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展观察 | 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至今,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托北京创新资源、高技术制造业基础实现与天津联动发展、带动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局面正处在快速推进过程中。随着产业数字化,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加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了新动能。在推动京津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可能导致的区域产业分工极化、碎片化和转移锁定等新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确保充分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效应,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国家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力量,也是解决京津冀三地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制造业的协同,将极大影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区域产业整体价值链跃升贡献新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构建新增长空间以及为重构区域产业分工提供新选择。加快推进京津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效化解数字化转型可能引入的新问题,将极大强化京津冀制造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

一是京津冀制造业整体发展尚需强化。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正从东西差距主导转向南北差距为主,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核心区,其经济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已弱于其他重点区域。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已由2015年的9.6%下降到2019年的8.6%,而同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工业发展来看,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已由2015年的8.3%下降到2019年的6.3%,而同期长三角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上升了2.4%,广东省则上升了1.1%。此外,根据2013和2018年两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29个制造业行业中,京津冀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上升的行业只有5个,且涨幅较低。

二是京津冀制造业区域内部发展尚不均衡。京津冀三地间经济差距仍需进一步平衡。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的比重由2015年的33.2%上升到2019年的41.8%,尽管伴随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大量企业制造环节外迁,但北京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仍保持小幅上涨,本应承接产业转移的津冀两地制造业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京津冀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北京、天津两地的制造业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仅北京制造业盈利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8年经普材料显示,北京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36%,天津为32%,河北仅为13%。

三是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尚需挖潜区域禀赋。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强化京津双城联动,辐射带动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北京市制造业专业化优势呈增强态势,优势行业数量显著增加,北京市装备与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比较优势持续增强同时,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都市型制造业效率也在不断提升。河北省在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相对缺乏比较优势,且优势行业逐年减少,与北京市的产业梯度差距仍呈现加大趋势。京津和津冀之间的行业联动仍需强化,依托相似产业基础构建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有效衔接、联动增长的协同发展格局。

持续完善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是完善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分配机制,关注区域分工极化加剧的可能。数字化转型能够进一步带动形成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向进一步向制造业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牵引区域制造业价值链能级进一步跃升及向微笑曲线两端演进,同时推动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结构与重组。但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管控中的加速渗透,缩短了“链主”企业的培育周期,将强化龙头企业的垄断优势。如苹果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的管理手段实时、精准掌控了全球785家供应商的产能、库存规模、利润及企业技术导向,相关企业再难独立自主发展。

二是强化数字化转型重构产业链分工体系作用,关注区域分工碎片化的可能。数字化转型能够加快信息与知识要素在整个制造系统的流转速度,以此提升地域空间分工细化与区域间交易效率,优化区域间分工结构。数字化转型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区域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将直接引起产业功能的模块化和产品的标准化,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中低端分工环节在区域内部的转移成本或直接推动区域产业空间的分散化、扁平化发展,导致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横向竞争的加剧,增值收益将进一步流向主导企业或主导城市,导致区域分工在进一步极化的同时形成碎片化的分工格局,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的构建。

三是加强数字化转型中信息技术运用,关注可能导致的区域内部分工与转移锁定。数字化转型为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新渠道。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生产管理全过程数据贯通、全要素网络化协同和全场景智能化发展,为企业整合优化研发、设计、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主要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周期更迭快,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时效性强,网络化特性强,与传统工业化时期成熟产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梯度分工,数字化基础技术的更新会迅速导致产品及业态模式的退出,区域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旦脱节,将导致区域分工的进一步锁定。

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京津冀重点数字化转型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商,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加大京津冀新型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力度。支持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落地,充分发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推动区域/行业分中心率先落地。加快推进工业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区域汇聚、共享和应用,探索构建实时、精准实体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撑各级政府部门高效决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序推动以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云图建设,构建供应链数据动态采集平台,为区域一体化产业治理提供数字化基础能力。强化基于数据的区域产业链监测能力,针对性开展供应链断点、堵点识别,支撑开展重点行业强链、补链工作,推动区域供应链的一体化建设。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7月29日发表,作者:张杰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刊登于工联智库 2021年第3期(总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专访!黄奇帆为制造业开药方:有一个现象必须警惕→
河北保定:全力打造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城市产业名片
扎实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和路径
我对工业互联网的再认识
昔日的重工业基地,离数字化,差之千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