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书生:做透“文化”这篇大文章

中经文化产业

1月18日,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在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新年论坛暨文化金融50人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对如何做透“文化”这篇大文章做了深入剖析。以下是其发言实录,由“中经文化产业”整理,略有修改。

离开“文化”,“文创”“文旅”都是无源之水

现在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前些年,“文创”概念很热,大有取代文化产业的趋势,分散了注意力;这两年,“文旅”大有盖过“文创”的势头,转移了注意力。

没有“文化”,不管是“文创”还是“文旅”,都是无源之水,都会“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由于概念变来变去、摇摆不定,更令业外人士“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看文化的表象多,打的也都是文化产业的“外围战”,不能深入到文化内核。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清晰界定,包括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块简称“传统文化”,后两块加到一起简称“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有一个切入点——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而且特色鲜明。比如,

河北有“燕赵文化”;山西有“三晋文化”;

山东有“齐鲁文化”;河南有“中州文化”;

重庆、四川有“巴蜀文化”;

江苏、浙江有“吴越文化”;

湖北有“荆楚文化”;

湖南有“湖湘文化”;

福建有“八闽文化”;

广东有“岭南文化”等等。 

地域文化内容丰富。以“燕赵文化”为例,燕赵有14位君主,言论作品有40000字,涉及到28种典籍,最著名的就是《战国策》。同燕赵有关的成语大概是100条,还有《史记》直书“燕赵世家”的部分约3万字,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地域文化挖掘得还远远不够

关于“红色文化”这块,可以从红色精神中体现。

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大别山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时期有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等。

文化传承,数字化时代“体验”为先

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承也要转变方式。单纯依靠图书、电影、演出等传统业态,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原住民”的需要。

在新的科技条件下,文化传承“重在体验”——建设文化体验体系,大概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文化体验园,面积在4000平米左右。在哪儿建?景区。

现在“文旅”热,不光是自然景区热,博物馆等地方也很热,“熙熙攘攘”,但“看不全”和“看不懂”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体验。

文化和旅游要深度融合,现在迫切需要桥梁,文化体验园就是桥梁。如果把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文化和旅游就会相得益彰。


第二个层次叫文化体验馆,面积在600平米左右。在哪儿建?中小学学校和购物中心。

“红色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也得有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文化体验园。现在购物中心都在转型,购物中心当下两个功能非常突出,第一个功能就是教育培训,一到周末家长带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上完课就吃饭,吃完饭干什么,看电影,面向小孩的电影很少,怎么办?文化体验。



第三个层次叫文化体验厅,面积在20平米左右。在哪儿建?最主要的文化体验厅就是家庭的客厅,电视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载体

此外,城市社区,新华书店,都可以变成文化体验厅。


我们概算了一下,建设这样一个文化体验体系,投入不会少于一万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意义非凡——既可以在文化体验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够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挖掘文化“金矿”,矗立文化“金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文化体验体系,不能没有“数据”。

“数据”从哪儿来?文化遗产中萃取

如果把从文化遗产中采集数据看作挖“金矿”,随着文化数据越来越多,就可以矗立起三座金山——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

如果把国家历次文化遗产普查所获取的藏品或遗址信息实现全国联网,自然就形成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

如果将文化数据所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标注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

如果将文化数据解构,并分门别类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从文化遗产中萃取的数据将是海量的、巨大的,文化大数据“水到渠成”。与当下大家谈论的大数据最大的不同,这是供给侧的、不是需求侧的,是生产资料、不是消费数据。

打造生产线,守正才能持久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成以后,实际上就实现了文化生产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整个文化生产也正是要在一个前端、云端和终端的大体系当中去做。这个体系当中有若干条生产线,比如说最想做的是“常识”,老百姓需要的是“常识”——对已知世界明确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一条生产线,将老百姓需要的“常识”进行数据解构、重构,再回答就形成了“常识生产线”。

生产线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守正”。每一条生产线数据一定要保真,创作一定要严谨,内容一定要把关,互动一定要有序。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关键词有三个:


供给侧、生产端和体系化。


通过这样一个体系,我们打通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畅通了文化生产和消费,融通了文化和科技,贯通了文化的门类和业态。

这个大体系当中要有成百上千条生产线,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有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最后打造出一个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

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家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可以找到定位、找到机会。

这应该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这个工程建起来的话,将会把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当中,我们就能够推动文化建设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也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也无愧于大家耳熟能详的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这些新技术。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书生:架构文化体系的十个问题
国务院再发文强调 非遗保护工作需推广全国、全面加强建设
不止于展馆(中):文化融合科技
数字技术赋能古典园林的“重生”与“活化”
精华与糟粕
发挥独特文化优势 提升文化感召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