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肩痛的区别

 

肩关节

一.肩肱关节

二.第2肩关节:喙突肩峰弓

三.肩锁关节

四.第2肩锁关节:喙突锁骨间机制

五.肩甲胸壁关节

六.胸锁关节

肩袖肌肉:

冈上肌:肱骨大结节

冈下肌:肱骨大结节中部

小圆肌:肱骨大结节下部

肩甲下肌:肱骨小结节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简称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

有下列特征者称之为肩关节半脱位:

1.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严重时在肩峰与上肢肱骨之间可出现凹陷,轻者可用触诊方法触及凹陷。

2.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

3.病侧呈翼状肩。

病因:

肩关节半脱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

其它原因有: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驰、破坏及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

当病人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是早期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措施。

1.在卧位时,应采取患侧卧位,使患侧上肢能负荷体重。在平卧时应在肩后部垫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出。

2.在坐位时,如病人上肢肌张力低,可因本身肢体重力牵拉使肱骨头脱出。为此应把病人的患侧上肢的前臂放置在胸前的平板上,平板可起到托起患侧上肢的作用,同时嘱托病人每天用Bobath握手上举过头,保持几分钟。

3.在立位时,应用健侧手把患侧上肢托起,或者用三角巾吊带支持患侧上肢,起到固定作用。

当病侧上肢,特别是肩部周围肌张力很低的情况下,用三角巾可起到辅助预防的作用,减少脱位程度,比不用好,因为一旦形成脱位,要复位时很困难的。

但是当病侧上肢肩部周围肌张力增高时,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时,不宜再用三角巾吊带固定,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不良影响:

1.易使患侧失认,与来自全身运动功能的分离。

2.如患侧上肢处于屈肌痉挛模式时,可被助长强化。

3.当变换方向,从坐位到站立位时,为达到平衡,可能会使用健侧手操作以达到稳定,妨碍使用患侧上肢来保持姿势及支持。

4.在步行时,妨碍患侧上肢的摆动及来自患侧上肢的刺激引导。

5.因固定静止不动,妨碍静脉及淋巴回流及局部循环受压。

三角巾式吊带及轮椅上安装的上肢槽的应用条件如下:

1.BrunnstromⅠ级:无论有无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

2.BrunnstromⅡ~Ⅲ级: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充分,考虑半脱位不会进行性加重时,担心使用三角巾使挛缩加重时可不使用。否则如有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

3.BrunnstromⅣ~Ⅵ级:一般不使用三角巾。不过有下列情况时也可使用:

(1)已有明显的半脱位,担心半脱位加重或产生继发性损伤时。

(2)如不用三角巾,步行时出现疼痛。

(3)如不用三角巾,步行时难以保持平衡。

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1. 通过纠正肩胛骨的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肩部的自然绞索机制。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


2. 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或增加其张力。医生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者的患侧上肢,然后用手掌沿患侧上肢的方向快速地反复地向患者手掌加压,并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后缩,这项活动可刺激肩关节后方肌肉的活动和张力。医生用手在冈上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上用力按摩由近及远地快速进行。用冰快速地按摩有关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动。

3. 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牵拉损伤患侧上肢而引肩痛和半脱位。被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肩关节,每日1-2次即可,不宜过多进行。

4.功能性电刺激、地周波 、电针等等。

肩手综合征(RSD) 

所谓肩手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病侧上肢的手突然浮肿、疼痛及病侧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严重时可引起手及手指变形,手功能完全丧失。因此,应对肩手综合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

病因及发生机理:

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过度腕关节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病侧手伤。

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第一期:病人的病侧手非常突然浮肿,且很快使运动范围明显受限制。

  • 水肿主要出现在病侧手的背部,包括掌指关节、拇指及其他4指。

  • 皮肤失去皱褶,特别是指节、近端、远端的指间关节,水肿触及有柔软感和膨胀感,且常终止于腕关节及近端。

  • 手肌腱被掩盖而看不出。

  • 手的颜色发生改变,呈橘红或紫色,特别是当手处于下垂状态时。

  • 水肿表面有微热及潮湿感。

  • 指甲逐步发生变化,与健手相比,表现为苍白、不透明。

第一期持续3-6个月,20%是两侧性的,这期如出现症状立即开始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且自然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快转入第二期。

第二期: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有明显的难以忍受的压痛加重,肩痛及运动障碍和手的水肿减轻,血管运动性变化,如皮肤湿度增高、发红几乎每一病人均残存。

病侧手皮肤、肌肉明显萎缩,手掌呈爪形,手指挛缩x线可见病侧手骨质疏松样变化;肉眼可看到在腕骨间区域的背例中央和掌骨和腕骨结合部出现坚硬隆起。

第二期平均持续约3—6个月,预后不良,为了把障碍减少到最小程度,积极治疗是必须的。

第三期:水肿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经治疗的手的活动能力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畸形手腕屈曲偏向尺侧,背屈受限制,掌骨背侧隆起固定无水肿。

前臂外旋受限,拇指和示指间部分萎缩,无弹性,远端及近端的指间关节固定于轻度屈曲位,即使能屈曲,也是在很小程度范围内,手掌呈扁平,拇指和小指显著萎缩,压痛及血管运动性变化也消失。

第三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病侧手成为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

肩手综合征的预防:

1.在床上及轮椅上必须保持正确的姿势,特别是患侧上肢的位置。

2.在患侧上肢负重训练时,应训练的强度及持续时间适当控制。

3.尽可能地不用患侧手背静脉输液,应提倡锁骨下静脉输液。

4.必须防止对患侧手的任何外伤。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防止腕关节掌屈

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

冰水浸泡法

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其他治疗

总之,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慢性化,就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发病3个月内是治疗最佳时期。

建议:

重视早期康复

强调持续康复

重视心理康复

重视家庭成员的参与。

肩 痛

神经系统疾病有上肢瘫痪的病人,如卒中、脑外伤、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有时可出现患侧肩痛。

病因:

肩痛的病因可分为中枢性神经元性肩痛及局部性疼痛,或者由多种病因所致,这也是最常见的,如:

1.中枢神经损害的神经元性疾病

2.痉挛

3.失用及误用综合征

4.肩关节挛缩

5.肩-手综合征

6.肩关节半脱位

7.异位骨化

8.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

40%的病人在早期否认自己有肩痛,但是临床检查发现有疼痛存在,即在肱二头肌头部有触痛,冈上肌有触痛。这说明早期肩痛是隐匿性的,所以简单的听病人主诉是不够的,必须对病人做早期检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实际上,肩痛在原发病后就可出现。有的主诉是一般安静时不痛,上举时出现,肩部活动后加重,夜间频发。病侧上肢有下垂沉重感,上肢前伸平均在100度,侧方平均在70~100度时发生疼痛,撞击征阳性。鹰嘴突和结节间有凹陷、压痛、被动活动外旋受限制,疼痛从肩部可放射到上肢。

预防与治疗:

1.预防如果能够避免引起疼痛的因素,就可以防止肩痛的发生。

(1)早期即进行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确保正常活动范围,避免易挛缩的肢体。

(2)在做被动活动时,要用正确的手法,避免因错误的手法引起疼痛。做上肢被动活动时,必须先做肩胛骨的活动,然后做上肢远端活动,这时务必使肩胛骨持续维持在前上方向。

(3)一旦被动时有疼痛发生,应立即停止,避免损失组织。

2.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运动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一些口服镇痛药。

(2)局部封闭治疗。

(3)局部麻醉治疗。

(4)物理治疗:局部做温热治疗,如:红外线、微波、超短波以及局部离子透入。

(5)运动疗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卒中康复---肩手综合征
肩关节半脱位
中风后肩部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对策
临床常见肌筋膜单元感知中心——上肢疼痛位置评估
反复肩部疼痛,可能是冈上肌腱炎
偏瘫性肩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