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达两千年的对话——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与碰撞

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在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曾认为,展望二十一世纪,世界将寄希望于东方文明。

什么是文明?

按照文化形态学的定义,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同时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个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东方?

狭义上是以本初子午线划分的地理意义上的“东方”,而在我们的认知中,世界是分东方和西方的。东方是以中国和古印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亚洲诸国文明,西方则是以古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融汇的“两希文明”作为起源的欧美各国。

一千年前,东方一直是西方的想象,寄托着他们的向往。而20世纪的后殖民话语体系中,“东方”成为了与“西方”对立的异质文明。

每个文明与生俱来的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各自的发展也有所不同。但这不是对立的理由。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东方和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裂开来。

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敦促我们客观看待自身文明。

东方文明,也即亚洲文明,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古老东方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就远播海外。

丝绸之路经由陆路和海洋连接着东西方文明,欧洲的商人们带回了中国的瓷器、日本的茶叶、印度的香料和泰国的首饰,描绘出了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众说纷纭,但是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却在欧洲掀起了议论东方的热潮。在他之后,许多欧洲人抱着探险和猎奇的心理穿越千山万水到达东方,不仅为欧洲带回了东方的商品和奇闻异事,并且将东西文化在不经意间连接起来。

明朝末期,欧洲的传教士们历尽艰难来到东方,在亚洲各国留下了真实而步履蹒跚的足迹。他们本是带着信仰而来,却在传教的过程中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茶叶、香料、汉字、佛教……这些都是象征着东方的符号,是东方文明传播的介质,也曾是战争的起源。

曾经礼尚往来、海陆相系,也曾经兵戎相见、老死不相往来。无论西东,都不断在探索一个未知而与众不同的世界,如同找寻镜中的自己。

丝绸之路的开辟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促进了器物之间的交换,向西域输出了养蚕技术和丝绸,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椒等西域作物。

西域各国商人纷纷来华做生意,汉语成为商人在华贸易活动的语言之一。西汉时期,中国船队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输出了中国丝绸,引进了南亚的香料、琉璃等物品。自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和西域的传教僧侣从陆路和水路来到中国弘扬佛法,佛教同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将西域各种文字和梵文、佉楼文佛典译成汉语,是“人类历史上实现亚洲文明沟通的伟大事件”。

隋唐时期,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国与域外的交往增多,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都有比较频繁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并逐步形成了三种交往途径:

(1)经济途径:官方和民间经济贸易;

(2)政治途径:外国政府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宗教途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

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日本、新罗、百济、高丽、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林邑(今越南)、真腊(今柬埔寨)、诃陵(今印尼爪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国不断派使节、留学生、留学僧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法律、礼制、文化和技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大历史》之大汉与古罗马的“接触”
中国通史第五十集唐朝对外关系(3)
龟兹文明的兴衰
给大家带来一波龟兹古国文化赏析
说说上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是怎样在中国西域偷东西的开卷语之(三)
唐三彩与丝绸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