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岑参去西域(6):凉州(武威)

        武威地名,最早见于汉代。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打败了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为彰显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武威由此得名。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十三个州,河西走廊和陇西地区合称为凉州,概因地处西方,常寒凉而得名。凉州驻在武威郡,所以武威也称凉州。

        唐朝时为了隔断吐蕃和突厥的联系,保卫丝绸之路的畅通,朝廷设置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分别在河西、陇西布驻重兵,河西节度使即驻守武威。唐时的武威,对北朝时期的凉州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和重建,经济繁荣,市井繁华,人口众多,是西部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

        岑参两次西域行,来回都经过武威,特别是第一次西域行的回程时,即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春到秋,他在武威的河西节度使幕府待了约半年时间,留下了近十首诗歌。岑参的第二次西域行,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他前往北庭都护府途经武威,又见到河西节度使幕府的一帮老朋友,便聚到花门楼一起夜饮,他写下了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在唐朝非常流行的曲项琵琶,是南北朝时期从中亚波斯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所以岑参略带夸张地说凉州的胡人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懂得弹琵琶。悲凉的琵琶乐曲唤起思乡和离别的愁绪,岑参于是赶紧端起酒杯,跟几年未见的老朋友们说,让我们多饮几杯,抛开烦恼和忧愁,相信我们只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一定会有建功立业的那天。岑参的第二次出使西域比起他的第一次,情绪高昂了许多。

        岑参两次西域行的路线图。第一次西行到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第二次西行到达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又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阳关和玉门关附近。

        岑参跟老朋友欢聚夜饮的花门楼,是他熟悉的老地方,因为他在第一次西域行的回程时,即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春到秋,在武威的半年里,也常到此饮酒,曾写下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岑参开玩笑地对花门楼前卖酒的老翁说,我拿榆钱来买酒可以吗?

        岑参第二次西域行,即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过武威时,所重逢的一帮老朋友中很可能有高适,因为高适当时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高适曾作有一首《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多日空闲无事,高适与幕府同僚一起去拜访一位姓杨的隐士,他对这位高人说,真应该早点结识您,不过自己对隐居之事,只会是一时乘兴恐难持久,若让我一直待在密林掩映的深宅中,会烦得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一杯接一杯的喝酒麻醉自己。

        岑参和高适都说到在武威畅饮,因这里的葡萄酒在唐朝时很有名气,有诗人王翰所作著名的《凉州词二首》为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说边塞将士喝得大醉是因为苦闷和思乡,岑参的第一次西域行就经常陷入思乡的苦闷,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暮春时节,在武威的河西节度使幕府,他写下一首《河西春暮忆秦中》: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

        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

        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三月过半,凉州还挺冷的,细草才出,梨花刚落,离开长安快两年,久未收到家信,已经多次梦到家乡的亲人。

        岑参在武威待了几个月,一直迫不及待地想回长安,终于快盼到头了,此时正好一位朝廷派来的官员先要从武威回京,他写下一首送别诗《送韦侍御先归京》:

        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

        风霜随马去,炎暑为君寒。

        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

        先凭报亲友,后月到长安。

獬豸(xiè zhì)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性忠,能辨曲直。獬豸冠据记载是楚文王所制,让执法官吏所戴,也称为法冠、铁冠。因为侍御史的职责是负责监察弹劾官吏,且通常铁面无私、冷酷无情,所以诗中“豸冠”、“风霜”是用来借指这位官员韦侍御。岑参说,听闻您要回朝廷去汇报工作,不由地担忧您路途的艰难,在这离别之际,来多喝几杯以解愁绪,您到了长安先告知我的家人,再过一个月我也会回到长安。

        岑参留滞在武威的时候,为了排解思乡的情绪,会去转转当地的名胜。武威有一处古迹,名叫尹夫人台。尹夫人是南北朝时凉州地区大名鼎鼎的女中豪杰,她最初的丈夫死后改嫁给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续弦妻,后来李暠创建了西凉国,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唐代开国皇帝李渊自认是西凉国王李嵩的“十六世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在尹夫人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寺院,名叫“尹台寺”。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暮春,岑参来此游览,写下一首《登凉州尹台寺》: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岑参吃过寺庙的僧饭,登上尹夫人台观景,又弹又唱,当然也免不了痛饮一番。“山公倒载”是个典故,说的是西晋将军山简,在镇守襄阳时,常去当地名胜高阳池饮酒嬉戏,傍晚喝醉了躺倒在车上,回去时浑然不知。

        武威城中还有一处名胜,称灵云池,又名灵渊池。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的高适,曾陪京都来的客人到此游玩,写下一首《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高适描写了秋天与客人泛舟灵云池时,所看到的景色。“投辖”是个典故,辖是车轴的键,西汉末年的陈遵为留住客人,把大门关上,又把客人车上的辖取下投到井里去。后遂以“投辖” 或 “闭门投辖”比喻主人好客,殷勤留客。“避骢”也是个典故,东汉的桓典作御史时刚正不阿,常乘骢马。后遂以避骢,即避骢马,指回避侍御史。因为高适的客人是窦侍御,所以他用了这个典故。最后两句中的“弱羽”,即羽毛未丰的小鸟,是高适自谦才浅力薄;“鹓鸿”是鹓鸟大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列。

        高适陪同的客人窦侍御是朝廷派到武威来执行监察任务的,王维也承担过这个角色。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王维作为监察御史来到武威后,受到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赏识,就留了下来作节度判官一直待到第二年。他也曾泛舟灵云池,所陪客人是他的族第,写下一首送别诗《灵云池送从弟》: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高适的灵云池诗最后写到两种鸟类“弱羽”和“鹓鸿”,王维的灵云池诗最后也写到两种鸟类“鹡鸰”和“鸿雁”。鹡鸰,一种水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所以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兄弟友爱。鸿雁,即鸿雁传书,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书信。

        高适陪窦侍御还去登了武威城西边的莲花山,山上有一座七层高的佛塔,窦侍御吟诗一首,高适则和了一首《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

        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浮图、化塔都是指的佛塔,因佛祖或者高僧去世被火化后建塔来埋藏佛骨舍利。铁冠,指塔顶是铁铸的。金界,即金刚地,指佛寺所在地。高适说一帮才子贤士登上山顶的佛寺,眺望四周开阔的景色,在清冷春风中感受到了万物萌生的开端。

        王维到武威莲花山游览时则见闻了田家赛神活动的场面,写下一首《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王维的诗恰似一幅乡村风俗画,展示出一千多年前河西走廊农村的人文景观。

        汉代长城从武威的东边经过,高适来此游览,登上汉长城的烽燧遗址,发思古之幽情,写下《登百丈峰二首》,其第一首为: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高适登上烽燧,遥看汉长城蜿蜒伸向西边的焉支山,感慨汉朝时的将士在此连年征讨匈奴,到了七八百年后的唐朝,仍然要在此跟吐蕃和突厥作战。诗中的“百丈峰”和“寒山”在敦煌地区的传抄本中为“百尺烽”和“塞下”,这表明诗歌在后世的流传中,没有到过边塞地区的中原人,不知“烽”应指烽火台,根据自己的臆想作了篡改。

        高适诗中的“百丈峰”实为“百尺烽”,这从王维的诗也可以佐证,王维来到城东的汉长城遗址,写下一首《凉州赛神》: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越骑”本指汉朝时由归附的南越人组成的骑兵,后泛指能骑善射劲勇过人的骑兵。王维来到武威城东的汉长城遗址,登上烽燧,俯瞰唐朝军队士兵正在举行的骑射比赛活动,反映了当时军旅生活的一个侧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平平仄仄走“丝路”
解读凉州----文/郭保林
武威·凉州词·溯源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绝佳诗歌十首,这样写诗的才叫牛
唐代河西走廊,驻扎七万大军!为何还被吐蕃占据,大军都去哪了?
程遂营 | 武威:“天马”西来的传奇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