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城内外风水格局与紫禁城的风水格局

北京城内外风水格局与紫禁城的风水格局

 

 

 

  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具有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公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紫禁城雄伟壮阔的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令无数人心往神驰。北京城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操作的烙印。以下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北京城略作分析。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国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一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轴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红色,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心——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圣无比,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

  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

  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大、有着显著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文化含义进行分析。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一座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天数”,是阳数之极,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坛面之上铺有青石。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自《易经》。

  丹陛桥北端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传的建筑。祈谷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89.6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面都有汉白玉石雕的护栏环绕于坛座周围。坛座之上高高耸立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其内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侯。大殿为圆形,殿顶为蓝色代表天。地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个天坛座落在密林之间,充满了与上天的感应氛围。

  由此可见,“法天象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从五坛的配置和设计看,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明代北京的布局,虽系人为,但其寓意及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建成后的艺术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筑。  

 

 

  三、紫禁城的风水格局分析

  1、紫禁城的修建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领了大都城。明初把大都改名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年)闰七月,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候陈珪董治其事。

  公元1404年,明统治者依*其对国家的控制,顷其全国人力物力展开了空前绝后北京城营造工程。共投入了23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士兵。巨大而珍贵的木料来自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砖来自山东的临清。桐油泡的“金砖”来自苏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砖砌而成,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宫城又称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周围加砖砌护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面正门称“午门”,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

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采用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

  2、紫禁城各建筑简介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0余米,东西宽750余米,周长3428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气魄之大,风格之美,建筑之堂皇,装饰之豪华,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建筑规划布局上说,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庭两区,外面以高大的宫墙环绕,城墙高10米,下宽8.62米,上宽6.66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充分保障了宫城的安全性。城四隅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通高27.5米)。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式。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现向南通过端门可达天安门,西面有西华门,东面有东华门。北面有玄武门(清朝改名神武门),对面是景山。

  紫禁城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重大 典礼时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庭,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宫殿。东宫之东有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西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亦属内延范围。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门上崇楼五座,俗称五风楼。正楼重檐庑殿顶,高35.60米,东西四座重檐为四角尖式方形亭楼以廊庑联接,辅翼着正楼,形如雁翅,气势巍峨,体现了紫禁城的尊严。明清两朝时正楼设有宝座,左右设有钟鼓,皇帝大典时,钟鼓齐鸣。战争凯旋之际,则在午门举行受俘礼。午门共有五门,中门是皇帝出入之门,皇后大婚时由此门入,新科状元由此门走出。东西两门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门是文武大臣走的。进入午门后便是空间开阔的太和门前广场,一条玉带形金水河,造型婉转,自西向东流淌,横跨五座雕栏玉砌的石桥,与天安门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金水桥之北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明朝皇帝常在此“御门听政”,清朝皇帝也在此受朝赐宴。清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皇帝在太和门颁诏称帝。

  太和门以内为开阔的太和殿广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两侧有崇楼高阁,侍立左右。金碧辉煌的大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二层,每层都绕以精工雕刻的汉白玉石杆。在龙凤纹饰的望往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龙头,总数为1142个。雨天时可见千龙吐水景象,蔚为壮观。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阔十一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共有七十二根楠木柱的大宫殿,重檐庑殿式顶,彩画为双龙合玺大点金,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形式。大殿从地面通高37.44米,比正阳门城楼还高1米多,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木结构建筑物。

  太和殿内有六根沥粉金漆蟠龙大柱,中间设有镂空雕龙宝座。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每逢元旦、冬至、万寿节、册立皇帝、大婚、派将出征,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时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从露台上摆设仪仗,南出午门直排至天安门外。殿外炉鼎、仙鹤、铜龟都吐出袅袅香烟,缭绕宫殿,气象森严,以显示“真龙天子”的权威。

  中和殿,深广各五间(每间均长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宝顶的方形殿宇。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在这里小憩,而后去太和殿,皇帝亲临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之前在此殿阅视祝文。

  保和殿,平面广九间(49.68米),深五间(24.97米),重檐九背歇山顶。皇帝赐文武大臣饮宴,公主下嫁纳采,陪额驸宴,正月赐蒙古、新疆王公宴都在此举行。清乾隆年间,“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

 

  三大殿之后有东西横向的广场作为前朝与内庭的分界。正北华丽的乾清门是内庭大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前金缸、金狮相对排列。清朝皇帝有时在此“御门听政”。乾清门内一条白石雕栏的高台甬道直达后三宫,其格局与前朝相似。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清朝雍正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以后这里便成了举行内廷典礼、赐皇族家宴的地方。乾清官两侧还有象征着政权的江山、社稷亭。

  交泰殿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日,皇后在此受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造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交泰殿。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顺治二年按照满族的习俗重新加以改建,成为祭神的地方。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结婚的洞房。穿过坤宁门是御花园。园中有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树,情意盎然。后三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宫六院”。紫禁城的前朝内庭六座大殿座落在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上。宫城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重重殿宇,楼阁巍峨,千门万户,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明清两代500余年间虽几经修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布局,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3、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古今言风水者皆以背山面水为基本要求,背山可防风吹气散,得水可使气有所止,气有所聚。紫禁城的修建完全符合这一风水要求。紫禁城北倚万岁山,俗称煤山,明初曾因推过煤而得名。永乐年间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围二里余,成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处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紫禁城前方有金水河横过天安门前,再向内由内金水河成眠弓状绕抱太和门;城外西侧为中海、南海,西北部有北海;城内金水河流过宫城的西侧、南侧。煤山(即今之景山)作为宫城的风水,煤山并与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遥相呼应,形成背山面水、阴阳交汇的理想风水格局。

  4、紫禁城中各建筑的命名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一方面,因为古人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庭中心称作紫微垣,故皇宫也以紫宫作喻;另一方面,明示它戒备森严,是不许普通人进出和*近的禁地,所以明清宫城被命名为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前庭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字有阴、阳和会滋生万物之意。《周易·乾·象》说“保和大和,乃贞利”。每当阴阳和谐、平衡,天地万物就能顺其自然欣欣向荣地发展。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和谐则万事吉祥。

  后宫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也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与坤宁是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意思。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天象地,于是“天地定位”。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阴阳交会、万物滋生、子孙兴盛。

  后三殿的命名出自乾卦、坤卦、泰卦,〈〈周易〉〉中关于乾、坤、泰三卦的解释可参考下文:乾卦《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5、紫禁城中各建筑对阳数的运用

  紫禁城宫殿常以“九”为数。〈〈周礼·考工记略〉〉:“国中九经纬,经徐九轨”,“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故宫的房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其规模之巨,占尽了天下最大的天数,充分体现了“天子”的权威。九龙壁的图案是用九的倍数二百七十个雕塑块组成。北京天坛三层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的石板、石块,其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以至于午门、神武门等许多宫门(东华门除外)都是上、下各九排、共八十一个门钉。这些作法都来自《周易》,《周易》认为“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阳数,是“阳数之极”,它象征“天”。”圣人作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用它来象征天子之合天道。

  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不含侧廊),此外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城楼及保和殿、乾清宫等都是面阔九间而进深五间,含有九、五之数,九为阳数之极,五既为阳数之中,又为九宫之中心,故以“九五”以象征天子之尊,“九五之尊”也就成了天子的代名词。

  6、紫禁城建筑所遵循的阴阳平衡原则 

  过午门、神武门之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五行中属木,为春,在“生长化收藏”中属生,所以宫城的东部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内容。东部宫殿中安排了皇太子的居住所在。文华殿原为太子讲学之处。乾隆年间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宫室。西方为阴、为金、为秋,在“生长化收藏”中属收,所以在宫城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内容。如皇太后、太妃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等,都布置在西部。如此安排,东居太子,西居宫妃,男左女右,阳左阴右。皇城东有太庙法阳象天,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君子安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见《老子》),宫廷大典百官排列,文臣列于左,武将立于右;与此相应文华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示天文历法,后者示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属阳,右主地道属阴,阴阳相合而成一体。古代建筑大师如此巧妙地把阴阳宇宙与宗法礼制完美地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博主私人微信号ID: zgfsxy 私人微信号:(暗号要求:不闲聊,非业务及非有需要者请不要随意加)zgfsx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城的风水龙脉
一章
图解北京故宫
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北京城的风水
故宫三大殿院内为什么不种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