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金时代》,萧红的传奇人生,从三重痛苦看文学洛神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人写了。一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这是许鞍华导演酝酿了20年的影片,编剧李樯耗时三年整理文献资料,通过书稿、信件、讲述,还原了作家萧红及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

影片于2014年上映,一举拿下了香港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但在票房上却以惨淡收场,这使得这部影片备受争议:

  • 拍摄手法上,许鞍华导演采用了“间离拍摄”的手法,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演员会转向镜头进行讲述,这其实更像小说式的叙述,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

  • 时间空间上,影片全长近三个小时,主人公辗转七地的人生,跳跃的叙述,像极了那个混乱的年代,但对于不熟知这段历史的朋友来说,会看的费劲。

  • 人物把控上,戏骨云集,角色众多,各位名人的讲述,呈现的多为女人萧红,而非文豪萧红,让吃瓜群众大呼“需补课”,文学爱好者却觉得不尽兴。

戏骨云集的《黄金时代》

这是一部文艺工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致敬

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像极了萧红本身,褒贬不一,却让人割舍不下。呈现的并非答案,而是一道大门,去认识萧红,了解那个时代,感受文学创作者的心境。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许鞍华想要做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确立者,而是带着敬畏与尊重的开门人。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一生只有短短的31年,却穿梭7座城市,经历5段感情,痛失2个孩子,在病痛中坚持写作。创作了《生死场》《砂砾》《马伯乐》《呼兰河传》等经典文学著作。

一生颠沛流离的倔强花朵

影片中的萧红,倔强、执拗、软弱、神经质、受到疾病困扰、对养育孩子没有责任感,一生经历传奇,结局令人扼腕。

她深爱写作,自诩黄金时代,却不谙世事。她备受身体与情感的煎熬,颠沛流离十年间,手书百万字,留下惊世著作。

我们看到的萧红是苦的,而她的作品却是美的,似乎痛苦成了她创作的源泉,本文将顺着《黄金时代》的大门,走进女作家萧红的三重痛苦,细看她以痛滋养的独特风骨:

亲情之痛,永远渴望被呵护的孩子

萧红出生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乡绅之家,从小父亲对她很冷漠,8岁丧母,奶奶更是恶语恶行,唯一疼爱她的爷爷,却又懦弱无权,无法给予呵护。

亲情上的缺失,使她对亲情渴望又害怕,总是小心试探,觉得安全她就会像孩子般自在轻松,觉得危险就会冷血般的逃离。

王志文饰演鲁迅

  • 如师如父的鲁迅,是萧红安全感的港湾

鲁迅是萧红的恩师,帮助她出版了成名作《生死场》,并给写了序。在生活上更是帮衬、接济她。鲁迅的欣赏,许广平的体贴,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饭的氛围,使萧红很享受。而鲁迅爱养万年青,也让她想起只爱在后花园侍弄花草的爷爷。

鲁迅晚年身体不好,总是躺在躺椅上,萧红做了新衣服,就会穿去给鲁迅看,问他好不好看。而鲁迅也会直言“不好看”,搭配的不对。此时的萧红,表情像个撒娇的孩子,在鲁迅与许广平的面前笑的无邪。

感受鲁迅疼爱的萧红

与萧军的感情出现隔阂时,她没有像怨妇般诉说,而是去到鲁迅的家里,在前院独自发呆,像受了委屈回到娘家一样,只要在“家长”的身边,就会有些许的安慰。

鲁迅见状,建议她去日本“疗伤”,分开一段时间,她听话的去了,鲁迅却在此期间去世。

影片中的萧红很少为他人落泪,可能因为她已足够悲惨、足够可怜,泪水从不能帮助她什么。只有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时,她独自在日本,痛不欲生,泪流不止。

她刚找到的亲情依偎感,再次崩塌;精神、事业上的领袖离去,使独在日本的萧红整个人被掏空了似的。她给萧军的信里这样写道:

军,这几天火上的不小,嘴唇又全烧破了。其实一个人的死是必然的,但知道那道理是道理,情感上却总不行,现在他已经是离开我们五天了,不知他睡到哪里去了。

鲁迅的去世,对萧红是巨大的打击,而她的遗愿是死后葬在鲁迅墓旁。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是她一生的伤痛,也是她没有信心延续子嗣的主要原因。

  • 令人失望的感情,让她无法面对爱的结晶。

萧红短暂的人生有过两个孩子,却都是在孩子父亲离去后,在逃难与悲苦中生产。

怀孕本是女人最幸福的时期,本该备受呵护,心情愉悦,憧憬、期盼着新生命的降临。萧红却体会的只有痛苦

第一次怀孕,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的难以生存,投奔包办婚姻的未婚夫汪恩甲。他们住在哈尔滨的宾馆里,萧红怀了他的孩子,他却是个瘾君子,六个月后,欠下一堆的房租,不辞而别。

她给汪恩甲的家和学校写了很多封信,但不再有人管她。老板软禁了她,打算等她生下孩子后,将她卖到妓院,将孩子也卖掉抵债。无路可走时,萧红给报社投稿诗词,并请求援助,从这开始她认识了萧军。

萧军帮助她“虎口脱险”,逃离了宾馆。之后的日子也一直照顾她的生活,直到在医院诞下了婴儿。萧红难以面对这个并非爱的结晶的婴儿,她拒绝看孩子一眼,将她送给了看门的老大爷。

她不要见这个孩子,一眼都没看,就送人了。

第二次怀孕,萧红与萧军相恋多年,从起初的彼此欣赏,到意见分歧,最后拳脚相加,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萧红与萧军和平分手,与端木走在了一起。

此时却已怀了萧军的孩子,有四个月之久,端木仍坚持要结婚,表示接受这个孩子。

后来的日子,战火连绵,她与端木分隔两地,她辗转多地,在朋友白浪那里生下了孩子,孩子却因生病而早夭。

对于孩子这件事情,萧红是一直没做好准备的,在她的心智上,她扛得住贫穷与苦难,却始终还是个处处找爱的孩子。

她敏感,浪漫,对美好生活始终期盼,她带着不甘心,在漂泊中不断追寻安稳,却始终不得,又哪来的育子之心。

萧红从来就没准备好迎接孩子,就像她没法安稳一样

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在她这里都是缺失的,她接收不到源头的慈爱,也不愿让自己的苦难传承。这是她潜意识中,最深层的痛苦,也是被他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她只能将所有的能量放逐在当下的创作上,不断的在痛苦中刨土,叙述人性的愚昧。

爱情之痛,五段感情终离别

弥留之际,萧红曾经与骆宾基说过这样的话:

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在想,我写那些的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萧红的爱情是公认的传奇,她并非为了制造传奇而去“作”出这些事来。而是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着自己的人生,然而,她对每一个爱人都那么的善意,他们都活得很好,唯独她孤零零的草草走了。

在她31岁的一生中,有五个陪伴过她的男人,而每一个都以离别告终。

1、初恋表哥陆哲舜,为爱一同私奔北平。表哥被逼妥协,弃她而去。萧红落魄回家,家族因此蒙羞。举家迁往乡下,萧红因此被软禁十个月。

这段爱里,有少女最美好憧憬,却被打的稀烂,受尽白眼。

为爱私奔,却被表哥抛弃

2、瘾君子未婚夫。萧红逃出软禁她的家,来到哈尔滨,迫于生计,投奔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却被汪恩甲搞大了肚子,抵押在宾馆一去不回。

这段感情是萧红的低头之爱,以一个封建社会传统女性的方式,顺从男人,却身心俱损,遭人唾弃。

未婚夫汪恩甲,吸毒成瘾

3、一生挚爱萧军。他是萧红文学的引路人,是萧红身心托付的人,是愿意为萧红扛事儿的男人。同时也是背叛她、与她水火不容,对她拳脚相加的男人。

起初的他们是甜蜜的,萧军因才华爱上了怀着孕的萧红。他们同甘共苦、共同进步;后来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了分歧;再后来,他们在革命方式上也有了分歧。

剧中萧红与萧军都是烟鬼,一根接一根的抽烟,不停的写作,而现实中,萧红买菜做饭,照顾家庭的饮食起居。

她的文学水平,文坛地位并不在萧军之下,但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却仍满足不了萧军的大男子主义。

萧军并不掩饰对其他女孩的喜爱,和对萧红才华的欣赏,她使劲展现自己,只为拉住萧军的心。

现实中,萧军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多,却精力旺盛、身体健硕。萧红自第一次生产后,长期受着妇科病的困扰,时常血崩,导致夫妻生活上不和谐。

萧红在日本的日子,萧军出轨了她的闺蜜,还致使其流产,此事成为他们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痕。这是一段海水与火焰的爱恋,最终萧红抵不过萧军的炙烈,被烧的伤痕累累,只能远离,相忘于江湖。

4、安静的端木,却得不到稳妥的生活。远离激昂的萧军,她渴望平静的生活,端木的安静与柔软让他觉得很舒服,但却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他们放弃了一线的革命方式,却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奔波中,萧红得了肺结核,却仍需要用写作来撑起生计。

内向的端木总是躲在萧红的身后,用静默对待这份感情。他会先一步去到安全的城市,丝毫不会不放心萧红,也许萧红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是无所不能的。

他不善交际、胆小懦弱、不善解决问题,萧红说“我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可见这是貌合神离的婚姻。

安静的端木,给不了安稳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他们所在的香港正在经受日军的轰炸。端木会时不时地消失,将萧红拜托给刚刚认识不久的朋友。

他不是完全负心的人,始终都会回来,却总不能让人安心,或是能力有限,或是养尊处优惯了,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人问萧红“你怎么会跟端木生活这么多年?”,萧红的回答充满了失望“筋骨若是痛的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萧红是连吵架都懒得发作的。

这段感情不能被称作为爱情,只是找个伴而已,但这个伴并未让她觉得安稳,只是凑活着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5、最后44天的骆宾基。在生命的最后,萧红弟弟的朋友骆宾基,是上天送给萧红的一份呵护。

他是个仗义的男子,在战火中,始终陪在萧红身旁,即使端木消失了,即使炸弹就在他们不远处爆炸,即使他跟萧红并不熟,萧红却死在了他的怀里。

他听萧红讲述她的一生,聊文学、聊鲁迅、聊萧军、聊端木,聊一切萧红想要聊的事情,他寸步不离,看着她憔悴、昏迷、手术、失声,陪着她辗转多个医院,记录下她说的遗言。

萧红死后,骆宾基边吃糖边哭,或许觉得这女人太苦了

现实中,骆宾基是第一个写《萧红传》的人,也许他是仔仔细细,听萧红说最多话的男人。这不是一场恋爱,却是最有情的陪伴,也许这是萧红一生中最温暖的男人。

萧红的爱情是文坛经久不衰的话题,她的奋不顾身、她的说断则断、她的特立独行,还有那些说不出的秘密,都使她成为琢磨不透的女人。但从她的遗嘱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端木蕻良拥有所有作品的版权,不可篡改内容

《商市街》的版税留给弟弟

《生死场》的版税留给萧军

《呼兰河传》的版税留给骆宾基

萧红用一生的痛苦,喂养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把它们的复利留给了那些爱过的人。

文学创作之苦,“独具我见,不合众嚣”

萧红的一生从中国最北的北边,到中国最南的南边,一生流浪、一生病痛,却在十年间写出了上百万的文字。

从她宾馆求救,到香港死去,共发表了《弃儿》《生死场》《小城三月》《孤独的生活》《商市街》《砂砾》《呼兰河传》《马伯乐》等等。

萧红投稿的第一首诗

她的一生短暂而痛苦,但她的作品细腻而温暖。其风格与革命时期的作家大相径庭,却带着一股力量,直击内心,剧中胡风就曾经在朋友聚餐时,对萧军有这样的陈述:

在创作上萧红比你高,萧红写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是喜是悲,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一样。你呢!写得比她深刻,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你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来达到艺术的高度。萧红是靠自己的感受,还有天才的创作,这点是很难得的。

在艺术创作上,行业内有这样的说法,有一种人是老天爷赏饭吃,天生具备灵性,稍加训练就可以登峰造极,如王菲、如周迅;

另一种叫祖师爷赏饭吃,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学苦练,如爱因斯坦、如曾国藩。而萧红就属于第一种,天生带着一种悟性。

萧红的文字,总是能走到人的心里

许广平在读萧红的《商市街》时说”她这么会写饥寒和贫穷,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可没人像她写的这么触目惊心!”

鲁迅对萧红尤其欣赏,他对她《生死场》的评价是“力透纸背”,有“越轨的笔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预言,在未来,萧红将取代丁玲,正如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正是因为这份对文学的理解,也让她与众多的作家“不合流”,这也是她的另一重痛苦。

剧中起初的萧红是孤独、没有方向的。遇到萧军后,她走进了作家群体,与文人墨客中交流,那个时代的文学主流以革命,或者类似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为主。这使得萧红在当时的文化圈里显得另类。

萧红最喜欢的是,安安静静的边抽烟边写作

她没有太多的朋友,不愿生活在往复的游击中,她更喜欢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对准人类的愚昧,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她的作品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从“人”出发,并至始至终都围绕着“人”而展开,将他们放到了世界的中心,显然,她的作品更有人性。

这也是她远离原来的圈子,远走他乡的主要原因,在于端木的一次对话中,她这样说:

“他们认为我的小说不行,无非是因为,我没有按照他们的写法来写,但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这句话足以鼓励正在写作的我们,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在写作更易变现的今天,我们都不该被套路带偏,谨记写作的初心。

一位身心灵的导师曾经有这样的话:面对痛苦,最好的方式是去感受它,转进那痛苦里,感受这痛的当下,任它来与去,你会感受到更多生命的美妙。

写在最后

萧红是勇敢的,即使饥寒交迫,身心俱疲,即使战火纷飞、颠沛流离,她都没有随波逐流,去取悦时代。

她始终坚持自己,浸泡进痛苦中,体会人类更深层次的情感,然后一点点,生生的开出花来。

历史告诉我们,萧红的作品是伟大的,她为人类而写,经得起时间的洗礼。“黄金年代”来自萧红对自己年华的肯定,更是她“不将就人生”的自我鼓舞。这部影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萧红、了解文学的大门,当我们走进去,可以看到更多,被鼓舞更多。

萧红是每一个创作者的榜样,为我们树立了面对痛苦时的态度,更让我们明白,好的作品来自于哪里。

最后的最后,附上各位文豪对萧红的思念,与真人照片,以表敬意: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

左图:萧军与萧红 右图:萧红与端木蕻良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一九四Ο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茅盾 一九四六年八月于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在飘零 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萧红:一生错爱,一世追寻
萧红:23岁写下不朽名著,怀着别人孩子谈恋爱,把人生下成了死棋
苦难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陕西作家||【我读萧红】◆李娟丽
郭进拴|我读《萧红大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