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6.儿童的情绪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术,王保蘅,一凡中文网,一凡小说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方面取得的成功是令人瞩目的,因此有很多人向他寻求心理咨询与指导。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母亲向弗洛伊德寻求帮助和指导。

“弗洛伊德先生,最近我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让我的情绪变得很糟,还让我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您能为我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吗?”

“不要着急,慢慢说,我想我愿意倾听并帮助你解决问题。”弗洛伊德面带微笑地说道。

“我的孩子在现实中非常容易情绪化。每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就会瞬间发生变化。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他想吃一块糖,当我告诉他吃糖会对牙齿不好时,他竟然气得直跺脚,还提出另外一些要求表示不满。这时,要么抱着他,要么让他吃糖,否则,他的情绪是不会好转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化让我非常苦恼,有时我也会被他的这种情绪所感染。”

弗洛伊德听完后说道:“孩子出现情绪化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这种频率要比成人高很多。当然,尽管属于正常现象,但也不能纵容。正确的做法是当他们闹情绪时,不用眼睛看他们,最好暂时不理他们,开始他们或许会感到不适应,可时间一长,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

弗洛伊德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当孩子到了会走路的时期,他们内心便萌生出一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孩童时期特有的。有自发性表现的孩子,经常想做出一些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事情,而且一旦不满意,轻则大声哭泣,重则乱发脾气、扔东西。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确实令他们伤脑筋,而他们的应对方法通常是制止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种行为反而会令孩子更加不满。因此,在弗洛伊德看来,父母不应总是限制孩子去做某些事情,而是应该让他们去做。因为一旦出现了让孩子感觉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本能地大声哭闹,这虽然是情绪上出现了很大波动,但并不一定是针对别人。

很多时候,孩子发起脾气来,喜欢用哭闹作为表达抗争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会让父母倍感无奈。一旦父母“投降”,也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那么孩子就学会了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控制父母的行为。显然,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培养以及成长都是不利的。其实,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持放任态度,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找到根源,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事情的发展就可能对父母有利一些。

弗洛伊德经过分析认为,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

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吃食品、玩玩具等,就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实现。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此前有过成功的先例。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大声哭泣,父母就会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对这种方法形成一种依赖,在每次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时,就会照搬此法。所以,孩子如果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有必要进行制止,决不能因为图一时心静而落入孩子的“圈套”。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父母也是有办法纠正的,即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予以坚决回绝,并坚持到底。对于孩子哭闹时采取的劝说无效,可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也就是任其闹情绪。当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哭闹父母也不会理会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败”的感觉,当他们经历的“失败”次数越来越多时,乱闹情绪的情况就会消失。

(2)为了逃避责任

孩子虽小,但他们同样有一定的心理。很多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误,担心受到父母的责罚时,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曾经将孩子做出的这种行为看成是“先发制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区别对待。假如是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犯下的错误,父母只需要告诉他如何做就行,没有必要责罚他。如果是孩子有意识地犯下的错误,父母就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让他们意识到哭闹并不能逃避责任,这样一来,孩子在心理上就会逐渐加深印象,大大地减少了此后哭闹情况的出现。

(3)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特征。如果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就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抗议。比如,父母在做其他事情时,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冷落了自己,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孩子就会本能地通过释放情绪的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以为这是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而去陪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此前释放出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

(4)受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的情绪很难控制住,那么孩子的情绪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比如母亲袒护,父亲管教,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恃无恐,因为他们感觉到有了“靠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任其发生。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弗洛伊德还分析出了儿童情绪化行为的一些特征。

第一,行为的无理智性。在很多人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行为是具有计划、目的以及意识性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情绪化有时却缺乏这些。一些人经常会出现“跟着情绪走”的情况。从儿童的情绪化行为上可以看出,当他们的内心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段地发泄情绪。显然,这就是跟着情绪走的集中体现,也是行为无理智性的最大特点。

第二,行为的冲动性。很多时候,人做出的行为是受自身意志控制而产生的。但人的情绪化行为在一些时候就会显得很冲动,同时这也是意志控制力弱的表现。一旦遭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虽然带有情绪化行为的冲动看似蕴藏着强大的力量,但它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是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就拿儿童来说,当父母没有满足让他们吃一块糖的愿望时,他们不满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虽然情绪爆发的时候会让父母感觉到力量的强大,但过不了多久,孩子的情绪化就被父母的一块糖稀释掉,最终孩子也会破涕为笑。

第三,行为的不稳定性。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而且它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变得非常稳定。但是,人的情绪化行为却不是稳定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情绪的快速转变。比如,一个因为父母不让玩泥土的孩子放声大哭时,他似乎想让哭泣声一直持续下去,以便让父母同意让他玩泥土。父母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得不答应了孩子玩泥土的要求。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前孩子脸上的“阴云密布”已经转变成为“阳光灿烂”。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确实让人倍感意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就是儿童最真实的写照。

第四,行为的攻击性。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很容易将自己受到打击产生的情绪表现出来,并发起攻击。而这种对外部的攻击,有身体力量方面的攻击,也有语言或表情方面的攻击等。比如当孩子在百货商店看上一款玩具后,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可父母以家里玩具多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就如同炸弹一样,瞬间引爆。轻则对父母哭丧着脸或者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不满,重则会通过拍打父母身体的方式发泄心里的怒火。

以上这些就是弗洛伊德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儿童情绪化背后隐藏的玄机。他始终认为,儿童在某些时候的情绪化表现要比成年人多很多,这不仅与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有关,还和他们的成长经历等方面密不可分。通过这些分析,相信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情绪分析术不仅有价值,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种类型的焦虑动机与人格形成
虐待怎样改变心理。
心理防御机制如何'保护'我们?| 安娜·弗洛伊德
中国式家长:你真丑、逗你玩丨那些不曾被父母看见、听见的孩子
弗洛伊德说: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会变得……
为什么越听话的孩子,长大越会让父母操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