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诗词学会
诗歌是否应该生活化?现代城市生活还能达到古代中的诗意吗?

生活化是否与诗意矛盾?翟永明说“如果你要写嫦娥,就不能装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如今我们看见城市以后,还能写出源于自然的古意吗?

残荷答:谢要。很有意思的问题。之前答过一点,见:现代人写好诗词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这次再梳理一下,意见如下:
1、城市生活当然有诗意,何以见得,因为当代许多作者已经做了探索和努力,见:
大城集――残荷城市诗集合
飞毂集 - 【木兰院】专题个集
城市诗词三百首(留取残荷编选)
自然,如楼上所说:时代变了,古意没了,诗意还是有的。而时代巨变之大端,就在由农业社会变成了工业社会,导致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变,一方面物质上远较古人丰富,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日益网格化,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一个节点,这样的变化便于人们的协作与提升效率,但对于人的身心也增加了束缚,并使人们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和拥挤。这样的变化使人们无法再回到传统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当中,我们也许咒骂高城,却无法离开。
2、与其说诗歌要生活化,不如说要审美化。诗歌当然源于生活,但绝不等同于生活,且绝不是把生活里的枝枝叶叶一股脑地塞进诗词。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审美与处理转换过程。一般而言,客体要入诗,就要先完成审美过程。当然,所谓的美也是相对的,宋人眼里的美和唐人的和远古人的美肯定不会都一样。很显然,时代日新月异,但人类对新事物的审美化速度显然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或者可以说,螃蟹很早就出现了,但很久以后才会出现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而对螃蟹味道之美甚至吃螃蟹这件事大加赞赏只怕还要晚许多,——而这就是一例具体的审美化完成过程。
3、对新事物的审美需要时间,读者和作者都一定迫不及待地看到诗词如何对身居的城市如何完成审美化过程。就个人估计,这样的过程至少需要五十年。试举两例:埃菲尔铁塔刚建成时遭到众多非议,网上资料显示:《泰晤士报》上甚至刊登了由300人签名的呼吁书反对埃菲尔的设计方案,认为这一剑式铁塔将会把巴黎的建筑艺术风格破坏殆尽,其中包括颇有名望的莫泊桑和小仲马等人。即使在铁塔落成之后,批评的声浪也并未停息。加尼埃向政府请愿,希望把它拆除;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代表人物魏尔伦每回路过铁塔都立刻另择路径,以避免看见它的“丑陋”形象。然而现在它成了巴黎的标志。再如,许多恋人刚开始双方并不一定有多少好感,接触时间长了,渐渐觉得对方是适合自己的一款。人类的多数思维方式都是偏传统和保守的,所以创新和探索更渴望获得宽容和理解的眼神。
4、目前,诗词创作在对城市场景的审美化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挑战主要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不仅对作者,读者也一样),至于技巧倒在其次。但相信通过一代代诗人的不断探索和融合,这个过程必将完成,城市诗词将成为可以与传统的田园诗词与山水诗词鼎足而立的重要一极。届时,读者也将欣喜地看到现代生活是如何通过现代作者的手而融入传统诗词的血脉中的。

补充一些看法吧,感觉很多的大脑还生长在古代。
1、某某答:(古今城市)要素差不多,都是些高楼、灯火和车马。
古今城市只有这些硬件上的区别吗?城市和农村硬件差别很大,但是城市人农村人互换应该可以存活。但是古人今人穿梭试试看?你去了古代,看见官家来了,你知道规矩不?古人到了现在,看见红绿灯认识不?
古今之变化,乃在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组织方式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这,才是城市真正庞大和复杂之处。我们很多人身居其中,却完全意识不到它的复杂之处。
2、

某某又说:这三首词,把背景挪到现代都市中,也没有多少龃龉之处吧。
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玉楼春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庐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也是完全意识不到古今城市变化之大而自以为是的回答。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年年跃马长安市。易挑锦妇机中字。蛾儿雪柳黄金缕,宝马雕车香满路(那时可是真的马)。这些描述,有哪一句是今人市面上可见的。今人有今人的生活和世界,当下作者任重道远。

另外,很多人似乎多诗词如何贴近生活感到无从下手,贴篇旧作:
普通人写诗的材料准备与创作漫谈 10.3

————————————————————————————————————————————
更新:
问:我想请教的还有一个容纳和承受的问题。对于大量涌入的新兴词汇和现代诗的形式丰富,古诗词是否能够承受这些词汇,并且不破坏本身的美感?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诗词前行必须正视并加以解答的问题之一。总的问题是古诗词能否容纳和承受新词汇并获得相应的意境。但可以略作分解。
1、大量涌入的新兴词汇。
没错,未来诗词中必然会涌入大量新兴词汇。然而,这有何妨?一来,新词之进入诗词必然是渐次而非急进的,成熟的作者会考虑到这一点,成熟的作品更会展示出这一点。二来,就算大量进入,在全体诗词词汇中也仅仅占很小的比例。就好像肯德基如今到处是一样,可是它在林立的中式餐馆中,还不是九牛一毛吗?要是觉得理论过于枯燥,我们不妨看看具体例子:
公车站二首
虚忆年时竞老馋,春风回绿燕呢喃。公车候处看人并,款款回眸雪纺衫。
旧路春归鸟语缄,梦魂犹忆手摻摻。东风莫谓杨花软,未比人来雪纺衫。
你不能不说这是现代场景下的作品,可是全篇仅有公车、雪纺衫两个新词汇。我必须指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关键在于有现代意识和体验,至于新语新词仅仅是手段之一。
2、不破坏本身的美感。
美感是什么?建议看看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从中可以知道,美从来就没有一定之规,唐建筑一个风格,宋建筑一个风格,李白诗是一种美,杜甫诗是一种美。那么,新词进入诗词,破坏什么美了?就算有破坏,则破坏之后必有建设,长袍后不是有西装吗?至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体验有不适那是很正常的。小孩不也害怕去幼儿园吗?可是没有听说最后小孩都不去了。人有适应能力,诗词一样有。若认为诗词只能描写古典生活,不能描写现代都市生活,这不是一种荒唐的刻板印象,又是什么呢?诗词没那么脆弱,进来点新词新语就要诗将不诗了。从古到今,诗发生了多少变化,最初是四言,然后出现骚体,最后五言、七言又大盛,哪一种不是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最后大家都适应习惯了?
概言之,没有什么不能承受、容纳的,海纳百川才是诗词应有的气象。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目前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困惑,其实就在于现在勇于探索的人还不够多,成熟的具有新的面貌的诗词还不够多,等数十年后,这种开新的做派蔚然成风,谁还会问:古诗词是否能够承受大量涌入的新兴词汇呢?这正如我们不会问为何结婚要穿婚纱,拍婚纱照一样,因为这已经成为传统和习惯。
再问:那么,这些外来词汇是如何融入古诗词当中的?
答:起初,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值一提的,所以我简单粗暴地写了几句回复,说:几十年前大家没手机。现在老头老太都用手机,你有么有去问问他们是怎么融入的?鲁迅早就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然而,再细想想,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多说几句。融入,一个听起来十分平和的词语。但在现实中很可能却是伴着血与火的。比如中国各民族的交融。文学领域的交融当然没有这么残酷,但是挣扎、不适以及厌恶等感觉确实完全可能有的。不妨回顾一下当代诗词的流变史。一般认为当代诗词有守正与开新两路。开新,或叫实验。领头的有嘘堂、独孤食肉兽和李子等人。骨干不多,大概十来个人。守正的阵营非常庞大,老一辈的主要在持社,晚一辈的主要在留社和其他诗社里。当然也有很多人属于单干分子。守正一路好理解,不必多说。实验一路值得细说,这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那时的主要人物有黄遵宪等。晚出的吕碧城在题材方面也有颇多突破。黄吕等人一方面大量采入外来语词,另一方面大量描写异域风情和事物,视野较诸前人,确有相当的扩大,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在思维转变上着力甚少,对于诗词本体的潜力以及传统诗境的反思也做得不够。上个世纪,鲁迅说过一句流传很广且遭到颇多误解的话:“好诗到唐都已经作完,以后如没有能翻出如来佛之手掌心的大可不必作诗。”我并不能完全同意这句话,但是后一句却很值得分析。经过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可以说诗词诸体已经发育得极其成熟,尽管清代又涌现众多优秀的诗人词人,但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对晚清作了一顿猛轰,假如可以如其他朝代一样慢悠悠地走到它的终点,晚清的诗歌绝不会像今天这样看到的璀璨和瑰奇。换言之,在唐人以后,要跃出如来佛之手掌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宋人跃出来了,晚清也有众多作者跃出来了。那么今天呢?看起来能够跃出的也只有开新一派了。当然,现在对实验派的成绩做出总结实在太早,诗词未来之门将首先由实验派打开,随后与守正派汇合。由于关于实验的话头太多,回到正题,我试结合个人体验来做一回答。
1、2003-2011,个人在这10年间,主要还是继承为主,从字面到意境,和古人可以说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关系。试举几例:
李花
占得芳春亦自香,几时轻薄柳绵狂。横斜本是梅花骨,青帝如何错主张?
冬感黄海
红梅如血月如潮,仓海先生涕泪遥。二百年来黄海上,犹无全策绝天骄。
无论咏物还是书写时事,都采用了与古人相仿的字面。
2、2012-2015,这四年间,开始大规模地进行试验,起初还是小打小闹,最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因此收获也相当可喜。仍举例来看:
西江集选一 2012
未如木叶尚飞南,滋味鸿传谅亦谙。谢子关情留一瞥,站台报道是鹰潭。(伊人夜之杭州,途经鹰潭)
车上 2012
一黄飞处一车随,飘荡公车载梦移。小巷乍停闲一瞥,雪衣人立发齐眉。
书感
冉冉斜曛没古塬,护城老柳蘖芽根。凭窗无故心一怔,报站前方尚德门。
注:长安幼儿园喂药事件才现,各地蜂起。
偶见2014
熠熠高楼夕照多,红灯变幻舸争河。一时四面轮皆刹,白发缓推轮椅过。
夜饮值雨2014
华灯粲月夜如玫,绿蚁欢场把几杯。行到中年哀乐稳,雨窗闲看大城灰。
候车题所见5.3时值五一收假2015
大厅池窄午翻澜,窗外樱繁自在观。一女低头屏作镜,镜花庭朵各妍然。
门贯游鱼队似龙,满厅鴃舌语喁喁。空明泼翠玻窗处,一女斜包挎小熊。
彗星
彗星拖长帚,扫出银河路。荡荡此乾坤,岂仅属乌兔?
醉中
万物有指称,醉中忽不喜。谁解我醉中,涕泣为谁子?
寻找
鹰为青铜影,高飞于冥天。我为商人裔,踽踽行秋田。
不难看出,从《西江集选一》到《候车题所见》,语境明显从传统跃入现代。这种转变发生的根本,在于心态的变化。我越来越确信诗既在远方,也在眼前。既在梦里,也在脚下。当你明白你站在哪里,你就知道你真正该做的是前行,而不是回望。那么,你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同道,尝试走不同以往的路,并试图从不同的艺术源头获得给养,也许这样的尝试有不顺利,然而,重要的是你勇敢地做了。所以,对我来说,我乐在其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1座城市31首诗,哪个惊艳了你?
怎样写出一首好诗词(七)
新词俚语入诗词须有“度”
也说口语入诗、联
云雨能飞傍玉楼
脑洞 | 这么热的天,来个诗词大赛感受一下网友的脑洞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