狂生此意复不浅,好事大家何尔汝。

鄂王城阙烟苍苍,鄂王宫殿波茫茫。

今古都卢一饷顷,不见古人虚引领。

亳殷丰镐已丘墟,蛮荆兴替将焉如。

死生建业信徒语,石盆古渡犹多鱼。

古人已去安足齿,近事纷纭尚如此。

君不见淮淝去岁是丰年,如今千里无舍烟。

袁山:即樊山。乌龟阪:应该是个本地地名,地点不清。蕃草木:似应为“燔草木”,指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佐史:此指县衙内的佐吏。联镳:并驾,指合伙一同。狂生:狂放的人,此自指。何尔汝:谓不分彼此,表示不拘形迹,亲密无间。都卢:统统。一饷顷:指短时间内讲出。这两句指大家谈古论今非常热烈。亳殷丰镐:借指吴王故都。亳殷为商朝都城,丰镐为西周都城。蛮荆: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死生建业:指三国时期吴国孙皓想把国都从建业迁回武昌时,有反对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石盆古渡:即前面说到的武昌县大洄和小洄,“武昌鱼”的发源地。淮淝:指宋朝设立的淮南西路,今主要指安徽省的江淮地区。最后两句是议论到了时事:公元1161年九月,金国完颜亮统兵60万分四路大举南侵,完颜亮亲率东路军,由寿春攻淮南。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便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后因十一月南宋军民取得长江采石之战的胜利,力挫南侵金军主力,才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南宋的计划。

       吴王城南城垣的中段尚有部分保存在地面上,垣基宽达22米,高出城垣外地面4~6米不等。如今,鄂州市政府对吴王城南垣遗址加以保护,开辟了吴王城遗址公园。据史料载,吴王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太极殿、礼宾殿、安乐宫等主要建筑物。太极殿,是孙权与群臣议事的地方;礼宾殿是举行祭礼和接见宾客的正殿;安乐宫则是孙权的起居之所。

        公元1162年春,武昌县令薛季宣,作有一首《闻吴王城中军戍严鼓》:

年时芳草碧蒙戎,聒耳新闻甲夜风。

军吏误应非进鼓,天王锡忍废彤弓。

刚言苻诏难倾晋,不信文王可伐崇。

击柝杜关无个事,钓台江月静朦胧。

严鼓:指戒严的鼓声。蒙戎:蓬松;杂乱。聒耳:指声音刺耳。甲夜:初更时分。进鼓:作为进军信号的鼓声。天王:天子,帝王。锡忍:似应为“忍锡”,不愿赐给的意思。彤弓: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赏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苻诏:指南北朝时前秦皇帝苻坚。苻坚统一北方后,欲灭亡东晋实现南北统一,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亲统大军南伐,却折戟于淝水之战,国势大衰。文王伐崇: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即位后,开疆拓土,相继征服周边的一些部族,又组织伐崇(今河南嵩县西)。崇为殷商西部重镇,以筑有高城著称。文王率师攻城,三旬而崇军不降。于是文王退兵,重修教化,操练士卒,借助先前所构的战垒,重新组织攻城,崇陷军降。文王得崇后,便使周有了“三分天下而有二”之大势,为周武王最后灭商创造了条件。这两句诗的现实背景是,公元1161年十一月,金军兵败长江采石矶,并发生内乱,统帅完颜亮被杀,金军南侵计划失败,不得不撤退,宋军收复了江淮地区。此时本是南宋反攻收复北方的一个良好时机,但朝廷内却被一帮畏战派所把持,不思进取。薛季宣显然是个主战派,但作为一个下级官吏,人微言轻,也只能发发牢骚,作诗加以讽刺。

        庾楼位于鄂州市老城区的古楼街北段,为一座古老的楼阁,是1940年在原基复建的。庾楼也称“庾亮楼”,因与东晋征西将军庾亮有关而得名,但其原名为“南楼”。在本系列“武汉武昌篇”中介绍蛇山南楼时,已详细记述了“庾亮南楼赏月”的典故,知道武昌县南楼,即鄂州市这座庾楼,才应该是此典故正宗源头。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记述:“亮所登乃武昌县安乐宫之端门也。”

        公元757年秋,经江南西道采访使宋若思和礼部侍郎崔涣等人的营救,李白得以从浔阳监狱出来,并加入宋若思幕府。当时宋若思正领兵北上,经过武昌县时,李白作有一首《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宋中丞:即御史中丞宋若思,李白好友宋之悌的儿子,当时外任为江南西道采访使兼宣城郡太守,他领兵北上经过浔阳时,仰慕李白的才华,遂救李白出狱并让李白作自己的幕僚。三四两句即引用“庾亮南楼赏月”的典故,来表现宋若思的高雅情致和对自己的敬重关怀。

        在武昌县城东郊的虎头山上曾有一座凤凰台,为三国遗迹,清代鄂城八景之一的“凤台烟雨”即指此。据《武昌县志》记载,“凤凰台在武昌县东虎头山,吴主因凤凰见,筑台于此,招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上世纪建造工厂时,凤凰台旧址被拆毁。2002年,鄂州市在市政府旁兴建凤凰广场,在广场北部重建了一座凤凰台,台的顶端有铜铸的凤凰塑像,昂首向天,展翅欲飞。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祈晴车中望安乐宫故址》:

罢休祈雨又祈晴,天道难知德好生。

钟鼓铿锵西佛寺,草茅荒秽古王城。

温舆即就凉舆便,阴气潜消暖气盈。

栖凤未堪云尚密,可人日脚尚微明。

安乐宫:位于吴王城中的皇城内,为孙权起居之所。祈雨、祈晴:作为地方长官,旱时祈雨、涝时祈晴是份内的工作。好生:爱惜生灵。西佛寺:指武昌西山寺。栖凤:梧桐为树中之王,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这里指祥瑞。“栖凤未堪”就是祥瑞气象还不明朗的意思。日脚:太阳穿过云隙射下来的光线。 

        洋澜湖,古称“南浦”,又名南湖、长湖,位于鄂州市城区东南。因湖之南侧曾建过一座“洋澜寺”,故得名“洋澜湖”。如今,洋澜湖风景区已成为鄂州市内的一颗明珠。

        公元1160年至1163年期间出任武昌县令的南宋诗人薛季宣,曾作有一首《武昌怀古》:

漠漠烟村一古城,郊坛离殿草茅生。

青山不解知兴替,销黯开颜为雨晴。

郊坛:吴王祭天之处。离殿:吴王避暑行宫。销黯:犹言黯然销魂。

        鄂州莲花山,坐落于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已建成鄂州市著名的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元明塔、六合园、碑林等三十余处。相传,吴王孙权曾在此设立观星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在这里督练水军。

        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时经过武昌县,曾作有一首《吴大帝庙》:

樊山八字形长在,汉鼎三分国尽墟。

安乐故宫犹庙食,遗民时荐武昌鱼。

吴大帝庙:作者自注:“故安乐宫也。”应该是武昌县当地人在吴王城安乐宫旧址的基础上建了一座吴大帝孙权庙。樊山八字形:作者自注:“樊山、郎山,形如八字,鄂渚亦有八字山。”这里所说的“樊山”,为鄂州西山西面那座山峰,今称雷山;这里所说的“郎山”,即元结所说的郎亭山,为鄂州西山东面那座山峰。两座山峰从江上看,形如八字。这里所说的“鄂渚八字山”,指的是今武汉市江夏区的八分山。庙食: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武昌鱼:指武昌县的特产鳊鱼,又称团头鲂。

        公元1165年九月,王十朋在武昌县还写下一首宿武昌县》:

行尽江西路,初乘湖北舟。

荒城叹权皓,贤令惜韩欧。

漫浪无元叟,峥嵘有故洲。

神仙雪堂客,几度绝江游。

权皓:作者自注:“孙权及皓尝都于此。”公元221年孙权为吴王建都于武昌,229年称帝半年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孙权之孙)于265年曾迁都武昌,第二年又回都建业。韩欧:作者自注:“韩退之父仲昌,欧阳公曾大父郴,皆为武昌令。”韩退之父,即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字仲昌),曾做过武昌县令。公元757年李白随宋若思来武昌县时,正赶上韩仲卿将离任,当地人要为韩仲卿立碑,请求李白撰写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欧阳公曾大父,即欧阳郴(字可封),为欧阳修曾祖父,曾任武昌令。元叟:指唐朝诗人元结,曾隐居武昌西山。故洲:应指樊口芦洲,曾为古战场。雪堂客:指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多次渡江来游武昌。

        公元1165年九月,王十朋在武昌县遇雨,无法动身继续陆行,写下一首《遇雨两宿县驿》:

绝巘笙箫断,邻州鼓角闻。

江淮两岸雨,吴楚一天云。

有驿聊堪憩,无樽亦自欣。

西山逢老宿,往事说三分。

绝巘:武昌县西山,此代指武昌县。邻州:指武昌县对岸的黄州。无樽:无酒。老宿:指年老的僧人。因下雨无法继续陆行的王十朋,只好跟西山寺的老僧谈古论今打发时间。顺便说一下,如果王十朋早来两年的话,应该能遇到武昌县令薛季宣,王十朋是温州乐清人,薛季宣是温州永嘉人,作为老乡他们应该有说不完的家乡话。实际上,在王十朋的文集中有好几首他跟薛季宣(字士龙)的哥哥薛伯宣(字士昭)往来的诗作,例如《送薛士昭, 其二》:“老境天教重会合,异乡心最惜分违。雁山亲旧如相问,征雁归时我亦归。”雁山即浙江温州的雁荡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简称来自大冶鄂王城
【鄂州市】武汉武昌之东有座山水文化古城,它的老名称也叫“武昌”
【觅苏记】西山九曲亭:子瞻建亭,子由作记
鄂州的西山
吕家辉诗词选(48):《鄂州八景》
黄庭坚 行书《松风阁诗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