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中国风水与现代环境艺术(刘晨晨)

浅析中国风水与现代环境艺术(刘晨晨)

 

摘要风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居处环境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对一切与此相关的行为取向和人文风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对传统风水观念的理解,以及对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的认识,明确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作为环境择居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归纳风水的核心目标,来重新确立现代环境艺术的学科主旨。

 

关键词:风水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的基本依据、规范和指导思想。这种古老的学科被古人称做是“帝王之术”,被现代西方认为是“前途无量的学问”,而生物化学、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更是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以“美不胜收”评价风水。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环境的营建准则,体现了先民的环境审美标准。在现代西方知识传入之前,风水一直是中国环境艺术的执行者。而今天的环境艺术发展也依然应遵循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价值标准。换言之,中国未来的环境艺术应起到历史和传统的承上启下作用,而不应成为纯西方知识体系下的替代品。

 

一 再读环境艺术

 

今天的环境艺术,其设计内容和方法实质源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初仅限于室内设计,但在中国却被冠以了更为综合性和前瞻性的命名“环境艺术”。并在其后的发展中逐渐引入了建筑学、景观学、场地学、规划学以及传统园林,直至包含了一切与人类相关的环境艺术营建活动内容。“环境艺术”综合性概念的确立并非巧合,这正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才会产生的综合意识。但从产生至今的近30年里,环境艺术只是在设计内容上不断扩充,而具体的实施和研究,仍然是西学体系下多学科的名词综汇,并没有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基本留于设计实践层面,而在理论阶段又转而成为景观学、规划学、建筑学等等。其学科界定含混不清,导致了环境艺术的理论多被人看作是其他学科的简化版。国内对于环境艺术的英文翻译目前取用environment design,但国际上不采用此种用法。国外相关概念有如下几种:1、Design for environment(DEF)即生态环境设计;2、Art in environment 生态美学,从景观角度提出美学的生态问题,也涉及到earthworks、land art 即大地艺术;3、Environmental art,主要有两方面:艺术的生态问题和艺术的社会问题。该用法是上世纪60到70年代末提出的,源于雕塑艺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问题。也指特定环境的艺术,如网络艺术(site-specific art)、land art等;4、Environment aesthetics 环境美学。该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展开。环境美学所涉及的范畴正类似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所不同的是环境美学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处理整体环境下人们作为参与者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和美学问题。环境美学也是一个新近的发展领域。其学科界定,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对于整体环境的艺术研究并没有发生在美术学层面上,而是提升到环境美学的哲学层面。很显然国内的环境艺术与国外相关学科从范围到具体涉及内容都是不同的。中国是独立形成的学科范畴,但具体研究内容又是诸多领域合并。

 

二 风水当代发展境况

 

中国当代对风水的研究从本体角度来讲,一类是学院派,另一类是“江湖派”。学院派主要集中在哲学、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哲学层面主要是从古代中国思辨、意识本原形态进行研究;建筑学、规划学层面主要是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对位研究。现世两种倾向:一种“知而不信”,研究即为批判或仅限于史学范畴;一种是与现代学科结合抽取其中可对位因素进行研究。“江湖派”即为社会中真正从事风水的群体,这一群体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但依个人素质不同而流派众多,观点纷杂。民间亦有各类培训机构,也在庞大市场中逐渐繁盛。如果以“风水”客体出发,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思辨方式和形势两方面,前者是通过哲学手段进行研究,而后者则是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研究。至于风水中的理气,则更多的被一笔带过甚至被冠以“糟粕”、“迷信”之名,亦有被演绎得神乎其神者。可以看出当代对“风水”的研究,无论从哪一方面或是哪一群体来讲,都是局部、片面的。

 

 

作为当代本国研究,其优势在于整体文化背景的承托。因为从源发性来看,“风水”是中国阴阳、五行、八卦的环境实践工具。但是从研究现状来看,也受到西学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学院派。从阴阳、五行体系以外的角度研究,风水始于l7世纪的欧洲传教士,他们为了布教而记录中国的信仰、风俗。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l9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研究风水,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传教士伊特尔(Ermest·J·Eitel)l873年发表的《风水,或许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前身》(《Feng—shui:or,the redi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in china》)及l883年发表的《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Feng—shui:The science of sared landscape in old china》)。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三大危机的凸现,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受到注目。风水研究在欧美掀起热潮,开始从空间艺术、景观生态、文化现象等方面探索风水的价值。这一时期也是之前提到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等关注自然生态学科的产生时期。该时期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对风水的肯定评价影响最大,也最具权威,使风水研究在欧美的地位日上。他认为风水与占卜不同,“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布在中国农田、民居、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以说明。”

 

之后伴随着全球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学者对风水的态度也逐步加深。主要从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方面、景观生态方面、空间意向方面、逻辑性与实用性方面以及风水适用范围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思想与方法,都影响了中国本土的“风水”研究,虽然造成一种分化片段式的现状,但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逐步的科学验证。但是正如迈耶在《中国城镇风水》中所说:“我认为我们将永远不会达到深刻理解风水的程度”,由于风水是建立在东方阴阳、五行体系之上,所以以西学思路研究“风水”,是无法做到全面、客观、深入的。

 

以上研究显示出风水知识从现代学科角度看具有综合性、宽泛性以及实用性,这也正是环境艺术多学科边缘综合性的体现。

 

三 风水与现代环境艺术范畴的相似性

 

古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西方是将事物不断的单元化、细胞化,形成不同的单体进行研究,是一种割裂、分解的思维体系。而古代中国的文化是整合、联动性的。古代中国所有研究门类都没有完全独立的进行发展,而是都向同一个目标聚合,即与自然相生的哲学体系也就是“道”。风水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中国传统知识的典型共性。中国的学术分科并非如近代西方,集中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这也源于西方以人为中心,与自然对立的基本意识形态。而中国的意识形态主客体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特性就是“通”,不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会通,也是文史哲的会通。从中国诸多有可能发展为科学的数术、炼丹术、医术等最终上升到哲学层面都可以看到,“通”在中国传统知识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风水也具备了这一特征,所以如果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会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气象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这种用西学知识体系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事实上也是当代中国所惯用的。所以环境艺术的发展也面临此问题,虽然在中国被冠以了综合性的概念范畴,但是其内容发展,确是各种学科的简化填充,并没有体现环境艺术的独立学科精神。所以如何采用更为综合性角度来对风水进行整合性研究,以及如何使“风水”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内容,在当代中国重新发展并有利于民,其突破口正是对环境艺术的重新定位。《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就此五种,其最要者,唯有宅法为真秘术。……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也。”明确指出了“风水”的实践范围,从国家到县区规划,从城村到山居,无不涉及。而环境艺术也包含了上至风景园林、建筑环境,下至宅居室内的所有人居空间。所以“风水”与现代环境艺术、其空间范畴与实践范围都具有对应关系。

 

四 现代环境艺术主旨的确立

 

“风水”是中国古代环境营建的唯一执行依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文献记录虽然较晚,但是从考古学发现中,可以看到“风水”的核心应用在上三代时就已形成。并在其后发展中并无大的改变,只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和不同时代的需要,风水不断的细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而产生了诸多流派。但从主体发展来看,其核心价值、目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脉相承。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风水的核心标准从今天来看并不仅仅限于规划、城市、建筑或室内等单一的适用范围。而是同样的标准,既可以用于城市规划这样大的尺度空间,也可以用于装饰图样这样的细节处理中。“风水”的价值就在于,对营建规律的及简化标准,就像数字搭建了庞大的数学王国,风水也抽取了所有造型造物的核心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尺度的应用,如同中国社会组织的“家国同构”,以及今天所说的宇宙同构性,同样的规律既适用于单个细胞,也适用于整个生命。这样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在我们知道环境艺术之前,在我们知道建筑规划之前,在我们使用西方建筑环境营建手段之前,中国早已形成了几千年一脉相承的环境营造理论体系,并且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环境艺术气质。古老的“风水”就是古代的环境艺术。“风水”并不是建筑、规划、生态或是任何单一的现代学科所能涵盖的。风水的内涵和外延都表明风水不仅仅是满足择居的物理环境,更多的是解决并提高生存品质(建筑环境的伦理秩序和美学秩序)、环境品质(对自然环境的涵养和培补)、生命品质(对居者自身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期许),这实际上也正是中国艺术审美所追求的目标,以通天、地、人学为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环境营建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是高于感官享受、情感激化的。风水艺术追寻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心灵与肉体的良性循环,并不追求突兀的、闪现的或是刺激感受的,而是放松的循环往复与自然能量的交换。所以中国的审美思想、审美方式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西方所指艺术,而是综合的促成更为和谐的生命体乃至生命群体的方式,这种自然观和人文关怀才是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的目标定位,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创造美和艺术品的环境层面上。换言之,“风水”艺术更多的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写意反映和精神上的引导教化,也就是最终实现生存品质、环境品质、生命品质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亦认为这才是现代环境艺术发展应确立的主旨目标。

 

五 结语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环境艺术与风水有着同源性与相似性,作为今天的环境营建依据,是古代环境营建理念的延续和更新,更是适于现代生存方式需要的营建标准。本文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希望在传统与现代、思辨与形式、功能与美术之间搭建桥梁,建立现代环境艺术的文化延续性,重新确立环境艺术发展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晨晨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07BF4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美学。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美] 阿诺德·伯林特,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湖南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刘晨晨,女,1977—,山东济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学详细介绍”——2018年1月1日——丁酉年拾壹月拾伍日——“元旦”。
【人物推荐】张千一(建筑风水环境学家)
书法文化地理研究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
美学几本入门级好书
苏州在国内首建《园冶》专题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